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何阅读尼采》读后感摘抄

《如何阅读尼采》读后感摘抄

《如何阅读尼采》是一本由[英]基思·安塞尔-皮尔逊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阅读尼采》读后感(一):尼采著作梳理

根据作者的介绍和人物年表,梳理出来这个著作序列,第二列为出版书的年龄,可见尼采短暂的一生还蛮忙碌和多产的……

这本小书不以传记为主线,出发点完全落在著作上。10个主题,有的以哲学主题为出发、有的以著作中的格言出发,梳理了尼采的主要观点及变化。2022年初作为尼采开题的一本书,之后边看原著边不时回来旁观。

《悲剧的诞生》前些年看完了,接下来计划看《查拉图斯特拉》。想看《论道德的谱系》和《人性的,太人性的》,可惜还没找到好的中文版,求推荐英文版~

《如何阅读尼采》读后感(二):如何阅读尼采

如何阅读哲学系列四本新书开箱:尼采、克尔凯廓尔、福柯、德里达_哔哩哔哩

弗里德里希· 尼采是19 世纪最具争议性和影响力的哲学家。他以极富颠覆性的方式揭示了宗教、道德、政治、哲学中的基本困境,并提出新的建设方案。尼采的重要思想如上帝已死、酒神精神、超人、谱系学、永恒轮回等,对当代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启发了萨特、福柯、德勒兹、德里达等著名哲学家。

在《如何阅读尼采》中,基思·安塞尔-皮尔逊介绍了尼采独特的写作风格,选取尼采著作中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在公正对待尼采观点的复杂性之外,同时以独特的方式整理呈现给读者,引导、激发其进行更具挑战性的思考。

《如何阅读尼采》读后感(三):如果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我还想要过这样的生活吗?

囫囵中吞完,明室“如何阅读”系列的第一本。读此书前,对尼采的理解限于其奇特身世还有几个短句,如上帝已死、超人、末人、权力意志。

此书将尼采原文推到我面前,发现并不难读甚至难懂。一些内容我甚至心有戚戚焉,比如永恒回归理论

“如果能一次又一次地重复,我还想要过这样的生活吗?”尼采说。

大多数时候,我的答案都是否。这也是我工作五年来每次遭遇类似问题如“这家公司有我想成为的人吗?”,得到否定答案就贸然裸辞的原因。

有评论家认为,尼采的永恒回归思想像是一个濒死状态的启示。究竟过得多好,才能使得我们给出肯定答复呢?

以往辞职后,我都会选择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认识新的人和街道,感受重新活一遍。

旅行中的状态,接近于尼采说的“最高情感感受的事物”。而旅行结束还是要回来,还是要进入公司,重蹈覆辙。回到职场,岂不是一个永恒回归吗?就像李雪琴说的,宇宙都有尽头,北京地铁没有。

我周围许多年轻人给自己开的解药是“财富自由”,这我也是不信的。

去年大半年我在无所事事和自我隔绝里度过。暂时没有生存的焦虑,今天、明天、后天没有区别。活着,就像死了一样。这岂不是另一种永恒回归吗?

“人是桥梁,不是目的。”尼采说。无法治愈的痛苦和永无休止的苦难是生命意志现象的本质特征,随着这种意志的废除,世界也一道消解了。

因此,我认同尼采,有所意愿(willing something)是人类存在和自我否定实践中的一项不可避免的事实。

除了永恒回归外,这本书还提到了流行病疫情,相信对许多人有所启发。尼采举例,历史上曾有流行病盛行的时期,那时候,人类的存在中普遍充斥着对生活的厌倦。尼采说,即便这种厌世和恶心感,依然蕴藏着温柔的肯定的宝藏:哪怕是在自我毁灭中,我们也能够剜出一道流血的伤口,从而可以迫使我们继续生存下去。

“人类动物的真正驱动力,不是要获得灵魂的救赎,而是要对其自身进行实验。”与大家共勉~

《如何阅读尼采》读后感(四):从作品走向尼采

即使像我这种对哲学一无所知的人也不会对尼采的名字陌生,毕竟“上帝已死”这一定论的声名实在太大,更何况作为19世纪最具争议,当然也是非常伟大的哲学家,除哲学领域外,尼采还影响了卡夫卡、加缪、劳伦斯、鲁迅等各个国家的文学家,此外还有戏剧领域的萧伯纳,古典乐领域的马勒等等,你很难不在你所热爱的艺术领域听到尼采的名字。

最初我对于尼采感兴趣,尝试去了解他,就是因为在听马勒的过程中,《马勒第三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女低音歌手所唱的正是尼采所著《查特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一节诗歌。像很多受到尼采影响的人那样,马勒对于他也是继承和批判共存的态度,他并不完全认同尼采的哲学,但是在这一乐章中,马勒所想要表现的是宇宙间的人性,这与尼采在《梦游者之歌》中所吟诵的精神一致。虽然我对于歌剧的态度也与马勒背道而驰,可是听到女歌手演唱道“但一切快乐都要求永恒/要求深沉深沉的永恒”时,还是不由得深受触动,从而想去了解这位用深沉的哀痛写出渴求永恒快乐的哲学家。

这本《如何阅读尼采》对我这个想要了解,但面对尼采丰富的著作却无从下手的读者十分友好。作者基司·安塞尔作为尼采哲学的自身研究者,以尼采多本著作的文本为例,向我们解释尼采在其中所阐释的观点,以及彼时尼采的状态。也就是说,作者不仅帮我们梳理了尼采的作品,还帮我们认识尼采本人,实在体贴qaq

基司·安塞尔没有按照严格意义上的时间顺序来介绍尼采,主要以作品为一句,介绍尼采关于“上帝之死”、哲学的“愉悦感”、“记忆和遗忘”、“生活即女人”、“永恒回归”、“超人”等格言的论断,以及尼采最后一部著作《瞧,这个人》。

晚期的尼采为他的一生附上了矛盾又复杂的属性,宣告“上帝已死”正是基于他对于基督教的深入研究之后的结论,在他生命的晚期,又向世人宣扬“狄俄尼索斯反对被钉上十字架者”,也就意味着他将狄俄尼索斯塑造为与上帝对立的信仰。这极具煽动性的言论成为后世好战者对他最直接的利用,继而造成对于尼采哲学更多的误读,加重尼采所受到的争议。

本书隐约勾勒出一位才华激进又不被肯定的伟大哲学家的形象,我们都知道尼采生命的尾声陷入疾病和疯狂,尽管他声称自己并非像叔本华一样的悲观哲学家,但他的一生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疑是孤独且悲情的。尼采生前,哲学并未给他带去太大的声望,至少不能和如今世人所认识的尼采相比,但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

哲学并非可以使我们人类变得更好,但哲学无疑可以使我们变得更为深刻。

毋庸置疑,无论是以哲学家,还是以文学家和诗人的身份来讲,尼采都是19世纪最为深刻的灵魂之一。

《如何阅读尼采》读后感(五):越读越陌生的尼采、知识的理想主义者

如何划分二十世纪与十九世纪呢,尼采是1900的代名词之一,他死在1900年。虽然马丁·路德就曾说过“上帝已死”,但真正让这几个字为世人所知、并且引起震撼的则是尼采写在《快乐的科学》中的对于“欧洲文化及其走向的状况分析”。

在这种世界图景下,即一方面基督教中的神已死,另一方面庇佑着神学家、哲学家的世界秩序的上帝已死,活在十九世纪的尼采怎么看待从此以后诞生的人们呢:“置身在当今和未来以及这二者的矛盾之间,是下个世纪的头胎婴儿和早产儿”。尼采死在1900年,恐怕也是他的自我暗示所致。当然,这不应当是理解哲学家的态度。死在这个年份是他的遗憾,此后的现实果真如此吗、后来者果真“站在比迄今为止所有历史都还要高的起点上”吗?

擅长于格言写作的尼采,同样因为他的颇有猛药之效的格言在哲学之外的读者那里出了名。人们或许当真相信杀不死自己的,都会让自己更强大。已经忘了尼采会如何阐释此言,不过杀不死自己的与自己变强大之间的因果并不是强关联的。依照一点浅显的进化论观点来看,无论如何,你都会更强大。

尼采曾信任过进化论,并且以此发展出一种“历史的哲思”,几乎取消了事物在对立中产生的观点,而认为“所有事物都源自一个升华的过程,只是在其中变得更为复杂。”尼采从古希腊思想中取材众多,除了《悲剧的诞生》,他写过一本《希腊悲剧时期的哲学》,从悲剧哲学到历史的哲思,不得不说,更像是对于万物皆流、无物长住的升华与延展,正因此,他会认可进化论。

人们之所以会对尼采的有些格言产生共鸣,或许是因为他其他的格言不够通俗吧,很难期望人们感慨赫拉克利特“你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之外的其他格言了。格言来自希腊,而且这个词语被发明于医师之手,尼采的格言,无疑是想要有药用,并且希望是猛药,而非鸡汤。在将他的格言做为改变的信条之时,人们还应知道,尼采尽管注视当下生活,但他同时也呼唤新人,呼唤新的哲学和新的哲学家。

使尼采越来越变得陌生的,还有语言的裁剪与重新创造问题。尼采认为在语言之中有原始的拜物教思想,我们不断地以这种特定的方式思考,直至它成为我们的习惯。或许对于尼采格言的共鸣,只是一种“幻想性注解”,格言有它明确的“与界限和地平线/视野等的交涉协商”,但它表现得仿佛没有边界。

尼采是越读越觉陌生的,尤其是错误的存在。“有些错误被证明是有益的,有助于保存人的本性。”当人们以一种附归于生活的叛逆为依托去理解尼采时,便离他越来越远。错误是哲学化的词语,它与真理、与知识有关,它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准确,凭借这种错误的正确人们可以预测现实。“我们的肌体组织是为真理的对立物而设置的,肌体的高级功能、感官的感知和每一种情感都同那些自古就被接受的基本错误合作”,这样一来,我们逐渐就形成了一种赛博格式的内心,它一面吸收知识,一面机械地“泵血”,然而却不会质疑真理意志,只好沦为知识的理想主义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