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英国鸟类史读后感锦集

英国鸟类史读后感锦集

《英国鸟类史》是一本由(英) 德里克·亚尔登、翁贝托·阿尔巴雷拉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4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鸟类史》读后感(一):谦卑地生存吧

《英国鸟类史》主要讲述了大不列颠群岛上的鸟类15000年以来的变迁及进化过程。不同于一般的鸟类著作,这本书充分利用大量考古学的挖掘信息报告,将鸟类的知识与考古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普遍认为,鸟类的骨骼非常相似,以至于不能被可靠鉴定,而鸟类骨骼又远不如哺乳动物那样结实,这就导致了另一种流行观点的产生——认为不会有什么有重要意义或价值的鸟类亚化石(遗体)或化石记录。例如在现生的动物群中,9500种鸟类中大约60%是雀形目,小型雀形目在现代鸟类动物群中占主导地位,那么它们在中石器时代的林地鸟类动物群中很可能也是一样,但雀形目恰恰是在考古学发现的动物群中保存最为不好和最难以准确鉴定的物种。 但作者通过整理大量的考古记录,并与鸟类学知识相结合,逻辑缜密地论证了英国鸟类的变迁史。内容包括古鸟类鉴定、种群分布以及鸟类动物群与生境变迁、人类文明演化的交互影响等。本书以时间作为潜在线索,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历史的发展来叙述,配合以大量的插图和图表,生动详实。 鸟类起源于1.94-1.35亿年前侏罗纪的小型两足恐龙,鸟类在1.35-0.65亿年前的白垩纪大量见于西班牙、中国、蒙古以及美国,但在英国境内鲜有发现。英国最早的鸟类化石来自剑桥地区大约1亿年前早白垩世早期白垩层的绿砂岩。末次冰期和中石器时代的动物群标志着英国现生鸟类动物群开始出现。 随着人类活动开始出现并逐渐对环境产生影响,鸟类的生存环境也随之被改变,进而影响到鸟类的演化与变迁。落叶林地鸟类在欧洲西部分布不均匀或缺失,这往往被错误解释为是由于某些气候或地理上的限制,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由于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的森林被大规模砍伐而导致的物种灭绝[森林在英国地区减少得最为严重,1895年的森林覆盖率大概只有4%]。 食物供用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动物种群规模的主要制约因素,对于许多鸟类来说,为确保人类自己食物供用而进行的农业变革,已经成为决定它们食物供用的主要因素。乡村娱乐作用的增加也对鸟类造成了影响:在地面筑巢的鸟类非常容易受到干扰,甚至被践踏。 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物种,回望过去,我们应该更加自省、更加谦卑地生活在这地球上。

《英国鸟类史》读后感(二):序(中科院周忠和院士作序)

作为一名古鸟类学家,得知《英国鸟类史》(The History of British Birds)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感到由衷高兴,为这本书作序,更是义不容辞。

《英国鸟类史》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大不列颠群岛上的鸟类在15000年以来的变迁及进化过程。不同于一般的鸟类著作,这本书充分利用大量考古学的挖掘报告信息,将鸟类的知识与考古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两位作者,一位是曼彻斯特大学退休教授德里克·亚尔登(Derek Yalden),专门从事脊椎动物学研究,曾获得林奈奖章;另一位是谢菲尔德大学考古系的资深教授翁贝托·阿尔巴雷拉(Umberto Albarella)。两人的合作可谓跨学科研究的典范。因此,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更多细致的鸟类骨骼鉴定,也了解了更为丰富的考古记录支撑数据。

本书由八章构成,涉及古鸟类鉴定、种群分布,以及鸟类动物群与生境变迁、人类文明演化的交互影响等。此外,书稿的结尾部分还有详尽的附录,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数据库。表中对中更新世以来的英国鸟类的历史记录进行了全面总结,并附有拉丁文学名。作者没有按照单一的时间线串连全书,而是选择了多角度切入,这使得书稿在呈现学术性之余更具可读性,亦使研究领域外的普通读者能更多了解英国文化。

“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对从事古鸟类研究的我们而言,得到“准确鉴定的骨骼”和“年代确定的标本”是展开研究的重要前提。如何鉴定鸟类骨骼?如何确定种属?如何依靠考古记录应对年龄测定中的复杂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中需要经常面对的难点。两位英国学者的撰述为我们展示了“英国经验”,我相信,读完此书的古生物研究者定能有所收获。当然,书中亦不乏趣味性十足的内容,对一般读者而言,阅读此书也是一种穿梭在过去与现在,游走于文明与自然间的独特体验。比如,罗马人统治英国时对小型鸟的烹饪有极大兴趣,他们对野生鸟类的食用尽管绝对数量很小,但范围很广。又如,从伊丽莎白时代到维多利亚时代,猎物的获得和保护借鉴了为收集标本而改进的剥制技术,等等。

以科学普及与科学教育助力科学文化建设,是我们在学术研究之外一直竭力践行的理念。平心而论,翻译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十分不易。但是,对学界和普通读者而言,这又是一项能让大家更多了解国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以及传递科学普及之精神的工作,意义非凡。

本书的译者周爽2008年进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习,从事古鸟类方向研究。博士毕业后担任《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的编辑,继续从事着古生物领域的相关研究。当听说她在完成繁重而琐碎的本职工作之余,还承担了翻译工作时,我感到很高兴。周爽博士在翻译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大量专业且细致的工作,衷心希望她的努力能够赢得读者的喜爱,也希望更多人能由此对古生物、对自然及至地球增添更多认识和保护的情怀。

周忠和

2022年10月16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英国鸟类史》读后感(三):英国鸟类史的翔实探究博物学专著

-

《英国鸟类史》, (英) 德里克·亚尔登、翁贝托·阿尔巴雷拉,思库@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依据大量考古材料、典籍记载和图表数据,以线性时间结合主题阐释的方式,叙议结合,呈现了英国鸟类研究至近代鸟类学兴起的历程,与对现状即未来的描述,翔实严谨,阅读需要基础知识,有一定门槛,是专 业 深 度的学术著作,不是通俗作品。

-

全书八章,前四章讲述鸟类骨骼鉴定方法,远古时期英国及欧洲鸟类的生存状况与分布情况等,这几章我没能进入,不明觉厉,我的兴趣在余下四章的文化史。

-

第五章“我来,我见,我征服”。恺撒的名言。

恺撒是博物学爱好者,每征服一地,他会注意当地的农田耕种和生物类别。恺撒记载了英国的凯尔特人饲养母鸡、鹅和野兔的情形。作者梳理了家鸡、家鸭、家鸽传播的过程。

就早期鸟类知识而言,古希腊罗马是重要时期,人类开始形成理性自然观,自然科学诞生,书中记载了罗马引进的物种和罗马时代英国的野生鸟类。

-

第六章“僧侣、君主和神秘仪式”,第七章“从伊丽莎白到维多利亚”,是我喜欢的主题。

-

古典时期之后,基*督教兴起,取代了衰落中的古典文化。具备良好知识素养的宗*教人士成为知识的记录者和传承者,宗*教信仰也使他们更关注自然,并留下了丰富有趣的资料。

作者讲述了英国鸟类的拉丁语名词变化,比如渡鸦,这些变化往往伴随着象征意义,与神和来世相关,或作为一种征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定居生活,遍布着琳琅满目的鸟类的地区分布,它们也出现在中世纪的地方志、动物寓言、宴会菜谱、诗歌与绘画之中。

-

文艺复兴,英国博物学爱好者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撰写了包括鸟类在内的许多博物学著作,包括各种鸟类解剖特征在内的木刻插图、绘画、文化意义以及实用和医用功能介绍,印刷术推动了这些著作的流播。

普通公众纷纷投身博物学,成为自发的观鸟爱好者,广泛参与信息搜集,为研究者提供经验数据和材料支持,促使分散的鸟类学发展成为关注分类、命名等专门化研究的科学。

与此同时,捕猎、羽毛装饰、标本收藏,对栖居地的肆意入侵,造成近代鸟类的大批灭绝。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里也有很多关于鸟类的精彩描写,乔叟、莎士比亚、《玫瑰传奇》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