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快乐的死》经典读后感有感

《快乐的死》经典读后感有感

《快乐的死》是一本由[法] 加缪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1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快乐的死》读后感(一):21.04.17

“死去的时光在此腐化 在他四周,尽是松弛垂软的时光,时间像水底淤泥般汩汩作响 一股温柔,是的,这里有一股温柔,但它如此苦涩 没有人天生就强、就弱或意志坚定。是后来才变强,后来才变得神志清明。命运不在人身上,而在人的四周。”

和加缪气场不合,看是看完了,但是看不进心里,感觉啥也没看见

就像那个评论说的,无论是描写景物、人物、事物,他的文字体现的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的漠不关心”,是一种旁观者的冷言冷语,没有情感,缺少共鸣,就颇味同嚼蜡,难以下咽

就还挺无聊……这不是作者的问题,应该和译者关系也不大,怪我呀怪我

《快乐的死》读后感(二):梅尔索——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困境

“唯有当快乐和它相反的事物呈激烈的对立冲突时,我才能够尝到快乐的滋味”这种状态类似于加缪日后在《西西弗神话》中所提到的荒诞本质,同时也是理想与现实的困境——梅尔索所陷入的巨大荒诞。梅尔索的悲剧在于陷入逼仄的窘境却依然不放弃对希望追求。而默尔索则是明知杀人的后果将悲剧的发生推向肯定。

加缪在《快乐的死》中所展现的理想主义式的热情。与《局外人》中所表现的默尔索的边缘以及冷漠迥然相别。

但无论是梅尔索或是默尔索,在彻底滑向悲剧时都表现出对死亡的接受。默尔索在死刑前夜的思辩充斥了绝望般的幻灭与惆怅,梅尔索则意识到生与死的同质。

相较于默尔索的冷漠,梅尔索那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求索在生命的尽头探求到快乐的本质。他清醒地死,严肃且有尊严。

《快乐的死》读后感(三):梅而索

飞机上看完加缪的< a happy death>, 在主人公梅尔索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看到下面这句话的时候竟然鼻头一酸也是不由自己的湿了眼眶: “快乐的生活并不能更长和更短,当下快乐就是快乐,仅此而已。死也不能阻碍什么,它只是快乐的一场意外”。

“你快乐吗”这个问题,情人们问梅而索的时候他似乎回答又似乎没有答案。情人们觉得梅而索生活的并不快乐,想到的是,在别人眼中我的生活是快乐的,但是这个问题给到我,我应该是和梅而索一样的态度……所以快乐这个词的定义,每个人内心对它的定义和对它的感受,或许是一样的,别人可能无法感受到。在旁人看来,梅而索的内心世界和他的行为可能是矛盾的,是内心淡漠和一直追寻快乐的矛盾,渴望爱又不愿被爱束缚的矛盾。他对死亡的态度也是淡漠和平静的,as if it doesn’t matter even die tomorrow.

每次读到在作者的笔下看到自己影子的时候,都会感动不已,毕竟,被这个世界和周遭的人物理解是一件奢侈至极的事情,但是这种细微的心情和自己的价值观被映射在文字中,某种程度上会和较劲的自己和解……以前在阿兰德波顿的文字中和自己和解过,现在在梅而索身上看到自己,仿佛是在密不透风的房间充满二氧化碳的房间呆了一天以后突然打开一扇窗感受到到一阵清风一般…

“你是否可能对一个人产生鄙视?”

“也许吧”

“条件是什么?”

“我觉得好像相当简单。只要此人是被利益或贪财的念头所驱使,我就可能鄙视他”

加缪啊加缪!

《快乐的死》读后感(四):你好,表象

《快乐的死》讲的究竟是什么?小说的结尾梅尔索是死了吗?

如果依照小说题目来理解,梅尔索是快乐地死去了,但这种死带有喜悦的成分,而看小说写法上,却看不出死了,还是只是暂时的休憩。

作为加缪未刊小说,让人费解的结尾也是可以理解的。

仅仅以结尾来诠释小说名字,似乎简单。嘲笑死亡,还是欣赏死寂之静谧?小说中译名给人的是模棱两可。以“快乐”修饰“死”,倒像是入殓师的盛妆手艺,中心主人公还是“死”。

这里,不得不说加缪这部处女作透露的生死观念还是悲观的,就像小说里屡屡提到的悲剧哲学家叔本华和那句“表象,你好”。

表象,在《快乐的死》的结尾中,“快乐”无疑是表象。小说里,这句话一直是主人公送给女性时说的。那么,他所指的也就是女性的表象,而表象背后是什么呢?不论怎么说,“快乐”都是表象,“死”才是其所关注的重点。

加缪小说里倾注较多的描写是自然风光,后半部则献给了阳光,让人印象深刻是其所写的静谧,而结尾主人公是归于静谧。可见,加缪此部处女作的深层思想,还是卢梭式的自然交响曲,所提倡的仍然是返璞归真的崇尚自然。

《快乐的死》读后感(五):哦,快乐。

读加缪总是让我觉得很可怕,他对荒谬与虚无的描述,对人生意义的剖析常常令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是的,每一个清醒的人都会思考自己活着的意义。因为如果生命无意义,那为什么不在此刻死去,而要经历循环往复无意义的每一天后死去?难怪他说,“这世上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 就是自杀。”

这本加缪的处女作《快乐的死》,直到他去世后才出版,很多人将它看作是《局外人》的前身,二者之间确实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而作为一本处女作,加缪对人生的见解之深刻已经注定了他日后的成就。在《快乐的死》中,主题是“快乐”,穿插在全书中的思考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因为死是必然,而人是否能维持快乐的一刻直至死亡,则是充满疑惑的。

加缪的作品里,故事总是略显乏味。梅尔索与默尔索之间的微妙联系不在于故事,而是他们对人生的探索,用消极的反抗来面对荒诞人生,是不是能感受的些微的快乐。梅尔索的轨迹更清晰,加缪试图探讨物质的外界环境改变对快乐这一感受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有钱了是不是更快乐?事实上不是的,梅尔索获得了财富之后依然困惑快乐的问题。他的反抗相对于默尔索来说是积极的,有所行动的。

有人说,只要你还在思考怎样才能快乐,你就是不快乐的。于梅尔索而言,确实如此。即便我不能在此刻判断这句话是否为真命题,也真切的感受到,人生快乐的不易。

加缪自己曾经说,“诞生到一个荒谬世界上来的人唯一真正的职责是活下去,是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他的思考从《快乐的死》到《局外人》是一脉相承的,在《快乐的死》中,他似乎试图探讨更多的问题,但篇幅有限,从快乐的定义到快乐的获取方式,及至快乐的死去,每一部分都是需要深思的。他的思考是清晰的,快乐的定义,快乐的长度,快乐的前置时间,太多的疑惑团揉在一起,反而不够篇幅去描写。对读者来说,或许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深意。

读完加缪,人生似乎更困惑了。有一种奇怪的感受,正是因为加缪不能在自己的人生里用这种极荒谬的方式测试人生的结果,才在笔下塑造了这样的人物。并且从另一方面说,在自己的人生里,选择就意味的放弃,我们不能比较二者的差别,这一段歧路注定只能看一边的风景,无法回头。快乐很难,人生亦如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