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简说西周史》读后感精选

《简说西周史》读后感精选

《简说西周史》是一本由唐封叶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页数: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说西周史》读后感(一):另辟蹊径 ,还原史实

文/高立

长期以来,中国先秦上古史,由于留存下来的可资参考借鉴的资料有限,致使大部分历史不得不湮没于时间的长河中。

随着“上博简”“安大简”“清华简”的相继收藏与整理,很多资料重见天日,也使得历史研究有利更多的可信资料。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有感于既往的西周史,或者是学术性很强,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知识过于冷僻,语言也有失于生动活泼;或者近期大量的网络“细说”历史类读物、影视剧,胡编乱造,不合史实,不断对读者、观众造成误导,大学中文专业学历背景,对正史颇感兴趣,致力研究多年的唐封叶,在网络连载《西周史 全新解——传世文献+出土资料重述那段奠定中华走向的朦胧上古史》基础上,经过内容严格依据传世史料和出土甲骨文、金文、简帛书最新资料,形式努力达到通俗易懂的加工改造,以一部反映西周近300年历史的通俗史,为读者全面、系统地厘清了西周历史的扑朔迷离,详细深透,雅俗共赏,甫一面世,即受到广大普通读者、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商周等朝代活跃的西周时代,作为中华民族姓氏的源头朝代,中国德治传统、礼乐文化和民族心理形成的滥觞时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活跃于300年历史风云中的周文王、周武王、姜子牙、伯邑考、周公旦、商纣王、妲己、比干、崇侯虎等历史人物,留传众多的成语故事,弱小的周国代替强大商朝的过程和原因,通过作者语言浅近、文字流畅的叙述,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原本冷僻但奠定中华文化基调的西周史,以一个个故事的面貌呈现的背后,是作者大量运用金文、简牍和考古资料来补充文献不足的结果,是作者通过爬梳整理资料,不放过其中许多细枝末节,精益求精专心学术的结果,这部完整系统简述西周发展脉络的历史通俗读物,因此愈加难能可贵。

“历史虽然不会重复,但是会惊人相似。”为了达到使普通读者都能透彻理解“以后的朝代,都能从西周看到缩影,印证”历史观点,作者唐封叶深入探究远古社会鼎盛时代的历史底蕴、文化基因、宗法关系,梳理伐无道,平叛乱,征夷,讨蛮,小国林立,王权争斗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以历时性的顺序,贯穿历代周王主线,综合传世历史文献和近现代古文字学、考古学成果,全方位、多角度还原,学术态度严谨、叙述议论考证紧密有机结合,巧妙穿插西周礼乐制度、土地制度、生活风俗、语言文学及近现代相关重要考古发现众多知识,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奠定中华文化走向但却因文献缺失而粗疏朦胧的上古史的不足,尤其是进行了通俗史研究创作的有益探索,为普及历史知识,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可谓功莫大焉,当为学术界、读书界一大盛事。

《简说西周史》读后感(二):你所熟识的西周史,未必是真正的历史

文/陈友谅

网上关于西周的历史特别少,而且不靠谱。在微博上看见这本书的推荐,索性入手。书很厚(比一般历史类读物要厚很多),不过文笔夯实,读起来很快。这部《简说西周史》颠覆了我对西周的固有印象。

之前电视剧出现的桥段:夏桀残暴无道,纣王酒池肉林,甚至连为博美人笑,烽火戏诸侯都是虚构的。

作者唐封叶按照时间顺序、以历代王侯为主线,综合传世历史文献和近现代古文字学、考古学成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夹叙夹议夹考证的写作形式记录西周王朝近300年的历史,用白话风趣的语调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随着考古的不断深入,如今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献和史料,但是许多史事依旧无法复原。唐封叶在这方面颇有建树,会根据当时复杂的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来逐一分析揣测个中缘由。

比如纣王当时关押姬昌,电视剧是这样演的:姬昌部族给妲己献礼求情,纣王把伯邑考(姬昌大儿子)剁成肉丸逼他服下,姬昌装疯行骗过去。故事虽极具戏剧性,但是真实性有待考证。

这个版本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封神演义》,距离西周跨度甚远,戏说的成分可想而知。纣王的确是抓了姬昌且又放了他,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对立两方心理大战如何演绎,本书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揣测,尊重事实发展逻辑。

这本书除了介绍重大历史事件,还会介绍一些关键人物。读完这本书,我个人十分欣赏周公旦。如果说孔子是我华夏民族的大圣人的话,那么周公旦便是我华夏“第一位”大圣人。《尚书大传》记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制政成王。”周公旦完全是自带男主光环,一路开挂的人生。

看《三国》的时候,曹操自诩“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估计不少人没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周文王就是姬昌,众所周知他没有称帝,但他儿子周武王姬发称帝了。“吾为周文王”,曹操驾鹤走了之后,他的儿子曹丕果真称帝了,并且也如周武王追封周文王一样追封曹操为魏武帝。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奇有句话被用烂了,即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但确实有道理,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比古人强太多,但如果我们仔细去研究历史,去看看那些已经发生过无数次的事件,便会惊讶地发现:答案早已写在那里。

本书重新梳理了西周史,让读者可以轻松了解到那段尘封的历史。

《简说西周史》读后感(三):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

提到西周你会想起谁?

三只眼?喷火娃?石矶娘娘?还是满口川味的太乙真人?

东周末年群雄逐鹿,而在我们的印象中,在此之前的夏商周,算得上是奴隶制国家间的正常更替,但其实呢,在熟知的武王伐纣里,也有着各路豪杰的战火纷飞。

大多人应该与我相似,对周与商更替的了解都来自于《封神榜》的神话演义,商纣退位,武王登基,似乎都与缥缈玄奥的国运、气机、命数有关,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堂堂大国覆灭,只是因为纣王调戏了女娲。虽然说这极为符合老百姓对于正义、英雄、善恶有报的期待和审美,但对于渴望了解历史的那批读者来说总觉得并不解味,西周的历史也属于华夏文明史的一部分,它呈现给读者的面貌应该是同样厚重才对。

当然,就像三国演义之于《三国志》,《封神榜》之类的民间演化也很大程度上作为了吸引读者的媒介,引导人们更易去接受西周这段久远的历史。用姬昌被囚、姜子牙出山、文王讨九国、武王伐纣等等确有其事的故事,来铺平垫稳周公摄政、穆王中兴、周朝分治诸侯这些历史大事件,再接着引出西周落幕,烽火戏诸侯。个人与国家、战争与政治、天子与衮衮诸公,历史的魅力从来如此。

既如此,我们就先从历史与演绎的差别来谈起唐老师的这本西周史吧。纣王昏聩,由于有关商周时期的历史读物并不充足,我们对这段大多隐藏在迷雾中的断代史并不足够了解,而几乎所有的文艺作品中,他所起到的作用又都只是一个不断跳脚的糊涂boss,给姬发等人送上源源不断的升级经验,那么我们总会想当然的认为,纣王是个简单的亡国暴君,但其实他对文明的发展也做出过一些努力和尝试。

提拔新人、打压贵族;伐东夷扩大领土资源;改革祭祀制度;收留各族罪人、叛逆,增加人口。而史书上对纣王的评价更多在于缺“礼”,而不是暴虐好杀,也能看出他并不算好皇帝,但最起码商的灭亡也不能归于这仅仅一代身上。

古人好“仁”,讲究制礼作乐,而“礼”,恰恰是西周前期周公摄政时的重要举措。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礼乐制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纣王缺礼而亡,周公好礼而盛,制度化建设是西周最为知名的进步,从时代前进的方面来评论,“礼乐”的出现时封建制度的雏形,它标志着领导层的权利集中化和权威性,同样,也为3000多年来国人的行为作出了规范,建立了思想道德基础。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商和周的末路其实极为相似,同样的帝王失职,宠幸美人,同样的诸侯四起无法压制,同样的将国祚凋零怪错给红颜祸水上。当然, 余皆以弱灭,唯汉独以强亡,真正的理由,借用王夫之《读通鉴论》中无外乎:士大夫而欲有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纪,必不可正者也;郡县之贪虐,必不可问者也。

观读历史,有时就像是了解一种内在的循环,人生所有的道理、因果、结局,都写在了上面。有人说历史是一出没有结局的戏。每个结局都是这出戏的新情节的开始。便是如此吧。

《简说西周史》读后感(四):充满神秘色彩的历史――西周

常言道以史为鉴,涉及历史的书籍都以真实性当做标准,史学家倾尽一生,查找各种证据还原历史的真相。可是不是所有的历史都能轻易的找到支撑证据的,比如华夏文明的开端――西周。 西周时期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根源,也正是因为西周距离现今太过遥远,而且西周并未留下什么关键性的史料,西周的很多历史以神话的形式代代流传,这让西周史显得更加神秘。 《简说西周史》虽说是简说,可却写的极为详尽 ,本书并不是一味的向读者灌输作者自以为的历史真相,作者更像是以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将西周的神奇传说和真实情况一一展现。 探寻历史真相在我看来其实很是枯燥,而将这些枯燥的知识编著成书,又能被大众所接受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简说西周史》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每一小章节都用很短小的篇幅进行讲述,既能将历史还原又不显啰嗦。

《封神演义》是中国最经典的神话故事,这段故事的背景就是西周历史,总的来说就是天上神仙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商,一派支持周,通过在商周的战役中各将领的表现选拔神仙的过程。 西周历史能被编排成家喻户晓的神话话故事,不仅因为它是华夏文明的开端,更因为其实即便在人类刚刚开蒙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识的时候,很多政治和人性就已经有所体现了,西周就是华夏文明的缩影。 神话的诞生就是因为后人想要抬高自己祖先的形象,统治者的残暴与懦弱都能得到后人的美化和修饰,这种行为不是西周独有的文化,纵观历史,历朝历代都有皇帝为显自己是真龙天子而编造出很多的祥瑞之兆。可见在这片土地上统治者从来都不曾变过。 书中开篇讲述了周朝的成立与壮大,西周时期是纯粹的农耕时代,而后稷的出现却代表着母系社会的结束和父系社会的开端。新时代的开始预示着新的规则,力量成为了部落里的核心,弱肉强食成为了新的行事准则,但是弱者也不可能永远弱下去,所以商周之战也是历史必然。 历史一直都是真假各半,有些广为流传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那些看似以德治国的君王也是靠武力来夺天下和守天下的,历史的真相也许我们谁都无法真正的还原,但是《简说西周史》至少能让我们看见各家言论,相较之下能够更接近真相吧。 西周距离我们太过久远,久远到我们以为那个朝代只有神话,可是史书却在提醒我们,那些所谓的神仙只是戏文里的角色,而几千年前的他们其实也不过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简说西周史》读后感(五):原来,你认识的“西周”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西周

《中国历史朝代歌》几乎人人都会背,开始的一句便是“夏商与西周”,这就扯出了今天的主角——西周。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他一生推行的教育思想都与恢复周礼有关。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也来源于周礼。西周可谓是孔子的理想国,而孔子生活的春秋,也就是东周已经有了乱成一锅粥的趋势,这就是孔子痛心疾首的礼崩乐坏。西周在孔子的心目中地位如此重要,那么,历史上的西周,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呢?

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的《封神演义》,或名《商周列国全传》,讲的就是武王伐纣的故事。纣王无道,西周崛起,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当然,这只是小说家之言,不必当真,真实的商周交替之际的历史肯定不是这个样子。很多普及版的中国古代史上,多有牧野之战、昭王“南征不复”、穆天子见西王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事件,当作故事来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要从历史上寻根问底,那就必须要努力地拨开层层迷雾,抽丝剥茧般,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毕竟,“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再精彩,毕竟也只是历史小说,不能当正史来读——看待西周历史也应该如此。

二十五史中,《史记》既是开篇之作,也算是开山之祖。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的作用和地位毋庸置疑,但其中却依然不乏谬误;更不用说《国语》《竹书纪年》等各类史书的演义成分了。研究西周史,还是要尽可能地多方考证,既借助既有的历史记载,还要以考古实物资料,比如各种青铜器皿上的文字记载等来佐证,这样才能够一笔一笔地把西周史“勾勒”出来,变得越来越清晰。

从这个概念上来理解,唐封叶撰著的这本《简说西周史》,虽然冠之以“简说”之名,解说起西周历史来却是一本正经,呈现出来的是经过考证了的历史“那一面”,读来不仅让人感觉耳目一新;而且,说实话,有些也让人感到震惊——不少原以为没有什么疑问的常识,居然并不是那么一回事。都有哪些呢?比如,纣王囚禁姬昌后来又放了他,而且还刚给他征伐之权,主要目的还是要让他为商朝平叛——而不仅仅是因为周人献宝讨好纣王,打消了他的疑虑。毕竟在,在纣王看来,如果姬昌既可以为他做事,又可以借助他的平叛削弱西周势力,岂不是一举两得?!又比如,《礼记·王制》中所记载的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的爵位制度,这么全乎的说法,不过是东周以后学者理想化的产物,西周并没有实行。又比如,所谓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根本就只是个故事而已,全然并非史实。如此等等。

为了尽可能把西周最真实的那一面展示出来,唐封叶大量运用金文、简牍和考古资料来补充文献的不足,尽可能全面、系统地厘清这一段历史,还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历史可不只是各种各样的“那些事儿”,它还是有着自己严肃的一面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可以道听途说,也不能以讹传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