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百年明朝一鉴开》的读后感大全

《百年明朝一鉴开》的读后感大全

《百年明朝一鉴开》是一本由熊召政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1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明朝一鉴开》精选点评:

●明朝帝王师们的命运,能折射出明朝政治的命运走向。

●33。0204。

●一本明朝名臣的群像录,或者说小传合集,加上作者的一些点评。作者倾向于引用许多奏章、诗歌、那个时代其他人的评价等原文,解读当时这些名臣的所思所想。我其实读明史很笼统、很浅的,这部书让我了解了一些当时的人和事。

●平实而实在,很好的展现了明朝的政治生态

●史料很丰富,大部分皇帝都很昏,偶尔有个好些的大臣也被弄残。

●明朝的帝王师们啊,最悲剧的莫过于方孝孺和张居正。

●!

●读完《张居正》之后,找到了这本书一刷。这次读完《大明王朝1566》,又忍不住翻出这本书来二刷。读熊召政老师的这部作品,便知:要写好历史小说,作者还是必须要真正深入研究历史才行啊。

●内阁首辅们的是与非,起与落。

●大凡文人出身的政治家,有大学问而无大气魄,有大视野而无大胸襟,有大思路而无大办法。这就是为学问所囿的缘故,设若能打破经籍藩篱,像李东阳、徐阶、张居正一般,便能入无人之境了。本篇竟最爱张璁,非小人乃倔老头矣。

《百年明朝一鉴开》读后感(一):观古知今思进退

假日的上午,我蜷缩在沙发上。思考着自己的不会为人处事,望着窗外,竟黯然伤神。老爸走过来,点着一支香、沏上一壶茶。我被茶香吸引的转过头来,老爸用眼神示意我喝茶的同时,推过来一本书,言简意赅的说“以古鉴今”。

我尚没有完全的从思绪中拔出来,但终压不住自己的好奇心,翻开这本熊召政的《百年明朝一鉴开》。

学历史的人常说,以古鉴今,熊召政的《百年明朝一鉴开》不仅为我们展示的明朝的事迹,更添加对于人物经历的独到见解。

从王阳明被贬而有时间思考,提出他的核心思想“知行合一”让我们了解到厄运对于一个人并非是坏事;从张居正的鞠躬尽瘁提出“权臣并非奸臣”,以独到的角度教我们识人之法;还原历史,用朱元璋与辅佐他打江山的刘基的对话展现朱元璋的多疑,从刘基的应对方法看出现在为人处事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熊召政的《张居正》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可以说,如果你想开启对历史、对名人经历的解读,请你打开这本书,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百年明朝一鉴开》读后感(二):“硬气”的明朝

作者熊召政凭借历史长篇小说《张居正》获得过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这本《百年明朝一鉴开》是熊召政的读史笔记,全书分为三辑对明朝276年的重要文臣进行了评说。明朝的文臣有忠有奸、有好有坏、有软有硬、有成有败,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和走向,在明朝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朝的历史给我一个最大影响就是“硬”,皇帝硬气、武将硬气、文臣硬气、百姓硬气。最典型的就是明朝出了方孝孺,真是响当当脆生生的一颗铜豌豆,骨头硬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明成祖朱棣威逼利诱方孝孺就是不服软,最后竟然搞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诛十族”。方孝孺开了一个“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先例,之后的杨廷和、海瑞、张璁更是一个比一个倔,顶的皇帝都不得不妥协退让。明朝这276年,虽然吏治黑暗、党争不断,但代表了我们汉人所有的骨气,杀生取义,天子守国门、臣子死社稷,宣示着汉民族的骨气。朝鲜半岛向来以明朝为宗,今日的硬气多少也沾了大明王朝的一点香火吧。 明朝最大的遗憾就是“规矩了臣子不规矩皇帝”,朱元璋整天想着大臣们夺了他朱家的王位,变着样式的除能臣,却忽视了朱家子孙的教育和管理。于是乎,兄弟相残、叔侄互害,朱家内部乱成了一锅粥。再到后面,朱家子孙完全继承了朱元璋草莽英雄的本性,书也不读了,斗大的字也不认识一箩筐,有的做起了木匠,有的扮起了商贩,有的御驾亲征玩起了真人模范秀。三十刚过四十不到挂掉成了常态,淫乐无度却生不出个子嗣,连接班人都没有一个。大臣再强也撑不起一个混蛋皇帝啊!朱元璋要是地下有知,气的棺材板都能跳起来。 很多人不喜欢明史,我也是,感觉明朝的皇帝太荒唐太变态了,对中国社会伤害太大,要知道明朝皇帝胡搞乱搞的年代,正是西方世界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大陆诞生了伟大的牛顿、莱布尼茨、黑格尔、培根.....但,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历史总是在不断的上演,你读懂了明史就读懂了中国,就读懂了国情。 读史使人明智

《百年明朝一鉴开》读后感(三):昏君与佞臣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鸡与鸡蛋的关系

百年明朝,历来都是广受诟病的朝代。先是有开国皇帝朱元璋,因生性多疑,对与他一同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们镇压殆尽。后有嘉靖皇帝,喜灵芝灵龟,下诏命各地,广求以进,广纳百川。这些鲜明的例子,在明朝显得尤为突出,将中国历来,对祥瑞,神异,宿命,果报之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熊召政老先生的《百年明朝一鉴开》,更是将这些鲜活的历史人物表现在读者面前。有权有势与有才有能这几个字经常搭配在一起。历来在人们心中,有权有势之人,必定有才有能。然而,在熊召政老先生的《百年明朝一鉴开》中,似乎让人们更加明确的对有权有势与有才有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对那些,有才有能,且有德的肱骨之臣进行大肆屠杀,譬如宰相胡惟庸。嘉靖皇帝因忌讳别人说他继统不正而格外需要神灵庇佑,疯狂的将那些无才无能,且无德之士提拔为有权有势之人! 本书将明朝当代的各个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分析的头头是道,然而有一缺点:对于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们而言,如果在对历史评论过程当中,没有将历史人物用时间串联起来,就会显得没有头绪,减少兴趣,此为鄙人之所见。并且在本书第三页第一行的“乖戾之处”,是否应该改成“怪戾之事”,更好一些?且在第六页第九行的“此番登极”,是否是打字错误,应该改成“此番登基”。 此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以及论证理由是在校学生以及文人雅士,借鉴的好地方。论点吸引人,论据,有理有据。例子既浅显易懂,又不失文人典雅之范。文中所评论的经典人物譬如刘伯温,宋濂,方孝孺,姚广孝,王金,严嵩,徐阶等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但通过熊老先生的这么一细讲,人物形象更加的立体了。一些人物如王阳明一提到王阳明在我的耳畔就如同听到王重阳,那是神雕侠侣当中的一个神秘人物,这让我对熊老先生写的王阳明更加的感兴趣了。 读史可以明智,此书当中也列举了很多文人雅士知识分子的窘境,以及壮志难酬之心。更让我慨叹,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有多么的好,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多年,大部分人已经摆脱文盲之身,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人人称道的社会环境下,还是有很多的人批判社会,批判国家政治,怨声载道。在封建社会尤其在明朝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朝代文人雅士很多都壮志难酬,他们经历的心路历程,是现在人无法理解的。 历史之作,评史之作尚且不能一遍,就通读其透,闲暇工夫,还是多读几遍 。

《百年明朝一鉴开》读后感(四):从明朝帝王师们的命运看明史

本书对明朝的帝王师的人生经历进行分析,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书中大量引用历史文献中的原文,来论述作者的观点,有理有据。

出于政治体制的原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防止大臣专权,取消了宰相制度,而由皇帝掌握实际的领导和决策权,为分担皇帝的工作,设立内阁,而内阁首辅大多都是帝王师出身。分析明朝帝王师的命运,就能看出明朝政治风气的好坏。有能力的帝王师成为内阁首辅,遇上贤明的君主,便能成就一番丰功伟业;遇上昏庸的君主,便只能成就悲剧的人生。像严嵩这样的人,由诤臣变为佞臣,圆滑世故,是受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所影响。明朝的所有帝王师中,最老谋深算的当属徐阶,在与严嵩争权夺势中,保存实力、坚定隐忍,选准时机给予致命一击,最终将严嵩置于死地,其计谋之深,忍耐之久,常人难以企及。

在明朝众多帝王师之中,对朝政影响最大的非张居正莫属。张居正的故事,之前也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里读到过。作为明朝中后期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雷厉风行,主持改革,虽然最终失败,但依然值得敬佩。他主持的改革历时十年,使明朝出现了中兴的气象;他用人不拘一格,重事功;他推行的一条鞭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经济发展。然而,改革必然要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必然会有阻力。改革得越彻底,触及的利益越大,阻力就越大。张居正的改革正是如此,所以最后以失败告终。

性格决定命运,每一位帝王师都有不同的命运,有的人可说是生不逢时,有的则是性格制约了命运。看完这些帝王师的故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中国文化向来崇尚中庸之道,个性太过刚强鲜明,自然是不能为世人所容的。如狂人解缙,少有才华而历练不足,为人狂妄不知藏其锋芒,最后不得善终,让人唏嘘不已。然而精明如刘伯温,竟也无法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功成身退,保全自身,确实让人遗憾。

书中的一个观点很有道理。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的宰相,都曾任过封疆大吏,对世俗民情了解深刻,这样在处理实际问题时,才不会纸上谈兵。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见多才能识广,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在遇到问题时,考虑周全,处理恰当。所以现代的人才培养注重多岗位锻炼,就是希望人才能在工作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教训,掌握多种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看历史,分析历史人物的际遇,其实也是在反思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希望自己能借助古人的智慧,作好自己的选择,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百年明朝一鉴开》读后感(五):粗说此书

其实我作书评很多时候都喜欢结合任务的生平事迹,而这一次。我不想把作者与作品放在一起讲。老实说,知道这个作者并非是源于其作品,而是源于另一个文学家“土家野夫”的一篇檄文《是非恩仇二十年》。不过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评价一部作品其核心是作品文本,而非其作者,更不应谈作者的逸闻。

《明朝那些事儿》这一系列的书可以说是很多人的明史启蒙教材。而在学界,其实只是把这系列的书当做历史题材文学作品而非历史著作。我今天所要说的这部书,恰恰与之相反,这部《百年明朝一鉴开》应该被定义为历史著作而非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其核心是审美性,普通人就可以阅读,所以其内容不需要有多严谨,而重点在情感的表达,以及遣词造句的美感。所以我们阅读《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而我们讲的历史著作,无论其体例如何,强调最大程度还是还原历史真相,再次就是达到以历史指导当下的目的。

我们翻看这部《百年明朝一鉴开》,写作形式其实就与《史记》类似。《史记》是纪传体,我们这部《百年明朝一鉴开》也是以明朝历史人物为骨架来分析明朝的历史事件以及脉络走向。

这个书名乍一看不知所云。明明是历史著作,为何起这么一个难懂的书名呢。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追溯到两个典故,一个源自于唐太宗李世民所说,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

这里的镜,便是鉴。所以说原书名的“一鉴开”即是以古为镜的意思。

那么第二个典故就是句式了,这里的句式结构是活用了明朝大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诗《观书有感》中的一句:

原文的意思是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打开了,那么我们在本书中就可以了理解为,这部书就像镜子一样打开了,而我们希望用镜子来指导当下。这边是这部书的书名的意义所在。双重用典,也算是作者的一个小彩蛋了。

关于书的内容,其实更应该读者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某些观点其实与学界的主流观点还是相悖的,不过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觉得难能可贵,毕竟历史的面纱需要不断去揭开,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新的东西来冲破一些藩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