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经典读后感有感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经典读后感有感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一本由陈寅恪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一):文之大者

文之大者 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陈寅恪的大名,喜欢文史的人,尤其有一点深入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这位大家一生的治学之丰富,著作之丰瞻,都可以在中国近代文史界中,立的下响当当的威名。从一些典故里,这位大家甚至可以封神。不过,那些名人轶事可能无迹可考,有传说的性质,只以事实而论,那也的的确确是大神级别。 且看本书勒口简介:陈寅恪(1890-1969)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大师。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陈寅恪是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卓越学者。他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诸多领域的精湛研究,均达到很高的境界,具有开拓和奠基的意义。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所以,这是真正的大师。名副其实,不是后辈为了高推前人达到某些目的的广告宣传,这是实事求是。我本人虽然爱好文史,早知道陈先生的大名,可是却真的不曾读过他的什么著作,这也是一种遗憾。倒是他的轶事文章,看了不少。有一篇说陈寅恪记忆力惊人,他看书极多,然而还能记住某个细节局部的关键之点。说是有一个外国学者打听中国文史研究者谁最博学多识,有人说了陈寅恪。后来这位学者在一个机缘下得与陈寅恪探讨学术问题,陈寅恪的引述居然可以精确到某书某页某段,令外国学者惊讶叹服,感佩莫名。 这则轶事的真实性,就可以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这本书中得到证实。本书上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共从六个方面对隋唐制度做了解析研究,加上叙论、附论予以补充。这六个方面包括: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非常全面地概括了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各方面。这里面的考证繁复,引用各类书籍极其之多。比如礼仪中引述之书就包括:《新唐书》《欧阳文忠公集》《落帆楼文集》《资治通鉴》《隋书》《魏书》《北史》《隋志》《旧唐书》《南史》《文选》《三国志》《晋书》等等。 这么多书籍中的某个节点都要环环相扣然后证明某个结论,没有付出极大的功夫是根本不可能的。这是必须在通读各书的基础上,然后掌握其中的要点,贯通文意,方能对自己的观点施加、引用,信手拈来。本书繁复,细枝末节上的精彩自然无限,得出的结论也给人启发。比如中国文化的传承源流一直掌握在政治权力接续者手里,也就是和政权相伴随的。但是,如果社会政治分崩离析,门阀氏族就会承担社会文脉的流传、教化功能。所以,中国数千年来文史繁荣昌盛,根脉不断,就是因为这种国和家的转换体系互相作用有关。 在下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对李唐统治者的民族身份进行了探讨。中国虽然称为华夏民族,但是这种称呼是泛泛的,其实是各民族各人种的混合基因形成的,并不是单一的民族成分。可能在上古传说里,黄帝战胜蚩尤,蚩尤后裔就融入了炎黄子孙的队伍中。以后之世界皆然。 读书,读复杂的艰深的书,总能给人一些新的看点、观点,开拓人的视界、胸宇。读了此部,感觉尤其深刻。 2022年7月13日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二):浅读《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这本书是由著名的史学家、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所著,他是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的奠基者。这本书目前由于时间关系,只是浅浅读了一遍,建议在读本书之前可以先读一下关于魏晋南北朝相关的历史书籍,这样会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由于此前,未做好相关功课,此书又为半文言形式,还不能完全得到要领,需细细读上几遍,才能大约摸清其主旨,当然这毋庸置疑是一本好书,只需耐下心,仔细品读。

隋朝取代了北周,那么很多人就会以为隋朝是沿袭了北周的制度,根据北周制度的基础形成隋朝的制度。其实并不然,陈寅恪先生通过对隋唐制度的大量考证、分析得出,隋朝制度建立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向,在这本书的开头便有介绍:一为北魏、北齐,二为梁、陈,三为西魏、北周。北魏、北齐代表着南朝前期的制度对于隋唐制度的影响最大,梁、陈,随着南朝后期的发展变迁消亡后隋朝将其继承,总体来说西魏、北周,但对于隋唐的制度来讲影响最小,这个时期是汉族文化与鲜卑族文化融合,还是有着部落时期的习俗在的。宇文泰其实是想改革的,想仿周官古制,却学成了四不像,是以隋朝承袭这一部分的制度是最少的。

上文中所说的宇文泰想要仿制周官古制的原因可在“职官”这章中有所体现。

这本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几个方面围绕着“三个来源”最终形成了“隋唐制度”,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代。在南北朝时期不断战乱下,华夏文明还可以在种种渠道下得以保存下来,是十分不易的。尤其是河西地区,它保留了最纯正的汉文化的火种。对于后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十分高的。陈寅恪先生运用了大量的史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方面制度进行了严谨的论述。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推理最终拨开笼罩在历史上的面纱还原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全书理清了从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制度的传承与转变,对于之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此书,适合反复读,才能得其要领,其中引用的大量史料,也可以当做一个个小故事来读。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三):读史学 心通透 / 史学爱好者必读--拨开隋唐之制,分其因,推其源,补正前贤阙失!

陈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自北朝末乃迄晚唐,

三百年之史事,陈氏论之,事事有考,句句有证。

北宋司马光之后千年来治史第一人,并非谬赞。

已故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一部名著,

是学习和研究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史的必读书,

也是初学读史者的入门书。

本书第一次初版还是在21年前,

那一年编辑们率先将先生的繁体竖版改为简体横版,期间的艰苦工作可想而知。

但是为了先生的书可以有更多的人阅读更好的流传顺利的出版,

编辑老师们做到了“均耗时费力考籍核典,殚精竭虑决定取舍,以尽其意,以求准确”。

本书写于抗战时期,陈先生1940年大病初愈遂著序,先生已逝,先生的话读来催人泪下,著书的艰辛一语带过,只于谦卑中自省:

本书所论,极为简略,仅稍举例,以阐述隋唐二代制度之全体因革要点与局部发展历程而已。

总而言之,

二代之制度因时间与地域参错综合之关系,

遂得演进,

臻于美备,

征诸史籍,

其迹象明显,多可推寻,

绝非偶然或突然所致者也。

寅恪自惟学识本至浅陋,

年来复遭际艰危,仓惶转徙,

往日读史笔记及鸠集之资料等悉已散失,

然今以随顺世缘故,

不能不有所撰述,

乃勉强于忧患疾病之中,

姑就一时理解记忆之所及,

草率写成此书。

命之曰稿者,

所以见不敢视为定本及不得已而著书之意云尔。

二代之制已严谨的史料阐述了李唐传世将三百年,而杨隋享国为日至短,两朝之典章制度传授因袭几无不同,隋唐之制度的广博复杂,在书中归类为三源:一曰魏、齐,二曰梁、陈,三曰魏、周。再分章详细罗列史料,详细的讲解和分析二代的研究解读了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几个部分的政治制度和发展历史,其中礼仪篇幅最大,占全书的一半篇幅,深入分析了封建制度下,礼仪这一专门的学科和有着巨大影响和权力的礼仪制度的来龙去脉,是研究隋唐二代历史细节爱好者不能错过的饕餮盛宴。

初读便觉经验,再读看拨开云雾仿若回到隋唐盛世的管理体制当中,深入了解政治脉络,读来通透过瘾,顿觉无比精彩!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四):隋唐制度·礼

从知道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历史上的制度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看上去就是延续至今的。但其实细细考究后就会知道,很多制度都是有所改变的。

就陈寅恪所著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里,就能找到很多详细的制度。分为两个部分:隋唐制度渊源和唐代政治史。

制度渊源中提到了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既有承袭,也有改变。

政治史分为三篇,分别是统治阶级,政治革命及党派,外族、外患与内政。

作者在叙论中讲到:

简单说来就是,北魏、北齐是承袭了汉、魏、西晋的制度;梁、陈承袭的是南朝后半期的;西魏、周则是承袭魏、西晋的遗风。

说中国是礼仪之邦的声音,近些年好像少了一些。但不可不说的是,礼也是中国人的一个代名词。

要知道儒家提出的“五常:礼义仁智信”中,礼便是第一位。就连打仗的时候咱们都是“先礼后兵”的,所以礼的存在和承袭,与制度阶级密不可分。

在古代制度中,礼的地位不可忽视,在多部典籍中都有着相应的记录,比如《吉仪礼注》、《后齐仪注》、《隋朝仪礼》等。

去年大火的“周生如故”中,崔家是魏晋至隋唐时期大家族,与他们联姻之人非富即贵,连皇家都不一定能够求取得到崔氏之女。

因为他们不仅在文化地位上雄踞一方,深藏典籍无数,对子女的礼仪家养也是称得上典范的。

像本书这种几句讲解,几句原文的书是我最怕的类型。看着就很累。

一来是我们跟文言文关系不好,看着很费劲。二来是太繁琐了。两者切换得太累。

当然,这些的问题出在自己没好好学习看书,导致对文言文很是陌生,所以如果读者们也跟我差不多,那看或买这样的书就要慎重了。

它可以很轻易地就磨灭了你想看它的斗志。其实要么就是硬着头皮把它解决了,要么就是先从简单地开始,循序渐进。

就这本书来说,它就像是一本证据。就是作者表达他的论点,然后从史书中把证据摘抄下来,告诉大家:看史书上也是这么说的。

所以书名就是略论稿和述论稿,都是非常讲究的,尤其是早期的学者们。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读后感(五):诗史互证,在史中求识

现代史家中,陈寅恪是具有高度原创性的一位,这早已是国际学界的共识。陈先生学贯中西,可谓中国士人典范,这些年来他一直被学界尊崇。他在唐史方面的工作更是史学成就的核心,是真正奠定他作为20世纪伟大史家声誉的基础。

作为史家的陈寅恪,他具有高度现代性的历史意识和传统史学的关照,他面对历史现象和古代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冷静和客观,都说明他实质上更合于现代西方史学的禀性。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西域各民族史、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就是陈寅恪最重要的两部唐史论著。这两部著作表面看似乎是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和制度概观的一体之两面,涵盖了隋唐制度的结构及其来源,关注了唐代政治进程的脉络及其统治集团之构成纠葛。实际上论稿揭示了隋唐国家支配体制的构成和唐代中期以后的政治变化。

陈寅恪是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开拓者,他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成果在许多方面都有开拓创建,提出许多精辟见解,而且有许多方法和结论都给人以启迪。

他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来解决一系列问题,以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的两部论稿就影响而论,《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更广为人知,在述论稿的开篇,陈寅恪便指出“种族及文化二问题”是“李唐一代史事关键之所在”。他认为“全部北朝史中凡关于胡汉之问题,实一胡化汉化之问题,而非胡种汉种之问题。因其将复杂多元的政治文化简化为长时段的政治集团之对立,在史料选择考证的基础上,陈先生发前人未发之覆,提出关中本位主义,以种族和文化两条线索,串起中古时代的历史,使大家对“关陇集团”“关中本位政策”“胡化”等概念耳熟能详。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分为三篇,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

书中考证了李唐皇氏的氏族问题,全面分析了牛李党争,考察了唐代的历史进程和地位,总结了唐代历次政治革命的特点和规律。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应用大量资料,系统地论述了从汉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渊源和演变,对海内外学术界有重大影响。

隋唐两朝共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中世纪的极盛时代。史家对这一时期历史的许多重要问题研究得非常不够,特别是对其文物制度渊源流变的研究,缺少符合历史事实的论著,陈寅恪有鉴于此,应用大量资料写出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系统地论述了从汉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渊源和演变,对海内外学术界有着重大的影响。

陈寅恪在处理史料时本着严谨的学风,即使是细小的问题也是用多条史料去例证,而且其中不乏文学史料,这些观点论证不仅理论性很强,而且自成一体形成了一个理论框架。

用冯友兰的话说:

“陈寅恪先生用近代史学的方法,研究他所掌握的丰富史料,使中国的历史学远远超过封建时代水平。他是中国近代史学的创始人,或其中极少数人之一。”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