绿林网

《血色要塞》读后感摘抄

《血色要塞》读后感摘抄

《血色要塞》是一本由[英]亚历山大·沃森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16+16彩插,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血色要塞》读后感(一):种族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血色要塞版)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2/07/27/%e7%a7%8d%e6%97%8f%e4%b8%bb%e4%b9%89%e7%9a%84%e8%bf%87%e5%8e%bb%e3%80%81%e7%8e%b0%e5%9c%a8%e4%b8%8e%e6%9c%aa%e6%9d%a5/

《血色要塞:普热梅希尔之围与欧洲浩劫的降临》([英]亚历山大·沃森,范儒天译,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子扉我 2022年大暑 季风异次元空间三世

原载风之回响RESONANCE微信2022年8月1日,发表时有改动

《血色要塞》读后感(二):悲喜剧中的安慰

《血色要塞》已读大半。这也许是古典时代最后的回光返照,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来临的前夜;这也许是人类在历史上的最后任性,这也许也是人的能动性对历史产生反能动的最后时刻了吧!如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对普热梅希尔战役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居然是想以英雄的姿态迎娶自己心爱的情妇!而这种执念如此强烈,以至在战况最为激烈,普热梅希尔危旦夕之际,那种强烈的自尊和狂热的激情依旧支撑着他顽固地坚持与城池共存亡! 其次,与凡尔登战役不同的是,这还是一场一边打一边在进行着大迫害,大迁徙的战役。敌对双方对少数族裔如罗塞尼亚人,犹太人的敌视和被害妄想,俄国对建立纯洁统治,企图对被占领地区实施同化策略的计划,让猜忌,憎恨,暴力无处不在,让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笼罩着一种三十年后似曾相识的感觉。毫无疑问,这是先声和源头,也是往后百年历史的起源。 另外,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奥匈帝国方面守卫士兵的年龄,居然和我差不多。也就是说普热梅希尔战役是由一群35到42岁的“中年人”保卫着的。与凡尔登战役中杜奥蒙堡陷落时发生的故事一样,位于普热梅希尔南部的西德利斯卡1-1号堡垒也发生了同样的故事!不过这些勇敢疲惫的中年人们硬是顶住并挫败了俄军的强大攻势!这也让我第一次对奥匈帝国军队以往的孱弱形象有了改观,也许是“保卫家人不受伤害”的心理让他们拿出来千百倍勇气面对这一切吧! 最后,围城期间发生了一些感人的瞬间,如某日一位波兰牧师在为围城士兵祈祷后,大声说要也要为士兵们的妻子和孩子祈祷时,士兵们的情绪突然集体崩溃,大哭不止;再比如要塞司令部在城中举办的类似“快闪”的音乐会,这使得这些历史人物具有一种历久弥新的真实感,也让他们如同真正的人一般存在着。他们那种困守孤城,期望一切早日结束的心情,让我忽然觉得自己和那里很近,因为过去几个月发生的种种,让我完全能体会那种煎熬,绝望的心情。 最后引用本书的一句话:我们从悲剧性的喜剧和喜剧性的悲剧中寻求安慰。

《血色要塞》读后感(三):读《血色要塞》后

到1914年秋天,欧洲的战斗大国已经遭受了以前无法想象的大规模伤亡,彼时即兴发挥渐渐取代了东西方战线那精心策划的战争计划。

届时普热梅希尔——在今天波兰东南部,奥匈帝国的古老要塞——将面临整个战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被围攻。

普热梅希尔自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以来一直属于哈布斯堡王朝,但直到一个世纪后才成为主要的边境要塞。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它是加利西亚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西部200公里的克拉科夫和东部约90公里的利沃夫。在战后重新归还予波兰。

此次亚历山大·沃森以一个国际化的哈布斯堡驻军小镇作为舞台,巧妙地将对被围攻期间日常生活的启发性探索与对被围攻期间生活展开的更广泛的政治、地区和军事历史的叙述结合起来,讲述的故事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一战期间东线的军事历史。在这我们可以看见沃森对战役的各个方面提供的迷人的见解——不仅仅是军事行动,还有贫困、饥饿、疾病、绝望——包括流行病、压力障碍、对间谍活动的恐惧、逃跑、处决、不断变化的战争技术,以及蓬勃发展的基于阶级的肮脏性交易。

当我们再去了解到普热梅希尔的常住人口,主要由罗马天主教波兰人组成,但也包括大量犹太居民和希腊天主教鲁塞尼亚人,且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波兰人在当地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犹太社区也越来越繁荣,而鲁塞尼亚人则处于更加令人担忧的境地——受到哈布斯堡和俄罗斯当局以及波兰和匈牙利民族主义者的不同程度的压迫。许多人被奥匈帝国当局怀疑是俄罗斯人,因此被怀疑是煽动叛乱的始作俑者。尽管存在这些日益增长的文化分歧,阶级政治仍然在以劳动力移民和城市工业化为标志的地区保持影响力。

如此一来,便更能感受到沃森将如此宏大的主张与背负这场战争的人们的经历联系起来的能力之强,以及多民族社会是多么的脆弱。

此外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在沃森清晰地描绘的双方军事行动的进展情况中,由其对哈布斯堡指挥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强调了他们的无能和他们浪费士兵生命的鲁莽行为,极度令人气愤。在这里你可以看见一个简直是“猪队友般”存在的弗朗茨·康拉德·冯·贺岑道夫将军,愚蠢且冷酷无情。在整个军事史上,你很难想象一个更恶毒的不负责任的人物了。那满身过时的男子气概观念总在抵御理智,其结果便是面临的几乎每一项任务都以失败告终。虚荣、傲慢、无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终让几十万人葬送性命。

此刻,当再次感知普热梅希尔的命运,感受那战争中发生的巨大而可悲的变化时——战争如何扭曲和改变了战前的平民世界,那裹挟的恐怖,黑暗和孤立无援简直令人窒息。

《血色要塞》读后感(四):生命如草芥

1914年。普热梅希尔爆发了20世纪第一次席卷欧洲大陆的大战。普热梅希尔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匈帝国,地处波兰边陲,绝对的地缘位置导致的必然是将其视为要塞的争夺。

由于普热梅希尔地处哈布斯王朝,故其人员组成颇为复杂,他们的守军可能来自中欧的各个地方:塞尔维亚、波兰、乌克兰、捷克、意大利等等。与俄军交战对于普热梅希尔来说是毁灭性的灾难:即使奥匈帝国的士兵再有毅力,也弥补不了与俄军人员数量和武器方面的差距。沙俄军队的作战经验胜于奥匈帝国军队,它们的炮火给奥匈帝国造成了一种防御形同虚设的感觉。过时的战术理论也加剧了事态的严重性,鼓吹战争,却没有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备战工作的康拉德接连犯错,从战争布局到主力梯队的部署,他的不切实际和战略失误都注定失败。

失败会让人恐惧,从而寻找替罪羊。加利西亚东部讲乌克兰语的士兵首当其冲,战役一开始的时候,罗塞尼亚人就一直被怀疑。尽管没有确凿的证据,但是在败仗面前,他们必须有罪。无辜的村民死于应当保卫他们家园的士兵手上:他们被开枪射杀或者被绞死。当普热梅希尔被视为防线的时候,注定它成为了军事用地。防线周边的居民遭受了残忍的对待,有些罗塞尼亚人的村庄直接被炸平或者烧毁,报道却谎称居民们可能被胁迫协助俄国军队运输。奥匈帝国剥夺了居民们的家园,但是没有任何安置和补偿措施,使得他们在简陋的难民营中不断死去。种族主义、歧视,对杀掠的纵容,让守军毫无军纪,让这座这片土地沦为屠杀场。

战争注定是有来有回,奥匈帝国国防军的到达和守军的顽强抵抗,使得沙俄军队从要塞西、南、北三方撤退。可这胜利仅仅不到一个月,俄军就重新建立了包围圈。与此同时,普热梅希尔周边被俄国侵占的地方也在接受着另一场风暴:俄国占领军捣毁了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政治组织,关闭了乌克兰文化教育机构。不仅如此,来暴力的对待普通居民。它们似乎做了日后德三纳粹所做的差不多的事情!第二次包围站对里面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消耗战,物资短缺是最迫切的问题,无论是衣服还是粮食。有条件的人监守自盗,无条件的人默默忍受。粮食短缺、阶层不平等和严重的腐败破坏了要塞内部的团结,平民还要接受士兵和宪兵的掠夺。当俄军再次侵占家园的时候,他们喊着“万岁”。

为何人们选择战争,为何有的人热衷于战争?战争会让城市甚至国家瘫痪、市场被扰乱而导致的通货膨胀、各种原因而产生的暴力等多方面负面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战争也能让一部分人得到声望与权利、荣誉与财富。在战争中,普通人的牺牲被刻意忽视了。

战争之所以残忍,不仅是因为它将人异物化,更是因为它挑战了人性。我们在书面文字上所见的冰冷数字,总是会让我们忽略那是一个个生命的事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