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本书好吃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这本书好吃吗》经典读后感有感

《这本书好吃吗》是一本由张佳玮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0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一):吃饱了再看的书

关于吃食,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中国人这么会吃,这么能吃。外国人见面问天气,中国人见面问吃了没,日常生活中长得最多的就是早饭吃什么,午饭吃什么,晚饭吃什么?仿佛每一个人都是吃货,当然对于美食,没有一个人不爱的,文人墨客更是将美食书写于故事中,你会在很多的作品看到他们关于美食的描写,有的一笔带过,有的则是花费众多笔墨的。《这本书好吃吗》带领我们走进文学作品中的美食。

《这本书好吃吗》由张佳玮所著,作者从《三国演义》、《红楼梦》、《许三观卖血记》还有老舍、莫言以及村上春树等人记录的吃食讲解,为我们更为细致的看作品中的吃食。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一段佳话,翻来开《三国演义》或许关于吃食并没有太多的描述,无非想到的是“望梅止渴”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然而即使只是这两句也让读者想要尝试一下杜康酒。但仔细读三国,却依旧还有着别的美食,曹操在酥盒上写“一合酥”,即使今天有依旧被人们使用着。

《西游记》有美食么?有,毕竟从取经开始唐僧就是众妖怪美食名单上的首选。当然这是玩笑话,不过《西游记》的美食也不少,素食而已。

四大名著中人们解读最多的就是《红楼梦》,毕竟这本书算是从头吃到尾,并且曹雪芹对吃食的描写很细致。并且赋予了每个人物不同性格特点的同时,饮食起居都是符合人物设定的。在这里张佳玮也有着大量的笔墨来讲解,看来大家对于《红楼梦》中的吃食都是喜欢的很。这里张佳玮对每个人物的吃食也有着概括性的记录,可以让你读《红楼梦》的时候更容易理解人物。

提到吃食,除了各大名著中的美食外就是文人墨客记忆中的事物了,苏东坡的肘子,汪曾祺的咸鸭蛋、黄油烙饼,即使是在多年前读过的课文,每每回忆起来,也都能想象到它的好吃。汪曾祺和沈从文关于吃食的散文我是读过很多遍的,每读一次都会大吃一次。 中国人笔下的美食多,外国人也一样,毕竟在吃的上,没有人会排斥。村上春树是个吃货,在他的作品中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好吃的。还有莎士比亚、海明威等等作家,在作品中都会对吃食有着一定的描写。

《这本书好吃吗》?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带着我们走进书籍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主题是吃食。从古至今,人们对美食就有着一定的执着,无论是作家还是普通人,美食不只是果腹,也是享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也有美食。这本书中介绍了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各样的美食,在如今很多美食也不再是奢侈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去做的。看书的同时也去尝试一下这些美食,这是一种享受。

《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二):吃,开心就好!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老一辈人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吃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头等大事,吃什么,怎么吃,是代代国人绞尽脑汁想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在国外有专门的中国菜馆,国内不同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粤菜、川菜、湘菜等八大菜系让人可以各取所需,吃到自己喜欢的、色香味俱全的菜式和口味。而且,中国的茶文化和酒文化也自成体系,受到广泛的喜爱。

张佳玮在文集《这本书好吃吗》盘点了30位中外作家在作品中提到的精致美食,带领读者从饮食上品文字,品人物、品作者。

从吃这个方面去品文、品人,这个角度新颖别致且有趣,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读者容易产生共鸣(读的过程中容易流口水,不是……)。虽然角度新奇,但是细细想来,却也颇有道理。只有用心对待饮食、认真观察生活、细心体会感悟的人,才能把作品写好,让作品有味道,有灵性、接地气,毕竟,有人间烟火气息的文字,更纯真质朴,更热气腾腾,更活色生香。

品吃,更是品人。吃什么,如何吃,在很大程度上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江湖豪杰喜欢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小家碧玉喜欢香茗一盏,小口细品;体力劳动者讲究吃饱就好,脑力劳动者讲究文雅地吃;素食主义者对荤腥敬而远之;现代人讲究要吃饱还要吃好。

反之,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塑造了人的骨架和高矮胖瘦。现代营养学理论讲究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仅要控制热量摄入的总量,还要确保各种微量元素的摄入得到保证。所以,吃,是一门大学问。

世间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能够好好吃饭,享受美食,并不容易。有些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用胡吃海塞来抚慰受伤的心;有些人则恰恰相反,什么也吃不进去,山珍海味也食之无味;躺在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想吃也没法吃,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能够悠然自得享受美食的过程是金钱也买不来的幸福啊!

在《这本书好吃吗》一书中,张佳玮整理了中外名著中提到的诸如鹅掌鸭信、酸笋鸡皮汤、枣泥山药糕、肥腊鸭、牛乳酪、老豆腐浇辣椒油韭菜末等等不下几十种吃食。对于选择困难症、不知道下一顿吃啥的吃货们,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外就餐时作为选择的参考,也可以自己购买食材,亲自下厨,然后尽情享受自制美食。其实,不仅仅是吃的过程,制作美食的过程也能让人心生欢喜,乐趣无穷,尤其是带着感情、充满热情去烹饪。

《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三):《这本书好吃吗》——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前不久,国家博物馆的古代饮食文化展吸引了一大批的游客,大家都对古代的食物,器皿,仪式产生浓厚的兴趣。民以食为天,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仅仅从文物中体现出来,也从文学作品中可以读来。在上学时期,读过的课文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叔叔于勒》对于牡蛎鲜美的描述,直到现在都是记忆犹新。《这本书好吃吗》作者张佳玮帮我们从文学作品中提取了关于美食的片段,从三国到红楼梦,从鲁迅到莫言,从海明威到莎士比亚,他们的作品中都有对美食的描写,为我们呈现美食盛宴。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读到自己熟悉的饮食,不免和作者产生共鸣。就如北京总是被大家戏称为美食荒漠,觉得北京没有什么美食,就连文学作品中,也极少写到北京美食。而那些融入在生活场景中的吃食,在文学作品中是存在的。老舍是北京人,即使是留过洋,依然是有着北京范儿,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像一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在他的作品里也经常展现着北京的生活场景。《骆驼祥子》里的火锅,“亲友们吃三个海碗,六个冷荤,六个炒菜,四大碗,一个锅子。”这里的锅子指的是老北京涮羊肉。还记得以前过节的时候,大家都到老家儿,家里人弄来个铜锅,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涮羊肉,屋外寒风刺骨,屋内热气腾腾。调料都是自己家调,芝麻酱,韭菜花,豆腐乳。根据个人口味,再放上香菜,葱花。即使是现在,到朋友家里聚餐,也少不了一顿火锅,羊肉是必有的。《骆驼祥子》提到的热烧饼夹爆羊肉,极其简单而瓷实的食物,在现在的老北京铜锅涮羊肉店,也常见,通常在外卖档口有卖烧饼加肉。我却更喜欢堂食的烧饼,一口咬下去,酥脆,芝麻和椒盐的香气。

在老舍的作品中,多是平民美食。在《茶馆》里的炸酱面“好炸酱面讲究面酱、肉沫”,拌上酱、加入菜码,黄瓜丝、绿豆芽、水萝卜丝等,每一根面上都沾着油亮的酱,勾起人们的食欲。本地人最喜欢的还是家里炸酱面的味道。在讲到老北京美食的时候,更多的是生活场景,市井文化。这就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这本书好吃吗》带着我们用另外一个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不仅从故事情节带入到场景,饮食的生活细节也让我们融入其中。如果你也曾被文学作品中的吃食所吸引,那这本书千万不要错过,来“大快朵颐”一番!

《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四):吃喝不只是吃喝

对我来说,吃其实更像是一种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事儿,以至于,在读文学作品时,往往察觉不到许多食物和吃食背后的意义的,所以打开这本《这本书好吃吗》,让我惊觉原来吃东西,真的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意义。

当然了,我想张佳玮写这本书,绝非是让我们把吃搞得很复杂,日常生活中的吃,其实就像我们的谈吐和穿搭一样,对外显示着我们的思维和个性。

书中写了很多知名文学作品的吃食内容和场景,分别涵盖国内的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作品、国外部分著名吃货作者的作品集和少量单个知名作品。我想,这样的广而不深的罗列和说明,有助于我这样读书不多的人来一点点探寻古今中外作品中的“吃”背后潜藏的意义。

《水浒传》里面好汉们互相请客,常常是牛肉配烈酒,但是牛肉要在荒村野店才有,因为宋代的耕牛保护制度,在大城市牛肉也很珍贵,其他地方更是限制牛肉的食用了,我当时读这本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种道道,只觉得他们潇洒,以及能吃能喝;村上春树在他的诸多作品里面也是报菜名一般的把很多食物罗列出来,借以表达他对消费主义和资本主义发达社会的轻视和反抗,对过去真诚的追念,我没有读过他的书,所以对于这样的描述很疑惑,只是报菜名而已,真的有这样的效果吗;我看过的《权力的游戏》原小说《冰与火之歌》则是更具欧洲的地图来描绘了北境、长城、君临等一系列地区的风物人情,我看剧的时候并没什么这方面体会,在他点明后,才惊觉好像确实如此,一地有一地的食物,而这一地的食物,由于所处地方气候的差异等,又有着这地方的特点一般,如果川渝的湿气重,所以川渝好辣,仿佛也能移用这些来理解所接触的风物了。

吃,作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部分,同时作为社交的必要环节之一,有着其不可磨灭的重要性。现代酒桌上,人们常说“想说的话都在酒里了”,我想,言下之意是指自己嘴巴笨,靠着这一杯辛辣的酒下肚,借此证明愿与对方共醉,抛却理性,只剩感情的态度吧。只是,我作为一个偏爱理性的人,虽然自己的细腻和温和常常被人认可,也是极其不愿意让自己去喝酒的,我认为喝酒所带来的微醺感,会让我丧失必要的风度和理性,也就是我会认为自己喝酒后可能会变得轻浮、失态、胡言乱语等,实际上,我几乎没有喝醉过,少数几次喝了酒,事后问了别人似乎也没有这样,但是这样的担心还是主观存在的,因此也是不愿意喝酒的。而与酒相配合的,则是彰显对对方态度和自己风格的食物,一饮一食,人情风格尽显。比如我自己吃饭的话,可能很简单的吃外卖就可以,倘若是招待朋友,则是下馆子请客,我想以后我有了合适的厨房和心态,会倾向于邀请朋友来家里,给朋友做饭吃,顺带着买些小食小酒回来,一场家里的聚会,更是温馨快活。

看完这本书,吃在我日常维持生存之外也是有了更多意义,想到自己平时心情差了,可能会喝汽水吃点炸鸡,高热量好似真的有一定的放松治愈能力,我想吃也有吃的科学道理,代表着我们对规律的把握和自身的了解,在这内外的融合中,衍生出我们自己独特的吃法和吃食。

《这本书好吃吗》读后感(五):文化人教你怎么谈吃

你知道,《三国演义》里为什么曹操与刘备论英雄要选择青梅煮酒吗?

《西游记》中,妖怪们为何要选择蒸唐僧,而不选煎炒烹炸这些做法?

为什么说《水浒传》中孙二娘开的包子店是不划算的买卖?

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推荐你看《这本书好吃吗》,书名看似草率,却将古今中外书籍中那些关于吃的桥段汇于一书,并发掘拓展那些关于吃的文化,文字风趣幽默而且知识点多多,让你在读吃也是读文化的同时重新领悟书的另一种魅力,真可谓一石二鸟。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书本中对吃食的描写常常作为为文章增色的小配角,不起眼,看过也就略过,除非是像《红楼梦》中那样对吃食的工艺制作手法精细描摹大段出现的作品,才能微微给人留下一点印象。现在配菜成主菜,这些我们不曾留意,看过就忘的片段,在作者张佳玮的笔下焕发生机,述说藏在它们身上的故事,绝对精彩。

《这本书好吃吗》延续了作者《无非求碗热汤喝》的写作风格,风趣幽默的同时干货满满,完全暴露出作者的吃货属性,如果不是出于特别的热爱,是写不出这样滚烫鲜活的文字。而且作者本身对美食的各种做法和典故也是如数家珍,书中写《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吃蟹:

这一段可以说,哪怕是从不吃蟹的人看完也会食指大动,口舌生津。更遑论这样诱人的描写只是九牛一毛,建议大家深夜一定不要看,饿着肚子也不要看,真下饭神书。

写美食滋味诱人还在其次,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那些与美食相关的文化,毕竟饮食即是文化嘛。我国自古就有用饮食隐喻身份、政治理想的传统,钟鸣鼎食之家的豪华排场,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用比数不胜数。而在具体的文学作品里,则表现为《三国演义》里左慈献上的鱼脍,这里用到的是《世说新语》里张翰张季鹰见秋风起,想念家乡的鲈鱼脍和莼菜羹的典故,借以劝谏曹操功成身退。《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其实是蒸饼,只是为了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才改成炊饼。而王婆为西门庆和潘金莲搭线用的茶饮名,可能是最早的谐音梗了。王婆给西门庆做的第一个饮品是梅汤,暗示西门庆,自己可以做媒。再来是和合汤,暗示自己可以帮着跟潘金莲凑合和。饮食中的这些文化小秘密,让阅读趣味横生,获益匪浅。

再一次阅读这些挑选出来的片段,让我对原作有了新的感悟。如书中对两部作品温酒的描述,可以对比来看,都是温酒,想要表现主人公的特点却截然不同。《三国演义》里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折,用酒的温度,表现关羽的勇猛,出营斩将,归来酒尚温,行动之快,悍将之勇,可见一斑。而《水浒传》林冲风雪山神庙,前后一冷一温,用酒的温度来表现人物的改变,一个巨大的转折,从委屈求全,低声下气,喝冷酒,到大火烧了草料场,杀了人,一口热酒暖胸口,快意潇洒。林冲一生的心事,都在酒里写出来了,现在再读,还是要叹一声用的绝妙。而这样设计精巧的饮食片段,还有不少,宋朝禁杀耕牛,为何这些绿林好汉,动辄就要大盘牛肉。一则绿林好汉多出没于荒村野店,一则表现绿林好汉不顾礼法的反叛精神,作者如此安排别有深意。

如果你也想了解那些隐藏在美食背后的故事,体味不同地域的饮食差异,想要更好的理解原作,推荐你看《这本书好吃吗》,相信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新大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