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枷锁与银器》读后感锦集

《枷锁与银器》读后感锦集

《枷锁与银器》是一本由[澳]爱丽丝·普罗克特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6.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枷锁与银器》读后感(一):关于对博物馆文化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自己觉得珍贵的、值得收藏的东西,也许每个人都会收藏东西,虽然东西的种类可能不一样,但我们都在努力收藏自己喜欢的、在意的、珍惜的各种物品。我们再去逛博物馆或者各种展览的时候,也有一些物品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打动我们的内心,这也体现了这件物品背后的富含着某个人或者某种事物的独特品质,通过一种契合的联结,收获了一群人的渴望与关注。 《枷锁与银器》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宫殿”、“纪念馆”、“教室”、“游乐场”。作者爱丽丝认为《枷锁与银器: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一书是一本“批判性博物馆参观者养成指南。”博物馆展览的东西会引起人们对于特定历史段的关注和思考。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虽然已经去过了很多个博物馆,逛博物馆对我而言是一种打发时间的消遣,欣赏美丽的事物,但没有思考过是否有一件事情或者有某些人冥冥之中指引着自己,影响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选择。作者也提出了振聋发聩的观点,只有了解博物馆的历史,才能明白如何去挑战遗留的问题。 在伦敦的国家海洋博物馆探险家馆展出的两幅画,虽然为太平洋地区多样性的文化和世界观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但依然受到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历史视角的支配。在这两幅画中,也可以看到作为知名权威的英国和作为殖民对象的澳大利亚关系的紧密性。画作最终是被留下来了,但似乎对于国家和历史而言,总是游离在外的,因为太难去讲述过于庞大和难以完整叙述的历史,在这个空间内蕴藏着太多种答案,所以这个时候参观者也要意识到博物馆叙事也存在不完整性。 有时候一些规模很大的博物馆也时常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想要留住已有的观众,就必须拒绝谴责种族主义,默默无闻地融入偏见,拒绝推动做出改变,所以这也耽搁了找寻一些新观众的进步,有时候保持被动是一种选择,也是把同谋合理化的象征。作为逛博物馆的观众,我们也有权利与博物馆对话。因为人们应该被鼓励去讨论象征和意义,花费时间思考自己与历史的关系,个体与生命的联系,虽然看上去是很麻烦的事情,但思考本身就能避免许多麻烦。

《枷锁与银器》读后感(二):《枷锁与银器》:回观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提出哲学式的反思

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和分类各有不同,看起来都好像一个存贮稀有和贵重物品的珍宝室。

它的雏形是国王和贵族们收藏奇珍异宝的地方,可供所有人“学习”和“发现”。

人们乐于参观博物馆,去领略艺术之美,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

但,恐怕只有为数不多的人会深挖某个藏品中的历史脉络和本质,而不受博物馆藏品介绍资料上文字所表达的禁锢。

在这一点上,澳大利亚历史学者爱丽丝.普罗克特(Alice Procter)做得比我们都好。

她比我们更多地回溯、分析藏品所蕴含的社会形态、藏品人收藏或买卖的动机、以及大历史背景。提醒人们要勇于直面博物馆玻璃后面的隐藏叙事,以反殖民思维去看待博物馆的重要性。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枷锁与银器:博物馆中的殖民历史》一书是一本“批判性博物馆参观者养成指南。”内容主要聚焦于西方文化中的博物馆和收藏,挖掘了很多关于大英帝国和殖民地的内容,以及她的思考。

“看”博物馆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

作者认为,当我们在欣赏一件藏品时,仅是从美观、制作方式、怀旧等方面去欣赏往往不够。藏品除了这些独特之处之外,有关它身份的叙事也是重要的关注点。

然而,艺术都是政治的,是强者的工具,官方的修辞掌握着有关身份的叙事,并定义了何谓“正确”。所以,当我们走进博物馆,需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对这些叙事提出质疑。

作者建议,我们可将博物馆视为“一箱东西”,由收藏家放置在那里,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出它们的意义。

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在通过谁的眼睛看待这段故事?历史又经过了怎样的裁剪?这件藏品中是否反应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问题?

基于此,本书构建了一座由宫殿、教室、纪念馆和游乐场组成的虚拟博物馆,以实际的藏品为案例,探索其背后的殖民叙事。藏品包括“伪造的圣物箱”“万索尔之虎”“盾牌”“糖人”“枷锁与银器”等。

作者指出,大部分的收藏家抑或是策展人,都不会把藏品放入它们的原始背景中,而是更注重自己对藏品的理解。

如此所带来的后果就是,藏品的历史会被扁平化、同质化。

比如,班克斯、库克以及第一批英国殖民者带回来的物品,其意义已被模糊,难以接近本真。

对于那段不容忽视的历史,博物馆通常只会讲述成一个与白人产生关联的文物故事。

作者指出,博物馆的柜子保护了这些藏品,却也让它们远离了自己的历史与背景中,被困于一个贫瘠而明晰的世界中。对于被殖民地国家侵略的事实却未被提及,而这段历史的叙事应该被正视并引起现代人的回顾与反思。

机构批判主义

“该流派是指那些试图挑战或解构艺术世界中的各种机构(展厅、学校或市场)的作品,它们与权威体系形成了对抗。这类作品通常以表演或装置的形式出现,模拟展厅的正常环境,却具有颠覆性的转折。”

在书里,作者通过列举《鹰馆》《小弗兰克和他的鲤鱼》《博物馆、金钱与政治》等这些艺术作品来挑战博物馆机构中存在的腐败、不平等、排外、特权的问题。

这是对于我们所处空间的内部剖析、批评以达到艺术表达、对历史的纪念及关注社会现实之间的平衡。

博物馆不仅是用于收藏的空间,它们的目的是塑造身份和记忆。而藏品所代表的历史更应该被完整的叙事出来,以供大众知晓或体悟。

反殖民思维是《枷锁与银器》这本书的聚焦点,这是一种新的视角,也会颠覆读者看待博物馆或艺术馆这些机构的方式。

《枷锁与银器》读后感(三):博物馆,不能代表历史的客观——《枷锁与银器》

这可能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的一本关于博物馆的社科哲学书籍,虽然书籍本身定义为艺术/社科类的,但我觉得不能充分反应它的意义。它通过对“博物馆”的4种看待维度,试图揭示出“博物馆”对于侵-略、种-族、阶-级、性别、意识XT、权力、人类文明等方面的反馈和象征,博物馆对于这些方面,更像一面镜子,它似乎可以反应历史的某些面貌,但却又并非历史的全貌,作者清醒指出起源于掠夺和权力的西方博物馆,只是抽取了历史的片段,用来反馈拥有者的主观意愿,服务于拥有者的内心需求。当观众身处博物馆所营造的场域当中,我们被规则和氛围影响所产生的肃穆感和震撼感,也许无意间成为了一场骗局的组成部分?而当博物馆所代表的含义外溢到大众日常生活场景中,又会对我们的生活和思想,带来怎么样的影响呢?书中提出了非常丰富的反思和哲学思考,所以我自己打算把《枷锁与银器》这本书定义为社科哲学类书籍。

透视画法

大约在1420年左右,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发明了透视画法,“它让更精确的透视成为可能,也为艺术家们建立了信心:在绘画方面终于有了一项超越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所取得的成就的重大发现。对艺术家来说,绘画不再是关于恢复那些已消逝的,而在于发现一个全新创作力量。“(Frank Wilczek),人类自此仿佛发现了一种“权威”的看待世界纪录世界的方式,这种想法也影响到了后来的人,同样,《枷锁与银器》指出,用“正确”的视角和比例呈现数学意义上的完美世界并不总是创造的目的。当一件艺术品,通过血-腥掠-夺的手段,从原有的地方被抽离出来,摆放在明亮宏伟的博物馆当中,即使大众会被类似于“透视法”这样的欣赏“规则”规范自己的视角和态度,但依然不能代表艺术品原有的意义了,成为了一种“权威”影响大众-思-想的工具。

这部书的意义就在于此,警醒大众,不要被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品,蒙蔽双眼,引申至任何你所能看见的,别人刻意展现在你面前的所谓“事实”。

第5节“伪造的圣物箱”章节里,为我们介绍了一段圣物伪造的故事,文物修复师把真品私藏专卖赚钱,而制造的假圣物箱被陈列在博物馆里几百年,因为它是一件圣物,不仅具有观赏展览的价值,很多信-徒还会特意来对着假的圣物箱膜拜,同样,价值4亿美元的达芬奇的作品《救世主》也被神秘地推迟了展览,原因同样是,专家怀疑这件作品的真伪。

这就产生了另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去欣赏一件文物艺术品的时候,欣赏的到底是什么?艺术品的价值到底依附于何物之上?真品和赝品之间的意义差别在哪里?对于不明真相的观众,真品和赝品带来的影响有区别么?

观众对于赝品圣物箱依然相信它代表了某种神圣的意义,于是带着崇拜的心情去观赏瞻仰,不明真相的人们,在这件仿造的艺术品身上是否可以获得同样的灵魂的慰藉呢。伪造者出于贪图财富的目的制作了一件无人发觉的仿制品,真品在富豪家的吸烟室拜访和赝品被博物馆展览,真品和赝品分别在不同的场合,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和意义。如果真相最终没有被公之于众,它的价值是被复制增加了?还是因为欺骗而损失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瞻仰之物”是真的么?我们应该抱有普遍的尊重,还是普遍的怀疑呢?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合法副本》

这让我联想到了我的十佳最喜欢电影之一,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合法副本》(别名《原样复制》),电影里,单身的艺术史学者詹姆斯来到意大利宣传他的新书《合法副本》。他认为:赝品与原作拥有同样的艺术价值,艺术的价值是作用于人的影响,而非承载影响的艺术品本身这个物体。而朱丽叶比诺什所饰演的离异后独自抚养儿子的古董商人确认为:只有真品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价值。两人因为副本的价值产生了不同的立场,于是决定一起去托斯卡纳一个博物馆参观一件著名的文物,同样,这份文物在被瞻仰了几百年之后,在现代被证实是一件赝品。在去参观的途中,故事发生了极其诡异的转变,学者詹姆斯和古董商人朱丽叶比诺什两人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之中发生了莫名其妙的转变,两人的关系由初次见面的男女,模糊里界限,仿佛是熟悉彼此多年的分手夫妻,又好像是在刻意模拟一堆老夫老妻,以此证明自己对于婚姻的看法和立场,对于文物真品和赝品的讨论,延伸到了他们身上,复刻的关系,是否具有同样的意义呢?

同样,书中对于伪造的圣物箱对观众所产生的意义也做出了有趣的描述:

伪造的圣物箱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争论。书中写到:“。。。1767年,这本书被画家亨利·富塞利翻译成英文。《希腊美术模仿论》主要研究了希腊雕塑的罗马复制品,当时出土的大多数文物都属于这一类型。温克尔曼鼓励艺术家们把这些藏品作为审美参考对象并进行研究。他认为,这些仿品巩固了古典希腊艺术的美学巅峰地位,通过模仿可以将其价值保留下来。温克尔曼相信,这些雕塑的美丽与纯洁体现了一种理想的道德品质,是完美社会的印记,艺术家可以通过复刻作品来重现这样的社会。”

由于篇幅的原因,我在这里就做如此的记录吧。更多的关于种-族、掠-夺、艺术、权-力等方面的内容我就不详述了,可以看我发在豆瓣书籍页面的“读书笔记”摘抄。

书中所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喜欢猎奇的读者可以看到各种稀奇古怪的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历史,绝对瞠目结舌,类似于我这样喜欢探究背后含义的对于哲学意义的读者也可以从作者深刻的分析里找到对于博物馆的更多观点。书籍的制作,我认为成本非常高吧,精装书,纸张材质都非常好,排版方面也下了功夫,非常具有艺术感的一本书,文章翻译的很好,把复杂内涵写得通俗易懂,普通零基础读者都可以很轻松的读懂。我认为对于艺术、历史、文化、社科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收藏一本。

但请记住:“看”的方式永远不止一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