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查理大帝读后感锦集

查理大帝读后感锦集

《查理大帝》是一本由[意] 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著作,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4.00元,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查理大帝》读后感(一):查理大帝的个人传记

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的传记,作者是意大利学者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亚历桑德罗教授是意大利东埃特蒙特大学的中世纪是的教授,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和历史小说,本书即是他关于这位对欧洲历史、民族形成具有关键意义的历史人物——查理大帝的传记。

在中文图书里专门论述查理大帝生平的书籍还是比较稀少,本书原著是意大利文,也算是填补了本领域的一些空白,造福国内对中世纪欧洲史、法兰克王国史感兴趣的读者朋友。查理活动的时间大致在8世纪中后期到9世纪初,同一时代正是大唐由盛转衰、和吐蕃、藩镇势力斗智斗勇的时代。

本书开篇就点出了查理大帝的独特意义不止在于军事领域,也在经济、文化领域为欧洲的恢复做了准备。查理一生中有32年都是作为法兰克人的国王,明晰这一点对于理解查理的施政和系列活动十分重要。法兰克人不是一个单一、清晰可以识别的民族,而更像是一个部落联盟和民族集团,他们说着同样的日耳曼语方言,在罗马坍塌后在西欧地区崛起,建立自己的王国。第1章就简要介绍了查理大帝之前的法兰克人的历史,包括墨洛温王朝和著名的矮子丕平。而丕平受膏礼 的仪式似乎也表明了这一王国的统治合法性和宗教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查理初登大宝就面对着挑战,按照法兰克人的传统王国一式两份。查理和卡洛曼分享了父亲的王国。查理为了斩草除根,也为了解决南方的威胁遂大举入侵意大利,攻打那里的伦巴德人。第2章就介绍了查理入侵伦巴第王国的前因后果和一些传说。773年的入侵堪称媲美汉尼拔进攻罗马的壮举,翻阅阿尔卑斯山的法兰克人在编年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未完)

《查理大帝》读后感(二):查理大帝的生活日常,不逊色于他的功绩

查理大帝是日耳曼人还是法兰西人?这个问题曾经让诸多学者争论地不可开交,而现在大家意识到,在查理大帝时期,无论是德意志还是法兰西,都还没有形成。无论我们如何评价查理大帝在构建欧洲过程中的重要性,都应当地址19世纪史学家所理解的民族纬度,现代人所熟知的欧洲各民族是在查理大帝的帝国分裂之后形成的—这也是查理大帝被称为“欧洲之父”无可辩驳的原因之一。

除了建功立业的丰功伟绩,读传记的乐趣在于认识一个生活中的统治者。历史爱好者对于国内古代的服饰一般认知在于富有者穿绫罗,贫苦者着布衣,不同群体加以颜色区分更常见于官员(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群像)。而查理大帝时期贫苦大众着未染色的羊毛布,而富人则穿颜色明快的衣服,尤其是红色和紫色(有趣的是汉语中也有“大红大紫”的类似词语,红色和紫色也是华夏文化中尊贵的颜色);当时大家偏向于穿短斗篷,而查理本人则认为天气寒冷之际短斗篷不实用—与之相关的是在家居日常中斗篷可以在夜晚作为被子进行御寒:这时短斗篷就不能“一衣多用”了。因此一些独特的癖好有时不止与偏爱有关,亦可能体现出一个人节俭的品质。

关于查理晚年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描述也屡见不鲜,“当他(查理)听够了之后会打呼噜,那些热衷于取悦他的朗诵者会立刻停下,即使一句话还没读完。”如果说“马背上可以打天下,不可以得天下”是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给后辈的训诫,那么热爱文学借以向民众传递好文的形象,是统治者由“武治”转向“文治”的最佳途径。正如一些政权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或者在被推翻时文字毁于战火从而使后世对它的研究困难重重,一个崇尚艺术于文化的政权会给后来人更多的角度来触摸这段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环境中来进行解读(正如在成吉思汗有一位曾先后嫁与一个部落的三位统治者的女儿一样,她的婚姻价值体现在使这一部落几十年都处在成吉思汗的有力控制下,至于这位阏氏是否幸福,我们无法找到记载)。婚姻在彼时是纯粹的法律约协定,国王结婚是为了国家有继承人,因此一个不能生育的妻子注定要被抛弃(没有人想过不育的原因中丈夫也占据可能性)。为此人们休妻再娶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明确目标在前,这样的现象顺理成章。而当时存在着两种婚姻关系:一种是公开约定的,而后一种则存在于社会地位差距很大的两人中,它既不存在真实婚姻中经济上的羁绊,女性也没有借此摆脱父亲的权威而处在丈夫的权威下,同时若出自家族利益或君主出自国家利益下,接触这种关系也不需要繁文缛节—不得不说这与其说是一种婚姻关系,不如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利益置换:男方在没有继承人或没有理想继承人的时候会想要缔结这种关系,女方家庭社会地位低下时为了改变家族现状,为了于有名望者建立建立情谊而产生建立如上关系的意愿。对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围绕查理的婚姻、情感纠葛—不止是他如此,而是由于社会现状使得人们对于婚姻的选择多样化、可变性强。假如把时间往前推,查理的父亲国王丕平与母亲呗特拉达的结合就是后一种方式,几年后才称为丕平完全意义上的妻子。因此查理的继承权受到国王次子卡洛曼的挑战。然而这种挑战在查理面前似乎没有很强的危机感,但是在编年史中有关他出生的记载显得非常的窘迫与含糊其辞。

而关于查理本人的婚姻,应该从西米尔特鲁德开始讲起。但这段关系由于不同时期的描写显得扑朔迷离:在查理年轻时,这场婚姻被称为“一次合法的结合”,并且西米尔为查理生下的儿子被取名为丕平—与他的祖父同名,这意味着查理将其视为自己正统的继承人;而在编年史中,则变成了“考虑官方道德规范的发展,对这段关系三缄其口”—这不能不说是令人迷惑的一件事。而能够被取祖先的重要性对于新生儿来说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由名字带来的身份认定将给予他们继承权变得顺理成章。丕平作为家族创始者,名字的光辉不光惠及了查理的孩子,他的竞争者卡洛曼同样为自己的孩子取了相同的名字。因此对于查理而言,婚姻是否合法在继承人这样意义重大的问题前并不是问题:如他一般,即使他的出生、他的童年在历史中被迫一笔带过,他依然成为欧洲历史上无法跨越的高山,能够用时间抚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然而西米尔与查理没有重复父辈的佳话,由于政治原因查理不得不与伦巴第国王的女儿建立正式的婚姻,虽然这段关系来的匆忙去的迅疾,西米尔却因为未知的原因就此隐去了存在(一种说法是她死亡或已改嫁他人)。而他们的孩子也因为身体的残疾退出了继承人的行列,即使他是查理的长子,查理依然迅速再娶并有了新的继承人,甚至其中一位在接受洗礼后新取的名字也叫做丕平,这意味着他曾因这个名字而获得的默认继承者的权利已经伴随着他母亲、他自己的健康的离去而成为昨日黄花。尽管查理许诺只要他同意放弃继承权,他将成为梅斯的主教。但是他却选择了策划了一场针对于查理的阴谋,在败露后先是被判处死刑后又被查理幽禁在一处修道院直到死亡。“梅斯的主教一直空缺,似乎查理一直希望他这个叛乱的儿子有一天能屈服并接受自己的命运。”即使作为旁观者也能够对他跌宕起伏的命运与对现实的反戈一击后最终的沉默有一些体会:曾经他拥有父亲的期许,母亲的关爱,而这随着一场政治联姻随风逝去,而身体的残疾使他的情况雪上加霜。此刻他收获的不是父亲的关怀,而是新的家庭成员的加入与一个接连一个的继承者的挑战—命运总是如此相似,而命运却不会垂怜每一个人。就像小秦氏最后放的那把火,苟延残喘并非她的活法,她要么赢,要么死。活着的时候是嫡姐的影子,死的时候最起码是自己。

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总是史书的主旋律,而我更偏爱于从只言片语中拼凑他们的真实生活—争斗是为了身份,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活法,他们又会做怎样的选择呢。

《查理大帝》读后感(三):草稿

法兰克人是由一些有着不同身份和体系的部落组成的莱茵兰部落联盟(日耳曼人),在六世纪前,他们被罗马征服为附庸。五世纪法兰克人逐渐从他们的保留地里向东进入位于罗马化程度更深的地方,并顺着下莱茵侵占图林根人的传统领土。 中世纪欧洲纷纷改崇基督教,由于对教义的理解,许多日耳曼人信奉的是阿里乌派,如伦巴第人、哥特人(最早信奉基督教的日耳曼民族)。而法兰克人信仰的则是天主教。罗马教宗视阿里乌派为基督教的异端,这导致教宗与法兰西人有种紧密的相互关系。 教皇国的建立是欧洲各国长期政治斗争的产物。七世纪至八世纪上半期意大利半岛存在三种势力:拜占庭、伦巴第人和教皇的势力。伦巴第人和法兰克人最终的激战,催生了罗马教宗国最大疆域(圣彼得共和国)。 公元六世纪阿瓦尔人西征的时候,匈人已经衰落了。因为替代了匈人,给欧洲人带来新一轮蒙古人种蛮族的恐惧。他们在八世纪还占有了潘诺尼亚地区,并开始了农耕生活,最终在伦巴第人灭国后,也被法兰克人所灭。 萨克森人,是西部日耳曼地区人数最多的一个部族,生活在莱茵河与易北河之间,大部分领土与法兰克毗连。查理时代的萨克森人还处于氏族制度阶段。对封建化的法兰克贵族来说,征服萨克森的目的就是夺取萨克森人的土地,并把萨克森人变为自己新的农奴。 始于720年历经一百多年的圣像破坏运动,极大地削弱了拜占庭帝国教会,奠定了帝国内教权从属于皇权的格局,并影响了东正教在此后民族国家中的地位。东西教会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最终导致双方在1054年的大分裂。罗马教宗开始寻求蛮族法兰克人的保护。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加冕,称他为“罗马人皇帝”。联想到伊琳娜女皇不被教宗认可,拿破仑的加冕则把皇冠自己戴在了头上。查理的加冕不但是中世纪的核心事件,而且也是该时期那几个极少有的事件之一,查理大帝统治的王朝叫加洛林王朝 。 说查理大帝是欧洲之父,应该不仅仅体现在公元800年的加冕,其将法兰克人的领地得以最大化拓展。他的政策也有变与之前,许多政策得以慢慢延伸到整个欧洲,就拿奴隶政策作比较,查理时代的奴隶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 查理大帝喜欢烤肉、洗澡,喜欢把女儿留在身边不让她们嫁人,有五位妻子和六位侍妾,对自己的女儿们尤其疼爱有加。尝试在睡前读奥古斯丁但不常常自我反思,创办了被称为“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的文化沙龙,宫廷文化开始开花结果。 伊琳娜公元797年,发动宫廷政变,成为欧洲历史上首位女皇帝。据说伊琳娜女皇与查理大帝保持良好关系,甚至试图结婚。女皇热衷于恢复圣像崇拜并实行修道院保护的政策,所以在她死后,帝国修道院的僧侣们把她置于东正教的圣人行列,故世称圣伊琳娜。 对国家进行行政划分(村庄和郡),并分派众多伯爵、教士、使节、封臣去到帝国的各个角落代替自己进行管理。领主授予附庸采邑并保护附庸,附庸要宣誓效忠并为领主的统治提供便利。定期召集集会,让国家之内的自由民都可以参与,而不仅仅是法兰克人。 这时期的税收相对于以前是繁重的。帝国生产组织基本形式是封建庄园,服役农民除为领主无偿耕作外,还要负担砍柴、筑路、修宅、运输等各种杂役。教会的什一税也是农民的沉重负担。由于教俗封建主的残酷剥削,农民的处境极为困苦,经常爆发农民起义。 在缺乏证据或者证据不足时,早期人类经历过誓言、决斗、神判等几个阶段。沸水神判(亦称为欧纽姆),是最古老的法律文本中所经常提到的一种神判形式。在欧洲的神判中,前三天需要禁食和祈祷,然后要进行一场弥撒。这种异教方式,被教会视为正统。 在缺乏证据或者证据不足时,早期人类经历过誓言、决斗、神判等几个阶段。沸水神判(亦称为欧纽姆),是最古老的法律文本中所经常提到的一种神判形式。在欧洲的神判中,前三天需要禁食和祈祷,然后要进行一场弥撒。这种异教方式,被教会视为正统 努力改革教会的状况,操纵了罗马教会与拜占庭基督教教会的教义之争,主持制定了“加洛林书”,进一步确立了罗马教会的教义和仪式。对罗马教皇虽然表面尊崇,实际上视为属下,至于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长,更完全是查理大帝的部属。 重视文化教育的作用,搜求有学问的人才,并办了宫廷学校。要求教会和修道院要设立学校,教育儿童读书识字。搜寻古典文献和早期基督教文献,由学者们加以校正、抄写,使大量古代典籍得以流传至今。如《圣经》由僧侣和修女共同制作。 按照Duby的封建变异理论,欧洲骑士阶层是11世纪时期,大贵族将世袭的权力与财富分配给更为低阶的士兵,而这些新兴军事贵族为了区别明确自己的身份的产物。在查理时代九世纪初谈骑士阶级有些为时过早了。对骑兵和步兵则要求配备弓箭。 在庄园里面劳作的,大多都是以农奴为主,农奴为统治者提供必需品的同时也可以维持自己家庭的生计,农奴有自己的一块地,但只有使用权,并且要向庄园缴纳一定的支付物和地租,为统治者服务或者被强迫劳役,有规定,农奴一周几天必须为领主服务。 在公元800左右,骑士尚未有出现,只有重骑兵、轻骑兵的简单区分,战士都携带着弓箭。土地相对还比较多,有许多地方尚无人耕作,人口应该比较少。这时欧洲法兰克人还延续着分割财产的制度,长子继承制尚未开始执行。自然还得等等才开始远征的行动。 为了能让贸易公平交易,皇帝统一了度量衡,并开始打照通行的银币政策,以方便人们的贸易交流。在那时,向领主交租时,较近的地区以物品为主,较远之地可以货币缴纳。当发生灾荒时,物价的提升,有时也让农奴会出现比较崩溃的场面。 法兰克地区,所有人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自由民还是贵族,都涉及到效忠关系。在这一时期,奴隶仍存在,并可以买卖,以斯拉夫人为多。也存在获释奴隶,还有自由民,不过这些没有田产所有权的人们,还得为所有者服务,隶农也由此诞生。 793年维京人第一次洗劫了英格兰某个岛屿,开始颠覆欧洲的基督教行动。810年查理大帝准备召集军队进攻丹麦,却传来了丹麦王去世的消息。这让战争暂时也失去了意义。不过,法兰克人来到了丹麦的国境边,这应该也是海盗开始外出侵略的原因吧。

《查理大帝》读后感(四):从多维度了解真实的查理大帝

1988年,在亚琛大教堂发现了一具千年遗骨曾引起过不小的关注和讨论,但直到26年之后,这具遗骨的主人才被揭晓,他就是被称为“欧洲之父”的查理大帝。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查理大帝的名字或许并没有那么如雷贯耳,其实,他早就已经以一种特殊的身份“潜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娱乐之中——红桃K。

没错,扑克牌中的“红桃K”原型正是这位塑造了欧洲的法兰克帝王——查理大帝。他对欧洲产生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也都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他被后世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尊为“欧洲之父”。

关于查理大帝的传奇一生一直是众说纷纭的,意大利东皮埃蒙特大学中世纪史教授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聚焦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通过严肃且翔实的考古文献资料和细腻的文笔,以传记《查理大帝》将一个真实全面的查理大帝展现在我们眼前。

这位身负各种传奇头衔的兰克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曼帝国建立者,不再是存在于史书记载中一成不变的刻板形象,而是通过方方面面的具体考证和描写,来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立体、更有血有肉的查理大帝,同时也纵览了加洛林社会的整体史,将帝国整体史与查理大帝个人传记巧妙地结合起来,呈现出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作品。

当时高卢的法兰克王国,其实是有很多小国所组成的,克洛维曾被法兰克诸部族短暂地尊为王,但这种统一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法兰克人有着让所有儿子平分王国继承权的习俗,所以多年来法兰克诞生过很多的君主,其诸国也经常分分合合。

巴尔贝罗在《查理大帝》中常常提起一句话——查理的同代人对自己本民族历史的了解还不如我们现在的史学家。他在书中多处以事实论证了这句话,譬如对于普瓦提埃战役的看法,在现代的历史学家与当时的法兰克人的观点就截然不同,同理的还有“特洛伊起源说”,他们坚定地认为法兰克人是特洛伊人的后裔,并且这一说法还流传甚久。

法兰克人相信自己是传承自特洛伊王子法兰西欧的,他们的名字就是得自于他,这样的观念不仅影响着法兰克人,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幼时的查理大帝,孩提时的查理一直认为“法兰克人是特洛伊人的后裔,和罗马人一样高贵”。

源自于古代斯堪的维那亚语言中“法兰克”一词,有着“大胆”和“无畏”的意义,而作为加洛林继承人的查理,显然也继承了“法兰克”的意义以及法兰克人尚武的观念和传统,正如巴尔贝罗在《查理大帝》中所说,“法兰克人是一个战士的民族”,而他们的帝王查理大帝,也有着想要成为西方唯一基督教君主的雄心。

在查理大帝统治时期,法兰克曾多次发起战争,仅针对萨克森就发起过多达18次的战争。他们似乎十分热衷于进攻并征服他们的邻居,尤其在这些侵略战争被赋予明显的宗教色彩之后,查理更加热衷于战斗,战争几乎充斥了他统治生涯的每一年,而且几乎屡战屡胜。

799年,查理大帝在帕德伯恩的诗歌中被称为“欧洲之父”,诚然,他对于构建现代欧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巴尔贝罗认为,关于19世纪史学家们所理解的民族维度是必须要抵制的,我们所知的欧洲各民族是在查理大帝的帝国分裂之后才形成的,要厘清查理大帝与欧洲的关系,就不该将他划到任何一方,而是该客观地看待查理大帝在改变和拓展政治空间上所取得的成果:

或许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查理大帝也逃不过这个魔咒,他似乎对于自己的不合法出生早就有所察觉,而这些也对他的心理,以及之后的一些治理观念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讲述查理大帝的成长、生活、思想和行为之外,书中对于他在统治帝国的具体方法上也进行了非常详实的介绍,包含了制度、资源、司法体系、文教、军事、经济等方方面面,可以让我们从多维度来更加立体地看到查理大帝统治下的帝国发展状况。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当中,王权本身就相当于基本的国家制度,查理大帝也会通过一些政治手段来试试无情的诡计和谋算来满足私欲,但是我们通过巴尔贝罗的讲述依旧不难看出,查理大帝在整体上来看,依然是在竭尽所能地去遵循传统的,且诸事亲力亲为,这些在他对待战败的敌人以及处理使节等问题上都可以体现出来。

9世纪初银币上的查理大帝头像

查理大帝之所以能够成为传奇人物,除了他在军事上的雄才大略,管理上的天赋卓绝,还因为对知识永远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之心,而且几乎涉猎了所有的知识领域,积极促进教育的改革,身为一位国王,查理还会为了图书馆的问题而殚精竭虑,在那个时期,古典文献不仅没有埋没于修道院的图书馆,还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流通。

赫赫战绩为查理大帝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巴尔贝罗的这本《查理大帝》更让我们了解到除了战争之外的真实查理,看到了他为推动文化发展所做出的的贡献,《查理大帝》作为一本传记,能兼顾客观、严谨和有趣,已是非常难能可贵。

《查理大帝》读后感(五):《查理大帝》:欧洲之父查理大帝的传记及其帝国社会史

文丨云海

19世纪-20世纪,法国和德国的历史学家曾经对一个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历史问题争论不休,即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742-814年)所建立的加洛林帝国,主要构成是日耳曼人还是罗马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史学问题,而是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的。德意志帝国以日耳曼人而自豪,法兰西人则自视为罗马人的继承者。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坚持查理本质上是德意志人而不是法兰克人,就是声称德国而不是法国在现代欧洲具有中心地位。

这一争论的存在,足以说明查理大帝及其帝国对于现代欧洲的深远影响,而在8世纪末,查理就被同时代的诗人誉为“欧洲之父”。意大利中世纪史教授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在《查理大帝:欧洲之父》一书中,就探讨了“查理大帝的帝国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视为现代欧洲的间接前身”这个问题。

《查理大帝:欧洲之父》:[意] 亚历桑德罗·巴尔贝罗 / 赵象察 /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 2021-6 /

巴尔贝罗指出,我们现在所知的欧洲,是在查理大帝的统治下确立和成形的。相比于8世纪以前作为一个地中海政治实体的古代罗马帝国,查理大帝建立起一个以莱茵河流域为重心的北方的大陆性帝国,这个帝国塑造了今天以法国和德国为主要伙伴的欧洲。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欧盟的首脑核心都设立在布鲁塞尔、斯特拉斯堡、马斯特里赫特,因为它们都是古代法兰克人领地的核心。

作为史学家著述的“传记”作品,《查理大帝》一书以查理大帝为关键角色,论述了查理大帝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在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查理大帝的同时,全面探索了加洛林帝国的社会整体史。全书共14章,按照时间顺序,从查理的出生写到老年和死亡。书中以查理最重要的军事生涯开始叙述,穿插描述了查理的个人和家庭,并从制度、资源、司法体系入手介绍了查理曼帝国的管理体制,同时,论述了查理大帝统治时期的教育改革、军事机制、经济政策、社会关系等,终篇以查理晚年的统治状况收尾。

查理大帝在位46年(768-814年),“战争几乎伴随着查理统治生涯的每一年”。751年,查理的父亲、独揽大权的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宫相(即宰相)矮子丕平,取代希尔德里克三世,受膏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768年,按照日耳曼人平分继承的传统,查理与弟弟二人瓜分了法兰克王国,并在3年后趁着弟弟死去吞并了整个法兰克国土。此后,查理相继灭亡伦巴第王国,针对萨克森人发动多次战争,征服巴伐利亚,击败斯拉夫人、阿瓦尔人,用一系列的征战扩大势力范围,最终统一了西欧的大部分地区,建立起庞大的查理曼帝国,将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从地中海-希腊转移到了莱茵河流域。

查理曼帝国扩张的顶点发生在公元800年(在中华大地上,正是唐德宗贞元十六年)。这一年,查理以外国人身份造访罗马,被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在欧洲,只有罗马人才有资格成为皇帝),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法兰西人的世俗霸权得到教皇的确认,史称“重建罗马帝国”。这样的丰功伟绩,可以与凯撒、亚历山大等伟人相媲美(没错,扑克牌中4张K中的国王,正是这三位,加上以色列国王大卫王)。

巴尔贝罗通过梳理文献中记载的查理发动的历次战争,塑造了一个好战且常胜的伟大军事统帅形象。作者发现,查理偏爱使用钳形攻势,这表明他擅长组织和后勤,展现了他规划和协调兵分两路行动的独特能力。当然,只有兵力比敌人强大,这样的战略才有可能实施。

这需要法兰克王国强大的战争机器做支撑。作者在第11章考察了法兰克人的军事机制后指出,加洛林时代经济的繁荣,增强了查理以重武器、重护甲来装备骑士的能力,这使查理部署一支日益庞大、装备精良的骑兵成为可能。率领这样的军队,在面对以步兵为主的敌人时,具备了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征募士兵的独特方式,也是给法兰克人带来军事优势的重要因素。在查理大帝时代,作战目标会提前几个月制定,并在预定行动日期之前几个月送出武装召集令,这种体制使查理能够做出充足的战略准备,以召集具有巨大数量优势的军队。

在第6章中,作者则通过考察查理的个人及其家庭,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王者形象:身高约1.9米,精力充沛、耽于美色,双眼大而有神,脖子粗短,声音清晰,爱吃烤肉爱打猎;拥有永不知足的好奇心、酷爱学习、涉猎极广而富有内涵,会流利地讲法兰克语母语(日耳曼方言)和拉丁语,但不会写字;个性暴虐,性情在抑郁和豪爽之间不断转变;非常喜欢公开演讲,爱好吹嘘,不愿独处,要求同伴不间断地武装环绕在周围,有时对所有人很和蔼,有时会突然爆发出怒火;言行粗犷甚至粗俗(这些特点像极了刘邦)。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查理大帝开始谋划将耗费一生缔造的加洛林帝国安全平稳地传给儿子们。806年,64岁的查理大帝经过精心构建,按照当时法兰克法律的规定,颁布了《分国诏书》,规定在他死后,他统治的国土划分为三个王国,赐予他三个在世的儿子:查理、丕平和路易。并在两个儿子接连去世之后,于813年将皇帝冠冕驾于路易头上,另外两个王国则由查理大帝的孙子继承,确保了政权有秩序、安全地交接。

《查理大帝:欧洲之父》可谓是严谨传记和帝国整体史的结合,在国内鲜见查理大帝著作的现状下,该书是认识查理大帝及其帝国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