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生命是什么?》是一本由[奥]薛定谔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一):如果用科学来解释哲学,那么你应该怎么读

如果用科学来解释哲学,那么你应该怎么读

作为一个当代读者,即使你对现代物理不怎么感兴趣,我想薛定谔你必然是听过的,因为“薛定谔的猫”这个理论简直已经是一个玩的不能再怎么玩下去的梗了。我们也许看过一些生物学或者科普的书,对生命的来源有你自己的理解,也有你自己的思考。我们也许也看过关于哲学的书籍,你知道这个世界应该要怎么运行,你也知晓这个生命从思维的角度可以怎么理解。但是,真正将二者结合起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考量生命的本质,这样的书籍不得不说让人耳目一新。所以看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薛定谔所写的《生命是什么》的时候,一下就来了兴致,也许,我们真的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找到这个全新世界应该看到的本质所在。

有意思的自序,和其他版本不同的科学家式幽默

读书的时候,我习惯翻一下前言,也许,在作者的自序里,就会告诉我们很多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在自序里就引用了一句话:自由的人,绝少思虑死亡,他的智慧,在于对生的沉思,而非对死的默念。——斯宾诺莎(《伦理学》)。你别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意义而已。单纯从生命的角度看,生命绝对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所以薛定谔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生物学家习惯从细胞的视角下来描述生命的演化和人类的生存,但是经典物理学家对生命问题的研究却立足于生命的结构。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在于相应的内涵和对应的内容都属于伦理学的结合。读一下薛定谔的前沿,你可以看得到科学家的严谨和定义的规整,没有任何的揣测,一切都源于人类既有的秩序。

谁能料想到,《生命是什么》其实源于一次演讲

我想,任何一本经典著作的诞生都有必然性。而作为经典物理学有大成就的薛定谔,其实在他提出自己的理论的时候,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如果在他获得诺贝奖之后再来看,你会发现,他其实就是真正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研究者。

1943年薛定谔以“生命是什么”为主题做了一次公开的演讲,他的演讲中,他打破了传统的生物学的领域,第一次结合量子力学、热力学和化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什么是生命。这本书的第一章《本研究的一般性质和目的》讲述的就是这个基础的内容,毕竟,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和表达,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看,这都是不变的,但是第一章的第2节的《朴素物理学家对生命问题的研究》却告诉我们一个秘密,世界的有序和无序其实有一定的物质在影响着,而衡量秩序的状态,取决于熵,当熵变化的时候,也许这时候你就发现了,生命原来有起源可以追溯,而不仅仅只是一个概念。

新概念的提出,对生命秩序的质疑和构建

毫无疑问,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认可了,任何有机体的正常工作,其实都需要在一定的规律之下才可运行的,而精确的物理学定律往往就确定了规律所在。而这些,在生命类型中依然存在和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这一点是当代人的看法,在薛定谔的年代,人们可不一定这么思考。DNA的秘密和排列究竟是怎样的?在此刻有了缺口,所以,物理学家克里克和沃森同时对这件事情开始寻求答案,他们要找出DNA排序的奥秘所在,在薛定谔的演讲十年之后,他们从物理学运行的规律里,找到真正的规律——DNA双螺旋的模型设定。物理学与生物学着实是一个让人着迷的概念。

在学科越来越细化的现代,即使是同一学科,也会因为研究的领域而越来越细化,虽然对于科学而言,明显更加专业和更为精准,但是科学永远都不可能存在不同学科之间不可打破的壁垒,读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给人的感受其实最深刻的是学科之间的交互,只有我们采用自己的方式,将学科的认知放置到科学的领域去,那才有可能真正看透世界的本质。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二):看看薛定谔的猫的提出者如何诠释生命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不同的生命有其生长周期。

世有一虫,幼时隐于水下,成虫后出水,朝生暮死称蜉蝣。

这两种物种则代表着生命存活长度——寿命的两个极端。那么生命究竟是什么,为何不同的生物之间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

看过一些生物学科普的书,比如,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名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从细胞的视角下,描述人类的生存。自私的基因,由生物学家理查德 道金斯借用基因这个载体,描述人类自私的秘密。这一类的书,都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描述一些生物学的现象。

而这一本书——生命是什么 ,虽然是在描述生命,可是却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生命的本质。这是我从未想过的思考角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薛定谔所著,他是量子力学的奠基者,提出了薛定谔方程。如果不是在物理学领域,可能会对他很陌生,可是你一定经常听过薛定谔的猫这个名词。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诞生了伟大发现

1943年,作者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以生命是什么为主题(这场演讲在次年被出版为同名图书,亦即本书),试图用热力学,量子力学和化学理论来解释生命的本质。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薛定谔的这个观点一经提出,便处于争议之中。但是,沃森和克里克正是受到本书的启发,转向了生物学研究中的遗传机制研究。沃森拥有生物学的遗传的相关背景,而克里克是一名物理学家,受到薛的这本书的观点影响,决心共同探究DNA的秘密。最终,在薛定谔演讲后的第十年,沃森和克里克共同发表了震撼科学界的伟大发现——DNA双螺旋的模型结构。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科学在不断研究中前行,而很多科学研究成果的诞生,却是建立在前人的思想和研究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的。

有机体以负熵为生

物理学认为,世界处于有序和无序之中,衡量这两种状态的工具是熵。当物质处于低熵状态时,物质结构为有序,而反之,则为无序。但是,随着时间流逝de,有序系统总是会趋向于混乱的秩序,即高熵状态。就像我们收拾完桌子后,如果不注意每天收拾,他又会慢慢变得混乱,不复刚刚收拾之后的整洁有序。

而在生命体中,生命是有序进行活动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等在有序地运转,维持着生命体地新陈代谢过程。那么为什么生命体能够一直保持有序地低熵状态呢?这是因为生命以负熵为食,我们需要不断从周围环境中汲取负熵——能量,如氧气和食物等,通过这些东西地摄入来维持生命体地正常运作。

用物理学中地定律来解释生物现象,是我之前没有想过地角度。在生物学中,人们大都是通过某一个生物现象来探究生物出现某一现象地原因,深挖背后地机制等等。

生命是什么,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桌案头值得反复研磨地一本书。粗浅读完,真的被作者地思想所折服。在现代社会,不同学科之间地壁垒好像越来越厚。同一学科地细分越来越小,虽然这种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地进步。但是,在这个飞速发展地今天,专门化,已经不再成为流行地趋势,相反,交叉学科,多领域合作已经成为了研究中地普遍共识。

所以,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扩大自己地知识面,去寻找其他领域地牛人们的思想和实践模型,让自己在这个多元化的今天,变得更有竞争力。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三):分子生物中《汤姆叔叔的小屋》--生命是什么

1897年,高更完成了创作生涯中最大的一幅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这幅画中的婴儿意指人类诞生,中间摘果实是暗示亚当采摘智慧果,寓意人类诞生,尔后是老人,整个形象意示人类从生到死的命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关于生命的思考

无数个深夜,我们是否也这样问过自己:我们是谁,我们从何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古往今来,一代代人都在不断思考和寻找问题的答案,并给出了各不相同的理解。著名的奥利地物理学家薛定谔,将热力学和量子力学还原到有机体,借以解释生命的本质特征。

这本书的全名是《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是薛定谔根据他1943年在都柏林三一学院的一系列讲座的讲稿 为基础编的,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本薄薄的、不到一百页的小册子(原著)是以美丽而生动、几乎是诗一般的语言写就的。它一出版,就引起了许多人特别是年轻的物理学家们的广泛兴趣。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从“生物”到“物理”的知识宝库

薛定谔在这本书中运用量子力学和统计热力学知识描述了生命物质的重要特征,不仅从微观上,而且还从宏观上论述了生命现象的本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认为生命系统显示了两个基本过程:其一,他称为“从有序产生有序”,其二,他称为“从无序产生有序”。薛定谔用前者综合并描述了迅速导致发现DNA的现存物理学知识,接着又着手用后者把热力学规律同生物学统一起来。正如日本遗传学家近藤原平所说:“给予生物学界以革命契机的是《生命是什么》”,它所起的作用正像《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成为奴隶解放的南北战争的契机一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生命以“负熵”为生

薛定谔利用热力学定律从宏观整体上来解释生命现象。尽管这一部分在该书七章中仅占一章,但其重要性却不可低估。他指出,初看起来,生命系统好像是公然蔑视热力学第二定律。该定律认为,在封闭的系统中,“熵”将趋于最大,因而在平衡意义上无序将处于支配地位。然而,生命却是物质的有秩序有规律的行为,生命有机体作为宏观系统能保持自身的高度有序状态,避免很快地衰退到平衡态,即死亡,甚至能不断向增加组织性的方向进化。

薛定谔通过转向“非平衡热力学”解决了这一困境。他认识到相对环境而言,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它有能力保持生物体系统内部的“熵”不断地处在低水平,也就是具有从环境中取得“负嫡”的能力,他的这个见解给人们指出了一条考虑间题的新途径。因为如果一个系统有了“负熵”,用热办学的语言来说,也就是具备了“自由能”,那么它就会有自发的运动。

何为“熵”,“熵”与生命

简而言之,你把每件物品摆放到正确的位置,房间弄得一尘不染,干干净净。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一些物品很快就会跑到错误的地方,房间也不再整洁,从起初的整齐变得混乱,而且如果不加以整理,将会不断乱下去。所以“熵”就是无序和混乱的意思,“熵增”即混乱和无序会不断增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比如每个人都会死去,一切将化为乌有。构成人体的原子将散去,变为其它物体。但虽然最终归零,我们还是要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这是因为,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本质上也是周围秩序和环境中的一个分子。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繁荣,需要我们减少自身的熵能量。只有每个人共同努力,减少个体的影响,才能减少整个社会的混乱和无序,才会有摩天楼和城市,也才会有登月计划等等。

薛定谔的“生命观”

对于“生命是什么”这样一个复杂问题,直至今日仍有非摆脱哲学性质的讨论,维纳甚至以为它是个语义学的问题。身为著名物理学大师的薛定谔,敢于承担“成为蠢人的风险”,对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的本质提出自已独特的见解,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中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坚持了自然界的可理解性原理。薛定谔认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自然界,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描述,自然界的本质是可以理解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他把可理解性定义为“表现自然能被理解的假说。……它是非神灵、非迷信、非魔力的观点。”自然界的可理解性是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因为他坚信生命现象和人的意识都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可理解性,促使他试图用物理学最新成就辅之以尚未发现的定律来理解生命本质的这种可理解性,也导致了他对科学统一的坚定信念和炽热追求。《生命是什么》就是他的这种追求所获得的硕果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生命不息,探索不止

生命是什么,吾将上下而求索。借用本书中的一句话,“我们的头脑,并不是空无一物,在那里有很多感兴趣的东西。但与我们丰富的生命和情感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科学和生命,不矛盾。科学是探索生命的一种方式,我们的生命现在正是进行时。探索生命、珍惜生命,我想这是薛定谔想通过书传达给我们读者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