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大全

人间词话的读后感大全

《人间词话》是一本由王国维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5-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词话》读后感(一):人间词话书评

本书读完可谓对我来说打开了中国古典文学鉴赏的大门,王国维先生对于境界的解读是词人三境更是人生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本书对词的解读也颇具见解,只可惜我文学底蕴尚浅,不能完全体会先生这一境界。

《人间词话》读后感(二):书内摘抄

王国维先生是一个很好的从学、治学、致学的例子:出生布衣,幼年熏染,少壮尊师,而后自攻,终成一家。

先生博闻强记,涉猎广泛,以《人间词》及《人间词话》为其文学批评类之最。余下摘抄原文数句以供爱好者分享: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造境界,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造境者,合乎自然,写境者,领于理想。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概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奇观。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以上。

《人间词话》读后感(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读《人间词话》经历的三种心态,开始,因此书名气很大,抱着敬畏之心去读,后来,因自己诗词储备太少而不得不艰难借助度娘来继续本书阅读,快读完时,竟又不舍得就这么读完。

学,然后知不足。这是我读静安先生《人间词话》的一大体会。同一个诗人,怎么有那么多称呼,哪个称呼具体指哪个诗人,都是注释和度娘告诉我的。

删定稿共六十四则,里面经典之句颇多。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其实何尝只是诗人,任何一人若想在某一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哪个不是要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的呢。

看完书之后看了武汉大学的一个教授对《人间词话》的讲解,感触更深。现代人要做的事情本就太多,身边的诱惑更是太多,能静下心来认真读读诗读读词的人又有多少呢。每年读研读博的人都有很多,但有多少人是因为真正热爱学问真正想研究学问而去读的呢。王国维先生一心研究学问,而无关任何其他。但就这一点,便让人肃然起敬。

《人间词话》是一部值得多读几遍的好书,每一遍必有每一遍之收获。

最后,记一下王国维先生的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人间词话》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相较于严羽的兴趣说和阮亭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更深入精辟地提取了诗词之于作者的本质要素,跳出了单纯对文学艺术的价值评论,更加强调作者的主观精神以及人与景之间的联系互融。

王国维认为李白纯以气象胜。李白的诗读起来朗朗上口、酣畅淋漓,词句之势气贯长虹、慷慨豪迈,用现在搞嘻哈的人的话来说,就是flow。李白之后,确实难以见到如此大气畅然的诗句了。五代词作者中,王国维认为冯延巳的词深美闳约,而温庭筠仅用词华丽 。承前启后的当属李后主,王国维认为温庭筠的词是句秀,韦庄的词是骨秀,而李后主的词是神秀。怀有赤子之心李后主不刻意工于辞藻,字字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与国破家亡的感怀,词至李后主,才从流行文化上升至艺术范畴。王国维认为陶渊明的诗放纵不拘,高远疏朗,鹤立鸡群,韵趣高奇,词义晦远,甚至达到无我的境界,而宋词中大多没有这种气象,唯有苏轼的词可堪比陶渊明,姜夔则得其一二。王国维认为秦观的词最为凄婉,欧阳修与周邦彦相比,就是贵妇人和青楼女子的区别,周邦彦的词深远的意境不如前者。咏物之词,苏轼的水龙吟造诣最高。姜夔的词有格调但无情趣,陆游的词有气势但缺少韵味。南宋一代能与比宋比肩的仅辛弃疾一人耳。宋之后,能与宋词比肩的,也仅有纳兰词了。

说道隔与不隔,王国维认为陶渊明苏轼不隔,黄庭坚隔 。所谓不隔,是对景物的描述达到一种浑然天成的境界,无须过多修饰、打磨,所谓不经意却比刻意更能表达情感。

至于为何宋词在元以后逐渐走向衰落,王国维的认识相对片面。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周期性,长盛不衰,亘古鲜有。宋朝是文人的盛世,帝国空前重文,经济高度发达,战事少有,而到了元明清,思想负担愈发沉重,八股文盛行, 宋词再难复现昔日辉煌。

《人间词话》读后感(五):此书笔记——境界二字

《人间词话》 王国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月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主观)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两忘)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装》《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苦苦探索,开始茫然无措、凭高望远孤独而寂寞,但仍信念坚定地不断寻觅和探索)开悟、渐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为伊(人生目标),体悟,衣带渐宽,日益憔悴也在所不惜,坚韧不拔,坚守信仰)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苦觅不遇时不经意间偶然得之,偶然妙得是背后不断量的积累。似顿悟 《水龙呤》苏轼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呤》章质夫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化用了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kui),此句虽化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却化用得了无痕迹。 辛弃疾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 诗人对宇宙(天地纵横)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一草一木的动静,一花一树的凋谢,细致入微地体察,在诗人眼里,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皆有生命,皆有情。物我两相忘。(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指世间万物同人生一样皆是过眼云烟,超越之上,超越空间,超越时代,永恒之美。 词要真,景入情,词化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