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水在时间之下读后感100字

水在时间之下读后感100字

《水在时间之下》是一本由方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元,页数:4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水在时间之下》读后感(一):水在时间之下

“……她说,我这滴水像是石头做的,埋在时间下面,就是不干。她还说,如果这世界是污秽的,我这滴水就是最干净的,如果这世界是洁净的,我这滴水就是最肮脏的。总而言之我不能跟这世界同流…… 她果然被时间掩埋在了深处,连一点光亮都没有露出来。 ” 故事写的是一个女性的复仇史,时间又是民国,起了个好书名,故事却因为老旧的情节与扁平的人物设定落入俗套,语言更是合着复仇的心态一步步加速,直至恩怨落幕时,结语才放慢,就像作者长叹一了声,小说终于写完啦~!

《水在时间之下》读后感(二):《水在时间之下》|繁华过尽,隐于平凡

水上灯,放光明。

不被命运祝福,不被时代祝福,不被父母祝福。可是她还是倔强不屈服于命运,是众生中小人物的抗争,最后也落入时间之下。水上灯,从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太苦太苦了,父亲离去,被母亲和家人抛弃,不被养母疼爱,最疼她的养父也死了,学戏过程中更是经历了一个女生最不愿意经历的事,好不容易学成,便又遇上了时代的变革。她一生真像一棵无根的蓬草,一生无安定可言。但好就好在,她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不至于离了男人就无法立足于社会,这是她最后的小幸运。

水上灯,水在时间之下,水上灯,放光明。

记于2021年12月17日凌晨1.16看完

水在时间之下

7.3

方方 / 2014 / 人民文学出版社

《水在时间之下》读后感(三):水在时间止下:苦难的重量

方方在一开篇就讲, “我们更多是通过书本和文字来认知世界,而水滴却是通过她的血肉生命。哎,都说平淡地过一生没有意思,可是让你复杂地过一生,你试试看?抗住人生的复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有被击中的感觉,但感触尚不明显,可等我读完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这个故事,我再返回头来看这个序言,才明白了这句话的重量。“苦难”两个字背后到底是什么,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又从何谈起呢?

-

方方的小说底色是武汉,是武汉的风土人情,是自己对武汉这种大潮流与小生活交织的热爱。她是属于武汉的,她写的武汉也带着她深深的烙印。其实我之前并没有怎么看过她的小说,除了那一本大家心知肚明我不能打出来否则就会被豆瓣删评论的中篇小说之外,只有这本《水在》了。

但我从那本开始就知道,我会喜欢她写故事的风格和笔触。酣畅淋漓,短促精炼,她从不过分渲染一个人的内心,只是不断地在推进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把故事推向不可知的转折和突变,然后看着人物在宿命中挣扎起伏。偶尔恍惚间,我也会责怪她怎么会用这么狠的心写这么命苦的姑娘,寻不得一时的好日子。后来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并不是她的笔触太过冷峻,而是每一个这样的小人物在命运巨大的齿轮碾压下,的确只能这么无力的抗争着。

“我们要很努力,才能活成一个普通人。”

苦难的重量,也许远超乎我们日常的想象。

-

正好前天刚去看了《一百年很长吗》,萧寒导演选了两个家庭,一个是草原的牧民,父母年迈,家里困窘,大儿子不争气,小儿子患重病;一个是在佛山的打工族,结婚没钱,尾款不批,孩子出生就有先天性心脏病要做手术。100分钟里我不知道我长吁短叹了多少次,但是事实就是在重重的重压、争吵、埋怨中间,被生活的苦无情碾压的普通人们,却恰恰是怀着希望往未来不断走下去的人。

就像《水在》里面的水滴。

她从一出生好像就带着戾气和诅咒,父亲因为意外死亡,母亲和家里嫌她是晦星要扔掉。后来入戏班,江湖漂泊,无所依靠,以为生活终于要熬出头的时候 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武汉沦陷,流离失所,她想要的亲人,她眷恋的爱人,喜欢她的人,她的朋友,无一不先后因为她的恨或者是爱离她而去。

可这些悲痛本不该强加给那个刚出生的小姑娘。但命运的齿轮一环接着一环不停息的向着远方滚去,连锁反应下,这个企图跟男人、跟社会、跟世界抗争的姑娘最终却落得个“需要一个理由才能活下去”。

想象她经历的任何一种苦难加在我们这些现在叫苦不迭的人身上,都会成为精神脆弱者的托词和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这个顽强的生命确是一路挺过来,倔强的不肯服输,坚强的要跟命运斗到底。

最后的结果是她随着自己生命的最后一个意义一同逝去了,也许还是命运赢了,时间赢了,可她也绝对不曾输过。

-

这些画面一直压在我心里,我也暗暗跟自己说,真正意义上“苦难”的重量远超乎我们的想象,而我们所谓的“丧”真的像是侮辱“丧”这个形容一次一样,不值一提。

-

中间有好多次提起李翠、慧茹、珍珠、水滴还有各种女人/男人,在金钱权利与情感之间的抉择。以前总是会大言不惭地讲自己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当然会选择情感,可我第一次看《水在》里描写李翠选择回去过苦日子还是选择抛弃女儿的时候,我第一次为了这个选择犹疑。我终于明白生活的无力和对穷苦的担忧与人性最后的一点情全都纠缠在一起,谁又能在其中做个冷静清醒的抉择呢?

想起看《安娜》时候讨论的:“对付一个母亲最卑鄙的办法就是拿她的孩子威胁她。”

我突然意识到,面对这样的选择,李翠选择抛弃孩子自己过好日子是应该被理解的。毕竟面对这样的选择,可能没谁真的能熬过去。钱真的是个好东西,没过过苦日子的,哪能体会半分呢?我们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罢了。

-

所以基本上是到现在我才明白举重若轻的真实感觉,便再不敢说什么知晓“苦难”两个字的重量。可能我最近有多“真实”的直面苦难本身,就有多明白,自己离苦难到底有多远。

又多该珍惜如今的日子。

苏玉竹.

181203晚 于长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