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物哀三书》读后感1000字

《物哀三书》读后感1000字

《物哀三书》是一本由[日]太宰治 / [日]中岛敦 / [日]梶井基次郎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6.00元,页数:8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哀三书》读后感(一):《山月记》--12个故事,12种感悟

《山月记》记录“中岛敦”12篇代表作,每个故事都是古代历史名人传记,每篇代表作看完,都有不一样的感悟,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来刻画各个人物复杂的内心,让人很顺畅的读起来,甚至一口气读完。 中岛敦,日本作家,其祖父及父亲都是汉儒学者。自幼即受熏陶的他被称为消化吸收了伦理思想的“诗人、哲学家和道德家”。

“我唯恐自己并非珠玉,不敢刻骨钻研打磨;却又半信自己是珠玉,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此句来自书中第一篇“山月记”,其主要以李徵为主线人物,他正直孤傲、自恃才高,后因同窗蓬勃发展,自己碌碌无为,自尊心受挫,最后化身为虎,躲在山林中。当朋友在月光当照的夜晚遇到他,互相谈心才领悟自己的错误。有的时候需要放下身段,放下身心无做事,一味地孤傲自恃,换来是年老的懊悔。就如文中所说 世上有很多才能不如自己的人,但是当其专心致志的磨练自己,终有出头之日。我们也要认清自己,世界本来就有诸多不公平,但是慢慢提升自己,自己变强,等机会来临才不会让它溜走。 “谦恭谨敬就可以慑服勇士,宽厚真正便可以让强者归顺,慈爱仁恕则可以容纳困苦的人,温和果断即可以抑制奸邪” 此句来自书中一篇“弟子”,主要人物是关于孔子和其弟子子路的之间发生的故事。子路是曾经也是一名自视甚高、果断直接的人,因孔子的才学拜他为师,追随几十年,默默追随师傅,学习知识,学习儒雅礼貌,学习温和慈爱,子路当初可是认为学习知识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儒雅的人是容易被欺负的人。其实社会中还是有很多认为“读书无用论”的人。但是通过这本书,通过孔子和子路的故事,学识会在潜移默化的改变你,它需要时间慢慢的磨练,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山月记》书里的每一篇佳作都适合细细品读,感受他们的历代名记人物的故事。

《物哀三书》读后感(二):《物哀三书之山月记》:人人皆是驯兽师,这野兽正是每个人的性情

《山月记》一书,已经加入我必读书单许久,由于种种缘由配以自身懒散缘故,始终不曾翻阅起,恰逢五一假期,《物哀三书》系列的《山月记》让我得以打消这迷茫的劳动节。看过诸多日本作品的我,深知日本作家几多是男性,特别擅长也那些细枝末节,细思极恐的人性世界,他们对人的内心深处揣摩的无比强烈,此点也是我从一无所知到痴迷日本文学作品的缘故,文学无国界,何况中日文化中有如此多相互关联之处。 《山月记》一书中共12个故事,借用了中国古典壳子描绘了系列故事,哀伤至极,以无能为力,何其伤感,又何其不是人间真态。每一个故事都能让读者思索万千,试问我们又怎会不深爱其。介于榜首的是《山月记》这一篇,话说李徽,,天资聪明且博闻强识,可是因为自身自尊心过强,壮志难酬且不愿意随波逐流,最后突发狂疾,成为山间一只老虎。偶遇友人,将自己内心苦楚细数说出。 人生在世,似乎总是不能尽如人意,李徽的经历,像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与他人格格不入,最终要么不得不妥协,要么就成为异类。成为老虎之后的李徽,在跟友人叙述之时,说到:“我为人时总是竭力避免结识他人,人人道我李徽桀骜不驯,妄自尊大,却无人知晓我所谓的狂妄不过是出于羞耻之心”。恰似我们从小到大的真理,明明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最终没有人奉行,我们是否应当坚持自我,亦或是顺其自然。 不知为何,这样的志怪故事像极了我们的《聊斋志异》,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就像李徽一样,虽然因为他,他的妻儿从此就要穷困潦倒,可是对他而言,究竟为人畏畏缩缩好,还是成为野兽,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野兽只不过是我们的性情,究竟谁被谁控制,是命运也罢,是罪该如此也罢。李徽他最终被自己的性情掌控了,这在我看来,也不忘为一件美事,至少他成为了自我,不再需要去奉承他人,可是没有了人的思想,似乎也就不会意识到好与坏的力度。 短小的故事,原来讲述了这样一个人间俗世,虽然借用中国志怪背景,却阐释了一个别样的故事,中岛敦的文笔着实不凡。看着中国文化被日本的作者如此别有深意的阐释出来,虽然总能从文字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那种细思极恐,内心憋屈的无法言说的感觉,也确实是日本作家最擅长的。 或许,我们所有人生存于世,都是在孤独中自我消遣完余生,哀伤至极,可是却也心愿沉溺与其中,那种探讨俗世万物的心理除却让我们心痛之外,亦能令我们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之物。孤独的尽头是重生,重生过后是坚韧,经历了最残忍的孤独之后,还有什么能够抵挡住强韧风骨。这是《山月记》12篇经典代表作留给后人的瑰宝,因此我也能对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之间的练习与差异更加明了!

《物哀三书》读后感(三):为人的无奈--《人间失格》

物哀,并不是颓废,它的实质是倡导人要爱惜万物有灵,善于感受,欣赏美,赞叹美,又惋惜美,往往于最绚烂之时看到零落之后的悲凉,因此有一种物哀。《人间失格》作为物哀三书中的一本,也是最广为人知的一本,书中散发出来的丧让人不寒而栗,而这本书又可以看做是太宰治的自传,从书中可以看出太宰治的一生都在和自己斗争,同这个世界斗争。太宰治出生于一个富豪之家,从小就独自在外读书,把芥川龙之介作为自己的偶像,芥川自杀的消息给了太宰治很大的打击,他的一生也自杀了很多次,由此可以看出他完全是以自己的生活为蓝本,借由叶藏的嘴说出了自己的故事。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叫叶藏的男孩子,家庭环境的压抑,使得他从小就不敢表达自己,他不了解人这种生物,不理解这个社会,由此产生了恐惧和不安,只能借由扮丑出糗去讨好他人,外出读书之后,认识了酒肉朋友崛木,因为他可以使得我不用与人接触,由此可以让我摆脱对人类的恐惧,在一定程度上救赎了我,可是他也带领我走向了无尽深渊。

“这群画家被人类这种怪物伤害和恐吓后,最终他们选择相信幻影。他们大胆描绘出了鬼怪的画像。”在太宰治眼中,人这种生物都是扭曲的画像,就像抽象画中的人物一样,每个人的内心都是扭曲的,被太多被人的想法所干扰,就像叶藏一样,不敢表现自己的阴翳,只能以小丑的面具伪装自己,装作对一切都漠不关心,实际上是没有办法融入集体,不知道如何才能很好的和人相处。

在我看来,叶藏本身也是很软弱的,在他妻子被人侵犯的时候,他没有勇敢的上去制止,反而是崛木大声咳嗽,而我跑上了屋顶。这件事情发生后,我想的不是如何安抚妻子,让她走出心理阴影,而是慢慢的开始怀疑妻子是不是和其他人也发生过这种事情。这个我个人认为和日本的女性地位有很大的关系,叶藏这样一个软弱的男人,对于自己的妻子也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并没有前面对于面对其他人的那种忐忑的不安,由此可以看出妻子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之低。

在本书的另一篇《维庸之妻》中,作者以妻子的角度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丈夫偷窃被人发现后,丈夫每天来店里喝酒,蹭吃蹭喝,妻子带着孩子去店里打工,除了弥补亏空还能挣一些小费补贴家用,妻子想办法拯救了整个家庭后,对于丈夫依旧很尊重,甚至依旧很崇拜,丈夫心中没有丝毫愧疚,甚至觉得自己偷了五千是为了让妻子和孩子过个好年。但是那一晚上孩子发烧,他都没有那这些钱领孩子去医院看病,这种人在社会上也可以混的很好,让我有点不理解日本这个社会的传统。

《物哀三书》读后感(四):孤独与癫狂

因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而初识太宰治,我在想,这是一个有多少情感的人,才会这般深深的愧疚。于是,我看到书中“物哀”,那是一个符号,也是孤独的尽头,见万物悲,感万物哀,即使见到太阳,即使感受到温暖,却也无法将孤独驱散。在我的理解,孤独就是自由,孤独就是自己,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就达到了自由。可读完《人间失格》我像在后面加一个开始,就是孤独是自由的开始。

虽然是太宰治的半自传小说,但多少也投射了些作者的理想和设计吧。叶藏是书中的主人公,他的经历可以用求而不得来概括。儿时得不到父爱,长大后得不到别人的爱,得不到社会的爱。得不到,就需要别的东西填满,想获得更多的关注,想迎合别人,获取更多的注意,慢慢的,卑微渴求的背后,是带着面具的自己。让人很多时候都是求的一份认可或者是关注,可我们难道一定要通过别的的看法和评价,去衡量自己的价值吗?叶藏就这么消沉下去,堕落下去。但祝子出现了,她是叶藏的救赎,是他为数不多的温暖,若是一直下去,那叶藏的人生倒也算苦尽甘来,但,令人难过的是,堀木来了,他像一个冰冷的掘墓人,将叶藏心底最深的裂痕剖开......物是人非,一切都会过去的。是啊,叶藏选择让时间治愈,可太宰治选择了终结。《人间失格》里有很多真实的感受的最大原因是,书中人物心理的表露,事出有因,但心理理解或许就不是人云亦云,它会给读者文字理解的同时,加上读者本身的领悟,让这份“独白”更有“故事”,这样的感受“很舒服”,不像侦探小说,真相只有一个,书里的感受,你得自己悟。

但对于他的遗作《Goodbye》却少有认知,相比较而言,我会觉得这篇让我有些“意外”,这和《人间失格》的感觉不太一样,会有点“轻松”的意味~可能每个人生来都是对立面共存的吧,在极度的消极之外,还有着那仅存的精神自由。

也许有意,亦或无意,在和爱慕者投入玉川上水,有些好奇,是否这份再见之有意为之,还是让再见永远不见~

唯有尽力自持,方不致癫狂。若我失序,若我存在,若我消失,这也许是他最后的清醒吧。

《物哀三书》读后感(五):孤独的尽头:是成为自己

“物哀三书”包括《人间失格》,《柠檬》,《山月记》。其中《人间失格》,凭借“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及丧之风广受传读。但今天我们来说一下《山月记》。

“物哀”在日本文化中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象征,所代表的意义,是孤独的尽头。“热闹是他们的,与我无关”,才是人间真实。曾几何时,才发觉,原来孤单,孤独,一个人涵盖人生大多时刻。

《山月记》虽是日本作者中岛敦所著,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研究之深,无处不有一种文言文之感。

全文十二章节,《山月记》,《李陵》,《名人传》,《悟净出世》,《悟净叹异》,《弟子》,《牛人》,《盈虚》,《狐凭》,《妖氛录》,《南岛谭》,《文字祸》。

《山月记》主人公李徵由人变为老虎,藏匿于深山中,思绪逐渐混沌,每日为人的思绪逐渐减少。与多年老友重逢,只能躲藏在石头后。将自己钻研的诗文朗读给有人,只期盼自己这些无用,唯一梦想能被看见。

李徵就如我们大多数人一般,认为自己还是有点才识的。但又怕,自己付出全部努力后,又得不到回报,终泯灭众人中。不努力,抛弃作为,又觉得万一自己努力了,是不是就不是现在这样的局面......怯弱,怯弱的自尊心,害怕在他人面前暴露出自己的不足。

司马迁在受酷刑后,一心撰写历史,忘记心中悲痛,不论发生什么,只专心自己研究。苏武被抓,不卑不亢,从容不迫。孔子一生到处奔走,从未停下脚步,只为在各国宣扬自己的思想.....

全书无关一字中岛敦先生,却无不在他的文字中体会到“物哀”,孤独。看似是一个个故事,但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中岛敦先生的影子。

“我唯恐自己并非珠玉,不敢刻苦钻研打磨,却又半信自己是珠玉,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

“若一事无成则人生太长,若有所作为则人生太短。”

“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

世人都像有所作为,成为自己,打破平庸,但少有人做到。如何成为美玉,被看见?一直努力,朝着自己的方向,从未停止。这其中哪怕会失去很多,付出很多,但那又怎样,只要一直在路上。

《南岛谭》中男子白天努力工作,在晚上就能得到幸福,贤惠美丽的妻子,丰足的环境,受人尊重。“幸福”就这样。男子夜晚多快活,到白天还是谦卑,认真劳作。

幸福不就是这样嘛,认真工作,好好生活,总会拥有想要拥有的一切。

“喧闹任其喧闹,自有我自为之,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做好你自己,一步步朝着前迈进,不打扰他人,不被他人打扰,做着自己的事,远方总有一天到达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