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众神降临之前》的读后感大全

《众神降临之前》的读后感大全

《众神降临之前》是一本由[英]安德鲁•鲁宾逊(Andrew Robinson)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29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众神降临之前》读后感(一):这书给个满分

关于印度河谷文明,目前没什么专著。我还找到一本绝版书,叫《古印度城》。此外就是这本众神降临之前了。基于这个原因,必须给个满分。满分是给出版社能够引入这本书这件事的。

相较来说,克里特文明的专著,翻译成中文的一本没找到。谁有这方面的告我一声。

非让我写满140字?那我就想说,印度河文明充满着奇怪甚至是诡异的地方。首先,目前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这里的人民拥有宗教信仰,什么祭司王呀,都是我们的猜测。所以我的想法是,这里是某些早期无神论者渴望逃离主流的神权社会而创造的文明。另外,这里也不像两河与埃及一样,拥有国王,宫殿和庞大的公共建筑。因此我想它是一个早期的共和国。最后,这里的城市结构特别整齐有序,排水系统等等表明人们特别爱好干净,好像是某些有着设计癖好的人建设的。我想,印度河文明是某些富有知识,洁身自好,又不信鬼神的人建立的由精英群体共同控制的文明。

《众神降临之前》读后感(二):几张图片聊封面

众神降临之前——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

本书的封面用绿色充分体现了印度的特点——出产稻米、植被茂密、原始的乡村。封面上展现了印度河丰富多彩的文明,无处不在的神像和图腾崇拜,还有所处可见的牲畜,比如黄牛、水牛、猴子、山羊、大象和犀牛,这些动物今天在印度依旧是随处可见,甚至是人口稠密的城市之中。封面上星星点点的鱼形符号来自古印度印章中数字的表达符号。本书裸脊锁线加护封,前后环扉使用了特种纸压织物纹,正好暗示了印度纺织大国的特点。书内配图近百张,图片清晰罕见,充分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印度河文明。

图片版权所有:姚成浩

《众神降临之前》读后感(三):浅谈神秘的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也称哈拉帕文明,从现代的阿富汗东北部延伸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是于青铜时代南亚西北地区形成,从公元前3300年持续到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2600年开始发展成熟,然后一直繁荣到公元前 1900 年左右开始衰落与消亡,并就此隐没了近四千年。

印度河文明与古代世界的其他河流文明大致相当:埃及沿尼罗河,美索不达米亚在被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浇灌的土地上发展,而中国在黄河和长江的流域成就今日辉煌。到其成熟阶段时,该文明已经扩展到比其他文明更大的区域,其中核心区域包括沿印度河及其支流冲积平原向上延伸的1,500公里土地。

印度河文明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600年的哈拉帕早期阶段、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的哈拉帕成熟阶段和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300年的哈拉帕晚期。

到公元前2600年,小的早期哈拉帕社区已经发展成为大型城市中心。经考古发现总共发现了1000多个城市和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印度河及其支流的整个地区。其中摩亨佐-达罗被认为建于公元前26世纪,位于拉尔卡纳区印度河以西,是当时最先进的城市之一,拥有先进的工程和城市规划。它不仅成为印度河文明的最大城市,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主要城市中心之一。

当然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唯一一个横跨整个印度河文明考古时期的城市哈拉帕,这座第二大城市占地150多公顷,并拥有与摩亨佐-达罗使用的相同类型的强化行政和宗教中心。两个城市都有类似的组织,并以城堡为特色,城市的中心区域有重重防御工事——有防御性军事结构保护。此外,这两个城市都位于印度河沿岸。这种结构将使任何一个城市中建筑物较高层的人都能俯瞰河流并眺望远方。

然而就这样以其城市规划系统而著称的哈拉帕文明,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开始衰落。考古发现表明,那时与主要位于现代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的贸易——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之间的贸易路线在公元前3千年很活跃,导致了印度河与美索不达米亚关系的发展。印度河文明的经济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贸易,而运输技术的重大进步促进了贸易——似乎已经结束。大城市的先进排水系统和浴池被毁坏或堵塞。文字开始消失,用于贸易和税收的标准化度量衡也不再使用。至此这个文明的重要创新除了标准化度量衡,大概就只有印章雕刻以及铜、青铜、铅和锡的冶金等还在延续使用了。

就这样的城市,它的废墟于1920年代被发现,就此揭开了现在被认为是印度文明开端的神秘面纱。书面记录让历史学家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文明有了大量的了解,但在印度河流域发现的书面材料却很少。虽然印章似乎确实有文字信息,但学者们一直无法破译印度河文字。因此,他们很难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国家和宗教机构的性质。我们对他们的法律规范、程序和治理体系知之甚少。

而作者安德鲁•鲁宾逊正探索了印度河复杂的古代定居点——他们高度进化的街道规划、世界上第一个厕所、一个精致的未破译的书写系统等等——通过已有的考古发现,从建筑、工艺美术、农业、贸易、社会、宗教几方面进行呈现,以此检验这个失落的庞大文明在现代印度的故事中的地位。

他展示了这个古老文明的复杂程度,也许这就是印度河文明如此迷人的原因——我们对它的了解远不如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但它似乎也更加熟悉,因为它的许多文物今天仍然是次大陆生活的一部分。

《众神降临之前》读后感(四):走入印度河文明

第一次如此正经去了解印度河流域的历史,感觉这是一个神奇的文明,至今留下的记载还是相当的少,许许多多的历史都是从陆续被挖掘出来的遗址中被世界知晓。其实对于印度的印象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觉得印度人是世界上比较聪慧的种族之一,因为软件工程方面人才辈出,也出现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另一方面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有时候又会显得不太讲究卫生,特别是疫情之下,看见新闻中各种迷惑行为的报道,的确是有些匪夷所思的。于是,带着这样的印象,重新了解印度河文明的一切,感觉也是充满神奇的。

感觉这是一部非常严谨的作品,对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作者以各个阶段考古、学术界的各种猜测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充分的解到了既客观又主观的印度河文明。因为这是一个没有被文字清晰记载的年代,了解ta只能通过历史长河之下隐藏的蛛丝马迹去探寻,能够发现的只有那些文明留下来的遗址、文物。

《众神降临之前》展现了发掘伊始,是一切都懵懂的阶段,陌生的文明吸引众多学者的瞩目,谜一样的过往,因为未知而显得格外具有魅力,许多可能性、许多发现均是渐渐铺展开来。随着近年国内外考古水平的提高,众多遗址也被很好的展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第一章、第二章便是对整个发现的历史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因为发展成了体系的文明,所以一切便变得丰富多彩。作者从建筑、工艺美术、贸易、社会、宗教等方面剖析了这个文明存在的痕迹。从各处发掘的遗址看,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文明,在ta存在期间好像并没有出现奴隶制的时期,反而是盛行的宗教信仰站在了主导的地位,存在许多祭祀使用的建筑物。而这个时代流下来的工艺制品同样充分的展现了那个时代下的技术与文明,在发掘的文物中,可以看到很多关于信仰的传递。神话形象点点滴滴的渗入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侧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

对于印度河文明的猜测有很多,因为ta不曾存在明显的战乱痕迹,却是经历了衰落与消亡。曾经的ta,有着繁荣的贸易,流通的贸易充分的验证了ta的过往。在书中,有一段对于破译印度河文字的章节,感觉那是个格外有趣的章节。其中有许许多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有很多文字的案例等待后世人们去破译。学者们从字符出现的次数、出现的背景、出现的位置多方面进行分析、猜测,虽然我们无法精准的考证所有的字符,却也是能从其中推测到那个文明的冰山一角,甚是有趣,我相信不断探索发掘中总能寻找到印度河文明的秘密。

很庆幸与这本书相遇,看到了不同于固定印象的印度文明,这一次的探索更加的客观,更加的图文并茂。文字与案例图片相互佐证(当然如果图片是彩色的就更加完美了),向每一位读者展现出了文明伊始,时代的魅力。

《众神降临之前》读后感(五):《于无声处追寻古代历史的踪迹》

相较于中国和欧洲,我最初对印度古代历史的了解也不过摩亨佐·达罗、佛教、孔雀王朝、犍陀罗几个名词。这片见证了亚历山大的功业和东来求法僧人足迹的大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人所熟知,其历史一度只能从各种史诗及宗教典籍的字里行间追寻。大航海时代以后,涉洋而来的欧洲人开始了有组织的考古活动,而这一系列考古成果都呈现在著名学者安德鲁·鲁宾逊的这本小书——《众神降临之前: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之中。

全书共十二章,可大略分为三部分,其中一、二章为第一部分。第一章概要介绍了古印度河文明的已知信息,以及自20世纪20年以来的发掘和研究概况。作者同时也指出,已经取得的成果实际上提出了更多的疑问,因而需要展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英属印度政府组织下的印度河文明发掘工作,特别是几位主要负责人的事迹。

第三至第九章为第二部分,作者用五章的篇幅,结合已有的考古发现,分别介绍了学界对古印度河文明的艺术、经济、社会及宗教的研究和推测。尽管许多问题仍未有定论,但其中的诸多细节相信仍是国内读者前所未见的,确有启蒙之效。

第十至第十二章为第三部分,其中第十与第十一章分别以当下研究古印度河文明的两大热点问题——文字解读和印度教的印度河起源辨析为切入点,探讨相关研究的复杂性。结尾的第十二章则更像是作者的呼吁,呼吁大众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研究古印度河文明,以便从其“遗产”中汲取智慧。当然,前提是要反对那种受民族主义狂热驱动、颇具功利性质的“文明建构”,并且要赶在相关历史遗存因自然或人为因素受到进一步破坏以前。

对于除专业研究者之外的普罗大众而言,研究古印度河文明这种早已不复存在的文明是否仅仅能满足猎奇心理呢?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作者在书中力图证伪的。一方面,作者认为古印度河文明可能提出一种有别于既存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发展模式。例如,在介绍古印度河文明的建筑工艺时,作者指出当时砖块尺寸的统一,不一定源自国家法令或国内通行建筑规范,而是“砖石匠人为了建造建筑结构更结实,转角连接更牢固的城墙,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P.54)这一发现,显然有悖于传统的观点:即在技术水平不发达的古代,只有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统合才能开展大规模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形成规范。这一观点也可以从宫殿、神庙等在其他古文明考古中常见的带有政治集权和宗教统一色彩的遗存在古印度河文明遗存中的缺位也可以作为辅证。

另一方面,作者认为人们还可以从对古印度河文明的研究活动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列举早期的有关研究结论被证误的例子,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不断推进考古工作,新的发现很可能不断推翻已有的结论(例如对印度河文明是否独立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而成的认知)。与此同时,从几位英属印度时期组织古印度河文明考古工作的负责人的教训中可以推断,任意引用其他文明的考古经验是不严谨的。这些在古希腊和两河文明考古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的专家曾试图在古印度河文明的考古工作中套用曾经的经验,但终究发现还是要立足古印度河文明遗存本身,这也是作者对未来考古工作开展所提出的忠告。而在对“水”之于古印度河文明的意义探究中,作者则明确反对根据现代印度人的观念和习惯,逆向推理水在古印度河文明中的意义。因为考古发现中尚未发现确凿证据,许多与水相关的遗迹如大水池、大浴场等的功能依然成谜,这同样体现了作者对专业性和准确性的追求。

概而言之,这本小书为读者介绍了关于古印度河文明的一些基本情况,特别是通过考古发掘所取得的成果。与笔者读过的另一本同类著作——《追寻特洛伊》相比,本书运用了不少图片,方便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所叙述的内容。正如本书副标题 “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 所言,遗迹和遗存是除文字史料外另一种后人了解以往历史的凭借。且相比文字而言,遗迹遗存有时能实现生动的图景化还原,有利于读者代入其中。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点,笔者决定引用书中的一句此类描述作为结尾,希望引起有兴趣的读者阅读本书:“在出土文物中,有一块强胡——达罗的砖块,当它被放在阳光下晒干时,有一只狗追着一只猫跑过,在这上面留下了一串脚印,这些脚印随砖块保留至今。” (P.106)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