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000字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1000字

《我的阿勒泰》是一本由李娟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一):无题

跟上个月一样,以李娟开启了一个月的阅读。这本书的内容发生在两个时间段里,有很多熟悉的面孔。赛虎已经有了宝宝,我才知道向日葵地的那段经历比这本书中的还要早;老妈的想法还是那么天马行空,以至于想出了地马行陆这样的“妙计”,外婆老当益壮,口是心非之外又增添了些许俏皮可爱。通篇的文字依然那么有趣,但日子还是苦的,我是决计不会向往这种生活。外婆对李娟说:“我很想你,我天天都在想你。”李娟在心里回应道:“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想来很有道理。读的时候,总感觉眼角有东西要涌出来,只得竭力克制。这是为什么啊?是因为看到三姑那瘦削的脸在因三姑父的去世而结束了他们长达五十余年的婚姻后更显得落寞了吗?是因为《绝命律师》中的Kim为了避免给他人带来伤害而下定决心告别了给她带来极大享受与Jimmy的亲密关系?还是因为某天早上醒来看到聊天框里的一条祝福以及点开头像之后的“你已被对方拉入黑名单”。

我不知道。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二):从无尽荒凉中挣扎出希望

上一次翻看这本书也是在春天,同样是因为疫情身困于拳拳之地,但戈壁、草原、雪山、帐篷、骏马、牧人,偏远寂静的阿克哈拉村,缓慢而永恒的喀吾图,沙依横布拉克的夏牧场,那些遥远的风景和生活都次第走到眼前。我看到过一条评论,说她“像一粒麦子,不论落在哪儿,都能在尘土飞扬中呼唤出一个细小的春天来。”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造就了这样的文字,从无尽的荒凉中挣扎出希望,如此开阔,如此孤独,又如此坚韧,如此悲悯。

那时候送给朋友这本书,我总是会写:“希望这些文字可以在难于出行的日子里,有那么一瞬间带你抵达想去的远方。”今年的春天,命运好像又轮回一般,我再次翻开这本书,更为打动我的却是她笔下那些最平凡、细碎的生活,在河边洗衣服,在荒野中睡悠长的午觉,去乡村舞会上尽情跳舞……热情又珍贵的生活,好像在这样的时刻更能体会到,捍卫日常生活,是一件多不容易又多重要的事情。书中有一篇文名叫《摩托车穿过春天的荒野》,我总觉得这个名字充满诗意,一面是到来,一面是消逝,她的文字也像春天,永远鼓胀着不屈不熄的生命力。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三):它很美 但我不想去

你问我阿勒泰美么?我的答案无疑是肯定的,但你要问我你想去么?我会坚定的回答不想去。 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放弃城市选择乡村,如果是那种小桥流水竹林人家的世外桃源倒还好,但是不管是冬牧场还是阿勒泰,我认为新疆这个地方冷、环境恶劣、不适宜生存、物资短缺、沟通不便,这就是我对这个地方的印象。 就算有湛蓝的天,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有淳朴民风,有流速变慢的时间,但我根本无法放弃城市的种种繁华与便利去拥抱狂野的自然,还记得我妈问我,要是去乡下住你去么? 我回答:有网就行,可阿勒泰不仅没网,电话信号都不太好,电视也看不了,所有现代设备都派不上用场,你要说哦 这下我可以专心看书了,但是你还要迁徙,还要生计。 在整本书当中阿勒泰的恶劣环境与淳朴民风再一次被体现的淋淋尽致,尤其是晕车那一张,我看的直摇头,这不是受罪么?甚至无法想象这些恶劣的环境是真的,我大喊还是城市好,突然开始热爱我的家乡。 整本书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张木耳,我画了很多线,因为她不只只写了木耳,而是写了一种现象,一种变化,一种社会,人和木耳一样,自然也被浓缩在木耳当中,那些争吵、人情、执着、竞争,我真的深深感觉,我们被自然监控,无法逃离它的掌控,像是小小的棋子,而她冷眼旁观,在看可笑的我们。我们的希望是有限的希望,因为我们区区一百年的寿命,不过是整个世界微不足道的一秒。

《我的阿勒泰》读后感(四):李娟:写给11年来的所有读者以及未来的读者们

《我的阿勒泰》全新修订版安安稳稳地上市了。

此前,李娟老师蹲坐在自家小院的蒲团上,边直播边给新版的《我的阿勒泰》签名。乌鲁木齐滚滚大风中,一页页签好的扉页疯狂飘散,朴实的李娟老师放下笔去追纸。

……可爱,又有一丝心疼。

劳其筋骨一周,李老师终于完成2000个巨量签名。

一笔一划的“李娟”,签名和她的文字她的为人一样,认认真真。

《我的阿勒泰》限量签名本已在当当网独家上市。

关于新版,李娟老师在四版自序中这样说:

//

这本书出版十一年了。

每次再版,重读这些文字都有新的发现。这一次发现了年轻的自己暗搓搓掩饰的东西。还在四五年前,我都不觉得我掩饰过什么。我坦然于自己记录的真实经历与真实情感,却没意识到记录时的选择与回避。

这些文字(除了工作后那些篇章)所描述的自己是十八岁到二十出头的年纪。那时的“她”生活在乡间山野,总与周遭现实格格不入。周围人们都觉得这个女孩看上去和和气气,却怪异又孤僻。“她”从不串门子,从不主动结交朋友。闲下来总是独自一人深入远远的田野间河水边散步。她没法融入当地年轻人的圈子,也不能接受像他们那样经营人生。但“她”从来不曾否定他们。反而总是羡慕他们……写这些文字的我,额外珍惜“她”与他们为数不多的交集:与河边洗马的少年的相处,和巴哈提小儿子的“恩怨”,偶遇的赛马小冠军,乡村舞会上的漂亮年轻人,还有热情的姑娘古贝,邻居比加玛丽……我看似随意地,没完没了地铺陈各种记忆里的细节:亲密的,自由的,关于友谊的,关于爱情的……竟然有这么多。

实际上只有这么多。那段记忆里最美好最闪光的时刻全在这里了。

真实也能遮蔽真实。密集铺陈真实却营造出假象。于是,人们可能以为那就是我的常态吧。

——我曾经多么渴望自己真的就是那样一个姑娘啊。任性,光明,从容,欢乐。

我写下的故事曾让无数读者向往。其实最最向往的是我自己。

二十年过去了,我性格方面没什么变化,只是早就不再为“不合群”什么的所困扰。说不上是成长还是倒退。但是重读这些文字,看到年轻时候的自己站在那里迎接一切的样子:眼前人生太开阔,太令人迷醉,未来太耀眼,对爱情对生活的本能的热情太激烈……那样的我怎能接受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于是强作自信,于是勉力抗衡,苦苦扯拽站在这些文字反面的自己……算了,她是对的。我看穿了她,又深感此刻的尴尬与警惕。可又想到,下一个二十年,说不定此刻的自己也会被否定、被体谅。于是又渴望着未来。

感谢十一年来的所有读者以及未来的读者们。

李 娟

2021.6.21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