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命使用手册》读后感精选

《生命使用手册》读后感精选

《生命使用手册》是一本由[法]迪杰·法桑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022-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使用手册》读后感(一):生命不平等的真相

生之形式、生之伦理、生之政治,本书作者从这三个层面出发以理论加例证的方式剖析了当今世界里生命不平等的现实。在现下的社会,我们十分需要作者的这种批判精神。正如我们所经历的,国家对个人的干预越来越多,各种禁令缩小了我们的生活范围,减少了生活的乐趣。似乎“活着”成了人生第一要义。《生命使用手册》让我们看清生命的正确使用方法。

在“生之形式”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到人的生物性与传记性(活着的和活过的)的对立。这个话题跟我第一段所讲的——似乎“活着”成了人生第一要义——有着密切关联。我们现在都在保全自己的生物性。作者举例说明,比如联合国医疗组织派遣大量医护人员去以色列救助难民,甚至让人感到过分得多,但是对于当地的政治和军事冲突却不想干预或者无力干预;以及法国及南非等国家接收难民的政策越来越收紧,目前几乎只有身患绝症急需治疗的难民才能被通过申请,在这里,生命的生物性越来越得到尊重,然而传记性却无人问津。

作者在“生之伦理”这一部分提到了本雅明在《暴力批判》中写道:“所谓‘活着比正当地活着要更优先’是错误和可耻的说法,如果‘活着’只意味着生命的存续而已”。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生物性上的平等可能是我们唯一有希望达到的平等。

但是在“生之政治”这部分中,作者提到从100年前人寿保险诞生开始,生命价值的不平等更加直观地摆在了人类面前。比如事故赔偿金,男性的价格与女性的价格是不同的,伊拉克被枪杀的平民的价格与战死的美国士兵的价格是不同的,大学教授与农民的价格又是不同的……“生之伦理”与“生之政治”似乎是一对反义词。生之伦理强调人人生而平等,这个话题被道德的光环围绕着,然而生之政治却对着我们啪啪打脸。

这是一本让普通人读出眼泪的书,想想难民们从出生就自带着不幸的体质,再想想前段时间网上的周劼事件,同为地球上的人类,生之形式差别如此之大。归根结底,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政治,“政治是一种社会对于个人生命的干预行为”,这种干预到底起到了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这是衡量一个国家及社会优劣的标准。

《生命使用手册》读后感(二):生命的哲学

先得说本书涉及的知识点十分庞杂,尤其是哲学相关的内容,如果自身没有初步的了解,啃起来会有些费劲。

书后的译后记介绍到其主要的三个章节是作者在法兰克福学派大本营“阿多诺纪念讲座”的全文整理版,浓缩并融会了这位学者毕生工作的精华。所以,作者法桑并非是给普通大众写就的内容,如果有些段落无法理解,也无所谓,全当是在扩展自我的学识。作为非专业人士,能够开卷有益就是收获。

同时译后记也为大家解答了书名,佩雷克和法桑希望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促成积极的思考与行动,而非站在治理者的视角去看待生命。对于此,我谈下自己的看法。往往社会学、人类学的著作,即便是田野调查,作者往往也是要站在更高的维度去解读现象和提出建议。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我们都有能力直接去改变世界。可现实是,我们无法做出改变。那么就使得大部分书籍都不是给普通人看的,因为我们知道哪里不对和需要改哪里,但没有能力。这多少令人心有不甘吧。所以,真的是旁观者清吗?如今网上流行一句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如果始终是个旁观者,无关自身的利益,其实我们的判断会很片面,因为我们没有切身的体会,也不知道亲历者需要面对究竟是什么。这样来想,法桑的这本书《生命使用手册》,就尤为凸显普罗大众的诉求。

说下我挺感兴趣的点,法桑过去十年来在法国与南非所做的研究,去试图说明当代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之形式,亦即“不得已的游牧者”。顾名思义,也就是难民、移民等。我想法桑之所以会关注这个问题,和法国有大量的非洲和东欧的移民有关。这一现象在我们这里是难以想象的。其实被迫迁移的情况自古有之,可能是因为灾害,也可能是因为战争。曾经蒙古从亚洲腹地一路进军到边陲,突厥民族就被迫迁徙到了穆斯林的地盘。而后突厥血统的人们成为了穆斯林的一部分,并使之更为强大。在突厥人带领下,十字军都显得特别脆弱。所以说,这种生之形式自古就十分重要。如今法国、德国这些国家也因为不断涌入的难民,愈来愈穆斯林化。看似在特定群体中发生的改变,将会影响到外部群体的生之形式也发生变化,直至影响到整个世界。因而分析生之形式就格外有趣也更有意义。

ps:看这书又掉了不少头发

《生命使用手册》读后感(三):仅仅作为死之对立面的人生并不算真正活着

生命的可贵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只拥有一次生命,每个人都想要好好珍惜这仅有的生命机会,但是在生命之初没有人知道如何好好使用生命。人类在使用生命的旅程之上走过很多弯路,也经历过很多挑战,从最开始的单体生命的延长,再到群体生命的保障,而后上升到权利和灵魂这样的高度,在这其中又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的事物。

本书从三个角度讲述了关于生命使用的奥秘,分别是生命的形式、伦理和政治,因为生命最终都会构成一个个小小的集群,而集群又构成社会最终形成我们所处的世界。提到生命的形式,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生物种类拥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即便是相同的生物种类也会被分成不同的性别形式。那么在不同的生命形式中,就会存在不同的生命使用途径,动物们的生命往往是为了生存,而人类则会思考更多。

抛开最基本的生存,人类还想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无限的生命意义。独属于人类的科学教育传承,让人类在学习和工作之间寻找更多实现自我的途径。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仍旧存在着为了最基础的生存而奋斗的人民,他们或是因为生存环境恶劣或是因为战争,所以想要追寻的无非是生存,所以相应的移民也就因此诞生。当我们不能决定我们自己的出身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

当我们改变了最基础的生存需求之后,我们就会开始寻找伦理上的支撑,除开不同国家的区别以外,最需要实现的就是两种性别之间的伦理需求。男性和女性从生命起初就不相同,不仅仅从生理构造上不同,两者在社会形态上需要承受的事情也各不相同。从伦理上来说,每一个生命都应该拥有相同的平等权利,但是这一说法其实很难实现。不仅仅是因为性别导致每个人的生命时长会有所不同,天生的身体状况以及后天遭遇的所有都有可能改变生命长度。

由伦理谈及政治就涉及到了更多哲学方面的思考,从人权运动到女权运动,每一项活动都是从伦理出发最终影响政治。人们通过别样的“自我实现”完成了别样的生命使用,政治无法影响人类的决策,反而会促进人类进行更多的思考,完成更多种类的生命使用可能。人们通过在政治上的追求,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平等。

当我们对于生命的理解已经不局限于长度,而是更深入地去探索深度,我们的生命形式才和其他生物区分开来。我们采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生命,生命就会采用怎样的形式回馈我们的生活,即便每个人生来就不曾平等,但是我们仍旧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每一个生命都无限接近平等的天平。

《生命使用手册》读后感(四):从难民角度观察生之形式——世界动荡的悲剧产物

我们如何评价作为一个抽象概念的生命?又如何为作为具体现实的人生赋予价值?对宽泛意义上的生命赋予极高价值,却又贬低某些情形下的一部分人生——这两者之间的落差或矛盾冲突,指示着当代社会中“生命的道德经济学”(a normal economy of life)。

在这个书名极其误导人的书名《生命使用手册》一书中,法国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迪杰·法桑以阿多诺《最小限度的道德》书中所提到的对生活绝望的看法的种种分析作为切入点,表达出其对“生命”一词的新理解。在这里生命的含义被不断追问,生物学家理解的生命与人文学者所理解的生命完全不同,为此作者还追溯了两条理解生命的线索但依然无法得出真正结论。他试图去“生命的人类学”角度研究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探索与解释,研究之后发现人类学家们研究的出发点与理论预设完全是相互矛盾的状态。

在此作者直言道:“任何试图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去搭建一种生命的人类学之努力恐怕终究会归于失败,或者干脆放弃去关注生命之中的人性——那从有生命的肌体和活生生的经历中生发出来的带有历史、政治和道德维度的人生。”以此作者在试图探索生命多重维度的同时尽可能地选用较为统一的呈现方式,在文中便是具象为生之形式、生之伦理、生之政治三个角度。因篇幅所限,我仅谈形式这一部分:

生之形式的概念来源于维特根斯坦的遗作,他试图探讨特殊个体存在与人类共同境遇的紧张感。在作者的笔下他具体所要讨论的形式是那些不得已的游牧者,也就是那些俗称的饿难民、移民以及寻求庇护者人士等等,这也是作者本人在近十年对法国与南非与研究的一次应用。

他介绍了法国加来(法国跨英吉利海峡最便利的地方)滞留大量的难民与移民人数,他们许多人都是因政府为了阻止偷渡英吉利海峡的行为而滞留在此。这些难民住在法国的公共建筑、废弃的楼宇以及一些海滩掩体之处,他们还得应对当地警察的巡查和骚扰,生存环境十分堪忧,而且这样的局面长达十二年之久,令人咋舌。

比加来更惨的莫过于南非了,这个刚刚从内乱中走出奔向民主的康庄大道之时,来自津巴布韦的移民疯狂涌入这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国度。21世纪的前十五年,南非的滞留移民从最开始的15000人飞飙升至800000人,一跃成为世界上滞留移民人口数最多的国家。即便整个国家制定了许多措施来缓解这一现状,但依旧无济于事。作者索性聚焦移民个体,通过采访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他发现这些移民逃离的原因无非是战乱、恐慌、贫困等等,他们出走的目的就只有一个——活下来。

这是身份的不确定性和生命的脆弱性所致,它所代表的远非是个体,更是其背后承载的物质、法律、社会客观环境的结果——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寻求庇护的移民也将越来越多。

《生命使用手册》读后感(五):《生命使用手册》,生命自始至终都应该是平等的

生命永远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们的生命可以用来做什么,每个人给出的答案也是不同的。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看着身边的人来来往往,每当此时我都会想到朋友说过的一句话:“人不同,命不同。” 朋友会说这样的感慨,其实很简单,作为保洁主管,她每天接触得最多的人就是保洁师傅。做保洁的人,基本上都是年龄偏大的人,总的来说除了工作的环境不同,做保洁的师傅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但是,这个世界上很多人歧视保洁,觉得保洁做的事情又脏又乱。我那个做保洁主管的朋友,只能每次都跟工作的保洁师傅说:“别管别人怎么看,人都是一样的。”背地里,她却跟我吐槽,原来真的是人不同命不同。 她看不惯那些人歧视保洁的模样,也看不惯自己的环境主管有任何事情不维护保洁的模样,所以当她看到我的这本《生命使用手册》的时候,她比我还激动的优先拿去看了好久。 生命,到底应该如何使用? 《生命使用手册》这本书,从外观而言我还是非常的喜欢的,因为它比较多小巧,作为一个喜欢读纸书的人来说,这样的书非常的适合放在背包里随时随地的翻阅。再加上这本书不是特别的厚,所以放在背包里随时翻看的感觉,我还是非常喜欢的。 翻开《生命使用手册》这本书,会发现它的章节非常的少,总共只有三个章节:生之形式、生之伦理、生之政治。光看这三个章节的标题,可能还不能很明确这本书所谓的生命到底为何命,但是当我看到结语的章节标题的时候,我又好像懂了——不平等的人生。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所有我的朋友才会发出人不同命不同的感慨。现仔细想想,她说出这句话的主要原因在于,她工作的甲方的保安主管,其实和那些保洁师傅的年龄都差不多大,但是工作的甲方对其的态度却是大不相同的。 能怎么去想呢?只能从自身去想,然后在这炎炎夏日里,认真地对师傅们说:工作虽然重要,但是身体更重要。我们虽然是做保洁的,但是只要在工作之中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一定要及时地说出来及时的休息。 是了,人是不同的,命也是不同的,但正是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不同,所以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存在。 这本书,探讨了生命的多重维度,分析过后得到了三个概念性的元素:生之形式、生之伦理、生之政治。对于这三个概念性元素,这本书里有一段话专门进行了描写。 虽然历来的评论家多有分歧,但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生之形式”着力于探讨各个特异的存在以及人类共同之境遇之间存在的紧张感。当代的难民以及移民的经历为此提供了一个悲剧性的写照。与希腊哲学中“符合伦理的生活”概念不同,“生之伦理”试图延伸本雅明对于生命被神圣化、成为至善的反思。人道主义的最高原则要求我们去救助那些被灾难、瘟疫、饥荒和战争威胁的人们,然而它却与战场上以自杀袭击或绝食的方式舍身取义的信条针锋相对。最后,我将福柯的“生命政治”——一个富有深意却从未被后人充分阐发的概念——改成“生之政治”,去探讨当不同的生命被根据社会类别赋予各异的货币化价值或是某些人命被认为比其他人命更宝贵时,抽象的“生命无价”观念如何与实际情况发生冲突。 严格来说,这本书探讨的不仅仅是生命本身,他探讨的更多的是每个人都生命的意义。这个世界所有的命都应该是无价,并且不分贵贱的,但是这个世界上又有太多的人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给生命在暗中做了高低之分。 原本以为,这是一本能够让人自省,并发觉自己的人生道路应该如何走的书籍,看到最后却发现,这本书讲的更多的是生命的平等与不平等之分。 就像这本书的封底所说的“破译全球化世界中衡量人类现实生命的潜在规则”,这个世界对于生命的不平等之分,其实一直存在,但是如何去解决这些不平等的问题,才是这本书讨论的最主要目的。 这本书在生动的民族志细节的基础上,以敏锐的哲学洞察力,揭示了我们对待人类生命态度背后的道德和政治过程。我想,对于生命的平等问题,这条路一直都很难走,但是总是会有人坚定地走下去。所以,首先做好自己平等对待生命,才是我们所有人能够做到的首要事情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