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的功课读后感摘抄

生命的功课读后感摘抄

《生命的功课》是一本由[美] 拉姆·达斯 / [美] 米拉拜·布什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的功课》读后感(一):什么是生命的功课?

什么是生命的功课?

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道哲学问题。

或许你现在不会去想它,但当你迟暮之年——死亡近在咫尺之时,这个问题就会突显,并时不时撞击心灵。拉姆·达斯,一个中风20多年患有失语症的老学者,在86岁高龄时,与好友米拉拜·布什同住茂宜岛,一起探讨爱、友谊与死亡等主题,于是就有了这本《生命的功课》,本书记录了两位老师的人生感悟,对读者有不少人生启迪。

对于世间万物来说,生命就是个从新生到死亡的过程。从最后的归宿来看,死亡就意味着凋零和消失,悲情且无奈,但它是生命历程中的句号。如今,死亡大部分发生在医院或养老院里,早已不是家庭的一部分,几乎没有人愿意正视死亡,就连医生也会认为病人死亡是自己从事救死扶伤中的重大失败。这就导致人越接近死亡越恐惧,而恐惧的根本则来自内心具有的“分离感”。如此一来,这个句号就在无尽的遗憾和伤感中封口。

如何能划好人生的这个句号呢?

书中提示我们要做到四点:

第一要正视恐惧,不要抗拒,越抗拒,越恐惧;

第二要明白死亡不是错误也不是失败,而是人生的一部分;

第三要真正做到活在当下,充实的过好每一分、每一秒,这就是在延长生命;

第四要用爱来疗愈人生,爱会伤人心,也能治愈人心,与身体康复不同,爱的治愈会让我们的心完整。爱给人力量,爱让我们面对死亡做好准备。

感觉能够读到这本《生命的功课》是一种缘分,尽管探讨的是我们不愿意面对的死亡话题,但又是我们绕不过去的终点问题,可以所它的出现触及到了灵魂,让我更加敬畏生命,重塑心灵世界,越发懂得活在当下的重要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放下执念,活在当下,活出真我!

《生命的功课》读后感(二):《生命的功课》:修行就是要时刻保持觉醒、清明、放下

如果有一本书理应出现在每个人的愿望清单上,那一定是这本《生命的功课》

——丹尼尔·戈尔曼

丹尼尔·戈尔曼的这句话,此刻最能表达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

今天要说的这本书的作者,是曾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的拉姆·达斯。

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心灵导师之一。

他1971年写作的《活在当下》的理念,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心灵意识,一如故交挚友。

作者的每一部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大爱,能够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内心柔软、宽容善良。

1997年,拉姆·达斯因中风罹患失语症,从此语言表达异常简短。

失语症不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却能削弱人的语言能力。

所以,86岁高龄的拉姆·达斯为了清晰、真实又巧妙地表达自己关于生命哲学方面的感悟,在即将走到人生终点前,特别邀请好友米拉拜·布什(这本书的另外一位作者)前往茂宜岛一同展开对话。

在间隔数月,米拉拜·布什描述道:再次见到拉姆·达斯时,感觉再次回到我内心的家。他坐在轮椅来到餐桌旁,用那双在熟悉不过的眼神望着我。我一下就跌落到他的眼神里,瞬间体味到一种莫名的幸福……

两位老友见面的场景,到现在一直浮现在我眼前……

看到开篇的这段话时,第一时间截图发给闺蜜,一起热泪盈眶的畅想这就是未来的我们……

两位大师将会讨论的是:如何面对生者已逝的悲伤,又如何将自己与此生的告别规划为一场精神仪式。

这是一次震撼心灵的精神洗礼,两位老师的精彩语录宛如混乱旋风中的真理灯塔,会带给我们极具价值的人生启迪。

我更喜欢米拉拜·布什的比喻:这是拉姆·达斯赠与世人的精神遗产。

他想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与世人分享自己的修行,以便对世人有所借鉴。

这让我想起许渊冲老人,在一百岁高龄时,依然坚持工作,还可以用电脑打字,他认为工作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工作。

他们都是令人敬佩的灵魂工作者,任何时刻都保持爱与觉知,善待自己,乐于助人。

所以,拉姆·达斯在写这样一本关于死亡的书时,依然爱如泉涌。

拉姆·达斯是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

临终与当下,以死向生,活在当下的智慧。

临终关怀是一份修行,送别父母也是自我休息的一部分,经历死亡是我们的最后一份功课。

同时帮我们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便能向死而生,为死亡做好准备。

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改变,了解死亡,会让我们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在谈论到拉姆·达斯未来的葬礼现场时,他笑着说:过往不念,未来不迎,活在当下。

并且还跟随着记忆出口成诵中国佛教禅宗三祖的《信心铭》,还引用了《论语》中的经典。

最后结尾的“自己的死亡练习”引用的居然也是《道德经》中的片段……

惊叹于作者如此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令人更加心生敬佩。

在最后一个章节中,是关于冥想、正念、爱的觉知练习。

这些都是最简单有效的练习方法,我过往的冥想正念练习中遇到的问题,作者仅仅用了很少的篇章,就做了非常精辟的总结,是我每一天都可以轻松快乐去做的功课。

对于修行的人来说,这是一场心灵的实践,这本书价值连城

#心选好书 #好书推荐 #生命的功课 @湖南人民出版社

《生命的功课》读后感(三):生命、爱和内观

一直以来的习惯就是出差的时候带上一本书,有时候是带上kindle。在异乡的城市,如果有一些熟悉的事物在身边,就会觉得其实离家也不算远。这次的出差读物是这本《生命的功课》,事实上,我很少涉猎这一类的书籍,多是看社科历史或者哲学,而看了之后发现,人的思想真的会有默契的共通。

这本书在探讨生命这个课题时聊了很多关于死亡的观点和感受,目的在于帮助我们了解个体的死亡对自身、亲友以及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进而破除对其的恐惧,或者以一种更加坦然的心态来面对死亡。

书中提到,死亡最痛苦的时刻并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在意识尚且清醒、能够清晰感受到自己生命流逝的这段时间。往往在弥留时刻,人们并无太大的痛苦和恐惧。它教会我们提前感知并理解生命的真实形态,即“依然存活即意味着将要死去。”

在传统语境下我们往往不愿意接受死亡这个大前提,只是沉浸在当下的愉快或者痛苦中,无暇顾及这一类的话题。所以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死亡可能是突然降临的、猝不及防的、毫无准备、毫无心理建设的。然而这本书提醒我们——“凡人终有一死”。

作者认为“爱可以治愈一切”,爱同时也是救赎死亡的一剂良药,人们可以通过爱来救赎自己的死亡。是的,不是拯救,而是救赎。书里作者不厌其烦地表达着自己对家人甚至是宇宙的热爱,通过让自己沐浴在爱河里,享受着爱带来的幸福进而感到人生无憾、无有执着。

对,无憾。无憾才是破除死亡恐惧的关键一环。在已知大限将近的时候,遍历一生,发现爱人都在身边,离去即使不舍也会更加坦然。

读完全文,我发现书中提到的方法与内观(内观是以第三人称视角自我审视内心和肉体的方法或者视角。)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在面对死亡、痛苦或者其他无助的事情时,如果有一个理性的、客观的第三方“自己”来帮助认识和理解这一切,那么事情可能会有另外一种感受。尽管书中并未直接阐述内观,但仍然可以在很多细节中可以看见内观的影子:

“让我们回到原点,回到身体里最小的骨头。”

“如若我们当下凝神静气,就会体察到变化无所不在,进而学习它、接受它。”

在书中作者的很多观念都融入了内观的思想,只是并未使用一些专业词汇来描述这一过程,而这也让整个文本显得更加的平顺而易读。

在我看来,这本小册子并非那些诘屈聱牙的专业著作,它通过将一些原本晦涩难懂的道理融入到具体故事或者情境中,降低了很多的阅读门槛。读者在两位大师的对谈中已悄然接受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生命的功课》读后感(四):生命无常,拥抱当下——读《生命的功课》

“对我来说,过去、现在、未来无一不在此刻,不在当下。”我认为这是对《生命的功课》这本书最好的诠释。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曾预言,二十一世纪,瘟疫、战争和死亡,都将被人类战胜。可是,世界疫情、俄乌冲突和无法预料的灾难,都以生命消逝的方式,给我们以迎面痛击。 可见,当死神的镰刀高悬在每个人的头顶时,如何正确面对死亡,依然是我们生命里的必修课。 经历了中风、生活不能自理的拉姆·达斯和历经世事的同样年迈的好友米拉拜·布什,对死亡进行了深层次多方面的探讨,形成了《生命的功课》这本书。 全书以二人对话的方式呈现,言辞平静而内敛,读起来也令人放松愉悦。读罢此书,既学习了生死,也会被他们平静的生活节奏和处事方式所感染。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转头望见窗外的月光洒在树影间隙,风轻轻地拂过,父母这会正在安睡。我轻舒一口气,无比庆幸自己此时正坐在这里。 在认真研读了书中关于生死问题的探讨后,我细忖所得,内心平静下来,发现平日里惨淡的月光也显得柔和起来。 人生无常,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生命的功课》,感受爱,理解爱,成为爱的觉识。

1.写给痛失所爱的人——如何告别生者已逝的悲伤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无数人正在经历着或者曾经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苦,死亡突然离我们每一个人很近很近。 所以,我向你们推荐此书,它可以让你思考死亡。 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妇人失去了心爱的孩子,求佛祖让他复活。佛祖答应了,条件是让妇人去从未有人离世的家中求得一粒芥末籽。 可是,哪里有这样一家人符合这个条件条件呢?妇人遍寻不到后方知“人人皆失所爱,我与人人无异。”于是,她放下死亡,正视孩子故去的现实,释放悲伤后的她,内心回归于平静。 拉姆·达斯告诉我们,悲伤是我们生而为人便有的情绪,失去至亲至爱确是让人悲伤,但死亡并不意味着你们之间的联结断开了。因为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不是你们感情的终点。 你会带着你爱过的每一个人继续余下的旅程。他们一直在,过去在你身侧,往后在你心底。 同样的,悲伤也是人生中最伟大的老师之一。“它让我们的生活有了裂纹,光也便由此透了进来。”悲伤让我们看清自己内心最真实的诉求,也让我们重新检视生活,最重要的,悲伤把爱的力量无限放大,爱的治愈力让人安静心灵,敞开心扉。 释放悲伤,故人一直与你同在,在你每次回忆的最后,在你内心深处的柔软一方,爱恒久永在。拉姆·达斯教人们不断修习在爱的觉知中停留,然后告别悲伤。

2.写给当下的你我——如何直面并跨越死亡的恐惧 2022年3月21日下午,东航MU5735失控坠落于广西梧州,133条鲜活的生命,带着各自的愿望与期许,在刹那间永恒地消失于世间。死亡无法预知,生命的突然消逝让人痛心与惋惜。 所以,我向你们推荐这本书,它可以让你从容面对死亡。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死亡? 因为恐惧和害怕是人类寻求生存的一种本能。拉姆·达斯说,恐惧是问题,而恐惧的根源是分离。意思就是说,人们恐惧的是死亡带来的与牵挂之人、惦念之事的分离,这种一切皆成空的分离感让人们对未知的死亡担心不已。 那么,如何面对恐惧呢?他们说:“我们以爱度生死。” 他们两人对死亡的理解都与爱紧紧联系着,所以全书也在围绕着爱展开,述说关于爱的一切,哪里需要爱,如何爱,爱什么。 首先,我们要爱过去。“将过去视作一种观念去爱它,放开所有悔恨遗憾的情绪。”过去的所有组成了现在的你,爱过去也是自我的一种修行。 其次,我们要爱当下。我们能感受到的永远只有当下这一刻,珍惜并爱眼前的一切,我们不能永生,但过好当下的每一刻就是你我精神感受的永生。 再次,我们要爱未来。未来本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可能,佛家说,苦非苦、乐非乐,都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只有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直视骄阳,向死而生。不惧死亡的来临,迈入爱。 最后,我们要爱每一个人。拉姆·达斯老师玛荷罗基教导他们:“爱每一个人,讲每一句真话,服务每一个人。”他们不断地体会如何爱一切,然后感到心境澄明,为一切所得心生欢喜。 而我们如何面对并放下恐惧呢,我想应如是。

3.写给有爱的你我——如何面对濒临死亡的亲人 刘慈欣说:“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死亡无可避免,世上有灵万物,无不向死而生。 所以,我向你们推荐此书,它可以让你放下死亡。 我们都有面对濒临死亡亲属的经历,也就是陪伴临终者。他们或年迈老矣,或疾病伴随,其实他们自身都能感受到死亡将近。对于他们来说,离死亡越近,也就更会去思考人生意义、人生目的,当他们回首往事时,很多情绪会涌上心头,遗憾、悲伤、害怕等等。那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书中给了我们中肯而具体的建议。 一方面,是要确保我们自己已经坦然接纳了死亡,没有太多心理负担的情况下才能与他们平静地交流。另一方面,要离他们近一点,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存在,更确切地说,是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我们作为陪伴者,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寻找自我人生的答案。 米拉拜·布什在书中提到她姐姐离世时她最后的陪伴带给了姐姐莫大的安慰,在这个过程中,她既带给了姐姐爱,也带给了自己更多思考,她将思考写进书里,留下了给我们每个人启发。 “爱的宽慰会让临终者从牵挂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知道,一切都很好,并且,我们与他同在。

结语: 生死很大,生活更大。 我们思考死亡,然后反思生活,提升思想,坚强和勇敢地去生活,如此方是向死而生。 哲学上说,一个人在精神上没有觉醒的话,他对这个世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都是这个世界大存在中的小存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体悟、觉醒精神,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其实,这本书在说生死,更在说爱。 那么究竟如何成为“爱的磐石”?作者总结如下: 做自己。 心念慈悲。 柔和谦卑。 活在当下。 对死亡之旅满怀信心,确信一切都在徐徐展开。 不怀期待,为万事做好准备。 释放自己的恐惧。 ...... 最重要的一点:成为爱,传递爱。

《生命的功课》读后感(五):人生是一次远行,我们都将化作星尘——读《生命的功课》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27岁以前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都幻想成为的样子。她有很好的原生家庭,有爱她、理解她的父母,这些给了她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放弃一切前往异国他乡重新开始的勇气;有一直欣赏她的男朋友,两人一起在莱比锡大学求学,互相陪伴支持。

此外她还有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梦,如果可以的话,她还希望能够拥有“激发女孩子学科学”的超能力。

在纪录片《一次远行》里,我们在周倩仪身上看到了很多的美好品质:纯粹的学术追求,兼具理性与浪漫的人格魅力,外表阳光且坚韧,内心通透且纯真。

她身上无穷的活力,对世界、对宇宙的无限好奇与热爱,让人动容。

然而,一切因为癌症的到来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人生中第一次,我对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我的未来、我的所有”

“癌症让我遍体鳞伤”

但即便在人生中最痛苦的时刻,她都坚持给自己打气。

“肯定可以找到医生帮助我的”

“往前看,要积极向上”

“你可以把我打倒,但别想把我打败”,她说“热情,是能够用来承受痛苦的。”

她积极地回国接受治疗,在街头和朋友相拥,彼此拍照留念;她在游戏里构筑她的家,有孩子有猫有小马还有兔子。

却还是在听到朋友吟唱“我盼 你能纵情遨游,像那海豚,像它那样遨游。尽管很难找到理由,让我们相守一生。那,为何要向命运低头。我们还有明天。我们将成为英雄,只为一天的不朽。”的歌词时忍不住偷偷地掉眼泪。

生活对这个瘦高、活泼开朗的女孩子而言,未免太过残忍了。

最终,我们还是没能迎来奇迹。21年9月,倩仪因病离世。

“星星死了会爆炸,变成下一代星星的原材料。我们都是星尘,人生旅程终结,在这颗星球上永存。”

她还叮嘱弟弟天文学、物理学有什么新发现一定记得告诉她。也许,正是因为对物理的热爱,她才能如此平和地面对死亡,这一份勇敢和坚强以及对待死亡坦然的态度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

这让我想起最近在看的这本书——《生命的功课》。它由哈佛大学知名心理学教授、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心灵导师之一拉姆·达斯和社会冥想中心创始人米拉拜·布什的对谈展开,读的时候仿佛就坐在两位长者的身旁,正呼吸着茂宜岛上那迷人的微风,听他们慢慢道来这一生的感悟,感受着拉姆·达斯以其超脱的状态带给我们的平静和释然。书里提到:“一位哲人将死亡形容为一种撤退。他说我们一退再退,直至最后从父母赋予我们的生命之躯退回到人生的至深之处。”

生和死,本就是生命的一体两面。我们生而美好,也希望死得体面。如今再来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热爱生命,以此确保人生不只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漫长而毫无灵魂的跋涉。

生而热烈,离尤自由,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出丰盛的人生。勇敢地去生活,去爱,去体验欢喜、悲伤、惧怕和自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