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读后感100字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读后感100字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是一本由[日] 山口拓朗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读后感(一):《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书评∣想写好文章,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

走过,路过,不可错过,这本书能坚定,你写作的决心。

在看这本《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前,我以为自己是有写作基础的。现在,我觉得自惭形秽。

书中,介绍了很多写文章的技巧和方法。不管对于初学者还是文字工作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写作教科书”。

在读了书中的一些想法后,我对自己说:“原来写作还可以这样,我应该早点看这本书”。以前写文章没有思路,想到什么写什么。根本不考虑什么内容,也不会去想文章会给谁看。一直是一种自嗨的感觉。

现在看了这本书,发现原来写作就和考驾照一样,一开始需要老师指导,在摸索到窍门后,就要不断练习,找写作感觉。

在阅读过程中,我脑子里就蹦出来一句话:这就和去商城买东西一样。找到自己对写作的需求,就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想要的。

想写好文章,无论是有基础,还是没有基础,在看了这本书后,会有写文章的冲动。有些人天生是写作的高手,而有些人可能需要努力学习,才能掌握写作技巧。

书在每个人手里的作用,是看你有没有用心实践。我看完这本书,就感觉找到了写作的说明书,一下子开阔了视野。

我们找到一种兴趣很简单,要坚持,却需要不懈努力。希望我们都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文字工作者。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读后感(二):如何开启一段写作人生

我本以为这又是一本自吹自擂,满满的铜臭味的工具书,就跟某些网红大v的书籍一样,教的不是写作,而是如何捞钱。

但没想到我被打脸了!

从书本第一章开始,我就深深的被吸引了。一口气读完,更是觉得受益匪浅。

这真是一本好书!正是我一直寻找的那种,真正教你如何去写作,如何让训练写作,如何开始写作的好书。

我32岁,我渴望能够开始写作,好好写作。这是我从小时候的梦想,直到几个月前,从疫情泛滥的上海逃回到家乡,我终于有时间可以让这个梦想好好生根发芽了。

这之前我也看了某些其他作者的书籍,但没看多少就放弃了,这不是我想要的写作。

从标题开始,满满的都是“算计”(挺讽刺的是我自己就是做了十多年的营销策划和运营,书里的内容很多也是我常用的伎俩,但现在,我反感我曾经吃饭的家伙)

与其说是写作指导书,不如说是“消费者心理应用”更贴切。

山口拓郎先生的这本《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不动笔就能学会写文章的训练法》对于要写作,训练写作的人来说,不可不看。

原谅我现在才找到你。

区别于其他书籍,这本书有个独特的“训练”部分尤为亮眼。

比如书中有个部分是【通过描写细节来吸引读者兴趣】

在理论与举例结束之后,还会给到一个【细节描写的训练】内容。

不仅会将前文中的理论再细化成具体的指导性方法论,还会就身边的场景进行练笔和实例。

在此之前,我从未感觉到:

生活处处有文章,生活处处都是好文章!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读后感(三):通过“说”和“写”完成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春节档电影《奇迹笨小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易烊千玺饰演的景浩手指受伤,高空擦洗玻璃时桶掉下来,章宇饰演的马越在车里怒骂景浩那场戏。

章宇叼着烟怒吼,暴躁、性感,又极具正义感,太帅了。千玺说“钱多了”,迎来的又是章宇的怒吼。千玺咬了下牙关,沉默片刻拿着钱下车,让人心酸又心疼。

看完电影很久了,其他很多情节会比较模糊,但唯独这个情节始终忘不了。

其实,读书常常也是这样,有些书读完可能只记得一个场景,其他的内容未必记得住,甚至书读到第二章的时候,第一章的内容都想不起来了。

为什么有些事物会长久留在记忆里,而有些却转眼就忘?

日本畅销书作家山口拓朗在《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一书当中,对上述现象做了详细的分析。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大脑对有些东西敏感,有些却雁过无痕?

书中指出,大脑记忆的动作就是输入信息,将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思考的内容输入大脑。我们看书,看电影都是输入的过程。

但“输入”不等于记住。大脑的记忆功能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

顾名思义,短期记忆只是暂时保存在大脑里的,而长期记忆是能够保存较长时间的。

通常大脑会自动从短期记忆里筛选重要的信息,转存为长期记忆。但有时候大脑难免会偷懒,有些本应该记住的,大脑却任其在短期记忆里很快消散。

那这个过程是否人为可控呢?我们能不能把短期记忆转移到长期记忆呢?当然可以。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学习和写作,需要长久记忆某些东西,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输入的同时保持输出。

如何输出呢,方式有两种:说和写。

在说和写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对输入的信息做理解和整理。同时,我们如果能反复进行这项目练习,我们大脑中的信息量会越来越多,记忆也能得到巩固。

比如读书时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书评;看电影后写观后感,影评等等。

那我们重点来分析下读书笔记。

我们读书的时候读到自己觉得比较重要的,或者是比较有感触的句子,喜欢在书上划线或者是在笔记本上摘抄下来。但其实,划线和摘抄的内容通常不容易长久记住,这就是因为这些内容只是短期记忆。

要想形成长期记忆,最好的办法,刚才讲过:说和写。

具体怎么做呢?

“说”其实就是费曼学习法

读了一本书之后,尝试给身边的人说下书里都讲了什么。我们日常交流是用口语,不同于书籍里的书面语,所以当你要向别人口述书中内容时,必然要先读懂书,也就是就理解其中内容,然后在大脑中经过整理后用口语来出来。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其实这也就是很多人所熟知的“费曼学习法”。

当我们能顺利用口语来讲述时,我们就会对书中内容记得更牢。

而写呢,比如做笔记。写读后感,写书评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写并不是原文摘抄,而是在阅读之后,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记录下来。原文摘抄不利于记忆巩固,因为在摘抄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去“理解”“整理”,大脑基本不用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所以只能是一种短期记忆。

就算是抄,我们也最好把自己对摘抄内容的想法,观点写下来。这样经过思考的内容才会记得更牢。

好啦,以上就是《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的一点读后感。这本写作入门书籍当中,知识点很多,其实未必要每个知识点都学会,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阅读、学习其中某些章节。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读后感(四):不动笔就能学会写文章的训练法——《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自从知识付费兴起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写作的行列,可以说这是一个人人写作的时代。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人学习写作,各种写作课程层出不穷,“七天学会写作”、“零基础学会写作”。 大家纷纷报名学习。在学完各种课程之后,虽然是学会了很多写作技巧,但等到打开电脑准备开始写文章时,面对空白的word文档苦苦思索着:“我要写什么”“怎么写呢”?枯坐在桌前不知如何开始。 为什么学了这么多写作技巧还是写不出文章来,是写文章需要天赋吗? 当然不是,日本作家山口拓郎告诉我们:“写作不需要天赋,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才能,只是你的这种才能还没被挖掘出来。” 他的《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本书,就提出写作的关键不是技巧,而是思考和准备。只有在动笔前有了充分思考和准备,才能写出通俗易懂、有说服力、有深度、引人入胜的文章。 此书是作者用18写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写作训练法,可谓是给写作菜鸟量身打造的的写作进阶宝典,是一本写作的基础书籍。内容俗易懂,没有让人头疼的写作术语,每个概念都有实例讲解,让你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思考力和准备力是如何呈现出来的。从动笔前的暖身,到下笔后的修订,一步步给予你指导。 我个人很喜欢这本书,书中很对方法我都在练习,今天跟大家分享三点。

一、收集近义词充实你的表达 大家都知道,写文章是把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句组成段,然后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出来,就成了一篇文章。 在上学时我们都做过这样的练习,列举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这个练习就是在给我们的写作打基础,充实我们的词汇量。在我们写作文表达时,有更多的词语供我们选择。 但每个词语的意思和语感都是各不相同,就是相近的词语,也有着细微的差别,只要对这些词语稍稍改动,就很可能会改变文章的面貌。 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印象。比方说一个人很瘦,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她,骨瘦嶙峋、瘦骨如柴、苗条、娇小、风吹欲倒,这些词都可以形容,风吹欲倒和苗条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风吹欲倒是形容人很瘦很虚弱,风一吹就倒,而苗条是形容身材瘦长很好看。 所以,我们在平时要多收集一些意思相近的词语,在写文章时,根据你文章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词语,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

二、运用比喻句使文章通俗易懂 日本作家井上夏曾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写作的秘诀:“写作就是用自己的独特语言,写出让每个人能看懂的文章。” 什么方法能写出让每个人都能看懂的文章?“比喻”,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运用比喻,我们可以把原来的事实更形象化,使这个事物变得更易于理解。比如你要说明“发散思维”这个概念,你可以把它比喻成一棵树,以树干为中心,树干长出树枝,树枝上再长出树叶的这么一个过程。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了。 如果你的文章全是些难懂的词汇,那读者就很难有耐心读下去,每读一句就得翻字典或是上网去搜才能理解,又不是要考研做学问,才不会浪费时间看你的文章,果断就退出去了。 书中给出了培养比喻感觉的方法,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就可以做这样的练习,我们可以把各种事物、人、事情都比喻成其他事物,比方说:“开朗的人”比喻成“像阳光一样的人”“像向日葵一样的人。”只要不断地这样训练,就能提高“比喻的技术”,写出每个人都能看懂得文章。

三、加入拟声词增加画面感 “她的心跳的好快” “她的心扑通扑通直跳” 这两句话哪句让你印象更深?答案肯定是第二句。为什么第二句会让你印象深刻,因为第二句更有画面感,能让你脑海中感受到那种心跳的感觉。 巧用拟声词,能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氛围,如果我们在文章中加入一些拟声词,就会让读者觉得你的文章有趣、生动,很有画面感。 拟声词包括了拟音词、拟声词和拟态词,拟音词是描写自然界声音的词,比方说河水哗啦哗啦地流、小雨淅沥淅沥的下。拟声词是描写人和动物的声音的词,比方说小狗汪汪地叫、他哈哈大笑。拟态词就是从感觉上表现事物的样子、形状和状态,比方说他说话慢腾腾的、萤火虫在夜里闪闪发光。 在会话中多使用拟声词,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且还能增加临场感和跃动感,从而吸引对方的兴趣,从整体提高你的表达能力,让你成为说话有意思的人,你的说话方式有了意思,写起文章来也自然是有意思的。 总之,想要写好一篇文章,就需要我们时多去做一些基础练习。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先把写作基础打好,再进一步去学习写作技巧,这样,你才能不断地写出精彩的文章来。这本《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就是你需要的写作基础书籍。不动笔就能学会的写作训练法,让我们一起来行动起来吧。

《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读后感(五):提升写作能力,从写好一篇文章开始

因为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读了日本作者山口拓朗的《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相比于书名,更吸引我的,是它的副标题:不动笔就能学会写文章的训练法。

以前听到最多的说法是,提升写作能力,没有捷径,最直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写。

所以,看到有一本书的封面上竟然宣称不动笔也能学会写文章,真是颠覆认知。找来读的时候发现,作者其实也非常强调动笔的重要,主张多说多写,才有利于将转瞬即逝的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作者强调写作之前要有充足的“思考”和“准备”,也提供了一些具体的训练方法。

其中有许多观点,在我看来是旧调重弹:作者结合自己的体验和例证,重新讲述了一遍。例如他强调要通过具体事例增强说服力,主张多用比喻,要详细描绘细节,平日里要丰富自己的词汇库……这些观点,想必我们都不陌生,中学时候语文课堂上老师领着大家鉴赏课文时,以及作文课上,应该都有所提及。

因此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较快,有一些我认为了无新意的地方,直接略过。

开卷有益,也有一些收获,而且是具体技巧方面的所得。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山口拓朗强调,写文章的时候,如果想吸引读者,特别是对阅读量有所追求的话,不要只想着如何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一定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即 “读者定位”,甚至要“投其所好”。当然,这个观点也不新颖,但他用的一个比喻,我是第一次见到:把写文章比喻成送礼物,认为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2.没有人喜欢冗长的文章,一定要精简凝练。作者由此总结了一句观点:“热情地下笔,冷静地下刀。”热情下笔是指写文章时注意一气呵成,可将头脑中的想法倾泻于笔端,不要过于在意细节。冷静下刀,则是指写初稿时的状态冷却下来之后,再对文章进行修改,甚至删减。山口拓朗说,自己在删文章时花的力气,比写的时候耗费的精力还要多。他推荐写作者平时进行“把文章删减一半”的训练。要想象自己是在清理房间中无用、添乱的杂物。

3.平日里汇报工作,向别人传达信息时,注意一个公式:5W3H。这样有助于防止信息遗漏。

4.日常生活中要留意外在的素材,而且要将其与自己擅长的内部素材相整合。比如,要写一篇关于旅行的文章时,如果平时很擅长烹饪,就可以思考旅行与烹饪之间有没有本质上的共通之处,以激发灵感。所谓灵感,就是将A和B两个看似不相干的事物结合起来。

5.一定要重视文章的开头,因为文章开头就像一篇文章的广告词。那么,如何提高写广告词的能力呢?山口拓朗建议,平日里可进行领会广告词的训练。例如,在地铁上看到广告词时,就思考,它是为了刺激哪个消费群体的何种购买欲望?

6.要学会用故事打动读者的心灵。这就需要训练自己讲故事的能力。作者认为,有吸引力的故事包含三个最基本条件:时间流动,高低变化,鲜明地传达信息。

例如,如果你写“自己今天偶然走进一家面馆,发现面很好吃”,这样的句子,是没有故事感的,平淡无奇。但如果用刚才所提到的方法,融入三种元素,可以这样写:

这段文字中,包括了时间流动(吃面之前——吃面时)和高低变化(最初觉得后悔——发现面很好吃,而且实惠),鲜明地传达信息(意外发现了一家实际上很不错的馆子)。

7.写文章,特别是写一些为表明观点的作品时,如果不是非用不可,尽量不用“可能、大概、也许”等类字眼,因为这会显得身为作者的你信心不足,这是一种优柔寡断,要努力改掉。这其实是用委婉的方法来逃避责任。写作者要学会斩钉截铁,塑造自信。他还认为,如果想写出被读者喜爱、接纳的文章,作者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如果觉得形象不够好,有一个提升的秘诀,就是写“未来简历”:大胆想象五年后那个更为理想的自己,如果去求职,会在简历上写什么。作者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励自我完善和提升,保持自信。

8.作者强调多读书很有助于提升写作能力(这也是我读他的这本书的原因)。这个观点司空见惯,但我觉得有趣的是,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可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就是自己都不了解自己,迷迷糊糊,懵懵懂懂。而读书相当于在自己和内心之间搭一座桥。我觉得这个比喻很好。书籍不仅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还是人与内在自我相沟通的渠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