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木构建筑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木构建筑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木构建筑的历史》是一本由【英】威尔•普赖斯著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木构建筑的历史》读后感(一):木构建筑的赞歌

木构建筑的赞歌

读《木构建筑的历史》/by烟波浩渺1980

《木构建筑的历史》读后感(二):木建筑的自然空间

建筑是人们人为的生活空间,既满足了人类安顿居家的实际需要,也成为追求精神生活的一种创造。建筑的本质是空间,从建筑内部的构造设计,到外部的周围环境,这个流动空间构成了建筑物的美学价值。然而,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森林中,到处可见密集的建筑群,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看了《木构建筑的历史》我才恍然大悟,这看似安全牢固的用材同时也割裂了人与自然空间的联系,建筑的美学内涵被严重压缩。

比起这些使用年龄还不到200年的结构性建筑材料,木头的运用则要早许多。木建筑有着独特的结构美感,木头本身的颜色和纹理温暖而流畅,裸露的原木表面让人心生亲近大自然的感动。同时轻质抗压度高的木材既有良好的防震性能,又能调节室内空气,保存时间悠久,就可持续性而言,比钢结构建筑更环保,这也让这个古老而传统的建筑材料换发出新的光彩。这是我们未来选择的方向,也让我们得以重新看到大自然的美丽。

书中从地域和时间的不同维度介绍了形形色色的木建筑,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建筑传达出的丰富的美学与哲学内在。天坛依照严格对称的轴线建造,三重檐建筑每一个元素都有对应的含义,象征了天空、星宿、季节、时间。中心化的布局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明秩序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东南亚国家的建筑由于炎热的气候大都采用高架式,有防洪、通风、减少蛇虫威胁的功用,而华丽炫目的装饰则展现了当地人民的宗教活动和精神需求。

从这些风格各异的木建筑中能看到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与历史变迁、当地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让人不禁惊叹木材对外部环境与传统文化的亲和力,这就是木建筑的美学原则,造型美观、细节精致、融于自然。我喜欢北斯德布鲁克岛的慕伦芭之家和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罗斯伯里楼,随性的木结构隐于繁茂的树木中,好像它们本就是一体的。这些木建筑就像树木一样,也是自然生长的啊!

日本木匠懂得用生长在山北坡的树木来建造建筑中朝北的立面,这样的巧思让人对木建筑在时下的大放异彩充满了信心。如果我们能挣脱出钢筋水泥的束缚,由梁柱撑起我们的巢,凿榫打眼,在木头中自在呼吸,重新回到自然,该是怎样一番美景!

《木构建筑的历史》读后感(三):有一种建筑,坚韧而温存

诗人爱伦•坡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从某种层面来看,这是由砖石建筑抗拒历史风尘的能力所造就的。的确,当我们踏上雅典和罗马的故土,面对那些尽管残损但依然屹立于世的建筑遗迹,思古之幽情从心底油然而生。

在中国建筑史上,木构建筑一直是主角。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秦代阿房宫、汉代未央宫、唐代大明宫……这些宏伟的木构建筑早已灰飞烟灭,后人只能通过彼时的记载去遥想当年。

毫无疑问,与砖石相比,木材显得柔弱,尤其不能抵抗烈火的侵袭。在混凝土建筑、砖砌建筑和钢构建筑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传统木构建筑在现代人眼中难免会显得格外脆弱。

然而,木构建筑另有坚韧的一面。

在中国的山西应县,矗立着一座庄严的辽代木塔。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应县木塔除经受日夜更替、四季变化、风霜雨雪的侵蚀外,还遭受了多次强地震袭击,仅裂度在五度以上的地震就有十几次。然而木塔坚强不屈,傲然挺立。应县木塔的不倒之谜有种种解说,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木构建筑中的榫卯结构和斗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日本,木构建筑的保存情况更好,许多建筑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幸存下来。它们由复杂的斗拱拼合起来,这些斗拱提供了极高的强度和适应能力。这种结构特点使木构建筑可以承受住日本连续不断的地震,有些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留存至今。

与之相比,在地震的情况下,砖石建筑可能就没那么可靠了。

木材的另一个特点是,因为它具有生命,所以留有温情。

在日本,人们相信树木如同其他生物一样,都有神灵栖于其中。而当一个木匠砍倒一棵树的时候,由于神灵还停留在树木上,他也承担了一种道义上的责任——过渡浪费的开采会有报应。因此在日本木匠的规则当中,节俭和精准是同等重要的美德。这份责任的分量,保证了在日本用木头建造房屋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他们珍惜并享受着木构建筑的温存。

就木材的表面质感而言,它与砖石、钢铁、玻璃相比显得格外温馨。在现代设计史上,德国设计惯用钢材,造型简洁,功能良好,但显得冷漠。芬兰的现代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在此基础上用木材替代钢材,使产品多了一份人情味。

实际上,木材被运用于各种不同的气候环境中。它是一个绝佳的隔热体,木头砌块式建筑在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帮助人们度过了难捱的严冬。木材也被用于建造轻盈通透而开放的结构,来抵御东南亚的潮热。

坚韧和温存只是木构建筑的两个基本特征。其实,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建筑都是木构的。木材拥有独特的形制、颜色和结构,但在现代的主流建筑史中却经常被低估甚至忽略。作为人类最初的建筑材料,它衍生出了许多建筑风格并延续至今,但它巨大的贡献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忽视。近年来,木材在建筑界终于慢慢地开始受到应有的关注。全世界一流的设计师越来越喜欢使用木材,以达到社会及环境上的需求。

威尔•普赖斯(Will Pryce)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获得过众多奖项的专业摄影师,但他又是建筑学科班出身,曾在剑桥大学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建筑学。他关注世界各地伟大的木构建筑,自己摄影,自己撰文,写作了一部《木构建筑的历史》。

这本书想要表明一个观点,那就是木头绝不是一种不如其他材料的劣质建筑材料,它仅仅只是一种不同的材料而已。它所延续的是一种不一样的并通常被忽视了的传统。这种传统不仅早于砖石建筑的传统,且与之一直并行发展着。

在书中,普赖斯用饱满的文字来描述日本从佛教历史中衍生出来的无比精彩的木构文化遗产;俄罗斯木匠是如何造就了俄罗斯木构建筑标志性的洋葱圆顶;挪威的木板教堂如何揭示了异教徒的过去;突厥部落如何将海滨住宅从亚洲带到了欧洲;新英格兰的定居者是如何在几个世纪以后,由彼得•卒姆托和伦佐•皮亚诺这样富有经验的建筑师发展出了生动且极富原创性和天才的新木构建筑。木构建筑将持续发展,拥有着鼓舞人心的未来,如同其光辉的过去一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