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精选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精选

《快刀文章可下酒》是一本由邝海炎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5.00,页数:32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一):翻山历岭,行文了得

邝公行文,方寸之间,游刃有余。昨晚再翻他的快刀文章可下酒已是深夜,蹙眉顿首,捧腹灿笑,这家伙功力了得,十分有趣!写冯唐的文字野性膨涨,对余秀华的原始本实着言确实独到。读千古文章有孤愤,读史而知今事,与今人嘻笑怒评,点滴文意定春秋。缘分之书在书中直接推介一般少见,也算是邝公的些许心意,缘到即来,书目确实有些广泛,顺心所取是大缘。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二):继续举报邝海炎直到让他坐牢

邝海炎是个抄袭惯犯 经常在一些不知名刊物洗稿子 《赵俪生先生的是是非非》即是全文抄袭自赵的回忆录 没有自己的观点 东拼西凑成文 居然也能在九州出版社这样的国台办出版社出版 显然是书商买书号自费出版 自己找人推荐 我会一个个向推荐人求证的 今天得到其中一个推荐人的回复 他告诉我邝海炎早已从南都离职 现在是无业游民 我会继续向南方都市报举报前员工邝海炎涉及抄袭、靠着南方都市报的招牌在社会上搞培训骗无知家长的钱财 我也会向广州市教育局举报邝海炎涉及课外辅导非法收费的线索 同时也会向广州市公安局举报邝海炎私下收费不缴纳个人所得税等一系列犯罪线索 一直到邝海炎坐牢为止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三):《快刀文章可下酒》广州茶话会纪要(转)

7月16日上午,九州出版社和“淘皮客”公号合办的“邝海炎新书《快刀文章可下酒》茶话会”在广州市信义国际会馆岁月知味茶坊举行。

邝海炎现任职于南方都市报评论部,该书是他十年来的评论结集。他一直标榜“萨德式写作”:“读书人本该是社会的‘牛虻’,可历来坟场多谀墓,文场多屁精,邝公的批评就是要杀杀这股歪风,他追求盐酸一样的溶解力、镭一样的放射力,他是要把词语的钢筋拉直、把文本的银器擦亮、把魑魅魍魉放倒后吹着口哨离开。”其中“追求盐酸一样的溶解力、镭一样的放射力”是受陆兴华和莱维启发。莱维在《元素周期表》里用惰性气体“氩”来隐喻他成长的犹太社区和皮埃蒙特地区其他族裔之间的隔膜;用“汞”这种不稳定、易挥发的的气体来指代当时服膺于希特勒的意大利知识分子;而用元素“锌“惰性、必须需要杂质才能进行化学反应”的特性来有力讽刺了当时希特勒鼓吹的“犹太人是一种必须要祛除的杂质”的荒谬言说。

所以,该书论述举凡文学、思想、历史、电影、美食、运动、游戏、性别等等,看似汗漫无归、洋洋大观,实则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文学感发,“问题意识”更是一以贯之,此即“个体自由主义”。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四):著名杂文家鄢烈山老师强烈推荐

【推荐理由】

看过这本书,感觉他的阅读面非常广,见解独到。他用陈寅恪的诗做各辑标题,涉及文学、历史、思想等各方面,推荐理由简洁生动。特别有意思的是他开的100本书单,是希腊神话、圣经、语孟等经典之外的“补充读物”。

他开过两种书单,一种是比较正经的启蒙性质的公民读本,他说就像运动员的紧身衣一样;另一种是人文休闲性质的书单,他说就像睡衣一样。他这次开的100种书单,介于二者之间,哲学、历史、文学、政治、思想,各方面都有。

他心中是没有任何禁忌的,对一些名家的评点很到位,三言两语,就把这些大家的长处短处都说出来了,很有眼光。他是我们广州真正的读书种子之一。

(来源:冰川思想库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TIzODc2NA==&mid=2651055163&idx=2&sn=dc5dd3b877fda30b7bedee8b52411e4b&chksm=8c6c1538bb1b9c2e804c35afe8aa4e0d536f1d636a9c6c9e2203de58d36babefd48db541bda1&mpshare=1&scene=2&srcid=11136uv4bWuua30teygGR6ce&from=timeline#wechat_redirect)

《快刀文章可下酒》读后感(五):随便翻翻

此书自然是作闲书看的。谈文学(第一辑)的那部分可读性最强,盖文学者性灵之学,不设门槛,一视同仁,唯所得深浅有别,而无贵贱之分。作者的文学感知能力很不坏,能把握到作家作品的抢眼品质,文辞又很奔肆,这就触发了很多个有趣味的论题,比如鲁迅风的传统渊源,周作人文章的涩味等等,有随笔的那种吞纳包涵的滋味(这里还是那个老话题,所谓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专业的学者固有怪其材料与论证不够谨实的,但规范训练之后又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了)。对于谈历史的那几篇(第二辑),作者也算历史学科班出身,基本的学术素养还是有的,但到底是离了这门行当去作专栏评论去了,其所贽评学界人物与学术专著,野趣多而路数混杂,机锋多而矩镬限制,故文史爱好者取其中新鲜感觉即可,是不足以为论敌相争辩也(我并不否定业余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只是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缺少对学术前沿的了解和学术现场的介入)。至于讨论时事部分,我就不太喜欢的来了,也许是网上即时创作的影响,此类文章近似于快餐,有时显得空疏(不停歇地引用各种理论)而武断(不自觉地作出各种裁决),我想它们可能更适合出现在推送里而不是纸本上,否则难免会有“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的感觉。此外,作者的掉书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数处内容出现了重复,让我产生了作者挥舞三板斧的错觉),知堂式的抄书我也是爱看的,但我很警惕那种通篇转引西方理论为自己发声(或为自己辩护)的行为,因为在我的认知里,援引经典作品似乎就代表了这样一个事实:我对事物缺乏我的独特的表达,更为严重的是,我对世界缺乏我的独特的感受,所以我不得不借助大师们的眼睛和耳朵。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东拉西扯可以把我的无知与浅薄掩饰得天衣无缝,甚至还可以博得一个泛滥群书的外观,那么何乐而不为呢?大师们的努力经常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在出版的书页背后与读者的眼睛之间:如果这类事情尚未经过我们的思考,那它们差不多就是未经思考的。然后一种描述出来的感觉或者情绪在被反复描述之后就被肯定下来了,每当再次读到它的时候,就会引起一点微小的在不同文化之间穿梭的联想,更重要的是想引起一点在同一文化空间的不同时期之间穿梭的联想,这就像我们和自己的生活一样,如果你能把什么东西一丝不差地转述过去,这个东西似乎也就同等地属于你和它的作者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