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读后感锦集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读后感锦集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读后感(一):《人间一趟,尽兴而已》:为无益之事,遣有崖之生

客居他乡,难免会在文字中触景生情,毕竟人远离家乡,无论是由于任何缘故,日久必有一股乡愁。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一书,便是梁实秋先生对于故乡那抹不去的乡愁。全书分为五部分,收录了梁先生68篇散文,展现了其精神世界和生活志趣。故乡终归是年少时渴望逃离,年老时想要回去的地方。无论是乡音、乡情,哪怕只是一道乡间小食,都会令人神往,书中的市井描写,精妙至极,写到过年“一路上吃尘土,庙里面人挤人“,真的是三言两语,就将一番致趣置于纸上。而最令梁先生难忘的娱乐之一便是放风筝,看着风筝冉冉上升,御风而起,心生滋乐,真的是每个黄口小儿都不免共情的画面。 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为方便您的阅读,我已将全书生成1张思维导图。将书读薄,将知识内化,分享阅读,传递思维!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读后感(二):日日是好日

鲜少有书籍让我愿意花功夫写一篇读后感,这本书算是其一。以前最不喜欢读的就是散文,兴许是被中学时期的阅读题折磨怕了,什么形散神不散,在我看来都是牵强附会。现在回头再看,只想对自己说:少年,你还是太年轻了。没有经历便没有共鸣,再好的文字读来也觉得只是文人的矫情。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生活的理解,再看这些文字也是感触颇深。

读梁老的文字,总有一种不可言说的平静之感,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梁老笔下的北平是充满烟火气的,一餐一食间,一草一木里,尽显生活百味,稀疏平常的日常琐碎往往是最吸引人的。所谓乡愁,大抵就是如此吧。

北平之于今日之北京,绝非只是名字的变化,时过境迁,故人旧事,三三两两的只留在记忆之中,不免心生物是人非的落寞之感,当然这绝非是对今时北京繁华之景的否定,只是有些东西过去了就再也没有了。我并非是一个怀旧之人,唯独对这些古都古城十分偏爱,时常独自思忖,在那时这些地方究竟是何番景象。

胡同巷道里藏着北京人儿的记忆,那些饶有趣味的街道名字也惹得行人驻足观望一番。在这里,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构筑生活百态。梁老笔下的日常生活也似诗意的栖居,诸如晨起散步,实为一大乐事。“清晨走到空旷处,看东方既白,远山如黛,空气里没有太多的尘埃炊烟混杂在内,可以放心的尽量的深呼吸,这边是一天中难得的享受”。下一次不妨早起,不去着急赶路,而是放慢脚步,聆听啾啾鸟鸣。我感叹于梁老对生活的观察入微,人间乐趣也尽在其中。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人间一趟,尽兴而已!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读后感(三):慢慢的乡愁,原生态的慰藉-读《人间一趟,尽兴而已》

梁实秋先生心中有执念,他从1949年离开祖国大陆,便成了永别,梦中的北平、熟悉的味道……时常萦绕在他的脑海。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是梁实秋先生的又一本散文集,共有五辑,分别是落地成暖,一生念安;古人旧事,三三两两;未曾逃的,也已不回;人间百态,各有各忙;岁月疾驰,远望当归,一共收录了68篇梁氏经典散文。

梁老从日常入手,无论是窝头、粥、烤羊肉、豆汁儿等吃食还是北平的街道、北平的年景等故人旧事,都凸显出梁老根植血液的思乡情愫。 每篇散文没有宏大激荡的叙事,没有深奥的哲理,而是用幽默诙谐甚至玩味的语言,在欢快的气氛中记录了往昔生活岁月经历。阅读完整部书,就会发现一副热气腾腾的北平生活图景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

平常的吃食,遥遥的相思。“落地成暖,一生念安”共收录了包括烧饼油条、薄饼、饺子、汤包、窝头、炸丸子等14款普通的吃食,就是这些普通人日常可见的饮食,在梁老的笔下确生了花,从食物的沿革、用料、各地不同的做法、吃法以及自己的趣事……穿插起来,仿佛为这个食物注入了灵魂;梁老用词相当精准,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立体的图景,比如他写食客吃虾,“食客微启碗沿,以箸挟取之,在旁边的小碗酱油麻油醋里一蘸,送到嘴边用上下牙齿一咬,像嗑瓜子一般,吮而食之。”启、挟、蘸、咬、吮系列动词的传神使用,读者恍如目睹食客吃的光景。

走远的脚步,没有带走思乡的心绪。“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根扎在那里便住在那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这句话,似乎是深深的叹息,慨叹远离故土家人的苦楚。每个人从出生就开启了一场离别之旅,只是有的人走的远一些,相聚的艰难加剧了离别的痛苦。现代人正在突破祖辈守家在地的固有观念,工作尤其是年轻人往往会选择大城市,因此离别似乎已经成了常态,但是往往快乐不察觉,伤心痛苦之际还是会想家念亲。

闲适处现温情,细微之间悟人生。读梁老的文,是一种享受与心灵的洗礼。极力推荐大家阅读一下。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读后感(四):惟其饭之精粗美恶不同耳

北京接连落雪,有人喜欢呼唤北平。北平真的好吗?未必,在梁先生的描述里,北平的街乱,气候差,人不讲卫生,鱼龙混杂。然而,只因为一个理由,北平便让梁先生念念不忘,直至终老,那里是故乡。

这部散文集,从吃喝开始,到读书结束,有五个部分:落字成暖,一生念安;故人旧事,三三两两;未曾逃的,也已不回;人间百态,各有各忙;岁月疾驰,远望当归。梁先生的生活志趣与眷乡之情,在文字间流淌,静水深流,抚慰人心。

梁先生有一句话,“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一个人”。所以他相信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在他的眼中,笔下,心里,生活的细致,人情的冷暖,景物的情调,滋养着一个有趣而强壮的灵魂。

红尘滚滚,人间百态,任你是纡青拖紫,服冕乘轩,固然是乐不可量,即便引车卖浆,贩夫走卒之辈,也各有其乐,归根到底都是啖饭,无什么高低贵贱,惟其饭之精粗美恶不同耳。

不卖弄,不装X,用朴实的语言让人读之有趣,有感,有悟,才是高人。这一代文人值得敬仰,对生活的态度,如汪曾祺,让人羡慕。

六十余篇散文,好处是篇幅短小,随看随想,而且文字幽默,温暖有趣,难得的是描写优美,不忍释卷,看得见的风骨,记得住的风雅。

梁先生说,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

《人间一趟,尽兴而已》读后感(五):《人间一趟,尽兴而已》: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梁实秋

倘若于青春韶华,年轻气盛之际,我定然无法理解类似梁实秋,汪曾祺等老前辈们如此豁达的生活理念,然经历了人一辈子前三十年必经风霜之后,我慢慢体会到那种安居乐业生活真谛,也终究明白:人生贵适意,吃饭而能充分享受,细嚼烂咽,或风卷残云,均无不可,吃的时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后抹抹嘴鼓腹而游,此亦为一乐事也!人生几经风雨后,方才有如此通透心性,或许我尚需历练,但也期许于梁老的文字中品味精华,尽量少走弯路。 北京,即为北平,于我而言,出生之地江苏盐城,嫁人后屡居之地河北张家口,都与之难以匹敌,只因它是包容度非常强大的城市,即使有鲜少的本地人各执己见也会被来自五湖西海异乡之客的淡然一笑化为虚有,而我还足够幸运没有巧遇过多不公正,却因为得到良好教育机会对其感激涕零。梁实秋老先生的稀数文字恰巧让我感同身受,那种满满的熟悉感不似于河北张家口的被排斥,北京的温暖与异乡的冷漠并无一致。 北京的豆汁儿,烧饼油条,是作者对家乡的独特感知,而我却深觉已经刻入骨髓的熟络,作为普通人也尤为喜欢这种恣意,早上上班过程中必备食品,忙碌的步伐让我无法停顿下来于店铺中享受美食,所以豆浆油条的存在满足了我味蕾上的需求。原来只能隐藏在回忆中的北京气息在梁实秋老先生的文字中还能体会到志同道合的意境,我着实心满意足。 粥的话,北方的粥以我浅薄的人生阅历来看,北京算是花样比较多的,其他城市也有,譬如八宝粥,红豆粥,小米粥,不过于我一南方人而言,总觉得缺少些。至今仍然记得上海有许多专门做各种各样粥品的店铺,在北方我独自寻找多年,也未能解馋,亦或者是我宅的机会多余在外寻找熟悉光环机会。网络上也有卖各种花式粥品的,我也尝试过,但总觉得缺少些火候,也许只因家中做粥少了长时间的熬煮,而店铺里的花式粥据说通常皆需要早起进行熬煮。 梁实秋老先生的《男人》这一篇令我大开眼界,原来并非所有男性都是被归类成我所见识过的。他说到:“男人多半自私,他的人生观中有一基本认识,即宇宙一切均是为了他的舒适而安排下来的……”可怜当今俗世,大多数男人不承认,亦或者说是在女性年前,尤其是自己妻子面前不承认,而非要用那可耻的心态侮辱自己和妻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