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梦与释梦读后感精选

《梦与释梦》是一本由[意]布鲁诺·巴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与释梦》读后感(一):梦对生活的启示

纳兰容若说:“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去。”神经科学家科赫说,梦是演化程度极高的脑部功能,是一种特别清晰的意识形态。

从古至今,人们都对梦非常着迷,有人把梦看作对未来的预兆,有人把梦当作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人从梦入手分析一个人的心理……

梦的研究权威、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家布鲁诺·巴拉在《梦与释梦》中告诉我们,梦是一种认识自我的信访室,我们可以从关注梦所传达的“情绪”开始。

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大脑中负责高级逻辑推理的前额叶处于抑制状态,因而其他脑区变得相对活跃,“情绪反应中心”杏仁核尤其如此。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梦境十分荒诞虚构,但是梦中的情绪却异常真实。

因为情绪才是梦想要跟你沟通的东西。

比如焦虑无助的考试梦、惊慌逃窜的追逐梦、失去控制感的车祸梦等,很可能反映了你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情绪和感受。

梦中的情绪和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在喜怒哀惧方面可能不统一,比如你先现实生活中工作高升了,但是在梦中,你可能会对着自己的父亲哭泣,但是两种情绪的强烈程度大致相同。找到引发情绪的真实事件,你就可以决定是否需要着手去处理它们。

在梦中,有关社会、认知、情感和身体等的所有规范都被抛却了,我们开始以没有成见的全新视角来对待人生。

梦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我们投身于等候在前方的白日河流之前,梦会让我们停下来反思,反观我们现在的处境、反观我们在生活中的位置以及我们是如何与他人相处的,在抛却了海市蜃楼的幻境和合理化后反观我们真实的样子。

用弗洛伊德的一句话来做总结就是: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

释梦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未来就在我们脚下,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我们才能获得更适合自己的生活。

《梦与释梦》读后感(二):梦与释梦

第一时间购入好友杨鲁静博士的新译作《梦与释梦》。相比杨博士上一本译作《成为弗洛伊德》,这本书更容易读一些,所以我花了一个晚上加早上的一个小时就看完了。

我和杨博士认识了好几年,对她的专业水平一直是非常敬重的;她目前运作着自己的心理工作室,为有需要的客户提供心理咨询。有了手头案例的积累和多年的职业素养,由她来翻译这本书正是再好不过。

全书的叙述简明、直白,没有任何晦涩,读来十分流畅。这是作者的功力,也是译者的努力。虽然最后的呈现中有一些小小的问题,但通过阅读杨博士的原稿,我觉得有不少是编辑在最后清样的审定上与译者有了一些沟通上的问题。不过,瑕不掩瑜,总体而言这本书我可以给8分。之所以打8分,是因为我个人对梦的理解和看法和作者很不相同。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中作者的观点,那就是:梦的核心在于情感。而在释梦理论的三大体系中,作者选用了“面向梦者的现在”。

“现在”其实是个在现实中不存在的概念,或者说“现在”转瞬即逝。我“现在”在打这段文字,但是在我打下这些文字的瞬间,这些文字就变成了“过去”:它存在,并与我“将来”要写的文字之间有了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我看来,释梦时应该是从过去到未来的过渡,而“现在”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瞬间(或者说片段,但不会更长了)。所以,作者所谓的“面向梦者的现在”其实很难做到,对我来说也没有意思:如果梦者昨晚做了梦,ta在踏进心理师的房间之前的一刹那,都随时有可能转头离去,在这样的情况下,释梦者如何去介入梦者的“现在”呢?而如果梦者在过去做的一个梦,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对现在产生影响或提示,那么这样的梦从本质上说,不还是对“未来”的暗示吗?

而梦之所以能对未来产生提示,有些是很逻辑的:比如,我早上走过某条街道的时候,其实没有特别注意到这条街马上要封路的提示,但潜意识中注意到了,并在晚上的梦境中通过某种方式向我提示;有些可能需要用更深奥(玄幻)的理论去解释:比如,多重宇宙理论、意念缠绕理论等。

再从上述点出发,我进一步认为,情感的出现是要遵循某种模式的。我看到了美女,会感到兴奋;随后想到这个美女不能为我所有,就会略略失落甚至愤愤。但如果我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美女,而只是潜意识知道我见了这个美女,那么我在梦中出现相关的情节,倒是勉强可以解释我“现在”想(或者不想)和这位美女交往。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过去发生的事件对“未来”(即我将这个梦分享给释梦者时)的影响的体现。

==============

书中提到,梦者可以尝试对梦境进行修改。这是我最着迷的一个章节。

我以前经常做两个梦。一个是从很高的地方(悬崖、高楼、高山)上纵身一跃,然后很自然地飞翔了起来,我努力要升高,但是到了一个特定的高度后,就怎么也无能为力了,甚至连呼吸都会困难。然后惊醒。我对这个梦境的修改是,我到了某个高度后,就会控制自己降低高度,这样我能继续很自由地、无目的地飞行,任由梦境自然结束。另一个梦似乎出现得更早,比上一个梦更早,而且在我修改完这个梦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我侧睡在很高的地方,随时会掉下来,心里十分紧张,然后突然惊醒。我对这个梦境的修改是,我在床边加了一个栏杆(或者是身处高地的时候,有个绳子把我拉住),这样我就不怕掉下去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做这两个梦的时候,我的意识都是参与到梦境中的,在对梦的进展进行积极的干预。

我想,任何愿意尝试修改梦境的人,都可以试试。从我个人经验来说,这么做很安全。这个过程让我想起卢平教授向学生传授Riddikulus魔法的情景。

============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容易读的书,适合所有专业人士和像我这样对梦境感兴趣的人。

我强烈推荐。

《梦与释梦》读后感(三):梦——认识自己的心灵之镜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一句传诵不衰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早在《道德经》中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自己并非仅是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它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成长渴望。记得女儿一岁半时,有一天跟镜子里的自己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嘻嘻哈哈玩得不亦乐乎,在玩乐的过程中,当有一刻她突然意识到了镜子里的那个小人儿就是自己时,盯着镜子安静了几秒钟,接着脸上显出惊奇的神色,继而是因为顿悟而生出的欢快和喜悦。

古往今来,认识自己、探索命运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看手相、识面相、问八字,分析星座、研究血型、解读塔罗牌,在这方面从来不乏技术手段,而释梦是其中历史悠长、影响力深远的途径之一,从个人解惑到议定国是,从民俗文化的沿袭到科学主题的研究,都有梦的参与。在过去的五千年里,梦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

古人将梦看作是神谕和天启,为此,古埃及人建造了专门用来举行孵梦仪式的宫殿,古希腊人在地中海沿岸建造了三百多座的梦殿。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尔斐的神谕处被称为世界的中心,人们纷纷去那里接受女祭司皮提亚的指示,她以阿波罗的名义通过解读梦来宣告神的旨意。患病的人到药神埃斯库拉神庙中朝拜并留宿,夜里被一位祭司唤醒,祭司根据梦境做出病情的诊断结论。而亚历山大大帝出征时随军带着自己的释梦者,吴王夫差在伐齐之前先后召见公孙圣和伯嚭为自己占梦。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展,人们对梦的认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被尊为西方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提出,可将梦作为疾病的一个指示器,他认为一个器官在起病的初始阶段或者潜伏期会通过梦发出信号。后来,法国的阿尔弗雷德·莫里(Alfred Maury)医生和圣丹尼斯侯爵(Marquis Hervey de Saint-Denis)相继开展了梦的实证研究。

弗洛伊德作为一个伟大的先驱者和思想家,催生了第一个现代梦理论的诞生。《梦的解析》于1899年出版,它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称为引发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经典之作。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至潜意识中的欲望的替代满足。他将做梦者产生的自由联想用于梦的分析。而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进一步扩展了梦包含的潜意识内容,他区分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提出除了常态梦,还有原型梦和先兆梦,梦不仅呈现当前的潜意识状态,同时还传递着先人的智慧,起到整合平衡心理的作用。荣格也沿用了自由联想,但是他反对连锁式的联想,采用了辐射式的自由联想。

在过去的40年中,研究心智和大脑的认知神经科学发展迅速,逐步为我们揭示了大脑上千亿神经元所展现出的奇迹,本书的著者布鲁诺·巴拉(Bruno Bara)先生正是这一领域的科学家兼认知心理治疗师。所有的神经科学研究一致发现:在做梦的快速眼动(REM)睡眠期,与情绪相关的大脑边缘系统和旁边缘结构被显著激活,如杏仁核、前扣带皮质和脑岛,而与社会关系及意识管理相关的神经结构呈现去激活状态。作者基于强有力的研究证据提出,梦的主要驱动力是情绪,梦是由做梦者那些活跃的情绪决定的。当我们做梦时,梦体验的基本构成部分是情绪,而不是做梦者能记住的内容或者口头报告的部分。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释梦方法,即以梦中的情绪体验和感受为重心,用播放电影慢镜头的方式来探寻这些体验对做梦者的意义,从而扩展和深化做梦者对自己的认识。

这种释梦方法具有整合的特点,它是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建立的,但同时也未排拒精神分析所用的自由联想法。读过弗洛伊德传记的朋友都会同意,如果不是受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也许弗洛伊德当初最想成为的是神经科学家而不是精神分析学家,在维也纳大学的前几年里,他跟随导师在神经解剖学上的研究已小有成就且雄心勃勃,后来迫于成家需要的经济支撑才改弦更张挂牌开个人诊所的。如果他知道后世的神经科学研究同道为揭开梦之谜继续孜孜以求,且将成果运用到了他非常看重的释梦领域,他也感到欣慰的吧。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从业者来说,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释梦时以情绪体验作为核心内容,从而提高对内心世界的洞察力,增进对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谨就十几年来咨询工作中所观察到的而言,我认为,可以把心理创伤看作是情绪负荷超载却无法自由卸载而造成的身心伤害。回溯自己的梦,重新从各种感官通道和各个视角体验梦中的情绪,让情绪自由流动,本身也是卸载情绪负荷的一种途径。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欧文·亚隆先生在他的书中写过,在询问来访者的梦时,他通常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梦的情绪的。

无论是作为一本关于梦与释梦的科普书,还是作为心理治疗师解析梦的入门书,作者的态度都是开放和尊重的,一是体现在对各种有影响力的释梦理论均给予了非评判式的叙述,尤其是对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的理论也平等地呈现出来供读者了解;二是体现在提出的释梦方法和记录梦的框架清晰明了,使做梦者在利用自己的梦资源上有了更大的主导权,也方便对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尝试着分析自己的梦。在书写这篇导读前,我已用作者提供的梦日记格式记录下了自己一些印象鲜明的梦,而且用书中的方法做了自我分析。

梦像是一面心灵的镜子,帮助我们反观当下的自己,避开了外界纷乱的信息干扰,摈弃了清醒时惯用的合理化理性,从多个角度观察自己更真实的样子。释梦犹如以梦为向导、面向自己心灵世界的一趟未知旅程,如现实世界中的探险和游览一样,既会遇到旖旎风光,也会遇到幽涧深谷,这需要有接受自身阴影的勇气,更需要有直面痛苦的勇气,但真实的力量远胜于完美,直面永远比自欺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精神自由和对命运更大的自主权。这也许是梦能够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