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1000字

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1000字

《语言风格的秘密》是一本由[美] 詹姆斯·彭尼贝克(James W. Pennebak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45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01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一):Pronouns

①人们日常的语言风格很大程度上透露出个性、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压力水平、生理活动和社会关系。 ②男女差别:女性使用第一人称单数(我),认知型词汇(理解、认识、思考/因为、原因),社交词汇(八卦词)高于男性;男性使用冠词(某个,那个)高于女性。 ③性格:通过不同人对同一张图片的描述,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会将自己的想法和感觉投射在别人或别的物体上。/对话中转移话题标志着说话者心中所想的事情。 ④情绪:表达积极情绪是常用“我们”,情感或身体承受痛苦是常用“我。” ⑤谎言:说真话时倾向于使用“我”,“我的”;说谎时会疏远所讲的话题内容,转而说无关的事,避免直接回答问题。 ⑥地位:人称代词与地位、权力、自信心、傲慢和领导力有关。地位高的人使用“我”的频率低,使用“我们”和“你”的频率高。地位低的人相反。 ⑦语言风格匹配度LSM:小于0.6,两人使用功能词的一致性较低;高于0.85,一致性较高。 ⑧语言侦查,识别作者:分析功能词、标点符号和模糊词汇(引人入胜、容易地)。

《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二):基于计算机统计科学的语言风格

一本非常有启发的专著,揭示了人类语音与文字中,隐秘而不为人知的识人与社交影响力信息。彭尼贝克通过计算机文本处理与统计的方法,将英语词汇归类到 80 个词典,分别统计每一段文本中单词的词频数据。类似的方法,伟大的齐夫通过人工计算,在[[《最省力原则》]]中同样揭示了,字母数量越简短的词汇,越容易高频出现在各类作品中。所以,彭尼贝克用更强大先进的现代计算机统计,结果显示,在英语世界中使用最频繁的有 450 个单词。其中排名前 20 位的单词,有17 个字母数小于等于 3 个。

在英语使用的词汇中,最隐秘的是功能词,包括代词、冠词、借此、助动词、否定词、连词、数量词和常用副词。这类功能词,高频被使用,简短而难以察觉,在大脑处理过程中有别于实义词,且非常社会化。如何识破一个人的母语并非英语?看他的功能词使用习惯。因为 12 岁以后,一个人就很难再把功能词掌握到母语级别了。

也因此,在翻译一部作品的时候,名词和规则动词的翻译,通常比较顺利。而一定会遇到困难的,通常就在功能词的转译,很容易因为翻译目标语言与源语言的差异,而失了意境。

通过识别一个人惯用的「你」、「我」、「我们」等功能词,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频繁使用「我」的诗歌作者自杀了,也可能感受到一个政客冷漠的「我们」、「我们」、「我们」,还可能感受到一个在乎「你」感受的古典风格作家。

由此想到行为预判。因为在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个形色各异的灵魂。当你逐渐掌握文字背后的规律,通过一个人的文字,你可以解读出他的个人概念,性格特质、动机偏好、人生叙事,一个活脱脱的灵魂,摆在你的眼前。

这是你我,都需要继续修行的识人之路。

重点章节:第1、2、4章

阅读建议:重点挑读以上章节,但更建议通读全书

《语言风格的秘密》读后感(三):有点鸡肋的理论

(一)

春节回老家的时候和以前的同学见面,发现彼此感兴趣的话题、说话的风格、使用的词汇都不太一样,有些人很喜欢用的词,其他人却从来不会谈及。这些差异很容易理解,由于所处环境、平时接触的信息不同,每个人会形成不同的语言系统,例如经常阅读的人可能会说些用方言说起来拗口的词,而在专注生活的人会有些俗气得让人发笑的语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想起这本讲“语言风格”的书,它的标题和简介就已经很吸引:

它似乎要说一些我们平时观察不到的语言现象,你可以在阅读之后了解怎么从别人的话里面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也就是“观颜察色”。这听起来就像“FBI心理分析术”一样神秘又好玩!很多年前我曾经读到过,在对话中经常提到“我”的人比较自私,而这本书还有什么新的结论呢?

其实读完本书之后我有点失望,因为他并不能深入地解答我的问题,书中的理论实际上还有点鸡肋。

从编写的方式上来说,这本书还算是层层深入的。

它的学术定位是社会心理学领域,虽然分析的是语言学的现象,但目的是通过语言去了解人们的心理。从研究手段来说,它通过计算机程序,以词汇计算的方式,以统计学的手段分析文本以总结出结果。

在研究开始,它假设语言可以反映和影响人们的心理,但经过最终的研究发现,词汇对人心理的影响微乎其微,而通常只能反映人们心理状态的改变,因此有了本书的副标题——语言如何透露人们的性格、情感和社交关系。这非常语言学。

而研究的对象方面,本书主要统计的是功能词,它认为可以透露信息的词是那些最短、最容易被人遗忘的词语,譬如代词(如你、我、我们、他们)、冠词(某个、这个)、介词(如至、为、多于)和其他隐性词汇。

而实际上,这本书介绍的理论对普通人以及日常生活不具有太多的可操性。作者明确地指出:

词汇计数的首要原则:不要相信你的知觉。如果你想通过别人的语言来了解他,那么你需要真正地去数词汇。你可以手动做这些,但这会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或者,你可以使用计算机程序。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在日常生活中靠着自己的感觉去利用这本书所了解到的知识,而必须通过收集文本,用计算机的方式统计得出。这就像音乐家不是聆听和感受,而是通过计数音符来说出这首歌所包含的感情和风格一样,是有违常识的。并且,这项工作是滞后的,没办法即时得出,研究者只能当“事后诸葛亮”;而当中某些词汇的数量多和少,同样需要比较才能得出结论,而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

在立场上,本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指纹”,但在和其他人交流的时候,又会因为场景、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对他人的关注程度而有所改变,这和“语言指纹”的说法似乎又有所矛盾。

所有人根据所处情境的不同,都会改变他们的说话方式。比如说在正式的场合,人们倾向于少用代词和社交词汇,多用冠词,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在正式场合讲话像典型的男性。当和家人在轻松的环境中闲聊时,我们讲话更像女性。总之,语言中存在的性别差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性别。但是说话的语境对语言的选择影响可能更大一些。

当看到整个句子以及语境的时候,偶尔会觉得作者做的有些多余,因为当中的情感、价值偏向,以及和表达者相关的信息可以从句子本身——即内容本身,就有所察觉,完全不需要再提取功能词进行分析,譬如,在教授和学生的信件中,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其中一人地位更高,而根本无需统计当中“我”的数量。说到底,语言只是为表达服务的工具。

总体而言,这本书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偏少的,并且可能是翻译的原因,有很多重复无味的语句,书中有不少篇章只是在强调分析功能词的重要性,书的内容不如书的简介值得读。

读完本书之后,我了解到的是:

语言(在这里特指功能词)的确会反映人的内心,它会体现人的性别、年龄、性格、情绪、权力、地位等情况,会反映对话中人们的关系,甚至可以测谎(目前的正确率为60~65%,和法庭允许目击者识别的正确率不分上下)。

语言风格匹配度(Language style matching,LSM),通过查看两个人使用隐性词(人称代词、冠词、助动词等)的类似程度来衡量他们彼此是否同步。LSM可以判断情侣的关系的亲密程度,他们还能走得多远,除此之外,它还能用于判断团队的凝聚力,甚至在更大的单位中也适用——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居民使用的语言越相似,城市的凝聚力越强。

书里有两个让人记忆深刻的例子:

1. 作家不一定能用到“适合人物性别的语言”作为他们的对白,譬如罗密欧先生与朱丽叶小姐说起话来都像男性,即使用更多的介词、名词、数量词、冠词,因为男性谈论物件和事件的频率高于女性,他们天生比女性更喜欢对事物进行分类并指定物体空间的位置。而女性,则更喜欢使用第一人称单数、认知型词汇和社交词汇。

2. 在教授为真正做得很好的学生写推荐信时,他往往说得更多、句子更长,更多使用细节来描述成绩而不是“优秀、美好”等积极词汇,并且很少关注潜在的读者,即不会提到“正如你从候选人的简历中看到的……”这样的句子。

在我多年前的阅读记忆中,说话中更多“我”的人可能是自私的,因为他们更关注自我。而这本书补充了一些观点,即更多说到“我”的人,他还同时拥有存在抑郁可能(同样是由于关注自己)、代表无辜(相对于有罪)、缺乏安全感或谦逊、说真话等等可能。

关于如何通过语言识别和解释功能词,在书的附录就可以看到。实际上一个章节就能把读者感兴趣的内容全部概括起来。

最后,有关功能词的看法,我认为当今最重要的功能词,与其说是这些老掉牙的学术界定义的代词、介词,还不如说是 表情包、“哈哈哈哈哈”等语气词、“。。。”等标点符号,毕竟凭着这些细微的差异,你就可以识别你的朋友最近是不是认识了新的感兴趣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