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锦集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锦集

《龙与鹰的帝国》是一本由欧阳莹之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页数:5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一):读欧阳莹之《龙与鹰的帝国》

资料参考了不少,语言也很流畅,不错的书,为自己的书作为参考

书的最后一章,回到罗马与中国。四夷居中国和这本书,可以突出人口移动的大势。

p2 许倬云的序 中国的扩张,主要是移民的扩散,从核心渗透到边陲。当今中国的人口问题会造成内缩。

p6 有现代学者认为,罗马帝国成功,源于其公民的自由和权利,缺乏公民概念的中国有所不及。本书指出公民概念只在侵略扩张期间奏效。自备戎装的农民战士踊跃于公民大会,为自己争取权利。罗马帝国剥夺了公民的所有政治权,法许的社会权利也逐渐消退。后期像农奴般贫穷的罗马公民,比中国的臣民更缺乏实际的尊严和自由。

p17 美国仍然像罗马一样,保持对其他国家的驻军制度。

p35 殖民地自治内政,法律上等于一个拉丁城邦,基于条约附属罗马。条约因个别情况而异,不可免的是为罗马出兵。史家认为“分而治之”是罗马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罗马征服意大利,广置扈从政体,摧毁它们之间原有的关系,每个单独对付。扈从不能擅自外交;在内政有相当自主权,但罗马可以随意干涉。不论是盟友或殖民地,所有扈从都必须应罗马命令发兵,并自具军备。

p58 保民官能以身作盾,拯救被凌虐的小民。保民官抑制滥权的力量,发展成一个崭新的政治概念:否决权。

p98 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纯粹的体制,都是理论中多,实际上少。罗马共和国是三者的混合品。

p185 秦朝之前,中国还是个地理文化的概念,之后中国更是个政治概念,指有中央政府的强大国家。

p200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p246 盐铁论很多卷以桑弘羊摇头无语结束。儒生政绩无闻。

p254 道义之名,导致私法取代公法。

p366 罗马屠城的恐怖战术。

p432 乱世导致的历史悲剧。新罗马的美帝国,面临崛起的新中国。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二):大历史观下的帝国对照

作者分别用英文和中文各写了一遍。考虑到受众不同,书中的具体例证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同一本书,作者写了两遍。令人感佩。何况中文版词句工整,虽为理科出身,文采亦有过人处,读来甚是舒服。 史学界向来有“两汉两罗马”之说。盖因这东西两大帝国崛起于相似时间,皆幅员辽阔、运祚绵长、影响深远。 如今的历史研究越来越不局限于本国之内一时一地的讨论,而是联系整个历史走向和全球动态做整体理解。除了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外,也得力于资讯发达,便于收集各方资料以兹对比。

作者对两国政治制度、文化背景、经济建设、军事力量、外交策略等各方面详加剖析对照。史实的简单叙述加上大量论述评析。其中边陲国家的崛起、为秦始皇平反、儒法之辨都很有启发。看出作者对儒家学说的反感甚至深恶,其中阐述的法家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 “ 我们要讨论的是法律的概念,不是法律的内容。谈内容的,问某条具体法例是否合情理,是否有利社会,是否太严厉,是否已过时。谈概念的,问法律的普遍性质是什么,它有何社会功能,与道德公义有何关系,为什么人们应该守法。很多法条,譬如保护维持奴隶买卖,无疑残暴邪恶。然而法律的内容有缺憾,并不意味我们应该因此鄙视法律的概念。因为同一个法律概念下,具体的法律内容可以改变,即如法律的机构制度不变,但立法机构却时时颁发新法条,更改或废除旧法条。鄙视法律的概念驱人因内容不完美而要取缔法治。反之,尊敬法律的概念促人竭力改良法律的内容,使它更合情理、扶持更健全的社会秩序。 ”(P306) “刑罚轻重是法律内容上的问题。叔向和孔子反对的不是内容而是法律的概念,不是刑罚而是规约用刑的法律特性:法律的预先公开性、稳定一贯性、明确客观性、必行信诺性、平等普遍性,即法家极力提倡的“明法”、“壹法”。全民事先得知的公共性是使刑法有别于刑罚的特质。儒家难以接受,因为它有悖先王之道、贵族专权的人治。 ”(P308)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三):比较历史的乐趣

正如希腊罗马塑造了西方世界,秦汉也塑造了后来的中国,本书将历史追溯到源头,寻找现实的初相。

罗马由共和走向帝国,秦的统一也是变列国封建为皇帝独裁,历史有其令人惊奇的相似性。关于这段历史,过去就有很多类似的作品,但都是业余历史写手的赶时髦之作,如凌沧州的《罗马与长安 : 中国历史的谎言与真相》等。欧阳女士作为一个资深物理学家,其学识素养明显不同于一般文学爱好者,她出色的思维、归纳和推理能力使这部作品不同凡响,体现出较高的专业水准,全书读来,不乏真见卓识。同时,其行文极其简练,毫无一般文学作者的拖沓冗长、无病呻吟之病。

从内容而言,本书涉及政治、经济、技术、法律、文化、战争、制度、社会等各个方面,一切皆从现代思想逻辑一一予以解读。全书读来,会让人想起这两年极其畅销的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的《罗马史》系列,但与盐野的历史相比,本书所着眼的不止是罗马史,而是更深一步,将罗马作为中国史的参照物,用古代史来解读现代中西文化对比之下的“他者”文化。这对一个中国读者来说,无疑会显得更加亲切。

中国人十分重视历史,甚至有所谓“史外无学”之说。不过,过去研究历史、从事历史著述的只是官史机构和专业史学工作者的事。当今从事历史研究、历史著述的人士,不仅仅是历史学科出身的,还有学文学的、学经济学的、学新闻学的、学哲学的。很多理工科和医科出身的人也从事历史研究和写作。很多在自己专业领域创造了成绩、成为他所在专业的成功人士,退休以后也转到历史学领域里来、潜心从事历史研究。欧阳女士就是这样的,她作为物理学家,在退休之后开始历史研究,并出版了一系列历史作品,本书便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

随着各种资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代人做历史研究,越来越容易,历史知识的传播已经不再是历史学者的主要任务,人们更关注的是对历史的分析和推理,这在某种意义上,与物理学或有相似之处。如果说传统历史学更接近文学(如“”无韵之离骚“),那么现代历史学则已经越来越接近哲学和科学。

有趣的是,游牧民族,特别是匈奴帝国,对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构成严重的威胁,后来汉帝国彻底击败了匈奴,匈奴由此西遁,到远方的欧洲,罗马帝国的灭亡即与匈奴的入侵有关。

就目前而言,类似的视角和读物,本书可能是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

美国政府的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先生在《治理中国》一书中说,在一个西方人看来,古老的中国就好像罗马帝国一直维持到现在。事实上,从秦汉到当下,中国在政治上确实没有什么大的改变。虽然世界早已经天翻地覆,但中国还在刻舟求剑。

《龙与鹰的帝国》读后感(四):龙与鹰的帝国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名物理学家,转而研究历史,本书对比的是世界历史上公元前后几百年间,欧亚大陆两端的两个超级大帝国之间从诞生到兴盛,最终转为衰败的过程,两个帝国时期相近,人口几乎达到世界的四分之一,各自昌盛超过200年的时间。

帝国,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国家,在疆域上幅员辽阔,在人口上基数众多,在文化上也往往兼收并蓄,帝国的形成和统治,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各方面都需要面临一定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东方的龙与西方的鹰互有异同

1.崛起之前:两个帝国的崛起之前都并不是各自地区的文化主导者,在地中海区域,影响最大的是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在中华大地上中原地区更是文化底蕴深厚,古罗马和秦国都属于后起之秀,他们地理上略处边陲,反而造就了他们务实的特性,罗马的开放和希腊的封闭形成鲜明对比,秦国的务实,相比六国又少了一些繁文缛节和包袱。及至后来两大帝国各自由盛转衰,内部日趋腐朽之后,早已自身也深受主流文明的影响,腐朽始于内部。但是在早期,罗马帝国创立之初的执政官-元老院-平民大会制度,秦国早期推崇法家而轻诗书礼乐,都是他们有别于其他政权的重要因素

2.两个帝国的治理结构,古罗马帝国以战争立国,通过不断地四处征战,吞并了诸多扈从国,罗马和扈从之间是辐辏模型,帝国和每一个扈从国都是单向联系,这样每一个扈从国都无法单独对抗帝国,到后来行省和帝国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如秦汉全国大一统来的紧密。中国古代则是分形结构,家国一体,讲究君臣父子。国是大家,君是臣父。所以罗马对于帝国的统治力渗透不如中国古代

3. 古罗马和秦汉帝国的统治内核还是精英统治,在罗马是以元老院为代表的财阀集团,财富是门槛,在秦汉则是封建贵族,后来还有儒学分子的崛起。不过罗马的元老院在前期独立性更强,他们带头尊重法律体制,崇尚法治,而在秦汉法家则让位于儒家,儒家治理国家,主张以德服人,圣贤凭借个人品德感化和影响世人,更偏人治。在治理国家上,从立国到后来的奥古斯都,罗马始终维持了较大的军队规模,秉持了军事立国,甚至历代帝王也多有御驾亲征的实际,而秦汉在文化上不仅有军事,在文化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官僚行政体系上要更为发达,也正是因此秦汉打下的基础在后来并未完全中断得以继续延续,而罗马帝国则就此成为了历史。

4.罗马标榜民主,然而所谓的民主即使在罗马公民内部,也有强烈的阶级属性,帝国早期尤其明显,后来帝国走向衰落,军人势力逐渐取代传统的元老院贵族,而在秦汉帝国也经历了封建贵族,士大夫阶层,外戚,宦官势力的不断崛起。罗马好战,以征伐起价,其奴隶的存在不仅合法而且普遍,甚至民主自由成了霸权主义,侵略他国的借口理由(不禁让人想起了当今世界的世界警察)。

5.根据作者对于东西方两大帝国行政效率和贫富差距的对比,两国的官僚规模大致接近,但罗马帝国的官僚相较秦汉更为富有,敛财更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