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诗词里的中国·唐诗(共两册)读后感摘抄

诗词里的中国·唐诗(共两册)读后感摘抄

《诗词里的中国·唐诗(共两册)》是一本由有书著作,四川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0.00,页数:5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词里的中国·唐诗(共两册)》读后感(一):提到唐诗和宋词,你会想起哪一首呢?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

[作者]有书

[出版社]四川天地出版社

之前有上过“有书”的写作课,也算是开启了我的自媒体生涯吧,所以现在看到“有书”还有点小亲切呢。

这套由“有书”编著的《诗词里的中国》总共有三本,分别为《诗词里的中国·唐诗1》《诗词里的中国·唐诗2》《诗词里的中国·宋词》。

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可以说,诗歌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艺术情操。

唐朝和宋朝可谓是唐诗和宋词创作的巅峰时代,无数脍炙人口的诗句在这里涌现出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套《诗词里的中国》通过唐诗和宋词两大主题,带领读者深入解读那些藏在诗词中的故事和情感。

在唐诗这部分,一共收录了五十多首古诗,并把这些故事分为了十个主题,分别是怀古、望月、羁旅、抒怀、边塞、田园、咏物、送别、节日、闺情。

这十种类型的诗讲的不仅仅是古人的人生境遇,同样也是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写照。

感悟古诗,就是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背景,从诗中汲取人生经验。

相比于唐诗,很多人对宋词都不太了解。

唐诗有唐诗的韵律之美,宋词也有宋词的文辞之美。

在宋词部分,书中精选了二十五首不同词牌的词,不仅介绍了宋词最繁荣的时期,还对比了几大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在词人眼里,宋词的音乐性是第一位,毕竟古代的词原本就是用来配乐演唱的,这就是宋词的传统特色。

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首唐诗和宋词。

当你面对人生际遇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时,你会想起哪首诗、哪句词呢?

《诗词里的中国·唐诗(共两册)》读后感(二):《诗词里的中国》让你看到那些鲜活的诗人

孔子在编订《诗经》的时候,就对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你不学《诗经》,就不会表达和交流。 这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我们去北京游玩长城。看到眼前的长城,忍不住感概:长城啊!你真长啊! 这就是为什么要学诗歌,学诗可以用最直白的语言赋予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初的想象。还可以给许多人生的场景提供一些气度高华的表达。 就连诸侯会盟的时候也有一个“诗歌必类”的规矩,也就是朗诵的诗歌要与舞蹈搭配,还要表达当天会盟主题融合的心智,一旦诗歌不类,人们就会对这次会盟产生怀疑。这其实跟当代人看演出是一样的。不论我们是在看冬奥会的开幕式,还是世界杯足球的开幕式,都能看到其中的诗意。那说起诗,不得不说唐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大唐都已被做完。 经受过国家义务教育的我们也是从小背的唐诗,那还真不少。可是又有几个能真正说出诗的深意,以及诗人的感悟呢。 作为一个不会背几首唐诗的学渣,偶遇这套《诗词里的中国》时,也是看得津津有味。这套书一共有三册,前面两侧是唐诗。第三册是宋词。 当我翻到书中写的刘禹锡时。才知道这个文质彬彬的牛郎。既然因为游玩同一个地方,而两度被贬。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牛郎去后栽。” 10年前刘禹锡因好友柳宗元写了一首诗,而被唐宪宗李纯贬官,10年后受召回京,刘禹锡听说玄都观里种了很多桃花,他又怎能错过这满观如红霞的场面,就去凑了热闹,还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艳丽的桃花,实则是在讽刺那些在政治上越来越得意的新贵,都是在他被贬之后得到提拔的。而看花的这些人呢,都是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 写诗不要紧啊。宣泄情绪也不要紧呀。要紧的事,这首诗被皇帝听见了,还没召见就把刘禹锡赶到连州,当然也不会放过他的难兄难弟柳宗元。这一去又是10年。50岁的时候,刘禹锡再次被调回洛阳。任工部尚书。不得不说,牛郎实在太喜欢玄都观了。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又一首嘲讽诗出炉。 年已50的他。接连被贬。难道不能圆滑点吗? 好在这一次,没有被贬出洛阳。他在洛阳谋了个闲职。整天跟白居易等人一起。交友赋诗,唱和对对,生活十分闲适。二人也因此被后世并称“刘白”。 也算是,得以平安度一生。 这样一则读下来,一个诗人的一生。被我们了解得通透。因而对他的诗歌印象更深。也能更加了解,诗词中所富有的情绪。这不比死记硬背,来的快乐? 整套书50余首诗,覆盖了30多位诗人,在解读方面,这套书采取了4重解读的方式,从韵律、知识层面、艺术层面,还有格局层面。从横纵各项了解一首诗,一个鲜活的诗人,让我们读完之后可以在不同的情景中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悠远意境,找到穿梭时空的情感共鸣。

《诗词里的中国·唐诗(共两册)》读后感(三):藏在诗歌中的历史细节,微观人物的历史悲歌

历史上的一粒尘埃,压在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我们总喜欢到史书里去寻找历史,但通过史书看到的历史往往洋洋洒洒都是家国大义,但我更喜欢站在微观人物的视角,以微观的时间去观察历史,观察身为时代中的小人物,是如何随着时代的浪花沉浮,挣扎出属于自己的生活的。

透过诗歌去看历史,往往是观察历史的一个很容易被人忽略的隐藏视角,却也是最容易体味到历史细节的微观视角。

或抒情或立志,诗歌往往承载着诗人的人生历程及精神信仰,而作为每个时代金字塔尖上的知识分子,这些文人墨客往往代表着当时最顶层的精神状态,由于他们大多在朝为官,因此他们个人的身世沉浮往往也是他们生活时代大历史的一个的缩影,通过他们的诗歌,我们往往容易获得一个观察历史的微观视角。

同样是安史之乱,通过杜甫的诗歌,我们跟着他的脚步辗转奔波,才体验到了安史之乱对普通人造成的疾苦离乱;通过李白的诗歌,我们跟着他历经参与叛军的过程,才体验到了敌营的风波视角。更不用说在两宋离乱之际,通过李清照的诗歌人生,一路感受国宝流散、家人离散的苦痛;通过李煜的破国悲歌,才感受到了身死国灭的苍茫悲意……

才发现时代的悲剧,往往压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场九死一生的挣扎,千千万万场悲剧到了史书中却往往只化作寥寥几字。

这套《诗词里的中国》即难得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透过诗歌重新审视中国历史沉浮的独特视角,通过历史学习诗歌,透过诗歌读透历史,是这套书给我的最大感受。

全书每个章节都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首代表性诗歌;第二部分以诗人的身世为脉络,以诗歌为原点缓缓展开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带我们通过诗人的视角观察大历史,了解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第三部分为拓展阅读,选择展示了1~2首与章节关联性很强的拓展性诗歌,以不同诗人观察统一事件的不同视角,丰富了我们观察历史的细节层次。

“诗人不幸诗家幸”,通过诗词看历史,才发现优秀的诗词往往都是悲歌,说优秀的诗歌是苦难堆出来的,其实一点不为过。

由于书中以唐宋诗歌为主体进行介绍,因此书中涉及到的历史大多集中在唐宋,希望这个专题能够进一步拓展到魏晋诗歌和明清小说,让我们有机会通过诗歌及文学作品了解观察更多的历史细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