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布鲁克林大桥》读后感1000字

《布鲁克林大桥》读后感1000字

《布鲁克林大桥》是一本由[美]凯伦·海瑟著作,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1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布鲁克林大桥》读后感(一):《布鲁克林大桥》读后

一本讲移民家庭在纽约扎根的故事书,老少咸宜。

作者一家是俄国犹太人。一天,母亲从一篇罗斯福总统与熊的新闻报道中获得灵感,用布缝制了一个熊玩偶,并称呼它为“Teddy”(罗斯福总统的昵称)。从此,世界上就多了一种人人都爱的玩具。一家人也靠生产泰迪熊的生意,在纽约站稳脚跟。

本书作者是这个移民家庭里一个小男孩,故事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基本按时间线展开,讲了围绕这个家庭发生的故事,亲情,友情,以及犹太移民间的相互扶持……整个故事很温情。

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些让人敬佩的犹太人。流落异乡,勤劳肯干(父母原本开着店面做小生意),重视教育(姐姐小小年纪就想着开社区图书角了),而且团结,肯无私地拉同胞一把(姑妈把毕生积蓄都拿来资助同乡出逃,爸妈大度地把客厅借给朋友留宿等)。到这本书的结尾,不过两代人,作者一家已经跻身中产甚至上流阶层。难怪犹太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瞩目成就,犹太民族的确有过人之处!

《布鲁克林大桥》读后感(二):幸福之桥---评《布鲁克林大桥》

因为家有小小爱阅读的读书郎,所以我也在潜移默化中投入了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也是我由此结实了麦克米伦世纪童书的零时差.YA书系。作为这样的一套针对13---17岁青少年儿童的读物,我觉得这套系列读物很是丰富多彩地开启着这个年龄段孩子们阅读思考,走出国门看更广阔世界的机会。

就拿手头这本最近阅读的《布鲁克林大桥》读本而言,我觉得其中有着太多的话题内容值得探讨。乍然拿到这样的一本书册,其实哪怕是身为家长的我都充满着相当大的好奇心。以一座桥梁命题的小说会隐藏着怎样的剧情故事呢?

在踏上这个故事的阅读旅程中,哪怕是身为家长的我都是在不断阅读过程中发现书中的精彩,领略到小说的亮点。就故事的内容而言,这部小说作品主体部分讲述的是一个青春期有点叛逆的男孩子的成长故事。以他第一人称的视野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类似于青春期的迷茫和困惑亲情友情的认知,幸福真谛的解读。从最初的茫然到经历和面对诸多生活中的亲朋好友身边发生的故事,男孩不断地有着心理上的成长。面对亲人过世时的伤痛,直面伤痛时的正视,理解幸福,并懂得对未来的加倍努力争取-------对于他们家庭而言,『泰迪熊』引领着他们脱贫致富。对于男孩而言,诸多身边的种种事情激发着他对幸福的追求。难怪乎本书被称之为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纽约传奇,也是一个令人低徊不已的人间故事,更是一本耐人寻味的青少年小说。尤其是对于同龄人的小读者们而言,他们借助着这个故事可以感同身受地激发心灵上的共鸣。尽管成长道路上的迷茫或多或少总是难以避免,但是真正的幸福还需要孩子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和领悟。作为一部外文小说,我觉得全世界的孩子们的成长教育其实是互通的。中国的青少年们在读读这本小说时不仅仅可以开拓视野地了解外国孩子们对于幸福的追求,还可以借助本故事知道相关美国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不得不说《布鲁克林大桥》很是生动地给予读者们搭建起了领悟幸福的阅读桥梁。

就《布鲁克林大桥》的整体结构而言,我觉得这本书同样很是别出心裁。有别于传统的我们就故事读故事,这本小说的与众不同更在于三管齐下地有不同的创作框架。除了小说主体部分男孩子我的成长,我们不难发现还有一个比较离奇的布鲁克林大桥下发光男孩和其他孤儿们的故事。本书编者很是有心地用不同的字体,这很是方便读者们可以比较方便地进行内容信息上的筛选区分。事实上,我在最初翻看时就很是明确地对小说作品有着不同的品味。主体部分的真实人物故事和辅助部分的很有紧张,悬疑气氛章节。而在合卷的刹那,我既感受到了两个版块故事的独立性,又颇有意外滴觉得两个版块部分内容完全还可以巧妙地结合为完整整体的布鲁克林大桥故事。假若留心翻看,这部小说中还在每个辅助故事之后有着每日报纸或者时报的新闻播报。动静结合,虚实交织,合而又分,分而有合,这样的布局无疑让这部小说着实有着相当大的创作新意。

《布鲁克林大桥》这部小说的立意也很是值得一提。关于幸福追求的探讨,关于成长烦恼的解读,关于人生生死的描述等等话题对于青少年读者其实也有着很大的启发。借由着这样的一个虚构故事,读者朋友们可以从中收获多多,感触多多。一部好的小说作品无疑本身就具备着这样的创作特质。而《布鲁克林大桥》就是一本我个人以为非常值得一读的好书。在翻看这部作品时,读者们还可以对美国的发展,移民生活的描述,移民们对幸福的努力追求都有了一个相当印象深刻的了解。尤其是对于中国的青少年儿童们,这本书无疑带领着他们从某个侧面在认识一个更为鲜活的美国社会。

结束了这部小说的阅读之后,我和孩子还特地就这座『布鲁克林大桥』这座大桥百度了解了更多的背景资料信息。在翻看的过程中,我们更是恍然大悟于本书作者编写故事的别有用心。原来这是一座真实存在于美国的大桥。它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更是代表着当时美国纽约的飞速发展。它的成功建造同样也有赖于移民们的不懈努力,让美国有了不断飞速发展的展现。结合着这本小说《布鲁克林大桥》的故事主体内容,我们同样不难发现书中主人公我的家庭还有着很多的移民们在美国的土地上不断地拼搏努力,向着幸福前行呢!书中的故事其实更是虚实结合的现实社会发展的折射,这也是本部作品的精彩升华所在。

在这个崇尚阅读的时代,我觉得这部解读幸福的桥梁-----《布鲁克林大桥》对于青少年读者很是值得推荐!

《布鲁克林大桥》读后感(三):请珍惜你身边平淡的幸福

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列夫•托尔斯泰

题记

如果有人问你,你幸福吗?你会怎么回答?

幸福这个问题实在是既简单又复杂,既困难又容易,每个人的答案肯定都不一样。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4岁的少年约瑟夫•密德姆正在为自己是否幸福而深深烦恼。在外人看来,他好像非常幸福。他的父亲本来是俄国人,一穷二白来到美国,白手起家,先是做糖果店生意,后来成为泰迪熊创始人而生意兴隆。他作为泰迪熊创始人的儿子,不愁吃,不愁穿,也不会为生计发愁。可他却觉得非常郁闷,因为泰迪熊生意越来越好,导致爸爸妈妈越来越忙,连带他们一起去康尼岛玩一趟都没时间。为此,约瑟夫在和爸爸妈妈大吵一架后,独自走着去了很远的康尼岛。最终却不得其门而入,被警察送回了家。当然了,最后约瑟夫全家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康尼岛,完成了他的心愿,也真正认识到了什么才是幸福。

这是一个少年心灵成长的故事,是他寻找幸福,发现幸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没有写什么轰轰烈烈的青春反叛,也没写激烈的心理交锋,对于14岁的约瑟夫来说,生活平平淡淡,按部就班,充满了繁忙和琐碎。

故事集中在1903年的7月、8月两个月份,正是孩子们放暑假的时候,约瑟夫生活的范围就缩小在了家庭范围内。在这期间,他情窦初开,有了自己的初恋,还没来得及表白就热情退却;他的歌尔达姑妈不幸去世;莉娜姑妈离开自己生活的地方,应聘了“犹太人迁徙协会”的工作,并收养了一个孤女;婕尔达姑妈做起了房产经纪人,找到了以为死去多年的丈夫;梅耶舅舅和被歌尔达姑妈救下的俄国姑娘丽奇•卡普兰结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的弟弟本杰明染上传染病差点儿死去;他的妹妹艾米丽办了一个家庭图书馆;他自己和伙伴们看球、打球,最激烈的冲突就是那次离家出走康尼岛……故事就这样拉拉杂杂地展开,没有什么太大的跌宕起伏,基本就是一个小男孩的普通日常生活。在这些日常中,他看到了生活的闪光点,找到了自己最珍惜的东西。

其实,如果只是这样,故事也是可以成立的,情节和结构基本上也没什么问题。可作者显然觉得这大大不够,她充分利用她讲故事的天分,在故事结构和内容上进行了精心的构思。

在故事中,作者巧妙安排,设置了看似平行发展,风马牛不相及的三条线索。一条明线,也是最主要的故事线索,就是约瑟夫的生活轨迹;另外一条是布鲁克林大桥下那群被忽视的孩子的来历和生活;还有一条是关于康尼岛的介绍,这条线索比较简单,主要是通过《布鲁克林每日鹰报》和《纽约时报》上的报导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康尼岛乐园的设施和周围的环境,语言虽然简单,却至关重要,它是约瑟夫的心理反应,原来他时时都在关注康尼岛乐园的动态啊!寥寥几句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节省了笔墨,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

这三条线索齐头并进,在一开始的时候毫无关联,看得人一头雾水的同时却又被三条线索同时吊起胃口,不得不密切关注各方的发展,恨不得分身有术。直到故事的最后,三条线索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整而丰富的故事,我们才算松了一口气,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才清晰明了,故事一开头的那些草蛇灰线也重新浮现。

这种感觉有点像看侦探小说,一开始谜团重重,作者总是抛出一个谜团,刚解开,又抛出另外一个,一个接一个,让读者应接不暇。如,第二章在讲到关于婕尔达姑妈和依吉姑父的话题时,作者写道:“我还记得其他一些事情……”是什么事情呢?作者并没有说,读者也许并没放在心上,可到了故事最后,我们才知道“其他一些事情”是什么事情;再比如,关于本杰明患传染病那部分,约瑟夫患得患失,心里七上八下,我们也跟着担心,本杰明会不会死去呢?约瑟夫被警察从康尼岛送回来,艾米丽提到了斯蒂芬,他又是谁呢?本杰明把自己挚爱的泰迪熊送给了孤儿爱丝特尔,约瑟夫也想放下他心中的“熊”,那只“熊”又是什么呢?大桥下那些流浪儿中的那个发光的男孩是谁,他为什么会穿着睡袍出现在大桥下?这些疑问一个接一个,吸引着读者的眼球,也吸引着读者的心。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悬念,才使得即使是很平常的日常生活也充满了惊险刺激,让读者欲罢不能。何况,在书中,作者为了让故事内容更加充实,更加有真实感,设计了二十世纪初犹太移民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填充进去很多社会现实的情况,让作品有了厚重的时代感。

在那个时候,美国有很多新移民,面临很多问题。这些移民的生活怎样,他们的精神状态怎样,他们为什么会来到美国,这些都可以在书中窥见一二。我不知道别人怎样,反正这本书让我从侧面了解到俄国那时候的某些残酷现实。这些移民从受迫害中挣扎出来,极力要融入美国社会,他们有的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了生活,比如密德姆一家;有的致力于默默无闻,挽救更多的同胞,如歌尔达姑妈和婕尔达姑妈。他们看似普通,却勤劳善良,彼此互相帮助,为追求美好的生活不懈努力,并为此自豪。他们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约瑟夫,给他鼓励和启迪。

相对于约瑟夫衣食无忧的生活,大桥下的流浪儿是被遗弃、忽略的一群人。他们有的被骗得一无所有,有的父母双亡,有的被父亲囚禁,有的被伤害……尽管命运对他们如此不公平,他们却一直没有泯灭良心,用善良和爱回报着人们。对于这群人,作者只用叙述的语言把他们的生活和约瑟夫的生活做了无声的对比。斯蒂芬鬼魂的出现使得现实和惊悚相结合,更衬托出桥下那些人的孤苦和无助。

经历了暑假的种种,约瑟夫长大了。他不再是那个一心想着玩的孩子,他懂得了爱和被爱,懂得了责任和义务,也意识到,“我知道我很幸福”“可有些时候,幸福得靠自己创造”“不管哪种幸福,不管是你造就的幸福,还是造就了你的幸福,它都只能陪你走一段,剩下的路你得靠自己的双脚走下去”。对于他来说,这两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他经历青春期的困惑了迷茫,找到了困扰他的幸福的答案。他由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坚强的、拿得起放得下的大人,变成了一个懂得幸福意义的人,一个知道珍惜身边平淡的幸福生活的人!原来,幸福就是自己拥有的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