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云淡风轻近午天》读后感100字

《云淡风轻近午天》读后感100字

《云淡风轻近午天》是一本由蒋晓云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淡风轻近午天》读后感(一):与自己的人生和平相处

蒋老师的签名很大气

《云淡风轻近午天》读后感(二):看见世界这么正常,也就放下心来

体味过《百年好合》《掉伞天》《桃花井》对人情世态直接、凌厉、一针见血的描写,读者不禁倒抽一口冷气,惊讶于蒋晓云居然如此直指人心,不留情面,将人心剥离得如此真实,将现实剖析得那样痛切。读过她的小说,总有一种“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喟然一声长叹。蒋晓云在《云淡风轻近午天》里说“其实我生性并不孤僻,可是除非缘分特殊,确实很难打破藩篱和人交心”,从大陆到台湾到美国,她目睹过多少时代造就的悲欢离合。她一直是旁观者,冷静寂然地将人情世态整理成文字。在真实下,是她对“人生实难”的最深刻同情和最透彻理解。

《云淡风轻近午天》是蒋晓云一篇篇短小随笔的结集,看到蒋晓云的生活也是如此平常絮叨,读者就放下心来。原来蒋晓云还是那样一个忙忙碌碌的工作女性和家庭妇女,淡淡地记录着她并无不同的私生活。蒋晓云讲述自己的故事,家人的故事,朋友的故事,事关健康、亲情、工作、阅读,构成日常的琐碎细节的拼贴图样。她的身体是发福的,精神也是松快的。

柔婉中自有一股刚韧、更是带着一股英气的蒋晓云,首次将自己写进文字中。她将细腻与哀愁刻进了小说,乐观与洒脱写在散文里。再顺遂的人生,也有别人看不见的遗憾。生活就是由顺遂和遗憾的每一天构成,在平平淡淡的几十年里默默流向终点。

蒋晓云将最复杂的人心和人性融进小说,紧密联系塑造出苍凉残酷的质地,让他们沉甸甸地记忆、愁思、爱憎、算计,让人心的场地成为世间最复杂的棋局,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似的赤焰战场。好在现实中的人心不是这么风狂雨骤,间或有疾风骤雨,也是转瞬风停雨歇,雨后初霁。因为啊,事业、婚姻、疾病、死亡这些大事情,年华的衰老、朋友的离别、小说的创造、人生的参悟这些大问题,需要几十年慢慢经历和懂得。这种“慢”和“散”成为蒋晓云随笔的底色。世界是温煦的,人心的复杂和生活的残酷融入几十年的光阴,就不再那样锋利,就有了可以回调的空间。读完蒋晓云的小说再看她的散文,就好像从紧张的梦里醒来,发现危险原来不是真的,还可以再舒服地多睡一会。

《云淡风轻近午天》读后感(三):风轻云淡,谈笑风生

喜欢小确幸的东西,一个身影,一片落叶,也会引发感悟,想到生活的美满或者不易。生活中的很多面,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喜欢细腻的东西,每一道纹理,每一个角落,都被清理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文字也是如此,每一句话,都勾勒了生活很小的细微之处,却从这种细微之处看到了人生的真谛。

喜欢《云淡风轻近午天》这样的调调,像江南的小调,又像一碗清茶,在闲暇的时候细细品味,在静静的夜里静静的体会。这似乎也是台湾文学的一个特点,用细致的笔触描绘的身边的角落,总是那么令人沉静,惹人怜爱。

喜欢作者笔下对家人的回忆,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子女,都是充满着怀念或者是怜爱的意味。对父母的思念,也就是对家乡,对过去回忆的思念,思念总是那么的遥远,却又那么的快乐。即使父母的一颦一笑,在作者眼里,作者的记忆深处,也成了宝贵的财富。

喜欢作者对孩子还有自己生活的描述。嬉笑怒骂,可笑的可气的也都成了美好的回忆。与家人和自己的亲近,是世上最幸运,也是最珍贵的事。当然,即使在相处中遇到一些问题,由于爱的力量,也会在彼此心中化解,不会留下伤疤,这也是亲人的力量。

作者用云淡风轻的态度看待世间一切,有一种超然的感觉。对一切的不在乎,也表现了他的在乎。就像这本书中描绘的那样,多年后,我也已初老,经历了人世若干沧桑,我把这幅帐檐慎而重之的带回了我的出生地,委请朋友精工装裱,打算将来当成祖父母的遗产留给我的侄女。

接着,讲述了对旧物的怀念,作者又开始引出了对父亲和母亲的怀念。其中饱含的深情可见一斑,虽然几个字写的让父亲自己一辈子不满意,惯拿钢笔的母亲绣工稚拙的更是令人发噱,可是我想到年轻的父母,在连天战火下的新婚愿景竟是香梦常圆,就一面眼眶湿润,却也一面像父亲晚年时看到帐檐那样的微笑了。

作者的笔触轻盈,用字讲究,这又不禁让我佩服起台湾文人的文学功底了。与他们相比,现在的一些年轻作家是不是应该反思呢?

看《云淡风轻近午天》,听台湾作家讲述她的故事。

《云淡风轻近午天》读后感(四):2017.07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蒋晓云博客——不愿称为散文或纪实——结集,书名或出于此。三十年后复出,“脸上除了岁月沧桑”,心里更“笃定自信”。“文章自得方为贵”,读者感受到她的“云淡风轻”,“傍花随柳”,以及“天道无亲”。

该是读者我孤陋疏浅,或为作者她“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对作者的遣词和引经据典总也惊叹不已,更还金句不断。“后学”、“亟思”、“哂笑”、“私淑”、“妍媸”、“大哉问”,这些或还算寻常;出自“讲学情田埆,谈经腹笥虚”的“腹笥”,难免把玩半天;而“滥觞”一词,初见且不说,其古今用法之微妙,不由得对作者推崇不已。

说回不愿称为散文与纪实,这多少有些与作者叫板的意味。假如只是蒋晓云的博客追随者,一日或数日阅一篇,比全数读下来,好感要多一些。一直信奉“喜欢蛋,何必见下蛋的那只鸡”,美好在于比现实多一点的想象。“展览肚脐还打哑谜”的风格,多少让人有些腻味,毕竟肚脐比方寸还有限!

不知当年十分推崇蒋晓云的夏志清与朱西宁是否有知,尤其是热爱张爱玲的朱西宁?有张迷读者苛求,赖蒋晓云东施效颦,她自然少不得一番撇清,少不得提及过张故居而不入。但不至于不承认受张影响,读过张的《半生缘》,也觉得《传奇》和《流言》的迷人极了,影响不是照搬,而是一种渗入与渗透,你未察觉,而众多旁观者很是拎清啊。不承认受影响也就罢了,或属于作者本人的清高。蒋晓云的人生顺遂,除了看不见的遗憾,没有传奇。不是所有的读者都“猎奇”,“花样摔跤”已经蛮好笑,“可是这样遍体鳞伤并不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华文女作家没有爱上汉奸、嫁过混蛋、流浪沙漠、不是蕾丝边,何以为文?”,这一竿子打的,未免忒刻薄!

还是期待她的《民国素人志》吧,能超越和比肩《百年好合》甚好,继续追随;不然,一别两宽?

《云淡风轻近午天》读后感(五):情真亦深,一物一事皆成文

一直以来,我都抱有这样的想法:散文好读但不好写,或者说,散文易写但写好难。如果光是一味地抒发情感,便给人一种下笔千言实无一物之感;如果状物也抒情,万一写得不够深刻,便又会觉得浅显轻飘;可如果一篇千余字的散文里虽然饱含了作者的哲思却文笔差劲,就会感觉这文章说理还行,可差了那么一点儿阅读时的趣味。

说来说去,不过是因为自己写不好散文,才端的是专门爱找别人的不是,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讲,那便是“丑人多作怪”。可说到底,自己最喜欢的散文其实也不一定要说理深刻、文笔锦绣,我只看能否从字里行间读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且这情感真不真,深不深。毕竟,真情实感的文章才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不然,读者花了时间去读一篇装模作样的文章,搞得自己既花费了时间又看得不痛快,那是何苦来哉呢!

最近才读了蒋晓云女士的《云淡风轻近午天》,这书名出自程颢的《春日偶成》。尚未翻看其中收录的文章,便先因了这书名而喜悦莫名。及至一篇篇地读将下去,不禁把心内的喜悦而随着作者的情感翻起了种种变化:既为她思念已故双亲的悲伤而伤怀,又因看到她把生活中的吃喝玩乐愁写得有趣好笑又真实,因而对她的文字更多了些亲近感。

蒋晓云笔下记录的事情,无非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小事。而往往越是小事,便越是能够见出一个人的情致,因而就越能看到作者相对真实的心境。每一个小事物、小事情,都在蒋晓云的笔下闪着亮光,这倒不是因为她的经历就一定“传奇”,而我们的人生就必然“平庸”,而是因为她看到了被一般人忽略掉的部分,因而生发出的感想、体现出的情感便也格外地具有自我独特性。正是这种自我独特性,让我更加喜欢她的文字,——文章不怕有个性,就怕太没个性,如果写来写去,文字们都是长了一个模样,那该多没劲!记得蒋晓云在一次访谈时说:“一个人再卑微,也是自己故事的主角。”这正可以作为她散文作品的注脚:哪怕写的都是日常生活里的小事小情小感想,但那情是真的,也是深的,于是便也具有了独树一帜的魅力!

看着蒋晓云把她记忆中的糗事、乐事、趣事、难过事都和和缓缓地到来,也真是一种享受。阅读别人的故事,便是体验别人的人生,虽然不可能百分百地感知到作者那时那刻的情感,却在读完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后留都唇齿皆是香气。蒋晓云的文笔诚然是好的,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给人带来惬意舒服的感受,但笔下的情感如此真如此深,那过往记忆中的一物一事皆能写成文章,诱人沉迷,惹人情思,这才是最妙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