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是一本由[英]唐纳德·温尼科特著作,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读后感(一):如何与宝宝们建立起相互信赖的温暖关系,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外面陌生的环境

儿童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的大作,必须入手。亲子关系始终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家长非常薄弱的环节,感觉当了这么多年爸爸,还不知道怎么和孩子相处。书已经到货,只看了开头几章,确实很好读,很有收获。这本书并非像一般的育儿书一样传授育儿技巧,它希望教给父母的是如何理解她们怀里的宝宝,以及如何与宝宝们建立起相互信赖的温暖关系,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外面陌生的环境。值得推荐给大家。

《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读后感(二):一本经典的育儿指南

一步一步地教小宝宝认识这个世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平凡的妈妈之所以能进行并最终完成这项任务,并不是因为她有多聪明,而是因为她深爱着宝宝,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唐纳德•温尼科特《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

女人从怀孕开始,生活会发生很大变化。怀孕前,她也许兴趣广泛,画画、打球、经商、从政,然而一旦怀孕,她的兴趣就会慢慢缩减,从外界转为内在。

她关心的对象会慢慢只剩下一个,那就是即将出生的小宝宝。

其实,不管是在孕期中、还是在出生后,小宝宝需要的恰恰是妈妈放松自己、享受育儿过程。

生产的痛苦并不都是来自分娩本身,有一部分疼痛是因为恐惧产生的紧张,主要是对未知的事感到害怕。

同样的道理,生产后,女人能否从照顾小宝宝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完全取决于你能否避免无知和恐惧所引起的过度紧张。

如果你已经提前知道了一切,你就会更能忍受这些不可避免的痛苦,享受育儿乐趣。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最初妈妈与小宝宝的亲密关系,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情感发展,以及他以后遭遇到挫折与惊吓时的承受能力。

英国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研究总结成书《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

这本书在英国家喻户晓,它帮助了英国成千上万的父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世界,建立更亲密的亲子关系。

书中作者讲述了育儿过程中常见的主题及应对方法,如“母乳喂养”“断奶”“玩游戏”“哭闹”等,以及发自内心地传达了对父母育儿的极大尊敬和支持,字里行间充满智慧。

只有先了解,才能消除对未知的恐惧。通过书籍阅读,是成本最低、最直接的方式。当然,要选择一本好书。

这本被很多家长奉为经典的育儿指南书,既适合专业工作者如幼儿园老师、儿科医护人员等,更适合父母或准父母阅读。

《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读后感(三):《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带你走出育儿焦虑,享受育儿的快乐

生育,对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生孩子以前,我以为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了新的家庭成员。直到亲自养育两个孩子后,我才意识到没这么简单,生育是对原有生活的打破、重组——它不是在你原来的世界里做加法,而是将你一把拖拽到新的世界里去,新的作息、新的心态、新的生活重心... ...

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焦虑,育儿不像学生时代的选择题,标准答案一对,就知道考了几分,哪里有欠缺需要改正。在面对孩子时,我常扪心自问,“我是个好妈妈吗?”然后发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一点,陷入到自责和沮丧中。

好在读到了《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这本书,将我从育儿焦虑中拉了出来。作者唐纳德·温尼科特是剑桥大学教授,儿童精神分析泰斗,著有《家庭和个体发展》《与病人交谈》《思考儿童》等,当然还有这本在英国家喻户晓《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

在书中,温尼科特向我们讲述了儿童心理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以及育儿过程中常见的主题和应对方法。与那些教条式的育儿书不同,《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充满关怀与温情,理解与欣赏,让你找到育儿自信。

温尼科特写道,“生产后,你能否从照顾小宝宝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完全取决与你能否避免无知和恐惧所引起的过度紧张... ... 小宝宝需要的恰恰是妈妈放松自己,享受育儿过程。”

“放松自己,享受育儿过程”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还记得刚生完孩子时,我母乳不足,什么方法都试了,喝水、喝汤、中药,各种传说中的“偏方”,依旧没有效果。可是书上、网上又铺天盖地的都是母乳喂养的优点和配方奶喂养的缺点,我又郁闷又焦急,常常大哭不已。直到看到网上有人说,要学会放过自己,对宝宝来说,一个快乐的妈妈比母乳要紧多了,我才渐渐释怀。

随着科学育儿理念的普及,相信有很多妈妈像我一样,追求“照书养”,几个月该坐几个月该爬几个月该走,各个月龄要学习什么要培养什么,记得一清二楚。一旦孩子“偏离”了轨道,就会无比紧张——“怎么回事?是我哪里做错了吗?”

温尼科特认为,“你的照顾并不会改变宝宝天生就能不停生长的趋势。”“有些妈妈把小孩看成自己的作品,好像孩子时手中是陶土,她们拼命塑造,并且以为自己必须为结果负责,这种想法其实大错特错。当你有了这份'责任感',你就会被过重的负担压垮,因为那根本就不是你的责任。”他将宝宝比喻成水仙花,水仙花的球茎中本身就蕴含了无限生命力,你只需要提供土壤和水分,其他的顺其自然就好。

儿子八个月左右时,开始喜欢丢东西,玩具刚拿到手里,一眨眼就掉到了地上。刚开始,我以为是他抓握力量不够,后来“丢”的动作明显了,才知道他是故意的。

不过,这里的“故意”并不是一种“使坏”。孩子丢东西,也许是喜欢听各种东西掉落的声音,也许是在尝试理解“空间”这件事,也许是“丢”这个神经回路被激活了,重复这个动作使他们更兴奋... ...

在大人眼中,丢东西有什么好玩的?但在孩子眼中,很多东西都很新鲜。我们要把自己代入孩子视角,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

在《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中,温尼科特用小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宝宝怎么对勺子产生兴趣、怎么与勺子互动,直到最后丢掉勺子时,心理活动的变化:刚拿到勺子,他产生了常见的“攻击感”,会咬它、想吃掉它;在想象中,他把勺子吃了下去,勺子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接下来,他想和大家分享这个好东西,于是他把勺子放进妈妈嘴里想喂她;接下来,他可能会跟勺子玩会儿捉迷藏,玩失去它再找到它的游戏,或者尝试用勺子舀东西吃;最后,他会故意扔勺子,听听勺子落地的声音,直到彻底厌倦为止... ...

我在阅读这一部分时,觉得世界真是奇妙极了!天下的小孩儿竟然是一样的!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家庭的孩子身上。

温尼科特鼓励我们做耐心的妈妈,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既不匆匆忙忙、大惊小怪,也不敷衍了事,而是用旗鼓相当的玩兴,与孩子的玩兴相碰撞,帮孩子发展出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提到“照书养”带来的压力与困惑,而在第二部分,提前学习育儿知识又帮助了我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学习育儿最重要的作用,是“为我所用”,而不是成为焦虑的源泉。

温尼科特说,很多妈妈会一头钻进教科书、法则及规定中去,但在他看来,做妈妈最好的状态是无师自通,完全相信并依赖自己。

没有比你更懂你孩子的人。有时候,相信本能,相信直觉,你就是最好的育儿专家。

《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读后感(四):孩子不是附属品,更不是谁的作品,养育孩子这道题到底怎么解?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河南郑州的一位母亲给5个月大的婴儿涂防晒霜,导致孩子脸部红肿,哭闹不停,去医院一看,发现已经发展成接触性皮炎。

医生无奈地说,孩子涂抹防晒霜过敏了,刚开始是起红斑,后面可能会出水泡,引发感染,还可能会留疤。不到半岁的孩子,尽量采取物理防晒的措施,比如给孩子打伞戴帽子等。

当然,孩子也不要过度防晒,适当晒太阳是好的。

很多网友评论,认为这个妈妈过于在意孩子皮肤是否被晒黑,重视防晒超出限度,可能她自己本人就很爱美又怕晒黑。

如今电影事业如日中天的易烊千玺的妈妈曾经接受采访说,自己小时候就有个明星梦,但是知道自己没有从事这个职业的本领,于是生了四字弟弟后,从小就浇灌这个明星之花,给他报街舞等各种兴趣班,风里雨里带他去上课,从不请假。

上面的两位妈妈,不能否认,都是爱孩子的,只是爱的表现方式各有不同。

剑桥大学教授,儿童精神分析泰斗唐纳德·温尼科特在《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一书中写到,“做妈妈最好的状态是无师自通,完全相信并依赖自己。”

然而,如何当好妈妈,构建爱与信任、情感与互动、安全感与互动力的亲密关系,是养育孩子的永恒课题。

有些妈妈把小孩看成自己的作品,好像孩子是手中的陶土,她们拼命塑造,并且以为自己必须为结果负责。

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妈妈们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而且是大错特错。他的观点在《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这本书里阐述得很清楚,他认为妈妈们有了这份“责任感”,就会被过重的负担压垮,因为那根本不是妈妈的责任。

那妈妈们要怎么做呢?

妈妈们穷尽一生想要搞清楚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也想帮助孩子形成独立的自我,能应对外部世界的一切难题,奈何养育才是难题的源头。

唐纳德·温尼科特是继弗洛伊德之后的又一位精神分析大师,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儿科学家。《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这本书是他在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系列讲座的精华内容,对于准父母和父母、教育工作者都有着启发的意义,被很多父母奉为育儿指南,很多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答案,让读者觉得这就是一本黄金育儿手册。

《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读后感(五):如何养育和陪伴孩子,是所有家长的必修课

孕育是一场奇妙的过程,就像一个种子,在身体里生根发芽开花成熟。可养育孩子又是个复发的过程,每一个妈妈或爸爸,不管之前多么不食人间烟火,从孩子出生就要变得三头六臂、无所不能。这中间有挣扎有开心有痛苦有快乐。

《孩子 家庭和外部世界》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儿童精神分析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他是一位继梅兰妮·克莱茵之后,较具原创性且为一般英国大众熟知的客体关系理论大师,主张和强调婴儿关系理论,提出个体发展从依赖到独立。

这本《孩子 家庭和外部世界》是唐纳德·温尼科特在1992年所著和发表的,从妈妈和孩子、孩子和家庭、孩子和外部世界等三个角度讲述了孩子从出生到进入社会新手爸妈们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

书中说一步一步地教小宝宝认识这个世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妈妈之所以能进行并最终完成这项任务,是因为她深爱着宝宝,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球球刚生下来的时候我焦虑了很长时间。就像书中所说,面对几周几个月大的宝宝,我无法判断他的想法,他也不能告诉我他的感受,我不知道给他穿多少衣服能让他更舒适又保暖,甚至一开始的时候我不确定他是不是吃饱了,是不是该换尿不湿了。所有这些,面对这个小小人,我都无法判断。

诚如书中所言,照顾宝宝是每个妈妈与生俱来的能力

所谓母子连心,孩子跟我们沟通,其实不需要通过语言,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我们都能心有灵犀。现在想想确实是这样,照顾出生几天到几个月的小宝宝,我们全靠着妈妈的本能。

所以直到现在我还常常跟球球说“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所以妈妈也会犯错,我们一起学习,好吗?”

二、爸爸的陪伴必不可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比起妈妈的孕育、生产、喂养和陪伴等,爸爸的参与度是很小的,爸爸也会相对比较晚才能进入角色,而孩子对妈妈的依赖也往往超过爸爸。另外同时就像书中说的,有些爸爸刚开始面对小宝宝的时候是非常害羞及手足无措的。

可是爸爸就什么都不用做了吗?一个家庭中,爸爸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爸爸的陪伴和参与能让妈妈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卡夫卡: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就如同书中所说孩子对父母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家庭生活幸福美满,最先察觉的人就是孩子,他会因此活得更轻松、更满足,也更幸福。相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会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其次,爸爸的榜样力量

相对于妈妈的温柔,爸爸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男性的魅力。例如体力、理智分析能力等。爸爸跟孩子的互动,孩子能从爸爸身上学到很多。就像书中所言,“当孩子注视爸爸的时候,至少有一部分是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或是认为自己看到的来塑造理想的爸爸形象。当爸爸逐渐透露出早出晚归的工作性质的时候,孩子也会感觉到外面有个崭新的世界在等他开启。”

三、让孩子认识与了解外部世界

书中说五岁以下孩子的与生俱来的需求,是非常简单明了且亘古不变的。同时孩子又是不断成长发育的。就像我们家球球两三岁时,就有点胆小又敏感,在小区里也不敢主动去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后来上幼儿园就慢慢好了。正如书中提及的“从人格和情感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从出生一直长到五岁,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随着孩子的智力增加,他能渐渐学会容忍失败,会为了面对挫折而提前做准备。”

结语

这本由唐纳德·温尼科特所著的《孩子、家庭和外部世界》,介绍了孩子从婴儿时期到儿童时期的成长过程,孩子和家庭以及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有这样的疑惑和不解,不如买来读一读,相信你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