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思想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思想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思想史》是一本由[英] 彼得·沃森 (Peter Watson)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0,页数:12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想史》读后感(一):心灵的美,可以摒弃尘世的污

读这本书的时候正好在一家 P2P 公司的水深火热之中,本来风控是件很简单的事情,本来如果大家能够公开透明的交待清楚自己的工作业绩,什么事情都没有,但是当时我自己就是没有信心了, AUC 本来做到了 0.9X,也只敢对外公开 0.8X。思想史,是心灵美的历史,是可以摒弃尘世污的历史,在污浊的环境中读思想史,可以出淤泥而不染。

《思想史》读后感(二):历史牛书

一本很牛的书,综合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宗教、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累计1000多页真的是一部巨著,很佩服作者居然收集了如此多的史料。里面关于基督教的历史是重头戏,从宗教的产生到宗教对欧洲的控制再到后来人们的反思和宗教改革,非常的详细!基本可以说是我看过的书中对这段历史最详细的描述了。如果说美中不足的话,那借助其他一些评论来说,一是关于东方中国、日本的部分少了,描述的总共也不到100多页,其他的伊斯兰部分也少了一些。二是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其中体现的不够,比如十字军东征、拿破仑战争等这些战争其实对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书中体现的不多。不过总的说来,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收获很多。

《思想史》读后感(三):拙见

思想是什么, 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难以定义的东西, 但是作者想为思想立传, 这就是非常困难地事情. 历史学家在写史之前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对象和目标. 像这本思想史, 就很容易写成哲学史或者是通史, 我认为作者写着写着就陷入了后者. 内容丰富, 但是缺乏流动, 弹性和深度. 私以为如果一定要写思想史, 一定要先确定思想在这本历史的地位和范围, 比如如果我写的思想是政治思想, 那么我这本思想史就要避免和普通的政治史有太多重叠. 如果我写的是哲学思想, 那么我这本思想史应该着重于哲学思想的承前启后, 给作者以流动的感觉, 避免普通哲学史的平铺直叙.

如果你什么都想说, 那么就什么都说不清楚.

《思想史》读后感(四):在读中

一本絮絮叨叨(非贬义)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史,作者赋予灵魂,欧洲和实验为自己的三分法则,构筑了一个思想史的巨大殿堂。

难得的是,他给予中华文明许多应有的篇幅。 然而正如华夏文明孕育之人难以透彻认同从柏拉图开始的“存在巨链”,那种总想找个秩序至善的“神”的欧美文明。 扎根欧洲的作者,也难以透彻理解从大禹治水开始的“人定胜天”,那种“天人合一”的华夏文明。 交流,带来发展,思想史的交流,是文明交战的前沿阵地。

从欧洲开启大航海开始,华夏文明因守旧失去了许多旧日领土,但如今,是华夏文明博采百家之长,再次扬帆起航的时代,走出地球摇篮,向着星辰大海前进~

《思想史》读后感(五):灵魂、欧洲和实验

《思想史》的结构和主题是3个:灵魂、欧洲和实验。

一、用更加浅显的话,表述如下:死亡、个人主义和实证精神。

人类思想首先发现了死亡。现在还没有证据证明,动物明白死亡的含义,它们可能明白痛苦,但是不明白死亡。

死亡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不连续。如何解释这个不连续?

于是永恒不变的灵魂,出现在每个不同的文明中。

个人主义,非常幸运的出现在欧洲。它是一种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在个人主义出现之前,大多数人还是生活在集体环境下。

实证精神,就是以实验的方法去证明事情的真伪。在这之前,人们的认知只服从于权威的人,权威的机构,从来没有想一想自己去做实验。

二、其实,死亡、个人主义和实证精神,用3条主线来表述,可以这样理解;

死亡,代表人与自己的关系。

个人主义,代表人与人的关系。

实证精神,代表人与物的关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