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经典十讲的读后感大全

经典十讲的读后感大全

《经典十讲》是一本由李继宏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典十讲》读后感(一):作为评论太长的被迫书评

读到前九章的时候,我还是打3.5分,只想给“一般”。对于作者自信的“美丽”文笔,我实在没体会到。甚至会有上学时老师看我们论文的感觉:这上一句和下一句的表述,根本不是一个文风啊(收集的资料没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作者的立意是好的,下了工夫搜集每篇经典同年代的历史资料,但在文字表达上终究还是没能自如驾驭。就像一个大厨,收集了十种食材,努力想把它们做出一盘美味,可惜最后还是各是各的味道,没把它们融合出属于厨师自己的味道出来。小小跑题一句,倒是作者说的——你们没看出来吧,我的古文功底很深厚——这件事,我早就看出来了。在文章中时不时就出现的一些相对不常用的字词里,就看出来了。掉书袋的感觉呢。

看到第十章,我要把我的评分调整为4,可以给一个“好看”。我平常基本不看小说,尤其是一些名著,看不懂。我常常不知道作者这么写是什么意思,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尤其是现代主义的作品。第十章教会了我怎么去看小说类作品。不同的人称,不同的表达视角,如何去理解。原来是这么看小说的呀,学到了。

最后三章,作者更是事无巨细地讲到翻译这件事。因为很少读小说,我之前一直以为经典作品一定要买名家翻译的版本,是品质的保证。原来是我孤陋了。我特意在微信读书里搜到了作者翻译的《小王子》,要拜读一下。

《经典十讲》读后感(二):感受作者从翻译角度读书

这本书很真实,讲的便是10本书的故事分别为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圣阿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梭罗的瓦尔登湖。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菲滋吉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读一本书就像是认识了一个故事,或者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梳理或是虚拟的或是和现实很相似,甚至有可能是作者的经历。

而经典十讲是吕继宏通过翻译,这10本书获得的相关的感受以及他在书中的作者其人生经历和历史生平。这对于我们读,接下来是为作者的书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就像在看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之前,夏洛蒂勃朗特作为评论家,曾评论过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非常不合理的,甚至是做出了不好的评论。但是当我们了解到,江斯丁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英国当时不允许女人谈论政治这些话题时,这本书再读起来就明白很多体会很多。

嗯,之前的时候只是读书乱读,甚至是普遍的读,粗略读书。但当看到读书,也是要有存在书评,以及翻译者对于书籍以及作者的尊重和针对作者的了解。内心感受到先读经典十讲,然后再去读起,这个经典十讲中的10本书。会是不同的感悟。

《经典十讲》读后感(三):本书前言

我是2004年涉足文学翻译的,到了2011年,已在大陆和台湾出版16种涵盖小说、散文、社会学、经济学、宗教学等领域的译著。那年春天,我不自量力地启动了一项庞大的工作计划,准备用三五年的时间,翻译和重新解释20种欧美经典文学作品,以“李继宏世界名著新译丛书”的名义出版。当中的缘起和经过,本书附录《经典何以需要新译》一文解释颇细,此处不再赘述。

始料未及的是,这项工作的艰巨远远超出最初的预想(具体请参见本书附录《<傲慢与偏见>中的衣食住行》一文),最主要的障碍是国内缺少深入理解那些作品的资料。于是自2014年春天起,我辗转英美,先后在伯明翰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英文系访学,直到今年7月底,因为海外疫情严重,和其他一些缘故,才重又来到上海。

说来惭愧,经过十年的异乡漂泊和旁搜远绍,当初的计划只完成一半,完稿的拙译只有十种文学经典。它们分别是《小王子》《动物农场》《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瓦尔登湖》《月亮和六便士》《傲慢与偏见》《喧哗与骚动》《简·爱》和《在路上》。

这些经典作品近乎家喻户晓,普通读者纵使不是烂熟于心,恐怕也是耳熟能详。它们或是讲述的故事动人心弦,给历代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或是倡导一些崇高价值观,能够陶冶高尚的情操;或是具备高超艺术造诣,推动了叙事技巧的发展;或是及时反映新兴思想,促进了社会整体的进步。总之,这些经典堪称人类文明的精华,理应摆在每一个读者的书房里。

但由于这些作品成书年代久远,现在的读者想要真正理解并不容易。经常有读者抱怨看不懂它们;还有读者以为看得懂,却不明白它们何以成为经典。其实文学和绘画一样,专业性特别强。普通观众去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参观,如果不借助专业的导览或解说,是很难看得懂各种画作的。这个道理对文学作品来说也成立。

有鉴于此,我专门给上述十种经典写了十篇导读。这些不同的文章试图解答一些相同的问题: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是什么样的?写过哪些作品?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所处的地位如何?在叙事艺术上有什么突破?为人处世方面能给读者什么启发?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的影响?对今天中国读者的意义在哪里?我希望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小王子》《在路上》等作品的经典之处,进而收获更多的心得和启发。

这十篇并非闳中肆外的导读构成了《经典十讲》的主体,将它们汇编成书,是对我过去十年心血的总结,如果能够得到你的喜欢,则幸甚,幸甚。

李继宏

2020年12月17日

《经典十讲》读后感(四):我对《经典十讲》的看法

李继宏

我对比了李继宏先生给自己翻译的《小王子》、《月亮与六便士》、《老人与海》、《了不起的盖茨比》、《喧哗与骚动》的导读,基本确定这本《经典十讲》就是其导读合成的一本书。后面三篇附录我也在别的地方见过,属于旧文。这种行为,是否属于出版社的圈钱行动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倒是不反对,我喜欢的历史学者也有把自己到处散落的文章修订成集,因为这样方便喜欢自己的读者查阅(我还很支持这样)。我觉得真正圈钱的是阿来的散文(我对阿来先生本人是很尊敬的)那种,他的散文集老是文章重复,一篇文章能在多本书里出现。关键是,他的质量还不是很好。 李继宏先生的翻译,我读过几本,感觉都还可以。至于他在附录中说目前市面上流行“名著翻译质量普遍很差”,这是一个争议话题,我不做阐述,我个人的看法是,李继宏的初衷是对的。“以前的译者无法彻底理解外国名著中涉及的器物、制度、风俗、地理和思想观念。”这也是对的。名著需要不断翻译,但我不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及时放弃旧的翻译。最好的法子是保留一两个最佳译本,像历史古籍一样,做校正与修订。我个人觉得现在文学翻译的重心不应该是争先恐后地推出新的版本,虽然现在的翻译条件比民国,乃至于八九十年代好太多了,我们有很方便的网络信息组织可帮助我更好的翻译。我觉得当务之急应该是在旧的版本基础上不断修订,这算前辈和今人的“合译”。 李继宏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作品的难读,基本上都是翻译质量不及格造成的。”不全是,像海明威的小说,你只要不昧着良心添工减料,随便哪个版本都可以让你领略海明威的文学功夫。我也不认为,一个好的译本可以让一本外国文学变得好读起来。真正的阅读困难,在我看来,主要是来自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读者自身的文学→文化修养不够,另外一个部分是我们对作者→文本的信息了解不够。我比较喜欢李继宏翻译的小说,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导读。 李继宏先生的导读通常是xxxx年开始,一下子就把读者拉入了那个年代,从而开始叙述作家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以及文本细读。没读过这本书的读者在开卷前可对作家、文本有个了解,从而更加方便文本的阅读与理解。在我看来,李氏导读的分量不亚于正文翻译。 因此,这本《经典十讲》的出版,颇令我愉悦。我甚至希望她在未来可以扩展到二十讲,三十讲……源源不断。

番茄盖饭的《经典十讲》

《经典十讲》读后感(五):读完觉得很感动

花了七个小时读完李继宏《经典十讲》,文章写得文采飞扬,信息量大却毫不枯燥。书中介绍的十部书除了《在路上》和《傲慢与偏见》都读过,读李继宏的文章读得心悦诚服,那些读过的名著我真是一部都没读懂。最值得说的或许最让某些人难以接受的是附录中的《经典何以需要新译》一文,李继宏指摘傅惟慈把《月亮与六便士》中的Innocent X译为“天真的X”、把变叶木弄错成巴豆、把凤凰树变成莫名其妙的“姐妹树”,徐迟译《瓦尔登湖》把seventeen-year locust翻译成“十六年蝗灾”和“十七年蝗灾”,直言这些名家名译荒唐可笑。这两本译著我都读过,《月亮与六便士》还好,《瓦尔登湖》是真没读懂。读了《经典十讲》中对这两本书所作介绍,似乎懂了一些。以前读李文俊所译《喧哗与骚动》好几次,没读明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

李还说“巫宁坤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或者王科一翻译的《傲慢与偏见》,或者余光中翻译的《老人与海》,译得对不对姑且不说,你光看中文,能看到非常多的病句。”这三本书只有巫宁坤所译《了不起的盖茨比》读过,感觉怪怪的。李继宏翻译的书只读过《灿烂千阳》,当时很喜欢。

“我在出版社工作的时间总共两年,一年在前面说到那个出版社当编辑室主任,一年在某个出版公司当内容总监。这两年让我了解到一些所谓翻译名家的真实水平。”原来如此。中国学术界乌烟瘴气,翻译界更是臭烘烘。

李继宏文中谈到陈寅恪的外语水平“跟现在的大学生作文差不多”(“说到陈寅恪,也是个比较热门的人,被神化得很厉害,据传他精通十几门外语。他到底精通几门外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他的英文水平很低,因为他总共发表过两篇英语论文,Han Yüand The T’ang Novel(《韩愈和唐代小说》)和The Shun-Tsung Shih-Lu and The Hsu Hsuan-Kuai Lu(《〈顺宗实录〉和〈续玄怪录〉》),分别刊载于《哈佛亚洲研究丛刊》第1卷第1期和第3卷第1期。如果去看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你在第一章就能看到他得意洋洋地说:“寅恪尝草一文略言之,题曰韩愈与唐代小说,载哈佛大学亚细亚学报第一卷第一期。”不知道的人可能会被唬住,觉得陈寅恪好厉害哦。但我正好看过这两篇文章,《韩愈和唐代小说》只有四页,《〈顺宗实录〉和〈续玄怪录〉》有七页,是两篇介绍性的短文,笔法非常幼稚,跟现在的大学生作文差不多。”),我现在还只能“偏听偏信”,因为我的外语水平还不够好。李继宏敢说如此得罪人的话,为他的勇气感动。我买过陈寅恪的书但是没读,或许真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或许李继宏所言偏颇,对我而言真正重要的是:不迷信权威、说真心话、好好做事。如果大部分英文译著灾梨祸枣,那么俄文译著呢?

读书最重要的还是为了“安心”,这是自己的事。但译书就不能随心所欲不求甚解。“为了弄清楚1860年美国到底有多少所大学,我翻阅了整整两本美国高等教育史的专著。”“为了翻译He came down on Monday in a chaise and four to see theplace这半句话,我用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去研究当时英国的马车制造业和道路交通状况。” “我翻译《小王子》的时候,把圣埃克苏佩里的其他作品都看了一遍,有的还不止看一遍。”这些话,我是愿意相信的。中国十三亿人,要是千分之一的人有李先生这股不输德国人和日本人的“认真劲”,那该多么好啊!

玄奘大师的翻译已经流传了一千四百年,翻译是伟大的事业。希望李先生的译著也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