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读后感1000字

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读后感1000字

《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是一本由[美]乔恩·格特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322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读后感(一):天才、管理者、激励者

激励者与天才不同,但同样不同寻常。激励者也与那些最有能力的管理者不同,那些人能让原本或许无能为力的人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在天才人物申农和管理者凯利之间,皮尔斯在贝尔实验室为自己选择了激励者的道路。

“我努力发动其他人做事,我很懒。”皮尔斯曾经这样对一位采访者说过。

“你认为这样做对你的事业有帮助吗?”这位采访者问道。

“哦,这就是我的事业。”皮尔斯答道。

更确切的说法可能是因为皮尔斯有太多的想法,无法一个人完成,而且他兴趣广泛,包括飞机、电子、声学、电话、心理学、哲学、电脑、音乐、语言、写作、艺术等,因此无法专注于某一种追求。他也欣然承认管理不是他的强项。在弗里斯和皮尔斯本人看来,皮尔斯的真正天赋,是让人们对先前根本没想到的东西产生兴趣。

《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读后感(二):20190907系统创新的核心任务

《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真的是一本好书。其中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旧闻。

1938年凯利(贝尔实验室研发负责人,负责真空管的核心业务)去拜访他在工作初期一起共事的物理学家戴维森。顺便认识了和他同一间办公室的肖克利(肖克利是贝尔实验室招募进去的,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当时负责培训新人,也在每周一下班后组织一些人一起研读科学方面的教材)。

我们先说到这里,一会儿翻过来我再讲这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件。

凯利给肖克利上了一课。他说他期待以后我们可以取消所有的电话交换机,转而用一些电子元件来代替,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麻烦。

换句话说在这个对耐用性和质量要求极高的系统中,请有两个关键原件不具备上述任何一项:一个是转换器,一个是真空管,正如我们所知真空管易碎,而且很难生产,非常耗电,而且会产生很多热量。转换器可以保证每个用户的电话信号经过系统的庞大电网后仍能准确接通,但他也存在类似真空管的问题。它们都是很脆弱的机械原件,很容易出故障。

而当时贝尔实验室研发工作什么呢?研究什么样的木材处理方法可以让木头不会腐烂,研究电话线在风中的运动,研究一种最多加注不能超过15滴润滑油的方形的小油壶,研究如何铺设海底电缆。

凯利当时的名言是,值得做的事情总是比能做的事情多。

1939年,肖克利就提出了固态材料的中继器方案。但是战争推迟了这个过程。直到1945年凯利才重新批准固态材料的项目。而到了1947年秋天。就发明了晶体管。

所以你看,系统性创新的关键在于找到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而这往往不是新近公司的,有着更先进研究理念的创新型人才所了解的内容。而是已经深耕真空管20年的凯利,也是那时已在高位的凯利可以批准新的突破的发展方向,来革自己的命。

作者的观点认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并没有准确的起始时刻。最初,催生发明的各种力量只是开始积聚,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人物,运气也必不可免,来早就这个辉煌时刻。可是在我看来,分明不是这样,就是针对系统的薄弱环节来进行人才的研发投入。

我觉得华为的鸿蒙系统和方舟编译器真的是了不起的突破性创新。鸿蒙系统是从安卓系统最薄弱的环节打破僵局,方舟编译器解决多套平台编译的环节入手,都是在系统中寻找最重要最关键又最脆弱的心脏部分着手解决问题。是了不起的创新能力。

顺便补几个关键的时间点:

1912年耶鲁培养的独立发明人李.德.弗赖斯特带着三极管的专利技术来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三极管抽真空后被称为真空管)

1925年正式成立贝尔实验室

1929年凯利将电话中继管的寿命从1000小时延长到了8万小时

1938年凯利对肖克利的研究建议

1939年肖克利提出固态材料原型

1940年战争导致贝尔实验室研究大部分转向军需

1945年固态材料项目组启动

1947年秋天,发明晶体管

《贝尔实验室与美国革新大时代》读后感(三):贝尔实验室在历史的位置

这是美国作家乔恩*格特纳通过对贝尔实验室一些资深员工的个人访谈,查阅大量相关档案资料,通过把一些研究人员的成就置于贝尔实验室所处的社会、科学以及商业环境中,来描述20世纪30年代晚期到70年代中期贝尔实验室的情况。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最初几十年里,几乎是全民公敌,也因距离申请电话专利快30年,公司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给人的印象是,喜好诉讼、行事野蛮而臭名昭著,与其他公司斗争中,不仅仅局限于法律手段,还采取了破坏竞争对手的电话线路、暗地里收买竞争对手的设备供应商等手段参与竞争。

1907年公司总裁西奥多*韦尔上任后,缓和公司在诉讼的攻击性、反思公司的运营战略,开始把公司定位于技术领域的领导者。物理学家弗兰克*鲍德温*朱厄特加入公司后,逐渐将技术问题求助于科学家,而不是工程师。

1925年元旦,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正式成立贝尔电话实验室。其研究范围包括:物理和有机化学、冶金学、磁学、电导体、辐射、电子学、声学、语言学、光学、数学、机械学等领域,甚至包括生理学、心理学和天文学领域的研究。同时在20世纪30年代招募大多都在麻省理工学院、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这类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并且一些员工成立了学习小组,自发在晚上自我深造。为了保证旗下公司产品的规模和质量,数学家沃尔特*休哈特为制造业发明了一种统计管理技术(也就是后来的质量管理)。

20世纪40年代,贝尔实验室的研究部门已经停工,几乎所有员工都被安排去开发战时的电子装置。战争也导致大笔资金流向新的科学技术。数以千计的男女都在为军事设施专心工作,而且公众对他们所做的贡献有了更多的了解。期间较为出名的是雷达项目的研究。1942年启用莫瑞山的新建筑(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研究机构)。1945年公司推进固态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半导体)并于1948年发明各类三极管。研发专家杰克*莫顿认为创新需具备两种要素:大规模量产和市场上销售其产品(在1949年制造了五千个锗晶体管)。

1937年克劳德*埃尔伍德*申农到实验室,考虑继电器、开关和电路设计;并于1945年写了论文《密码学的数学理论》,此外,申农建议使用‘比特’(二进制数字)作为单位计算消息。20世纪50年代早期,申农甚至制造机器和人类玩游戏。

1949年,庞大的工业和军事国防机器已经成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一宗庞大的业务,让公司与政府结成了紧密的同盟关系。1956年美国政府同意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继续维持垄断局面,但需保证公司不会进入计算机或电子消费市场;把现在或将来取得的全部美国专利授权给所有美国申请者。同时期,实验室较为出名的发明是硅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和行波管的改进、1959年6月在山顶测试回声卫星。

1960年年尾实验室操作激光并着手改进,使其成为稳定连续的光束。1960年投入市场的视频电话最终宣告失败。在光纤系统研发的同时,贝尔实验室也加大力度投入移动通信领域。1982年实验室和政府达成新协议:同意剥离其地方性电话公司,公司将不再受1956年签署、禁止其进入其他行业的和解协议的约束。

1984年元旦,贝尔系统的拆分正式生效。

在给消费者带来渐增的吸引力层面上,市场竞争一直都是主要的推动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竞争就一定能推动巨大的进步(比如贝尔实验室的技术进步,后来互联网创造的技术进步)。

尽管贝尔实验室逐渐被人遗忘,但一些做法仍被其他公司借鉴。谷歌甚至沿用贝尔实验室的传统:鼓励员工把部分时间(20%)用在感兴趣的工作之外的一些项目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