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最长的一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长的一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最长的一天》是一本由[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一):复述

《最长的一天》是瑞恩撰写的《二战史诗三部曲》中的第一部,1959年率先出版。2005年中文版初版面世,由于翻译仍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资深战争史研究者董旻杰再次校译,于2018年3月出版。

《最长的一天》描绘的是诺曼底登陆一天之内发生的所有事情,从登陆前夕的德军指挥官,英国地下反抗组织,盟军首领的各种活动、到登陆前夕和当日所发生的事件都做了详细的陈述。瑞恩有着身为战地记者所特有的新闻人的敏锐和独特的切入点,亲历诺曼底登陆的他用笔描绘了一个史诗级战场。瑞恩耗时20年走访了5000多位见证人,参与登陆日的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幸存者,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件,地图,行动报告,伤亡人员名单,大量的文件以及口述等等有价值的一手资料,查阅了秘密档案,对诺曼底登陆研究现状的研究,以及对德国老兵的采访,这些资料都是瑞恩写作本书的内核。国内知名战史作家余戈先生曾经评价《最长的一天》,就像“在诺曼底的海滩上装了一万个摄像头,这种上帝版的控制能力建立在对几千个人的访问之上。”

新修订版《最长的一天》与原版不同的是,依照中国人的习惯保留了能查到的人物的姓名全称以及职务、尽可能写清了对出场的军人的部队番号,职务和军衔。

与以往冗长的战争史不同,本书从具体的人物为切入,由点到线,以线到面,全方位的进行描述,充满了活生生的人的所作所为与喜怒哀乐,而不是干巴巴的史料。瑞恩的初衷“无一人无出处”的品质得以充分体现。本书是关于人的故事,不管是盟军还是德国,都是最长的一天。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二):兵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读战史,可以帮助丢弃纠结和不安,可以修复玻璃心,找到坚韧和人性的光芒。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用十余年时间寻找D日幸存者,通过当年参战的德军和盟军幸存者、战地居民等,拼图式还原了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实况”。一路读下来,如同沉浸在几十条故事线和几百个分镜头的脚本中,身临其境,历历在目,有那些大无畏的英雄,更多的则是普通一兵,以及平民,置身战场的茫然、恐惧、绝望。有人说,一个伟大的新闻记者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当代史学家,作为战地记者的瑞恩当之无愧。他的作品中,战士的英勇牺牲、战争的残酷暴力、人性的文明光辉与原始本能的残忍,全部坦坦荡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1944年6月6日,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舰队开始在那些海滩外面集结——近5000艘舰船运载了20多万陆军、海军与海岸警卫队的官兵。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德军名将隆美尔居然在家休假,对一线毫无所知,而希特勒更是在高级将领们的患得患失中后知后觉,直至灭亡,这算是命中注定吗?而盟军方面,多方调动,计划周详的行动,在执行中也一样是错误百出,混乱不堪,冤死亡魂众多。

珍贵的是,无论盟军还是德军,在混乱中,都有单兵或小组迅速反应,顽强的让战斗进入掌控,让人敬畏的信念和执行力。

在看美剧《兄弟连》时,最后一集德军被俘将军的讲话让人动容:“这是一场漫长的战争,也是一场艰苦的战争。你们英勇并且骄傲地为祖国作战,你们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紧密相连,这样的情谊存在也只存在于战斗中。象兄弟一样,共同使用散兵坑,在最需要的时刻彼此互相扶持,你们共同面对死亡,一同接受磨难。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为能够与你们每个人共同服役而感到骄傲。你们有权享受永远快乐而和平的生活”

《最长的一天》读后感(三):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

#阅读打卡#《最长的一天:1944诺曼底登陆》科尼利厄斯·瑞恩 计划阅读360min ,实际阅读276min,完成率100%

摘录:

加拿大第1伞兵营A连连长唐纳德·J.威尔金斯(Donald J.Wilkins)少校正在一座貌似小工厂的楼房边悄悄地走着,忽然间发现草坪上有一群人,他立即匍匐在地盯住他们,黑影们却一动不动。威尔金斯使劲看了半天,站起身子骂骂咧咧地走了过去。果然不出所料,这些人影是花园里的石头雕像。

感悟:

这本书的同名电影很是出名,一直没有看。基于对二战这段历史的兴趣,在微信读书上找到了这本书,连带作者瑞恩的另外两本关于二战的书《最后一役》《遥远的桥》所构成三部曲,想一并看看。二战的书读了不少,纪录片也看了不少,人物传记也了解了一些,具体到细致地描述某一个战役的,倒是没有涉及太多。 作者科尼利厄斯·瑞恩是在采访了众多亲自参与过二战的人之后,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写成的这本书,因而他天然地具有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优势。而他的写作方法也极具特点:不是从整个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宏观面上来陈述、分析、评论其前因后果和过程的,而是通过战役中的每一方参与的作战人员的具体行动、身处当地的普通人在D日前后的生活轨迹甚至细节来展现的。这样的写作让战争场景十分具化,读者甚至可以身临其境一般地进入到当时的世界。上帝视角的回述口吻也增添了事件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让人不置可否。 我们会发现在诺曼底登陆的前几天,德国高级军官坚守在西线一线的人数越来越少。诺曼底也被他们认为是不太可能的登陆地点,天气不太好的六月初更是不会是登陆的时间。因此即使在希特勒的侦察兵们监听到了发动“霸王行动”的广播暗号之后,他们仍然选择不相信。在这里,在诺曼底,防线很放松,兵力很少。希特勒还承诺如果这里发生登陆战役,会派1000架飞机过来,只是当地的士兵们永远没有等到那1000架飞机。 隆美尔就是在这个时间点,决定请假回家一趟,并会见一下希特勒的。而远在德国南巴伐利亚州贝希特斯加登的别墅里的希特勒,更是每天中午起身,开个两次会议,深夜再举行舞会、音乐会狂欢,然后再和爱娃睡到中午。领导者都如此了,可以想象当盟军的伞兵们飞降到犹他时,德军是多么的不知所措。很多当地的德军都认为,或者说是希望,这只是盟军发动的一次小型攻击。而盟军由于天气变化和对地形不熟,先头部队的伞兵散落到四处,难以集中。但是慌乱的德军并没有给他们致命一击,甚至出现了两边士兵面对面不敢开枪,而装做什么都没有发生,就此分别的荒诞场景。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战役前的“等待”,战役中的“夜晚”和“D日”。它不像小说一样有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科尼利厄斯·瑞恩写的就是群像,是纪实文学。在一个自然段里,会从一个人物跳到另一个人物,从一个场景飞到另一个场景。每一个人都有名有姓,是真实而具体、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会害怕、会战斗,也会在科尼利厄斯·瑞恩的笔下就那么死去,事实上他们真的死去了。 战争还是残忍而惨烈的,海滩不再是阳光下的度假胜地,变成了尸体横飞的生死场。就算希特勒一直没有下达命令增员,面对德军的防线,盟军的损失还是相当多。人性在战争面前一览无遗:舰队为了按时达到海滩,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落水的士兵们淹死;三个德国士兵想投降,大喊着Bitte(不要),盟军的上尉听不懂德语,几枪了结了他们的生命;挂在树上的空降军,飞起的没有脑袋的尸体,大腿被炮弹炸开看到骨头的年轻士兵还幻想着吃了药就会好;杀掉一个美军却在其衣服里找其与妻子的合照,想帮其寄回去的德国俘虏······有时候看着看着,眼眶就湿润了,为生命,为人性。 在最后的最后,隆美尔从一直痛心疾首的惋惜中走出来,还希冀增援赶到能扭转局势,发现毫无希望之后,只能劝他的部下在这最长的一天,劳累的一天,去睡一个觉。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以睡得还不错的时候了,因为一年之后,德国战败。 感谢有这样的作品,用这么丰富的资料,极具创意的写作手法,诚恳不做作的态度,书写了这一段历史。也要赞美一下翻译李文俊、 陶洁 、 申慧辉、 董旻杰,他们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身份、军衔,每一个专业词汇都做了修订,对于作者明显的逻辑错误进行了改正,大大提升了这本书的可信度、准确性,向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致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