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崛起的超级智能读后感1000字

崛起的超级智能读后感1000字

《崛起的超级智能》是一本由刘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2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崛起的超级智能》精选点评:

●互联网发展史就是一部技术迭代史。右脑以社交网络链接的个人数据为基础,左脑以传感器、智能设备终端获取的大数据为基础。

●看专家评价很高,买了看的,感觉物有所值,主要是通过这本书对当前的科技有了全貌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书中描述的规律对科技企业的发展命运为什么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点有茅塞顿开的感觉。有一些章节看的不是很懂。。

●只用几十元可以一窥学者十余年的研究成果,真是时代的恩惠啊~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必然智能化 ,早日理解,早日进化,:)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一方面,本书推导了互联网大脑模型的成立基础,并且借着推导的过程了解了类比法在科学探索中的应用,还顺便了解了分形学。从某种程度上看,互联网是人类大脑的延伸,而且根据分形学,事物的上一级结构往往跟下一级结构一致。我们可以从侧面佐证,互联网的大脑模型,有它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本书从大脑模型的角度出发,观察了互联网行业的趋势和人工智能的前景。互联网未来的大趋势就是连接。一切商业行为要想成功,都必须符合这个趋势。从大脑模型看,人工智能和人类本身就是一体的,它并不会取代人类,就像你的左脑不会取代右脑。人工智能等运算手段就相当于左脑,人类的意志就相当于右脑,它们之间有着严格的从属关系。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这个大脑将不断扩大。未来,人类将借由互联网构建起一个跨越星际的宇宙脑。

●超智能体

●《互联网进化论》作者刘锋的最新作品,也是各类学科知识的大杂烩,读本书固然有某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知识点、虽瞬间有不明觉厉之感、但是全书因缺乏系统性、故很难固化,导致快速读完。

●读完之后总是能带来闪念的灵感和记忆,希望在之后的工作生活中可以想起这本书的内容

●如果把互联网具象化,归去的英特网更像是一张不断延伸交织错综复杂的网络,而如今的互联网更像是大脑。正如显微镜是对人眼睛的延伸,火车飞机是对腿脚的延伸,互联网是对大脑的延伸 。 互联网越来越大脑化,而我们的大脑日渐互联网化。崛起的人工智能让人们越来越害怕人类被取代。刘峰老师认为,人类和人类大脑的延伸:人工智能,就像左脑和右脑的关系,并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互惠共利的关系。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用区别于,演绎,归纳的“类比法”证明互联网具象化是大脑的过程中,提到了原子太阳系模型诞生的过程,对我启发很大。关于这部分得科学史非常感兴趣,希望之后可以深入了解这些研究者的成果。

●互联网向类脑结构的演变,预示着“上帝”之点(终极智能)终于在无穷∞的远方可以投射过来炫目的光芒,以照亮生命前行之路……

《崛起的超级智能》读后感(一):人类智能发展的宏大叙事

看到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潘天群为本书写的书评,也转发过来,地址https://blog.csdn.net/zkyliufeng/article/details/97496680

新拿到刚出版的《崛起的超级智能》一书,我一口气读完了。作者刘锋敏锐地观察到,今天的互联网已经不是个人电脑及智能手机等的简单连接,而是一个有生命的智能体;而且重要的是,作者发现,它在不断地向类脑巨系统的方向进化!正是基于作者这样的发现,作者倾注了十余年的心力,试图探究并揭示“互联网大脑”的结构与演化规律。

作者刘锋给出了“互联网大脑”的清晰定义:互联网大脑是在互联网向人类大脑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类脑巨系统架构,它通过类脑神经网络将生活各要素和自然各要素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交互,互联网大脑在云群体智能和云机器智能的驱动下通过云反射弧实现对世界的认知、判断、决策、反馈和改造。刘锋是严谨的计算机科学家,他给出了一个互联网大脑模型,并力图使他的模型准确地揭示他所研究的实在对象,如同科学史中的许多成功案例那样;而在本书中他给出的最新的互联网大脑模型是一个包含云机器智能与云群体智能的左右脑结构的模型,这已经是他的第五个模型了。

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我不在意他的互联网大脑模型的微观结构,而在意它的宏观解释力。我看到,通过互联网大脑模型,当今的许多技术现象在这个模型下能够清楚地得到解释与理解,并且作者用这个模型来对人类社会的未来进行了预测。

作者以一个新的视野解读互联网大脑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现象,作者提出有许多新颖的且有趣的观点,我相信不同领域的读者能够读出各自的味道来。对于我而言,本书是一部关于人类智能发展的宏大叙事。作者将人类社会看成一个整体,因互联网的发明与发展,人类个体组成的社会及人工智能机器的连接便形成了一个有集体智能的整体,这个整体便是作者所说的互联网大脑。随着这个互联网大脑的逐步发展,它将成为一个超级智能体。作者的立论是有道理的。任何一个物种都是“整体性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因而物种中的多个个体之间是相互需要的、多个个体的相互协作其力量或者生存智慧超过各个个体之和;当然条件是在非竞争性博弈的条件下且物种个体能够共同地“意识到”这种非竞争性。人类也是物种之一,今天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相信人类可以通过整体性的合作而生活得更好,而互联网的发展将每个个体连接了起来,从而人类协同而整体性地面对世界。

作者在书中的探讨已经不限互联网大脑模型本身,作者力图给出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作者用互联网大脑模型去看人类智能发展的过去以及未来。刘锋从技术哲学、进化论学者那里寻找理论资源,他得出与德日进相同的观点,人类社会的进化目标是有无限智能的上帝。

今年初我应《科学·经济·社会》杂志之约,写了一篇论文《走向神的人——论技术的本质》,我的大体观点是,人类对自我有限性的认识而创造出无限性即神的概念,同时希望突破自身的有限而走向神——无限;技术便是人类走向无限的工具;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逻辑便是走向神的逻辑。我的看法是,人类要守住自身的有限性,否则我们人类真的要幻化成自然,从而走向灭亡了。而《超级智能的崛起》的作者描绘了人类成为上帝(无限性)的技术路线图;作者相信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是形成宇宙大脑,或者宇宙智慧,即人类最终成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对于技术发展与人类未来,作者似乎是乐观的;而我则是悲观的,我认为,成为上帝之路正是人类的灭亡之路。同时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加强了人类的整体性,社会的整体性越来越强所造成的结果则是人类个体的尊严不断被冒犯或伤害。在当今的社会中云计算的对象是人或者人所产生的数据,个体的人在今天以及未来是被操控和算计的对象,且愈演愈烈;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多种群体的形成,个体的人会屈从于多种群体的意志,且无路可逃;在作者的模型中,个体的人蜷缩在巨大的模型之中。当然,这可能就是人类未来的宿命。

《崛起的超级智能》读后感(二):一个新世纪重要智能结构的探索

感觉东南大学的科技哲学著名专家吕乃基教授对这本书的评价非常认同,一个新事物和新现象的出现,往往只有少数人会意识到这个新现象背后的意义,而更多的人类需要在这之后才会后知后觉,而先行者的意义在于更早的发现规律,运用规律,从而加速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一下是吕乃基教授对于本书的评价:

初次接触到刘锋及其提出的“互联网大脑”是在2008年。刘锋对以往相关技术领域高屋建瓴的抽象提炼,对未来趋势在宏观上的预测,给我以深刻印象。看了刘锋的这份书稿方知,刘锋关于互联网大脑的第一道闪电,第一次灵感是在2005年。

2008年,刘锋的灵感获得初次成果。 十年后,作者的“互联网大脑”又有了阶段性成果:《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阅毕作者关于互联网大脑的新作之后,对于什么是“先睹为快”有了新的理解。

十年来,作者的思绪不仅与相关技术的发展同步,而且由于拥有了为其所独有的“互联网大脑”的框架,作者得以在全景视野中关照众多技术细节,又以技术细节完善充实全景视野。一步一个脚印,作者留意互联网大脑的“进化”,既是关注这一过程,也是揭示隐含的进化线索。十年间,外在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作者自身关于互联网大脑的思路,二者渐次接近,日益吻合。

在双方日益吻合之际,作者也就顺理成章的提出对未来的预测,特别提出“10条规则: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企业的命运”。理论的先进性不仅在于总结以往,而且在于预言未来。某项理论的预言功能结束之时,也就是该项理论的生命停止之日。10条规则,显示了“互联网大脑”强大的预言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不仅在外部审视技术的发展,而且亲力亲为,以自己及相关团队的科研参与其间,以学术成果推进互联网大脑的进化,以相关的学术活动验证自己的设想。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就是测试互联网大脑、城市大脑等的“智商”。由此提出的各项指标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不乏启迪意义。譬如“AI价值智商”,对于科技型企业的价值,或许不亚于“十条规则”。

回顾2005年灵光乍现的“分岔”和十多年的路程,看得出作者对“类比”方法体会深刻。类比在科学史上的典型案例当数卢瑟福由与太阳系类比而提出原子模型。类比,无疑是科研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由已知通往未知的桥梁。

马克思关于认识过程提出著名的“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在科研中,第一条道路上的方法是,抽象、分析、比较、分类和归纳等;第二条道路上的方法主要是综合与演绎;两条道路转折点上的方法是,类比、模型、直觉、顿悟和假说,类比位于两条道路的转折点。经由类比,卢瑟福由已知的太阳系打开了未知的原子结构的大门。卢瑟福总结了已有的实验资料,排除了错误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指明了下一步探索的方向。

就类比方法而言,刘锋提出的“互联网大脑”与“行星式原子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互联网大脑既总结概括了往日的相关成果,使林林总总的线索变得清晰,这是“第一条道路”,又为未来的发展提出可能的方向。把“看不见的手”变为看得见的路,使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这是“第二条道路”。

除了方法论上的相似外,“互联网大脑”与“行星式原子模型”都注重存在,注重本体论,“本体”是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类比属于认识论方法论范畴,刘锋“互联网大脑”研究的核心是技术哲学。正是有了坚实的本体论地基,刘锋及其团队得以开疆拓土,扩展到产业哲学、伦理学和价值论领域,譬如下文述及石勇教授的灼见。

两个类比又有两点不同之处,不在于二者相距百年,其一,“互联网大脑”的实践性。“行星式原子模型”旨在认识已经存在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未知之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添砖加瓦;“互联网大脑”旨在认识人类的实践过程,认识对象不同。不仅如此,“互联网大脑”本身具有实践功能。例如石勇教授提出,“如果互联网正在形成与大脑高度相似的复杂巨系统,那么如何评判这个‘大脑’的智能发展水平,也就是互联网的智商问题,将是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这就是由本体论的扩展。作者的团队沿此思路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二,由太阳系到行星式原子模型的类比是单向的,后者并未反过来影响人类关于太阳系的认识。然而,“互为镜像的互联网与大脑功能结构”,可以经由“逆仿生学”,反过来认识大脑的功能与结构。作者进而提出“互联网神经学”这一新的学科,将对大脑的科学认识与互联网大脑之技术实践,“知”与“行”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崛起的超级智能》读后感(三):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的书评

1989年万维网推出至今,互联网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在这激荡的30年,随着社交网络、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事物不断涌现,互联网持续建立起复杂而庞大的连接,成为驱动经济与社会快速变革的最大动力。如今全球网民规模达到43.8亿,占世界总人口56.8%,我们已经步入高度依赖互联网技术的社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互联网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书很多,但能够以一个一以贯之的理论将互联网的发展历史串联起来并发掘出未来发展趋势的书却很少,刘锋博士的新作《崛起的超级智能:互联网大脑如何影响科技未来》是一个例外。作者开创性地提出了互联网大脑这一崭新的理论,以此来总结过往技术演变背后的规律。认为互联网大脑将数十亿人类的群体智能和数百亿设备的机器智能崛起连接起来,由此形成的超级智能将对行业产业、城市建设、人工智能、脑科学、生物进化、科技哲学以及社会经济的未来产生深刻影响。

本书共三个部分,即“趋势与产业”、“哲学与科学”以及“探索与未来”。在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论述互联网大脑的发育和形成,认为其是21世纪非常重要的智能结构,并总结出了互联网大脑影响科技发展的10条规律。在第二部分,作者对互联网大脑的科学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并认为相比互联网诞生之初的网状结构,互联网大脑模型加入了人、传感器、云机器人、左右大脑、AI等元素,构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在第三部分,作者探索了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大脑的未来发展及影响,诸如AI是否超越人类、互联网神经学将脑科学、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全知全能”的超级智能将是所有生命进化的终点等。其中不乏对互联网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对技术未来进化的洞见,是一本很有启发的书。笔者主要谈三点感想。

第一,刘锋博士提出的互联网大脑的概念正好对应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二十年,而在下一个二十年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组成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将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带来突破性提升。历史地看,每隔二三十年就会出现一项变革性技术,从PC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再到人工智能,世界上最值钱的公司也从石油公司和金融公司转变到了科技公司。另一方面,书中提到互联网从网状结构向大脑结构的转变,其实也正对应了当前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人口红利不再,面向个人消费端的互联网应用趋于饱和,而在云计算、人工智能背景下以企业和机构为核心用户、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要目标的产业互联网浪潮才刚刚开始,使互联网有可能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大脑中枢。腾讯在智慧零售、金融、文旅、政务、教育、出行、医疗以及智能制造和精准农业等方面都在进行积极探索。

第二,互联网大脑及其可能带来的超级智能给人类提供了更多更强大的“向善”能力,可以帮助塑造健康包容可持续的智慧社会。刘锋博士认为互联网大脑模型的未来发展将创造出自然界前所未有的超级智能形式,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将具有前所未有的“向善”力量和能力。例如,警方基于跨年龄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找回走失或被拐十几年的儿童,自动驾驶汽车有助于解决交通拥堵并减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交通事故伤亡,人工智能辅助诊疗软件可以显著提高癌症诊断的准确率并提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等等。在当前全人类共同面临诸多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大背景下,更大的科技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互联网大脑及其可能带来的超级智能需要服务于好的社会目的和社会福祉,这意味着企业不能只追求财务表现和经济利益,还必须要肩负社会责任。

第三,互联网大脑及其未来发展离不开科技伦理和跨学科研究。可以说,刘锋博士眼中的互联网大脑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当期和未来影响比历史上其他技术都更加深刻。互联网大脑背后的诸多数字技术持续对人类和人类社会进行解构和重新建构,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更是波及社会、制度、法律、伦理道德及人类自身等诸多方面。例如,持续发展进化的脑机接口、虚拟现实、基因编辑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等等,可能意味着全新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活存在方式。因此,无论是近忧还是远虑,都需要重视跨学科研究和科技伦理研究,正如华人AI科学家李飞飞所言,是时候让伦理成为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的根本组成部分。更进一步,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以异乎寻常的速度整合和相互建构,但其高度的专业化、知识化和技术化使圈外人很难对其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准确的认知和判断,没有来自科学共同体内部的风险预警和自我反思以及广泛社会参与和跨学科研究,任何一种社会治理模式都很难奏效。当然我们也相信,视野更宽、智慧更高的下一代一定会适应技术发展并能解决相应问题,因为他们处理信息的“带宽”和速度,以及他们解决新问题的智慧和方法,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腾讯研究院于2017年下半年在国内率先发起“科技向善”项目就是在呼吁并推动跨学科研究的思路,并与社会各界一起研究探讨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并寻求最大范围内的共识与解决方案。正如我在科技向善大会上所说,每一次技术演进对社会影响的变化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先从技术设备的爆发性普及开始,到快速普及造成某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进而出现对这种现象的担忧,引发讨论、反思和解决方案,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而我们对互联网大脑及其可能带来的超级智能的人文反思,正是实现这一平衡的必要思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