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是一本由肯特·基尔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一):你敢不读吗?

据科学家研究的数据表明,大约3%的人具有强烈的精神变态的倾向。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认清精神变态者,远离他们——万一狭路相逢,一定要读准变态者的心理,把握逃生机会。OMG,好像真的会遇上一样,反正技多不压身!武艺什么的只能斗过流氓地痞,要对付冷静变态的连环杀手,掌握心理战术更重要!更重要!更重要!这本书基于强大的数据库,有美国最高戒备监狱里的连环杀手和犯罪心理学家的访谈——这比罪犯和警察的案情描述要精彩多了哦,可以掀开连环杀手的秘密、或者怪癖,还有连环杀手们的脑扫描资料——他们的大脑果然和正常人不一样……所以,你敢不读吗?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二):胁迫服从,纳什和纳什均衡

非对称信息博弈

比如以结婚、找工作等理由作为开始,一步步从不公平手段过渡到非常手段,迫使受害者把名下的房产过户到胁迫者名下?受害者怎么脱困?

这就涉及到非对称信息博弈(囚徒博弈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非对称信息)。比如纳什有一些小众知识,如果纳什说出来,你会攻击纳什,纳什损失惨重(人身自由和个人财产),那么纳什就会选择不说出来,并且从中为纳什和纳什的团队、纳什的朋友们牟取正当利益(比如人身自由和个人财产)。

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男方)诈婚骗婚->非法监禁->公开污蔑他人(参考《疯癫与文明》)。

你能承担的损失预期是多少?

如果胁迫者要求我注册一个新的手机号,那么我能承担注册新手机号的机会成本么?但是如果胁迫者在第一步首先采用一定手段,使用消息不对称带来的比较优势,迫使我放弃大量好机会,听从胁迫者的指示去一个我孤立无援的未知领域(比如夜间收到威胁要求到某某酒吧附近)?

如果胁迫者在第二步并不采取任何新的行动,那么我有能力承担按照威胁的要求采取第一步行动带来的自然后果,即第二步给我带来的机会成本么(比如口渴饮水不慎误服药物)?

如果胁迫者在第二步之后对我发起攻势,我有能力在人身自由受限制的状态下,确保我能从迫害中及时逃离么?(比如药物中毒)?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三):一本不错的悬疑教科书

我是第一次接触此类书籍,之前仅仅是以为外表疯癫的人就是精神病患者,更没听说过什么精神病态者。本书详细介绍了关于精神病态者的研究,深入地解释其来龙去脉。

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病态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往往会在外表流露出疯癫状,而后者的外表大都与常人无异。倘若没有看过这本书,我敢笃定,在你对面如果坐着的是一个精神病态者,你绝对不会发现什么异常,甚至还会觉得和他很聊得来。

作者先是解释了这些病状,接着向我们展示评估表格,并且举例说明如何打分。看得出本书作者肯特基尔对于精神病态者研究的热衷,完全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一个个课题。他工作的地方正是研究的最佳场所——监狱。如果没有对这个专业的激情,他绝不会一个人深入虎穴的,当然,最终换来的结果都是令人满意的。

肯特不仅仅解释有关的问题,他还在其他方面深入研究,获得了很大的成果。和同行业的众多专家都有交际,他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有很多研究如果没有巧合的帮助,他就不会成功。这本书就像是一本日记一样,也像是一本小说,真的让人看的时候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他没有刻意丑化那些囚犯,而是把他们当作一个个普通人来做实验,并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他也说,最后都离不开那所监狱了,因为他的那些重大发现与他如今的成功都离不开那个地方。

文中举的例子都很形象,很符合经典病患特征。如果不是他们犯了错,可能隐藏在内心的病魔日后会将他们变成连环杀人狂。这里面的“惊悚里奇”最吸引我,进入监狱的第一天就在操场上裸奔,其实外人看了是不解的,但是作者通过与他的对话了解到,其实是为了示威,并且也觉得里奇言之有理。也是因为有了这位奇葩实验对象,他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发现,对于医疗诊断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人们可能觉得,精神病态者都是后天受到什么刺激之后才会变成这样的。其实不然,有很多人天生就是个精神病态者,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能轻易分辨出来。这也出现了很多麻烦,如果通知患者实情,那么他们可能会蒙羞,或者使家长离他们远去更加恶化病情。如果不说呢?总之这是一类很复杂的病,医治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但是我觉得,我们只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总是会有帮助的。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四):【拾光书屋(书评)】—— 解析精神病态

每个人的人格、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在我人生的道路上,路过我“身边”的小伙伴其中有不少都有过自残的行为,有的甚至失足做过一些错事,这种病态的行为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最关键的还是其背后的成长环境,我始终坚信人不存在天生恶、一贯恶、绝对恶,这类人只会出现在漫画与童话中。精神病态(psychopathy)人格主体的协调问题与人格组成的不平衡,又称病态人格与反社会人格。这本书主要介绍犯罪者的心理,解析他们的犯罪过程及其原因。

作者肯特.基特是一个非盈利机构的首席科学家,新墨西哥大学的心理学、神经科学和法学教授,年轻时肯特.基特跟随精神病态学之父学习,为了研究病态心理,在美国最高戒备监狱中独自与监狱中的罪犯进行交流,接触过连环杀手、性侵罪犯、抢劫犯等各类重度暴力罪犯,这里我很佩服作者,我想作者是准备好随时抱头或者跑路的,与带有奇异色彩的天才一书不同的是,作者以更理性、更专业与学术的角度进行解析精神病态、反社会人格。

精神病态人群,是一群特殊的人群,他们不会自责,能说会道地认为自己是错的,情感缺乏,没有同理心,在观念上认为犯罪并不是犯罪,且并没有什么犯罪动机,只是想做,在他们的世界中,以自我为中心点,三观与常人有强大的不同,受本我的欲望驱使,缺乏超我道德的束缚!缺少道德的对自我的束缚,犹如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跑,伤及他人,但在他们的背后,也有许多的相识点:缺乏家庭的指导、不负责任的父母、成长环境的影响、性格孤僻、童年受过虐待,多种元素的构成,主体的话,还是在于父母的关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会一直影响着孩子(个人建议,在观看犯罪心理的同时,也要涉猎发展心理)。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后经过扫描提出以下假说:精神病态者与边缘系统的灰色物质有关,灰质控制着精神病态者的情绪与冲动性,之后经过深入研究证实此假设,精神病态者的大脑不同于常人,同时发现青少年的大脑与成年病态者的相似,这是个有趣到悲剧的事实。这一理论的证实,给各界一个辩论的平台。

书中融入暴力、犯罪等元素,从科学的角度探究各类精神病态者的灵魂,以访谈的方式展开,扣以学术的解说,内容浅显易懂,权威的理论研究,给众人一个不一样的犯罪心理世界!

《精神病态者的科学》读后感(五):解开人类大脑和基因的谜团

文: 薇薇爱阅读

几年前就看见过类似的电视报道, 在对罪犯的大脑进行扫描的时候, 罪犯的大脑灰质有一些部分是与常人不同的, 那么难道真的有的人是天生的罪犯吗? 这是大脑的结构导致的他们的犯罪吗? 精神病态者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呢?

为此作者来到了最高戒备监狱, 在这个监狱里每4个犯人就有一个精神病态者。 而据说,全球的精神病态者的数量超过了两千九百万,并且每47秒就有一个精神病态者诞生。 这些精神病态者杀害的人比9.11恐怖袭击中死亡的人还多, 关在青少年鉴于的每个青少年, 没见的监禁成本是514000美元。 而在美国由于犯罪造成的损失高达32000亿美金,高于全部医疗费用的支出。

那么,可以通过治疗的方式使这些精神病态者减少犯罪的可能性吗?

数据统计在美国约有50万的成年男性为精神病态者。

而一些类型的群体疗法可能会导致精神病态者在出狱后犯下新的罪行的可能性比根本不治疗更高。

人的大脑是个非常精密的人体部位,任何的差异都会导致性格或者行为的差异。 比较有名的一个例子是之前一个性格温和态度良好的铁路工人, 在大脑受到伤害恢复之后变得性格暴躁,容易激动。 人脑的不同部位不可否认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作者作为一个研究者来到了这座最高戒备监狱,并且在跟监狱工作人员的沟通中了解了一些犯人的事情,并且面对面的跟这些犯人进行沟通, 通过他们的对话以及对这些犯人的档案的翻阅, 从中找到测试出他们行为的分数, 以及对话过程中脑电波扫描的反馈数据。 他们当中有暴力罪犯, 有连环抢劫案作案者, 多数人在测试以及大脑扫描反馈出大脑区域不同程度的受损, 而正是这些导致的他们的这些行为。

那么回到了书封面的那句, 我没有犯罪而是基因造成的。

之前看那个电视纪录片的时候就觉得很害怕, 那岂不是出生就天生是坏人呢? 他们没有道德观念, 不会觉得愧疚。 天性使然,而犯罪过程中也丝毫没有觉得这样导致的后果会是什么, 愧疚心理也没有在他们的思维里得到体现。

这并不想小说里面的情节, 虽然人物引用了化名, 但是事件却真实存在。一系列的数据, 最终也解答了人们的疑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