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货币文化史Ⅲ的读后感大全

货币文化史Ⅲ的读后感大全

《货币文化史Ⅲ》是一本由[美]比尔·莫勒 (Bill Maurer) / [美]斯蒂芬·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文化史Ⅲ》读后感(一):一部关于世界货币文化的编年史

本书是《货币文化史》的第三册(据说有6册),主要讲述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至16世纪)全球范围内货币(主要是硬币)的起源、演变、流通以及受其影响的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

书名虽是货币史,但内容上讲述的也是文化史,经济史,更是从货币视角讲述14世纪至16世纪世界发展史。

全书除了概述,共七个章节,分别由不同的作者从不同角度阐述文艺复兴时期货币的内涵与外延,如第1章讲述货币的铸造与流通,第2章讲述货币与zheng权主权,第3章讲述货币与宗教,第4章讲述非洲东海岸的货币历史,第5章讲述货币的艺术表现,第6章讲述货币的社会属性,第7章讲述货币的流通。读完全书你会有一种感觉,是货币让全世界联系在一起,当然过程中充满了zhi民和xue xing。

全书给我印象蕞深刻的是3点:

一是货币经历了从内在价值到外在价值的发展过程。早期货币的价值主要由其内在价值决定,如使用银、铜或黄金等重金属,或在特定区域使用贝壳类,如果内在价值高于外在价值,会出现货币流失的情况。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贵金属越来越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时,有信誉政府或组织机构开始以纸等形式定义货币,最终不断演变为今天的电子货币。

二是货币的发展过程也是世界贸易史的过程。因为早期货币多以银等贵金属制造,美洲、日本等白银产地的出现,造就了白银市场供过于求,推动了欧洲部分地区的经济繁荣,也促进了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发展。

三是书中讲述的中国货币知识点十分有趣。如书中讲到,明清时期,中国人随身携带着剪刀和秤,用剪刀把银锭子剪成小块的碎银子并用秤来称重,以支付少于一两的费用。而且随身携带的锦囊里还要装着腊,碎银子数量足够多时,就点燃腊将其融化,碎银子就又变成银块。

总而言之,如果你对世界或欧洲历史、经济贸易史感兴趣的话,我认为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因为世面上这类型的书真的特别少。你在看的过程中不一定按顺序看,因为内容多是小知识点,跳着看感觉会更好一些。

顺带说一句,书中有大量历史各个时期各地的货币等彩绘图片,值得收藏。

《货币文化史Ⅲ》读后感(二):当货币文艺复兴时

2022年的9月,英国的“伦敦桥”倒塌,在天边的双彩虹之后,似乎有一片厚重浓郁的乌云漂浮在英国上空,后续一系列改变在等待着英国,不仅仅是君主的皇位继承,最快的一项是国歌的变更,唱了七十年的国歌,内容要将《天佑女王》中“queen(女王)”更换为“king(国王)”,“她”变为“他”,就变成了《天佑国王》。

与此同时,民众们花了七十年的英镑,也要发生改变,这一点也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英镑在货币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英国是世界最早实行工业化的国家,曾在国际金融业中占主导,英镑曾一度在国际结算业务中成为最广泛的计价结算使用货币。即便是战后英国经济地位不断下降,但英镑在外汇交易结算中还是占有非常高的地位。

而英镑的样式、符号等对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特别是随着货币数字化程度越来越多,很多人对纸质货币都没有了基本的辨识与触感,而想起英镑,最大的代表性标志便是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头像,当然随着时间的推进,很快也会逐步换位新任国王的头像,但我很感兴趣的一点是,很多国家都会将不同的代表性人物或事物当作货币的重要符号。

一方面是各自国家的典型象征,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同时能将类似信念、信仰、观念、标识等进行传递。当然,另一方面当然还有防伪技术、印刷技术等诸多科技包含在内。而这一点我在被称为金融人类学的“元老”,创立了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货币技术和金融普惠研究所,美国著名法律与经济人类学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比尔·莫勒博士主编的书籍《货币文化史·3》得到了更为丰富的知识补充。

熟悉的不少朋友最近都在看《货币文化史》系列,正如本书的介绍中所言,只有读懂货币文化史,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经济,特别是结合当下的国际国内环境,只有对这项重要经济学知识熟悉掌握,才能有效洞察下一步的走向。我在上文中所说的这些内容,其实就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货币、一书与表现形式,你会发现印刷在方寸纸张上的简单文本、图像和信息,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在历经了前面两册对希腊罗马时期钱币的诞生与权力象征和中世纪黄金的盛宴与贸易兴起的探讨之后,我们发现在之前讨论过货币,形式很质朴单一,从最早的贝类等物品替代,到逐步有铸币的形成,简单的花纹样式,再后来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逐步丰富,到了《货币文化史》第三册重点关注到时间指向文艺复兴这一重点时期时期,人们对货币的思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期间不单单是货币的样式变得复杂或美观,更重要的是关注到从质朴到繁杂的变化是对抗假币的盛行,在阅读完整本书后会明显的感受到,这是一种艺术与防伪技术的相辅相成,是最起码得提高了犯罪门槛,当然这背后是货币制造的技术、理念、艺术、时代、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信任危机的产生经过。

《货币文化史Ⅲ》读后感(三):走进文艺复兴时代关于货币的研究,了解货币更多功能的表现形式

货币在人类的历史之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从人类文明诞生之始,货币随之诞生,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货币的具体功能也千差万别。 货币在我们现在社会更多是一种经济的表现形式,它既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更是成为商品本身,现在人已经可以通过货币来指导着经济的走向。

但在古代,货币的功能更为单一,就是为了交换商品而诞生,随之有了财富贮存的功能,并被更多人所知道、所接受。

那么货币的功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巨大的转变呢?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不得不提到并需要着重研究的阶段。正是这一阶段,全球的商品交换发展了起来,货币也就在全世界商品交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因为交易的不对等,对于货币认识的不对等,货币也就有了更多的功能,甚至货币就可能成为商品本身。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博士比尔·莫勒的这本《货币文化史Ⅲ:文艺复兴时期假币盛行与信任危机》就是具体研究着货币在欧洲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经济、历史、文化、宗教等等的属性。

在经济领域,为什么中世纪货币能成为商品本身呢?在这个时期,货币的主要形式依然是以金属为媒介呈现的,国家之间的贸易,也依然是用贵金属进行,而中世纪,商人们可以用高价,低价或者任意比例来进行货币的交易,更是可以通过手段进行各种货币造假,这就让货币在主权国家变得更加复杂。而包括金矿、银矿的发掘和开采,贵金属更是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被发现并运输。这些都影响着货币的经济功能的运行,都是国家和个人财富重要的影响因素。

当然,经济只是货币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一部研究货币文化史的著作,这本书还包括很多内容。货币是历史研究重要的物质载体,而对于货币的研究,我们也就可能更清晰而明了的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那么这本书都有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首先,作者帮我们梳理了货币的物质载体,这包括贵金属的开采、冶金、锻造,等等内容。这是货币以硬币呈现到世人面前的必然过程。而这个过程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于这领域的不同研究成果。虽然,当时机械制币已经可以实现,但依然还是锤币的天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时候货币,对于它们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研究,也可以看到各地区不同历史的发展脉络。

货币还与宗教仪式有着重要的关联,在很多以宗教为思想传统的国家里,在货币上留下宗教教义也就是一种必然,能够起到宗教宣传的作用。但在不同宗教之间的货币的交易也就受到了一些影响。是宗教的教义中也有着关于金钱的内容,这也影响着货币的功能,比如在基督教中就禁止高利贷的存在。

那么货币其他方面的研究内容又有哪些呢?货币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货币呈现形式中所蕴含的艺术表现等等,都是货币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就从这一本书《货币文化史Ⅲ》,走进文艺复兴时期的关于货币的更多历史文化之中,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的货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