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读后感精选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读后感精选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是一本由[日]三浦国雄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读后感(一):2021王安石先生千年华诞

今年是王安石先生千年华诞,翻开日本著名学者三浦国雄写的《王安石传》,探望千岁的老先生王荆公。

临川先生是个多姿多彩的历史人物:集儒释道于一身,融通三教,以一已之力为三家做注,称其“独步古今”亦不为过。创立了被称为“王学”的学问体系,唐宋八大家之一。第一流的散文家和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公认地“被政治耽误了的文学家”。如同西赛罗之于凯撒,即使他的政敌,对其文学造诣也不得不表示钦佩。历史上位及人臣,同时有学术贡献的政治改革家凤毛鳞角。

这本书从第八章开始,是学者型作家才能写得出来的。三浦先生研究过道教,作品有《不老不死的欲求:三浦国雄道教论集》。

第九章从由人到中国社会的三大思想---儒、佛、道 。由人到城市(南京):城市(南朝文化、紫金山里的寺庙)给人的滋养,以及人对城市的回馈,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书定林院窗》、《 登宝公塔》、《 钟山即事》、 《游钟山》、 《两山间》、《 金陵怀古四首》等等)。

三浦先生的这部作品,从微观到宏观,全面细致。细心地读者在书中能体味到二元论的人和多元论的人性。

紫金山上秋意绵绵,灵谷深松佛音缭绕。踏秋而行,寻觅临川先生的踪影。

2021年10月30日拙笔于紫金山

配图为笔者近日摄于灵谷寺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读后感(二):立于浊流之人,希世之异人

青年读书大多为科举,科举则大多为做官发财,这样的人丝毫不会考虑如何实现自我,自我现状是否可以接受,以及自己对民众的责任感。王安石的孤独就源于,他与汲汲于名利的同辈青年的格格不入。他总是心怀莫可名状的疏离感,自觉不见容于时代、社会及周围的人们,就像一只因离群而寂寞的野兽,这不是矜持或自负,而是一种深刻的寂寥。王安石非常渴望有能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友人,与他们切磋琢磨,年龄、地位、家世都不拘泥,他只希望能让自己畅所欲言的对象。王安石的挚友有共同之处,第一是他们都具有好古的精神;第二,都对时代有所批判;第三,他们都具有与追求荣华相悖的反骨;最后都具备出众的学识,当然这些特质也是年轻的王安石所具备的。

政治归根结底是人际关系,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一是理想主义是在对现实社会的忧患意识驱动下,进行细致的现状分析,以实现三代盛世为目标的理想主义,比较起来,王安石的先王政治比他的反对派司马光等人遵奉的祖宗之法,目标要远大。二是实施政策的是人,所以必须建立培养有益于国家的人才培养系统,重视务实者和技术人员。三是削弱富商豪绅,皇帝(国家)直接统治人民;四是天下的财富要先掌握在皇帝(国家)手中,之后再与人民平均分配;五是王安石的政策是农本主义的,他认为农村安定,国家才能繁荣。六是王安石也承认发展流通经济的必要性,这是他的变法的现实主义一面,其实王安石的财政政策等非常积极,并不满足于征收税负和节流开支两项,增加国家财富,他还要求百姓努力开发土地资源,鼓励增加生产。

历经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王安石终于找回了自己,他痛感自身的软弱与自己信仰之心的天真,之前挂嘴边的四大皆空,不过是他政治上成功所带来的安心感和自我满足的衍生品。当调和理想与现实世界的纽带崩溃时,也就是考验自身真正价值的时刻,烦恼越重,领悟的也就越深。王安石担心的是,在不理解新法的后世之人眼里,他一心侍奉的神宗,会被视为桀纣一般的人物。无论后世之人以新法为是,以旧法为非,抑或是把自己一派视为桀,而把司马光等人捧为尧,一切终将归于尘土,自己的时代已成往事,新的时代注定已无自身的一席之地,执着于前程的是非,为后世的评价担忧,岂非自寻烦恼。王安石受到各种误解和中伤,大抵是因为其人其学之浩然豪阔,远远的将其所处的时代落在身后,生的太早的先觉者们都免不了苦恼于自己与时代与社会的龌龊。立于浊流之人,希世之异人,一个独自对抗时代的变革者,同时也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贤人。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读后感(三):王安石是第一小人?

本书的创新之处是把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假想为“天下的研讨会”,作者当主持人,邀请陆九渊、朱熹、杨慎、胡应麟、蔡上翔、梁启超、陆心渊、颜元、王夫子和钱大昕与会。

比如:

朱熹:关于王安石我一向不说好话,但对他的感情实在是复杂。因为我见王安石性格行事如此,便像见到我自己。虽然以前没说过,但我觉得王安石身上那股不妥协的精神,同我是一样的。我揣测他身边一定有不少人想让他适可而止,神宗皇帝大抵也是其中之一吧。如果我和王安石生于同时代,我们两人一定时常争执,互不相让。王安石身上有激烈的理想主义,坚定的信念,不知退转的行动力和超然于“流俗”的高洁性。说实话,在我们道学派中也需要有这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人物。王安石的错只是这精神用错了方向。

杨慎:我很不满意朱熹先生宽容王安石却苛责苏东坡。在《宋代名臣言行录》中将王介甫与司马光同列,这是怎么回事?朱先生还说,如果苏东坡掌握权力,那么他的施政会比王安石更坏。这么说也并没有依据。

王安石就是古今第一小人。明孝宗弘治年间,余杭有个叫周德恭的人,他说:“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他这话是很公正的。

主持人的一段话也有看头: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读后感(四):后记

如果笔者这本小传让王安石看,他会说些什么呢?肯定不会说“知我者唯三浦君”,搞不好会嘲笑笔者:“你是个螃蟹,只能掘出蟹壳那么大的坑罢了。”

我记得是去年接到的这个写王安石小传的工作。起初我是拒绝的。笔者是个懒怠的人,一听必须严格遵守期限完成,心里就先发怵。更要命的是我对王安石一无所知,想到要在一年之内读完王安石全集和各种参考文献,还要完成三百五十页稿纸的小传,就觉得此事不可行,我也没有自信能完成这种“不可能的任务”。不过后来策划方又来劝我,我就接下了这个工作。因为说着说着我就开始觉得自己大概能写出这本书了,总之是被人说服了。从很久前我就对王安石有兴趣,所以在人家的劝说中萌生了“趁此机会好好研究一下王安石”的无知者无畏的念头。

在日本对王安石的研究主要是所谓东洋史的研究范围。而东洋史研究者撰写的相关论文汗牛充栋,我却没有时间充分阅读领会他们留下的丰富的先行研究成果。而且这些论文几乎都是对王安石新法的分析探索。我想从整体上把握王安石这个人,只读东洋史学家的研究论文就不够了。因此去年秋天我最先读了蔡上翔的《王荆公年谱考略》。之后我开始读王安石诗文。在南宋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和清水茂《王安石》的引导下,我一脚踏入了王安石诗文的世界,仿佛和活生生的王安石有了交往,逐渐对其人感兴趣了起来。

此外我也略微知道一些与王安石同时代的名人。我二十多岁时在读罢司马光的文集和《资治通鉴》之后,曾写过一些粗浅的见解。我也在书中拜读过两宋道学派的诸位先生的言论。通过他们的记述,我所见的王安石曾是那么冷酷、偏狭而阴险——总之是当时第一的大恶人。他们所引述的王安石的主张同样也是那么冷峻苛刻没有融通。不过,当我沉下心来才逐渐发觉王安石并不全如他的敌人所说。

王安石的文章虽然逻辑复杂曲折而难以卒读,但与同时代的其他文章不同,具有一种新鲜的现实感。而王安石的诗歌是很难用一句话来评价的。我只能说从诗歌中所见的王安石,同那个力排众议、果断实行变法、意志不可动摇的王安石是很不相同的。敝人才疏学浅,王安石的许多诗还未读过,这很是遗憾。倘若那些作品我也能充分领会的话,大概就能描绘出更有血有肉,更富层次的王安石的形象。王安石的诗,尤其是他晚年所作的思想诗,就只能留给笔者作为今后的课题了。

窃以为王安石受到各种误解和中伤,大抵是因为其人、其学之浩然豪阔远远地将其所处时代的水准落在身后,生得太早的先觉者们,都免不了苦恼于自己与时代与社会的龃龉。王安石绝对不是一个卑劣的人。不过本书是否能将王安石的魅力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只能依靠诸位读者的判断了。

其实笔者以往总是想绘声绘色地敷衍虚饰出一本书,这次撰写中国先贤小传的工作无疑是个好机会。但写此书却只是让我痛感到“撒谎”是需要丰富的才能的。没有此类才能,便只能走文献实证的道路。话虽如此,如果只摘引文献,本书便会枯燥无味,因此我还借助了一些当时记录王安石奇闻逸事的笔记、杂记等资料,并在其间发挥了一点有限度的想象力以揣测古人。因此如果有人说本书毫无文献基础,全是一些编造的有关王安石的故事,这就是对笔者不公了。我希望把这本小小的评传定位于笔者关于王安石这个“希世之异人”的个人见解。

“立于浊流之人”是本书的副标题。取这个副标题的时候笔者还没有确定对王安石总体的印象。现在本书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却也想不出更好的副标题。我想这个副标题蕴含着王安石这样的形象——一个独自对抗时流的变革者,同时也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贤人。

本书的校稿曾蒙京都大学大学院宋诗研究者高津孝君校阅,并见赐了几条中肯的意见。鹿儿岛大学的石川英昭君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许多帮助。我在这里一并对二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八日三浦国雄

《王安石——立于浊流之人》读后感(五):探望千岁的王安石先生

今年是王安石先生千年华诞,翻开日本著名学者三浦国雄写的《王安石传》,探望千岁的老先生王荆公。

临川先生是个多姿多彩的历史人物:集儒释道于一身,融通三教,以一已之力为三家做注,称其“独步古今”亦不为过。创立了被称为“王学”的学问体系,唐宋八大家之一。第一流的散文家和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公认地“被政治耽误了的文学家”。如同西赛罗之于凯撒,即使他的政敌,对其文学造诣也不得不表示钦佩。历史上位及人臣,同时有学术贡献的政治改革家凤毛鳞角。

临川先生虽是官户出身,享有种种特权,但家境并不富裕。比起世代簪缨、累世公卿的名门,根基很浅。王安石19岁丧父,22岁蟾宫折桂。随后撑起一家十几口人的生计。王家通过科举入仕从王安石祖父的弟弟进士及第,到王父王益,到临川先生的儿子王雱(24岁进士及第),三弟安礼(28岁进士及第,此时介甫41岁),大弟安国(此时介甫48岁)。王家女性亦有学识,不乏才媛:王母、王妻、王妹、王女皆通文墨,甚至有创作才华、政治智慧。临川先生和亲属间的关系很亲。

王介甫一生没有一定的老师,阅读广泛,终身手不释卷,无师独悟。青年时代的王安石,时时处在孤独的痛苦中。笔者以为他是领先时代而产生的痛苦。

临川先生只有一位妻子,拒绝纳妾。当时名士风流,在夫人外有几位红粉知己为大众接受。

王安石的变法总体特征:农本主义。压制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增加社会的中产阶级数量。新法中的核心法规:

1069年:青苗法(国家贷款,借钱给家民购买秧苗。限制了大地主的利益。后被反对者朱熹借鉴,制定出社仓法)、均输法(物价管制政策。限制了大商人的利益)

1070年:募役法(接近于现代的个人所得税)

1071年:三舍法:培养官员的学校

1072年:市场法(青苗法的商人版本,国家向中、小商人贷款)

一般是明代张居正变法与宋代王安石变法并提。

元丰八年神宗享年38岁,随后熙宁变法被垂帘听政的普通妇人宣仁太后全废。次年66岁的王安石和马基雅维利一样,郁郁而终。亲爱的读者,我们还是乐观点的。临川先生身后享受的国际级的哀荣,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这是第一章到第七章讲的内容。

第八章讨论会展示了历代不同流派的代表性观点,这样读者能广听褒贬不同的评论,自己判断。无需一到表决时,就全部举手,可以有异议。

第九章的内容给笔者解开了两个“惑”:

1.笔者读人文精典作品,发现二千年前的西赛罗、塞涅卡皆有传世的人文之作,可中国著名历史人物没有人文作品传于后世。西方有帝王哲学家奥勒留,中国有以书画、词著名的帝王,没有哲学家这种类型的。三浦先生说 :“儒家在心、生死及宇宙至理等领域的理论话语中是有缺失的”。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欠缺人文精神,仅此不足以成就二元论的人。佛教能流传至今,与佛教信仰的特性有很大关系--它弥补了儒家思想的情感与逻辑缺失。儒家思想更注重伦理、群体和今世,而佛教注重心灵、个体和来世。即读人文精典和佛教、道家作品对心灵有相近的作用。

2.临川先生是个集三种思想体系于一身,千年前既实践了佛道双修。佛教和道教都是对儒家缺失的补充,笔者找到了双修的理论支持。佛和道是可以打通的,但难度大。

这本书从第八章开始,是学者型作家才能写得出来的。三浦先生研究过道教,作品有《不老不死的欲求:三浦国雄道教论集》。

第九章从由人到中国社会的三大思想---儒、佛、道 。由人到城市(南京):城市(南朝文化、紫金山里的寺庙)给人的滋养,以及人对城市的回馈,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书定林院窗》、《 登宝公塔》、《 钟山即事》、 《游钟山》、 《两山间》、《 金陵怀古四首》等等)。

三浦先生的这部作品,从微观到宏观,全面细致。细心地读者在书中能体味到二元论的人和多元论的人性。

紫金山上秋意绵绵,灵谷深松佛音缭绕。踏秋而行,寻觅临川先生的踪影。

2021年10月30日拙笔于紫金山

配图为笔者近日摄于灵谷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