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货币文化史Ⅳ经典读后感有感

货币文化史Ⅳ经典读后感有感

《货币文化史Ⅳ》是一本由[美] 比尔·莫勒 (Bill Maurer) / [美]克里斯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货币文化史Ⅳ》读后感(一):启蒙时代的货币

虽然说时间来到了启蒙运动时期,但是非常疑惑的是,铸币仍然是本书讨论的一个重点。但是另一方面,信用这个概念正在发酵。纵观同一时期的宏观经济表现,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正是现代金融体系形成的初期。诸如股票、债券、国家银行、泡沫等等资本市场中的关键概念均萌芽于这一时期。正因为如此,这一时期是信用货币与金属货币相互交织,互有影响的一个时期,同时也是货币从有形向无形,货币本身角色日趋多元化的一个关键时期。

本书围绕货币、信用经济乃至资本主义的诸多问题,本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三章“货币、仪式与宗教:一个世俗化的故事”。其实在本册中 出现这样的一个章节并不意外,在《货币文化史》已经出版的三册中,基本每册都有一个章节讨论货币与宗教或者说的更概括一些,经济与宗教的关系。这一章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实际上对启蒙运动从货币意义或者说经济意义进行了一次祛魅。在马克思·韦伯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述了宗教(基督教新教)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的影响。但是往往又将启蒙运动视作结束黑暗中世纪最为重要的一场运动。宗教与现代化究竟关系如何呢?本书第三章实际上从货币流转、信用更迭等过程,重新思考了这一问题,并认为经济的世俗性来源于它在宗教层面的相对世俗。换言之,在信用经济日益发展的启蒙运动时代,经济、资本主义发展横空出世,成为了反抗宗教性、推崇世俗化的代表,但是其根源与宗教仍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货币、经济总体,实际上都是人类创造的社会性的产物。当我们试图追根究底,为其寻找一个可信的公理证明其合理性时,在客观世界中是难以实现的。我们也都不可避免的走向主观、虚无。至此经济的意义与宗教性相联系是如此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而本书对这一问题的详细阐述、不仅体现在第三章,在后续第四到六章中其实均有踪迹,世俗化的经济运行、货币流转并非绝对的割裂于宗教。回溯本系列的此前几部作品也能发现,教会也是经济活动参与的重要一方。至此,可以说本书本系列书籍对启蒙运动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一次详细的梳理,从中可以窥见启蒙运动并非绝然否定。相反从某种意义看,它肯定了宗教的价值,以这种价值为助推力,实际上撷取“有益“的部分约束、激励人的行为,最终助推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唯有借助这样一次次的反思与追问,我们方能加深对本以为熟悉事物的理解。

《货币文化史Ⅳ》读后感(二):借我一双慧眼,去看清纸币的前世今生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 是“货币文化史”承上启下的一部作品,其关键词是启蒙。启蒙与觉醒某种程度上是同义词。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本来就是人自身创造的,为了使不确定性得到控制,我们发明了制度、法律、道德以及类似的管理安排,启蒙的意义在于让人类文明不至于因为看不清方向而走向毁灭。

资本主义的运作方式尽管在今天饱含诟病,但它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却代表着正确的、光明的、积极的方向。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金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理想的否定,是任何社会都不能允许的。理想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以启蒙的角度去建构理想的高度,是从一国经济体制走向国际经济体制的有力抓手。走出去,才能觉察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才能让治理层有意识地发挥优势,扼制劣势。

哪怕所有的人都了解启蒙的意义,但并不是启蒙时代的观点都能立得住、行得远。在争论中,理想的火越来越旺,烧掉的只是“无用”的货币泡沫,留下的却是真金白银,它们的数量与质量是恰到好处的。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功能由来已久,但货币除了价值尺度之外,还有更多的功能。在不同叙事背景下,货币会让文化现象更复杂,以至没有一种观点得到共时性的认可。在社会科学领域,货币是令人发狂却无药可医的符号,不仅是因为货币可以标注身份、地位……

《货币文化史Ⅳ: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与其说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不如说是一类思维的操练。反思的结果也许并不重要,与过程相比。以纸币发行为例,它让治理者认识到纸币不仅比铸币更易制造、更易携带、更易储存,而且它让治理者丧失自知之明,盲目地抬高智商,相信供给是可以脱离需求而存在的。 从铸币到纸币,既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关系演化的应有之义。如果说存在即是合理的,那么关于纸币对铸币的替代则无须在启蒙时代之后的二三百年此起彼伏地议论与辩析。当然,比铸币与纸币更有研究意义的,无非是资本与国债的关系,纸币对资本的放大倍数让国债可以永久地持久下去。要相信,终止国债之日,货币的功能也就分崩离析了!

《货币文化史Ⅳ》读后感(三):货币,启蒙的方向

货币被认为是几年过去的一种方式,它的出现,让人、制度、神灵和祖先之间建立的关系超越现在,迈向临近的、遥远的,甚至想象中的未来。货币所承载的,是文化和历史的双重意义。而《货币文化史4》讲述的核心,便在于启蒙时代货币泡沫与价值反思。

书中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示了启蒙时代的货币样图,以及有着货币意义的一般等价物,比如银行券、纸币。众所周知,货币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并不是用金银或者银元银币来进行商品交易,古人选择的是炫亮可感的贝壳,或者是本身具备价值的物品,人们的交易本质是物物交换,而到了欧洲世界的启蒙时代,金银交易已然成熟,很明显,在金融领域,根据人们日常生活的便捷需要以及交易过程的利弊分析,货币逐渐被抽象化、简洁化,其意义也在多元化。这本书中所介绍的内容显示,货币不仅仅关乎交换、财富和价值,它还从根本上形塑了我们的心智、道德和政治。

在启蒙运动的大背景下,社会中的各项事务都在进行不断地变革,货币也不例外。启蒙运动给政治经济之下货币的使用带来了知识和制度上的混乱,政府、银行、资本家、重商主义者等都在创新形式来适应时局的变化。货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在记忆中、帐簿中,还是日常交易和结算中,人们都是根据货币价值的形式,如英镑、先令等,用数字来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妄图变革者不仅考虑到这方面受众群体的需求,更是想要通过变革让自己迅速地适应时局的变化,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所以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获知货币的最佳使用原则以及最完美的媒介形式。

到启蒙时代结束时,货币已经按照一种新的设计方式来运作了,它促成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金融方面的实践,现代货币与流通公债、资本市场和商业银行的协同合作,这些成功实践的背后,包含了产业对立与信用问题,货币理念之关于金钱道德属性问题,货币与仪式和宗教的联合意义,还包括了货币与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关系。

近代早期和启蒙时代欧洲及其帝国的货币,无论是纸币、铜币、金币还是银币,它们所含的贵金属具有商业价值,各国都试图保持其内在价值与名义价值之间的某种等价性,在这种情况下,货币的演变就会随着时代的更迭,劣质的将会被无情的淘汰,留下优质的货币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因此,货币的进化史向来不是静态固定的,其本质就是一部文化史的体现,动态而无止境的,通过货币看到文化的万象,那也是我们启蒙的方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