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读后感精选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一本由李长之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读后感(一):李长之与张荫麟“较劲儿”,写出这本小书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写于1936—1937年间,斯时李长之年方二十六七,称得上青年才俊的闪光之作。

本书所附《李白研究中的常青树》一文的解读中,提到本书创作缘起的一则逸闻。据说1936年底张荫麟想编一本中国通史,约李长之写杜甫,但李长之关注点在李白,不赞同张荫麟“李白是浪漫派,不能写”的观点,遂在1937年用较短的时间一气呵成完成了这本书。张荫麟的《中国通史》只写到汉代,因早逝没有续写。而李长之的李白研究一直在持续,本书所附的《李白——纪念李白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年》,写于1951年,对李白的人生进行了全方位分析总结,颇多金石之论。

李白是诗人,年轻的李长之也颇具诗人气质,李长之笔下的李白,既是天才也是凡人,快乐与痛苦兼备,优点与缺点并存,是一个活泼泼的存在。学问做到深处,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找到生命的契合处,就会碰撞出通感与共鸣的火花,这在学术研究者中多有所见。

作者对李白有若干结论性的认知,在此列出,供大家参考。一是形象:“大眼睛,挺精神。喜欢穿紫,带着短刀,有道士服装,也有道士的书和药,各地游荡,爱好谈论,人们看去,仿佛是仙人。”二是籍贯:李白出生于中亚细亚,是“华侨”,五岁时迁居四川,称为“川籍”是说得过去的。三是性格:“从政和学道是他基本的矛盾(他的人格是相当复杂的,矛盾也是多方面的).......他的苦闷和不幸是一般封建社会底下文人的苦闷和不幸。”四是文学成就:“他的诗的艺术,已经达到了中国文学中的高峰,在他同时的诗人中,只有杜甫可以和他比肩。”五是他的偶像:李白最佩服的人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诗人是谢朓。

引李白有关读书的句子,共勉:“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想来,李长之读李白,写李白的时候,经常会“掩卷忽而笑”吧?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读后感(二):人性的,太人性的

在我过去的认知里,李白是一个超凡脱俗之人。他好比《庄子》中的藐姑射之仙人,睥睨尘世众生而不沾染人间的尘土,正如他被称作“谪仙人”,人间只是他寄身之所,浩渺银河才是他灵魂的徜徉之地。

然而这本书似乎让我了解到了一个更加人性的李白,他并不是超越人性般超凡脱俗,相反,在他身上,人性的根本,也即是生命力,或者尼采说的“生命本能”在迸发和激荡。化用尼采的书名“人性的,太人性的”的字面意义来形容李白,再合适不过。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真正具有道家理想人格之人,应该就如天地一般。他不会让自己的情绪被百姓的疾苦和远方的哭声而牵动,因此影响自己的修身养性。而李白无法做到太上忘情,无法毅然抛下苦海中的黎民众生而羽化登仙。他甚至有着“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入世志向。作为一个根植于儒家传统的诗人,李白即使再具有仙风道骨也难以挣脱身上儒家所谓为生民立命的桎梏。或者说作为一个人,无法摒弃卢梭所说的“同情心”,活成一座天上的孤岛。李白,终究无法摆脱人之为人的同情本能与儒家传统的社会责任,是为人性的。

李白不仅仅说是人性的,更可以说是市侩的。他贪求现世的功名利禄。“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他毫不掩饰他对功利目的的追求。他隐居终南山,并非为了修成道业,而只是为了通过“终南捷径”跻身朝廷。他无异于最为市侩的读书人,只是他最为率真地将他的欲望表现出来——升官致仕,只为享受荣华富贵,而“海县清一”只是自己天才的附带品。他也好色。他不仅仅是不像儒生一样将孟夫子的“男女授受不亲”奉为圭臬,相反还不掩饰自己对女色的欲念。同时他又没法如李商隐一般将激情寄托于“柏拉图式的爱情”,在共剪西窗烛中感受两颗心灵的交织。他是马尔库塞所说的“爱欲解放”的践行者,将人类最为普适的欲望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他甚至想要通过炼丹成仙实现对万物的绝对支配,将权力意志发挥到极致。他是人类一切欲望的代言人,用最不加抑制的激情释放着生命本能。是为太人性的。

当“人生在世不称意”时,他将自己的失意最为强烈地表达出来。他通过酗酒,用痴狂来暂时麻痹,超克简单的快乐或是痛苦。疯狂,是超越于普通情绪之上的一种谵妄状态。他通过 酗酒来达到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的状态,在谵妄中忘却生命痛苦,带到与自然万物交融的“齐物”境界。酒醒之后是幻灭和虚无而普通人在虚无和推石上山一般的苦旅中挣扎,终了此事。而李白则不同,人生得意须尽欢,他不愿醒来,当幻灭来临之时,他用更大的剂量来麻痹自己,重回物我两忘的境界。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圆寂之时说道“悲欣交集”四个字,而李白的人生,超越悲喜,唯有癫狂。

作者将李白定义为一个“道教徒”,这再合适不过。道教与道家思想本身就截然不同。道家将死生仅仅是为自然的流变,因此庄子在妻子去世后仍然鼓盆而歌。道教毕竟是一种民间化的宗教,而中国的宗教从本质上说都是此岸而非彼岸的,李白不相信物质世界之外有一个来世,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因此他抛弃身后的功名而汲汲于现世的富贵。在西方,同是人类欲望的代言人的浮士德在人世的一切为欲望所做的努力幻灭后,在永恒的女性指引下飞升天堂。而李白,在同样现世一无所得的情况下,随着肉体的死亡,彻底消失。或许李白更像是一个活到极致的人的真正宿命,他没有因为他的率真和疯狂而超越人性,获得神性,相反,他终究难逃灵与肉两相寂灭的结局。而浮士德更像是一个启蒙童话。

李白,毕竟不是仙人,而只是个率真的人。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读后感(三):读《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

才气纵横的好书,懂得李白的好文章,对大诗和自我人生的一种抚摸。

要读好这本书,首先得好好读一读李白的诗歌,就像长之先生说的“不要跳着看,小地方也要看,引的诗更要看”,虽然专横了些,却是真心的。没有读过李白诗歌的人,大概看不懂这本书,不懂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大概也看不惯这种写作方法。在给学生讲《将进酒》、《蜀道难》和《日出入行》,我才发现我对李白的理解如此之少:他壮兴飞湍的诗篇,飘洒纵横的才气、赤子天然的真诚和异常深刻的人生矛盾,就像是炸裂开来的熔岩,绚烂你的眼目,燃烧你的躯体,你只能为之绝倒。长之先生的这本传记特点是大量引用李白诗歌,就像是把李白破裂人生映射出来的形象画成图画展示给你看。在某些地方加以点评,风趣幽默,要言不烦,非常会心,又非常亲切。六大诗人的传记中,这是现在读到比较满意的一本。

虽然我读了,但是始终不如读杜甫的传记来得深刻,可能是读老杜读得多了些吧。古典文学的学者们都说“李白不可学,老杜可学”,我却以为恰恰相反。唐风已经吹拂了千把年,就像林庚说的“唐诗之后,模仿唐诗的人不知有多少,那些作品早已被人们遗忘,而唐诗却还是那么新鲜”。唐人已经完成了一切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能,而杜甫就是这种可能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像是一桌大餐,一杯老酒,反复刺激着你对语言味觉,让你知道什么叫做汉语文字的温醇干脆,呈脓肥厚。读过杜甫诗歌的人,再神奇的诗歌造化也难以让他惊奇,再诡谲的语言构造也难以让他绝倒。但李白不同,他是绚烂你耳目的诗行,撞击你心灵的芬芳,完全是来自一种人格的真挚与豪迈。他就是一个活泼泼的影子,他的本质就是“生命与生活”。说实话,尽管李白有痛苦,他的痛苦萦绕了他的终生;尽管李白很愚蠢,他的愚蠢差点让他丧命,但他到底是李白,他到底是盛唐时期积极、乐观和自由精神的结合体。看透了这一层,李白的诗歌就永远是那么新鲜,那么艳丽,那么令人向往。

烈士屈原,隐士陶渊明,儒士杜甫,旷士东坡、侠士辛弃疾和豪士李白,六人中最能想得开的恐怕只有陶潜。但陶潜偶尔也会说说“天道幽且远,鬼神昧茫然”之类的牢骚话,他心中的桃花源最终也只是”心远地自偏“。李白不同,他想要就去做,朝着功名利禄虎视眈眈而去,一点不含蓄,失败了之后又迷恋了神仙家的玩意儿,一点没有”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优雅。正因为如此,他是如此可爱,对照他的行径,不也正好对照我常常”累累如丧家犬“的作为吗?

书是好书,但有几个地方,还想废话几句。说《蜀道难》是有政治寄托的作品,理由是其中”问君西游何时还“之类的话语。这话恐怕还有推敲的地方。首先《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考察诗意与鲍照《拟行路难》和李白《行路难》是同一构思。其次,文中的一唱三叹的构思是如此精彩,夸张和想象中充溢着豪逸,怕不是讽喻唐明皇的诗作。这是一。李白虽是”华侨“,被儒家思想所遗落了,但他对现世的真挚爱恋确实不能否认的。道教不是道家,并不相信超越的那套,讲的都是现实享受的话头,所以李白大概是受了中古时期神仙方术家影响,又上了纵横家的当,所以才天天讲什么鲁仲连的剧本。但他内心深处还是明智的,”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滓同科“分明是道家的觉悟了。这是二。这本书的后面附了长之先生在1951年写的《李白——纪念李白研究一千二百五十年》,认错的态度很诚恳,相比扉页上面附的长之先生照片——编者说”精神昂扬“,未免有些白璧微瑕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