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是一本由么振华 / 吕璐瑶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读后感(一):一个好的书单

这篇适合电子阅读,可当作素材积累;然还没惊艳到让我有买实体的冲动。 最大的问题在于史料的堆砌过于碎片化,死亡遗言是关乎一生的,而书里只有简单的人物介绍,缺少人物的完整逻辑链,很容易断章取义被误导;且作者没有为那些堆砌的史料树立合理的评判标准,毫无个人观点,如王皇后、萧淑妃篇并没有理智思考,全篇被《资治通鉴》里几句话牵着鼻子走,而众所周知司马光对武则天的记载大多非常不客观,就显得不是很可信。 ——还不若把这本书当作书单,那这书便是极有用的了。去看注释里备注的出处篇目,则人物生平的逻辑链有了,是否客观也可以自己结合全文分析。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读后感(二):从隋唐女性遗言可窥得隋唐社会一角

收到赠书感到惊喜,是精装锁线。时间有限初略翻看了一下,此书上编遗言叙录翔实的叙写了唐代女性的遗言,下编对遗言进行了研究。唐代女性的遗言中我们能够简单还原出那个时代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条件、价值观点、亲人间的关系等等,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思想上并不整齐划一而是百花齐放的状态。此书从一个新奇的角度切入还原唐代历史,我强烈推荐此书。奈何我寻医问药中未能细读此书表示遗憾,等情况好转再仔细阅读吧。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读后感(三):假如想要穿越到唐朝

如有一个穿越到古代的机会,有人想穿越到宋朝,因那时吃喝玩乐的商业已很繁荣;也有女子想穿越到唐朝,因那时似乎是封建社会女性地位最高的一段时间,有女子做皇帝,女子还可以穿男装,想来真是一个可以过一把大女主的瘾!

唐朝多传奇女性,最著名的当属武则天与太平公主,然我最偏爱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伉俪情深,短短的30多年生命,却赢得了“千古贤后”的美誉,死后被追加谥号“文德”。长孙皇后一生有无数令世人传颂的故事,即使是她的遗书,亦体现了最后的贤良淑德。在《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一书中,多次引用了长孙皇后的遗书内容,来佐证隋唐时代女性临终的希冀。上至皇后,下到不起眼的平民百姓,隋唐女性的人生价值取向如何,从这本书中便可窥见。想要穿越到唐朝的女子,先来读一读隋唐女性的遗言,便可推测隋唐女性生前的生活、思想。

也许要令大家失望的是,即使是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最高的隋唐时期,女性依然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书籍从女性遗言的执行情况、唐代女性的临终心态、唐代女性的遗言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女性遗言的内容,但读者却可以从遗言中得知女子生前一生的生活:对儿女牵肠挂肚是必然的,对经济安排、丧葬安排都体现着女性勤俭持家的本性,从中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中华民族传统女性的美德,从古到今一脉相承。

起初我想读这本书,是想了解隋唐女性的社会地位、社会生活是否真如影视剧演绎的那般多姿多彩,当我在读这本书时,心中却充满了悲凉,女子一生的宿命,从那时到如今,似乎没有多少改变。结婚生子,操持家务是一生中理所当然要做的事,临到生命的终点,遗书仍然会有很多女性要求死后与丈夫合葬在一起,似乎女子,生前死后,都是为了男子,从来没有过自己。历史由多如尘沙的平凡生命书写而成,女子的生命,似乎也渺小、悲哀如尘埃,依附在男人身上,即使贵如长孙皇后,遗书中也在处处对自己之外的人和事放心不下。更为讽刺的是,女子死后的遗言执行情况,丈夫也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夺,子女则更注意会努力遵循死者的遗愿。

从遗书中看隋唐女子的生命观,大多达观知命,她们对死亡基本能坦然接受,甚至很多女子认为自己一生的使命完成了,圆满无憾。这和宗教信仰有关,也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斯人已去,遗言也随风而去,但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偶然被我们看到,那时的女子与现如今的女子,社会命运仍然千丝万缕的相同之处,不免唏嘘。但我们也可庆幸,今时今日的我们,可以奋力冲破藩篱,为自己的生命而活,待到将来写遗书的时候,回首一生,有过许多只属于自己的生命的时刻。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读后感(四):从女子遗言中,看到古代女子的社会地位!

死亡,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哲学家海德格尔就曾说过“死,可以是一个过程,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人生中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秒,都是再慢慢向死亡靠近,当你的人生时间被过完了时,那就真正走向了死亡,消失于世间。有的人消失他会留下些什么,比如财产的分配、生前未达成的愿望、死后的葬礼如何操办等等。而这些临终交代后人的话语,便是遗言。从古至今,遗言都是被赋予了最高的敬意。中国古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不管这个人生前如何不被重视,他死后的遗言一定会被十分重视。这是出于对死者的敬意,也是出于对人生的敬意。

对于遗言这特殊文化载体,不仅仅是现代人们会留下遗言去分配自己的遗产、去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古代人民同样如此,他们会将自己的遗言交代给家中孩童,让他的孩子们去给他实现临终嘱咐。但被收集成册的遗言等临终嘱咐,绝大多数是站在男性视觉去体现,少有从女性角度去展现的,也可能是因为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导致少有女性留有遗书被记载下来。也少有学者专门去研究封建社会中的女性遗言能够拥有什么价值。

不过相对于认为女性遗言价值程度不足的学者来说,我倒觉得么振华和吕璐瑶研究出版的关于隋唐女子遗言的书籍,就颇具意义,这是一本可以窥见隋唐时期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的古代女子实际生活场景回忆录。一共收集了236位隋唐时期的女性遗言,这236位女性身份地位均不同,有如皇后帝妃、官员家眷、闺中少女的遗言,也有平民女子、官妓、尼姑等等多种不同省份者的一样,涉猎的身份范围不拘于为官者、掌权者的家眷,更是扩大到普通平民身上,并通过这些身份者的遗言,去窥见隋唐时期的女子思想、以及她们的社会地位、生活习惯等等,去关注是否她们的遗言都得到了重视,以及这些遗言是否被实现;也从中看出隋唐时期的社会风俗,对于女子的乃至对于人临终之言的重视、关怀。

这236例的一样,可以总结看出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女子,她们的临终遗言多有不同,涉及的内容不一样,关心的人和事不同,面对死亡的观点更是区别颇大,而这也造就了本书是一种独特的、能够明确了解隋唐女子思想的文化载体。

书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文收集了这236位墓主人的生平介绍以及她们的遗言原版,批有注解和生僻字典,能读者无障碍的品读隋唐女子遗言内容。第二部分是针对这些上半部分中的遗言分析、概括,和解读隋唐女性的思想、三观、信仰等内容,但作者没有过多去解读这些内容,留有一定的空白让读者自我去想象,这也是作者本人特别贴心的做法:“写作中我希望留点空白,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

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书中的内容可以去了解隋唐时期女子的思想、地位和生死观,更是一种对于隋唐女性的特殊认知,你会读到那些关于信仰的、关于悲伤的、关于怀念的各种墓志铭,也从侧面展现了但是社会对于女性的尊重与重视。否则如何会给一个官妓、一个尼姑写墓志铭呢。且通过《离形去智,无累乎物: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是可窥见隋唐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可间接看出整个隋唐的社会状态。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读后感(五):《遗言中的隋唐女性》:美玉有瑕

在看到本书题目的时候,我太惊喜了。不为别的,单是说这个切入的角度就很小而精巧。女性视角,自不必说,这是近些年非常常见也非常火热的研究视角。可是在文史研究中,这种视角似乎就带着先天不足,即女性在历史中留下的形象向来是单薄而沉默的,任何妄图闯入历史书写中留下印记的女性都不得不以某种扭曲的、向男性形象靠拢的方式妥协。但是,在历史群体形象中,任何个体都是一个微观的主体。我们无法穿越时光,记录下更多的历史中的女性个体与群体形象,但研究者将视线投射给的历史中的个体本身,发掘个人的生命意义,这本身就是对的历史的另一种书写。

而遗言,这本身就是另一个非常精妙的切口。“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沉默的群体之下,一个个体会对自己的生命以及生命寂灭之后的生活做出怎样的安排和期待?她关心的、在意的自己的身后事,恰恰正对应着放不下的身前事。因而,遗言,作为一个人在世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某种意义上正是了解个体生命的窗口。

或许是我对这个题材期待值太高了,因而在读本书的时候,时不时会感受到一些疑问。且不提一些是否能从墓碑上记载的后人行为反推逝者的遗言本身,又或者是,为何要按照居住地的里坊来为逝者排序而不用更直观的时间顺序,再或者是,依据小数量样本推导出大范围结论是否适宜。

在这背后,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的一个最大的感受——这本书太像是一种思维的梳理了。不同于其他作品先有一个结论,再对结论进行分点论证或者是递进论证,本书呈现出一种努力推导结论的状态。在上编中,作者挨个列举了收集掌握的唐代女性的简要生平及其遗言,依照地区分为三章,在每一章后统计该章出现的女性身份特征信息的分布频率。在阅读的时候,不免会使人感受到材料堆砌的塞感。而在下编的三章统一分析中,女性遗言的执行、临终心态和遗言内容并不构成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织和掺杂的并列关系。因而,在阅读的时候,总是会有种期待落空的感觉。连通起来阅读,更是给人一种,前半段在展现自己收集的资料,后半段对其进行简单分析和归类的感觉。直到最后,也没能看到作者给出一个较为明晰的结论,总觉得对不上作者自己在绪论中说的“书写隋唐女性史”的宏大意义。

事实上,更加令人遗憾的点在于,虽然书名中是“隋唐女性”,绪论中也指出,之前对隋代女性的遗言研究不够,但是,这本书中对隋代女性遗言的研究也并不如对唐代女性遗言一般重视,仅仅跟在绪论之后,作为一个“先声”出现,仅仅占据了十来页的篇幅。实话说,我能接受“人无我微”的内容作为某种意义上的亮点出现,但我无法说服自己认同它作为本书重要到在书名上和唐代平分秋色的部分。当然,我也知道,隋唐并不一定要隋和唐等量齐观,隋代也受限于更久远的年代、更匮乏的史料、更短的存活年限,完全不能和唐代相提并论,但是我心里总是犯嘀咕,这是不是未免也有点太少了?

无论如何,我太喜欢这个切入点了,也太为这本书所未能匹配我的期待而遗憾了。而作者在收集和展现史料上做出的努力、在归类和统计方面的细致、在选题开拓上的创新,都值得让人关注这本书的内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