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拼团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拼团人生》经典读后感有感

《拼团人生》是一本由(韩)金荷娜 / (韩)黄善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59.8元,页数:2022-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拼团人生》读后感(一):亲密关系的另类解读

这本书是2022年10月才出版的, 现在才11月初. 我平时一般不看新书, 一个是贵, 二是营销太狠, 不知道哪些是真话.

我为了在微信读书上看这本书, 还付费成了会员.

电子版读这种两个作者的交叉写作, 没有明显的标识, 看了大半本书我还是有点晕不知道谁是谁. 可能纸质版会好一点?

另外我感觉吧, 作者暗示两个人是没有性 没有爱情的两个女生的合住关系, 但我存疑. 我还是怀疑两个人是女同性恋, 但在韩国可能同性恋没有那么容易被接纳吧. 不是同性恋对两个人的这本书也是一个卖点, 受众会广阔很多.

为什么我怀疑这个呢, 因为我一直很好奇她们的100平方米的房子有几个卧室, 两个人有没有分房睡, 但真就没有这方面的细节.

另外卫生间有几个, 她们心心念念的浴缸放在哪里 (中国100平方米有些是配有两个卫生间的).

真的是单纯的合住, 那正常也会描述一下, 两个人不同的卧室, 装饰风格什么的会不一样. 但貌似她们是共享一个衣帽间. 总之就看不出来两个人不住睡同一个床的细节. 当然也没有什么细节反映两个人睡在同一个床啦~

但瑕不掩瑜, 这本书还是挺好看的, 而且没有什么注水, 挺真实的.

亲密关系在哪里都有很大的挑战.

两个人性格迥异, 确实很需要耐心与尊重来磨合.

人归根结底还是孤独的.

《拼团人生》读后感(二):8个笔记

◆ 一个分子家庭的诞生

>> 原子之间可以很紧密,也可以很松散。当今社会由一对男女紧密结合而成的家庭单位已不再是唯一的答案。未来还会有更多形态的“分子家庭”诞生。我的家庭结构应该就是W2C4,即两名女性、四只猫:一个很稳定的分子结构。

◆ 截然不同的人

>> 共存的第一步便是不因不同而带有偏见或妄自评价。

◆ 从容的负债者

>> 如果无法避开自己所惧怕的事,不如就直面它。我们长期处于安全圈内,如果试着向外伸出脚,或许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不似想象的那样危险。越是胆小鬼,越可以信任自己那不会使自身陷于险境的本能与直觉。

◆ 那些不结婚才知道的事

>> 如果到了我这般年纪还没有结婚,便能窥探到隐藏在世间的一个秘密——不结婚也没什么大不了。正因我没结过婚,才最清楚不过。不结婚真的不会怎样。仔细想想不结婚会发生什么,好像除了结婚的希望越发渺茫,也没有其他的了。

>> 一个人的自尊远比大多数的社会关系来得重要。并且比起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才更加重要。

◆ 独居何时会成为独身

>> 我觉得独居和独身最大的区别在于对生活的认知,即你认为当下的生活是暂时的还是半永久的。

◆ 望远运动俱乐部

>> 你们知道老了之后自信从哪儿来吗?从体力中来。”金荷娜的母亲身材娇小,年轻时由于体弱常常病倒在床上,但在四十岁后开始努力做瑜伽和游泳,现在已经有资格说出这样的话了

◆ 重温独居的一周

>> 据说越是性格内向的人,越是需要通过安静独处为自己补充能量。家本应是放松的空间

《拼团人生》读后感(三):既然没有一种“应该如此”的活法,这样生活又有什么不好?

活到三十几岁时,我擅自总结,人生如要渡过大大小小的关卡,必须不外乎两件事:手里有钱,身边有人。

截至目前,这两项人生课题我都做得很敷衍,一直对于投资理财兴趣缺缺,只拿着每月一点可怜的薪水,虽没什么额外开销,也没攒下多少拿得出手的积蓄,想凭自己的能力在一线城市交通便利的地段置套房产简直是痴人说梦;自从下决心告别了合租生活,目前还沉浸在独居的乐趣中不愿琢磨改变,在新冠的几年间更是绝少与朋友来往,本就不多的朋友联络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像我这样活着,抗风险能力相对是比较差的,也难怪老家的家人有时会担心,不知我一个人该如何在这凶险的世上平安渡过一生。

到了这个年纪,结婚成了理所当然的选项,一旦与人步入婚姻,就能消除家人对你未来的担忧恐惧,家人相信婚姻作为久经考验的制度,能托住个人在社会生存的底线,让你遇到难处时有人可依,任何状况都不至于陷入绝境。从小生活在一个还算稳固幸福的家庭,我也深知自己是婚姻和家庭的受益人,却一直没有被这套理论说服。彼此相爱又深谙共处经营之道的两个人,也许能建立这样比个人更加稳固抗风险的家庭单位,但且不说并没找到相知相爱的人做伴侣,即使遇到相爱的人,两个本是外人的人朝夕相处,共同经营婚姻和家庭也是可想见的困难重重。无论如何,人生并没有某条自动乘上的安全轨道,可以一劳永逸解决所有课题,你只能去尝试、去摸索,找到适合自己、又能够承担的某个选项,再用力把它经营起来。

正因为相信不存在一种“应该如此”的活法,这本书形容的“无关爱情的同居生活”才让我感到好奇,是否还存在一种我没能想象的共生方式?四十岁左右的年纪,两个好友,合买下一套房产,两人四猫的同居生活,虽然没有约定要相伴到人生尽头,却也希望彼此关照着把同居生活长久经营下去,这样的选择并不常见,但也不失为一种值得探索的活法。

1. 关于界限

要问我人与人之间关系经营最重要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永远是:界限。我喜欢朋友的关系,部分正是因为朋友再亲密也会守界限,并不会过度侵入你的生活,你可以掌握开放的尺度;陌生的室友可以长久和平相处,因为室友有室友的界限,我们可以尊重彼此的生活习惯,尽量互不干扰地生活。也曾尝试与朋友做室友,但时间不长,仍是一种责权清晰,彼此独立,交集不多的生活方式,那段时间我们都工作忙碌,作息时间又不同,连一起在家吃饭的时间都很少有,所以朋友的界限、室友的界限都好好遵守着,并没突破到一种更紧密联系也因之会更具挑战性的生活方式。

但本书的主人公是两个好友合买了一套不动产一起生活,她们一起吃饭,一起还贷,把两个人四只猫的生活整合到一处。这样的生活无论如何做不到完全彼此独立和责权清晰,因此两个人的关系也需要比一般的朋友或室友要亲密许多。你需要关心对方的经济状况,了解对方是不是有足够的责任心,任何情况都能按时偿还贷款,不会给你额外增加负担。当美食家遇到不爱做饭的人,一方固然可以以满足另一方的胃袋为乐,另一方则设计出宽敞向阳的大厨房给她施展拳脚,并毫无怨言地承担每次饭后把厨房恢复干净整洁的重任。当极简主义者遇到轻微囤积症患者,愿意随手整理,让两人的家保持不冗余清爽状态的一方固然可贵,我觉得肯把物品的处置权部分让渡,承认多余的物品可以精简,努力改变自己的一方也是相当难得的。

两个人的生活仍然充满界限,生活习惯迥异的两人同住一个屋檐下,需要时刻体谅对方的心情;虽然与对方的家人保持着良好关系,但不必承担照顾对方家人的义务;虽然喜欢两人共同经营的生活,但如果一方的生活轨迹出现重大变化,这样的生活也随时可能迎来结束。但在各种界限制约当中,这仍然不失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毕竟,恋爱和婚姻难道是一种不存在界限的关系么?其实不然,无论如何都是两个人,习惯不同,性情不同,需求不同,想法不同,再亲密也不可能像一个人那样随心所欲,仍然需要尊重对方,体谅对方,倾听对方,寻找共存之道。婚姻和家人的关系难道永不终结或牢不可破么?也不是的,最好的关系也会因为意外和死亡迎来终结的开始,婚姻更是可以轻易离缘,今天的家人转瞬会成为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人。人与人的关系,充满界限和终止期,忽视这些去生活,就会给自己带来无法承受的痛苦。既然如此,如同书中的主人公一样,时刻尊重着界限的存在去经营共同的生活有什么不好?任何关系不会因为它有边界和终止就失去魅力,反而会因此而更让人珍惜不是么?

2. 关于他人

他人,既可以是地狱,也可以是救赎,且看你如何与之相处。两位主人公都是独立智慧的人,十分懂得珍惜与同居人的关系。懂得欣赏同居人身上与自己不同之处,取长补短,把同居人对同居生活的付出看在眼里,心怀感激,当发生矛盾时,懂得调节心态,把重视“人”放在第一位。如此生活下来,彼此都会积累下越来越多值得感激的事,快乐的事,终于释然的事,学习成长的事。这样的同居生活,才能在每次回家看到一盏点亮的灯,看到除了自己以外的人,不但不觉得烦躁,反而心生安慰。两个人的生活,才能彼此疏解压力,放松身心,成为值得珍惜的救赎。

3. 拥抱一种新生活,时机是?

人要渡过种种关卡,必要的有两点:手里有钱,身边有人。钱当然要靠自己好好经营,如果实在不会理财,至少要踏实攒钱,有一定的积蓄,过量入为出的生活才不至于遇事慌张。而身边有人,对于我而言,也许需要开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探索和他人之间一种比普通的朋友、一般的熟人更亲密的关系。

读着两位主人公的故事,惊觉自己与这样的生活之间相隔的距离恰恰是与真正成熟有担当的大人之间的距离。当有人挑战你的生活方式,是否能找到适合的办法扩展目前的生活,兼容不同?当面临独自一人时不曾面对的课题,是否能体谅对方的心情,寻求共同的解决之道?当比之前更深地依赖他人时,能否在保持情感依赖的同时保持独立的力量,在必要时成为对方可依赖的对象?当遇到比个体生活更大更复杂的考验时,是否有足够多的斤两稳住内心,成为足以支持自己和他人的光芒?

也许,当我努力成长为这样靠谱的大人时,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会随之开启。书中两位主人公面对的课题,其实所有的人都在平等面对着,即使你和她们交出的是不同的答卷,我们终究不能逃避人生发来的考卷。那么,再加把劲努力活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