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博尔赫斯全集读后感锦集

博尔赫斯全集读后感锦集

《博尔赫斯全集》是一本由[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37.00元,页数:201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尔赫斯全集》读后感(一):科隆、乌尔巴克、奥比斯•特蒂乌斯

现实世界中的人想象虚构的东西,而虚构的世界也在对现实施加影响,甚至侵蚀现实。

这篇文章其实是由两篇文章组成的。后一篇是前一篇的后记。

博尔赫斯在很短的篇幅里假想了一个世界,这个假想的世界存在于假想的书籍中。而在这个短篇的后记中,现实世界被假想世界侵蚀同化。

文章结构新颖,想象丰富,有些类似科幻电影的味道,如果不是落款,我无法想象这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

最后,因为作者对于哲学、语言都有很好的造诣,所以文章的翻译很有挑战性。致敬译者。

科隆语言里没有名词,只有动词和形容词。所以他们的句子变成了这样:他们不说the moon rises,他们会说it's mooning。

《博尔赫斯全集》读后感(二):值得经久阅读的系列

《博尔赫斯全集》一辑16本

天生对大部头经典有种敬畏之心,总觉得会很考验自己的集中度和悟性。所以,每次我总是在自己时间很完整,自己状态也很好的时候,才会开始阅读。

这次是随手将收回来半年的这套大书拆开,最厚一本也不过300多页,最薄的也就80页。所以读起来其实很快。

其中好几本是小说集《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杜撰集》《阿莱夫》《布罗迪报告》《沙之书》,剩下为随笔集,演讲集,和短文序言等。

我最喜欢的是他分享自己的文学品味,并为这些“爱不释手并极想与人分享的书”做序推荐。因为他是西语作家,所以他所涉猎的文学清单,真的对我来说是一片新大陆,很多作家作品真的闻所未闻。

虽然体裁不同,但是能感受到他语言的特点和文风独树一帜,他的世界很博大,他的眼界也因此放得很远很广,能感受到作品中对于无限性的宇宙、世界和未知的思考。

博尔赫斯说:“我的生活缺乏生命和死亡。正是这种缺乏使我勉为其难地喜好这些琐碎小事。”

他有很多精彩的语句直击人心,有机会我会好好细品一下。也为自己的平淡人生找寻更多意义和美好。

《博尔赫斯全集》读后感(三):博尔赫斯最后的访谈

今天是圣诞EVE,下午要去参加传齐社活动,上午基本已把今日阅读计划完成了一半,练笔计划现在就在燕莎奥莱东来顺里看着沸腾的火锅,边等肉边打字。

今天阅读的是《最后的访谈——博尔赫斯》,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觉得“过去是我们造出来的,是一种虚构的东西。因为我们的过去可能会在不断重复的回忆里失真,每一次的回忆都会有些许偏差,累积到最后就和事情原本的样子相差甚远了。”所以我们过的生活里尽量写一写日记还是有必要的。

博尔赫斯认为那些对文学没有感悟力的人,才会在欣赏某部文学作品时,一定要去深挖深层次的原因、道理、推论和象征什么的。而不是说“我喜欢它就是因为它是一篇佳作,这个故事让我读的津津有味,此刻我完全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心里想的全是书中的人物。”

故事本身是存在即合理的,他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作家怀着某种目的,把文学当做《伊索寓言》的一种变体:认为作家写下的任何东西都是为了证明某个道理,而不是为了“纯粹的乐趣”,或不是因为对人物、情景等感兴趣而写作。那些人一直在寻找某种有用的东西。

博尔赫斯认为,我们应该像听音乐那样欣赏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即便对音乐一无所知,但在我们听音乐时就很容易体会到愉快、悲伤、激愤等种种情绪。在我们读书时,也不必在字里行间都去寻找作者的弦外之音,甚至往往不得不编造出种种理由来自圆其说。更可悲可笑的是诸多语文教材和考试里,往往都喜欢去考各种“中心思想”、“象征意义”云云。试图去诠释一切文字对应的深层确切含义和引申义。但是却失掉了纯粹的乐趣、失掉了对文字美的由衷体会。

这事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说写作人是否也应直接铺在语言、事件和人物上,不必去刻意增加引申目的?

一半一半吧。有一部分作者的部分作品,是对某事某人有所感触、有喜怒哀乐、或者为纯粹的乐趣而写。其他部分作者的部分作品,在构思之前可能是简单纯粹的乐趣和感受,构思之中生发出了同情心、批判目的、教育目的、宣传目的、政治目的等等,在写作中杂糅了自身和他者的认知,乃至升华了思想。反正目前我写东西主要还是不太抱有任何目的的乐趣性、情怀性写作。或者还谈不上写作,只是写写、练练笔。目前想想,还不知道要刻画一下什么年代、什么地方、什么人群的哪些事件。老舍先生说“要写一个人物,需知道这个人的至少10件事,甚至100件事,来写透一件事。”将来生活丰富、观察到位、知识充足、思想深刻了,再构思好一些像模像样的“作品”。

《博尔赫斯全集》读后感(四):~

《博尔赫斯全集》 作者: [阿根廷] ·博尔赫斯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 作者简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作家、诗人、翻译家。他的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篇小说、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以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博尔赫斯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博尔赫斯从小沉浸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爱好文学、哲学和伦理学。1914年举家迁往瑞士,博尔赫斯在那里接受教育而后游历西班牙。1921年返回阿根廷后,他以作家身份出版了诗歌、文学周刊上发表散文。他也在图书馆工作并多次发表公众演讲。庇隆政府时期,他曾遭受政治迫害。 由于遗传病,博尔赫斯年近六旬即双目失明。1955年,他被任命为国家公共图书馆馆长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文学教授。1961年,他第一次获得了国际文学奖Prix Formentor。他的作品被广泛译介到欧美国家,他本人也是一位翻译家,除母语西班牙语外,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古英语、古诺尔斯语等。1986年,他在瑞士日内瓦去世。 他的作品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他最著名的短篇集《虚构集》(1944)和《阿莱夫》(1949)中就汇集了很多共同的主题:梦、迷宫、图书馆、虚构的作家和作品、宗教、神祇。他的作品对幻想文学贡献巨大。 研究者们也注意到博尔赫斯不断恶化的眼疾似乎有助于他创造性的文学语言,毕竟,“诗人,和盲人一样,能暗中视物”。 推荐阅读 1.文章 《博尔赫斯借给我们一个眼光——诗人西川谈博尔赫斯》 复制以下网址或点击阅读原文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263725/ 2.《博尔赫斯谈话录》 内容简介 博尔赫斯的性格与谈吐,至少同他的作品一样意味深长,富于机智。在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游走四方,口授诗歌、寓言和故事。在旅行和闲谈中,他发展出一种特殊的口头文学。博尔赫斯作品中无处不在的主题,耄耋之年炉火纯青的思想,交织闪耀在这十一篇谈话中,使人得以一窥这位文学巨擘的心灵堂奥。 本书为博尔赫斯、巴恩斯通、西川三位诗人一次跨越时空和语言的诗艺合作。西川自1980年代开始译介博尔赫斯,二十年后重校精译,修订新版。编者巴恩斯通三十年后新作“后记”,重新评价博尔赫斯的文学遗产。 3.《博尔赫斯谈话录》 内容简介 “从某种意义上说,虚构小说和源于环境的小说同样真实,也许更真实。因为说到头,环境瞬息改变,而象征始终存在。假如我写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街角,那个街角说不定会消失。但是,假如我写迷宫,或者镜子,或者邪恶和恐惧,那些东西是持久的……我是指它们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许多人把我看成思想家、哲学家,甚至是神秘主义者…当然,我只能感谢他们。事实上,尽管我认为现实令人困惑…一而且程度越来越严重一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思想家。人们以为我专心致志于唯心主义、唯我主义或犹太教神秘哲学,因为我在小说中引用了它们。其实,我只想看看它们能派什么用处。 有人认为,如果我派了它们用处,那是因为我受它们的吸引。当然,这没有错。但我只是个文人,我利用那些题材尽可能写点东西而已。” 4.《博尔赫斯大传》 内容简介 本书是完全涵盖博尔赫斯整个一生和全部作品的第一部传记。作者深入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展示了博尔赫斯作为人的一面:他对阿根廷的眷恋,他政治主张的演变,他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以及内心的矛盾、欲望和执念,而正是这一切,塑造了他这个人和他的作品。 这部权威传记,终于揭开了博尔赫斯身上的诸多谜团。作者对博尔赫斯的描绘引人入胜,令人心碎,彻底颠覆这位当代大师已经在世人心中形成的固有形象。 5.《Borges' Short Stories: A Reader's Guide》 作者:(英)Rex Butler 丛书: Reader's Guides 页数: 160 页 出版社: Bloomsbury Academic 出版时间:2010年3月 语言: 英语 内容简介 This guide offers a close reading of ten of Borges' greatest short stories, seeking to bring out the logic that has made his work so influential. The main section of the guide offers an analysis of such key terms in Borges' work as "labyrinth" and the "infinite" and analyzes Borges' particular narrative strategies. This guide also sets Borges' work within its wider literary,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s and provides an annotated guide to both scholarly and popular responses to his work to assist further reading. 6.《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Jorge Luis Borges》 作者:Edwin Williamson 丛书: Cambridge Companions to Literature 页数: 266 页 pages 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2014年1月 语言:英语 内容简介 Jorge Luis Borges was one of the great wri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the most influential author in the Spanish language of modern times. He had a seminal influence on Lat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a lasting impact on literary fiction in many other languages.However, Borges has been accessible in English only through a number of anthologies drawn mainly from his work of the 1940s and 1950s. The primary aim of this Companion is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Borges's oeuvre and the evolution of his writing. It offers critical assessments by leading scholars of the poetry of his youth and the later poetry and fiction, as well as of the 'canonical' volumes of the middle years. Other chapters focus on key themes and interests, and on his influence in literary theory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博尔赫斯全集》读后感(五):读者作家图书馆员博尔赫斯

除了生活之外,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1899-1986)一辈子还干了五件事情:寫詩,写散文,写评论,写小说,当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当盲人。

这五个身份都需要「看」这个动作,盲人也需要看。盲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回忆跟想像就是他的光。這五個身份的基礎都是:读者。

「我首先把自己看成一个读者,其次是一个诗人,然后才是一个散文作家。」用作品的博学和多样性,丰富了西班牙文文学跟世界文学的博尔赫斯如是说。

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跋涉

生於富裕之家的博尔赫斯,同样也是作家的父亲就有个英国与北美文学丰富藏书的图书室。从小就有英文家庭教师的他,《堂吉诃德》是先从英文版入手的。

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在《西方正典》里说:

+作为迷宫和镜子的大师,博尔赫斯对文学影响是深有研究的;而作为一位关注想象性文学甚于宗教和哲学的怀疑主义者,他教我们如何主要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来阅读此类沉思。

图书馆是迷宫,镜子也是迷宫,因为世界就是一座费解的,多义的,互相指涉牵连的迷宫。七岁就用英文改写希腊神话的博尔赫斯,一辈子自由进出书的迷宫,书的人物与故事的迷宫。信手拈来,水到渠成,完全是他的写作状态标配。

毕生「在梦的图书馆」,「漫无目的地跋涉」的博尔赫斯,可以说,是书籍而不是生活,加上想像力,成就了他的创作。

1955年,他被任命为国家公共图书馆馆长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由于家族病史,博尔赫斯年近六旬即双目失明。

他自嘲地说:「命运赐予我80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然而,博闻强记的他,还是继续用口述的方式写作好几本书。

这一切,也许,就是诗情

许多人是因为《我用什么才能留住你》开头的几句,才开始注意到博尔赫斯的:

我拿什么才能留住你

我给你瘦落的街道,

绝望的落日,

荒郊的月亮,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

这是情诗吗?是,也不是。

這是詩人为父亲的父亲,母亲的祖父,年轻就为国家牺牲所做的缅怀作品。但是,思念的镜子照应到逝者以外的人,那个人也可以是情人。

诗人手持镜子在迷宫而行,真实,想像,幻想,死亡,的意象纷呈。1923年,24岁的博尔赫斯出版了人生中的第一部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他说,「我感到,我整个一生一直在重写这惟一的一本书」。

诗集里面的《南方》是这么收束的:

聆听从看不见的池塘传来的

溪流淙淙,

呼吸素馨与忍冬的芳菲,

感受睡鸟的沉寂、

门廊的肃穆、湿气的蒸腾,

—这一切,也许,就是诗情。

池塘倒影,流动的水,水气氤氲,镜子的意象,迷宫的暗示具足:「这一切,也许,就是诗情。」

博尔赫斯跟其他诗人,小说家,评论家最大的差别点是,他习惯把时间的因素,融入创作之中。

在他那本让主角想像与回忆,宛如枝藤蔓延出新故事的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中》里,主角就直接说出:「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个庞大的谜语,或者是寓言故事,谜底是时间」。

笔下往事的回忆纷至沓来

博尔赫斯在他晚年口述的散文《时间》里说道:

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让我们看到,同一时间,故事现场不同人的不同视角跟不同理解,可以大相迳庭。

如果有人回忆有误,甚至蓄意欺瞒,所谓的真相,的确如同一千个人心中,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复杂吗?不复杂。

收录在《杜撰集》里的四千字短篇小说《南方》,有三个叙事方法跟三种结局!

图书馆秘书达尔曼买到《一千零一夜》,迫不及待想要读书的他,撞到额头。他在医院待了七天,出院决定回到自己想念的南方:「在早晨的黄色光线下,往事的回忆纷至沓来。」

按照时间的有序推演,达尔曼在火车站附近的咖啡馆被挑衅的小混混刺死。

行文当中有个梦幻版本是,达尔曼在出院之前的夢中,翩然回到南方。另外还有个类寓言的版本描述是,他向往南方,南方杀死了他,也成就了他。

那些碎片折射出来的光芒

将人物感受,事件,听来的消息,延伸出来的观察想像或谬误,进行列举、并置、拼贴,所写出来的小说(跟散文还有诗),再加上揉捏过后的时间来调味,这让博尔赫斯的作品有著意象满满的碎片。

这些碎片所折射出来的光芒,既是迷宫的布局,也是迷宫的出路。美国普利策奖得主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他那篇经常被引用的《 博尔赫斯:作为图书馆员的作家》里总结道:

不用超越这个图书馆员,我们只要听进去他说的:「作家先是读者,再是作者」。

同理可证,我们可以将时代换成:你得先去读,你才能成为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