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读后感精选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读后感精选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是一本由章清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8.00,页数:6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读后感(一):追索“最是文人不自由”的迷思,当读之

这是一部研究胡适派学人群体人际关系网络和现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起落的精深之作,可视为此类议题的经典著作。除了视野开阔、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表达精当、前后贯通等优点之外,本书作者在处处彰显学人严谨素养的同时,也总有连珠妙语乍现。字里行间亦同时流露出作者对于与议题相关的各种社会科学理论的准确把握,进而将相关问题的探讨推向深处,但也并非没有论述中心和重心,实际上本书在极力回答中国近代史上的“两难”处境。总之,本书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大有裨益,吾辈后进不可不读之。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读后感(二):并不自由的自由派

谈及中国现代文学,自然绕不开胡适这一灵魂式的人物,其一呼百应程度足以与迅哥相提并论。所谓“胡适派”的一群,是中国较为早期的自由主义与现代派学者,生于乱世,因理想而集结。

承上启下的过渡时代,往往因为混乱而迷人。“自由主义”以炫酷的名字和巨大的影响力登上历史舞台,同样承载了复杂性的内涵,无论是西方以韦伯为驱动的现代性自由“已知量”的面目模糊,还是以严复、梁启超所开启的中国“自由”主义概念与中国古汉语之“自由”差异甚笃。再加之以“原则”、“学说”为内核的“主义”风潮当时刚刚兴起,尚无更多可鉴之传统。正如作者章清所言,在自由主义这一概念上,并“没有提供明晰的‘思想光谱’。”但尽管难以界定清晰,毋容置疑的是,这群团结在胡适周围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是中国文化史上闪闪发光的存在。

作者章清在这本厚如砖头的《“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中,正是试图从更新更全面的角度呈现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从暧昧的蛛丝马迹中勾勒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族群的角色定位与关系网络,一代人的图谱画卷由此徐徐展开……

虽然没有桃园结义般的仪式,“胡适派”亦没有明确的组织架构,却是一种亲密结合的精神联结。在乱世,自由主义让知识分子抱团取暖。其成员多集聚于上海,但突破了地缘,由学术思想认同而结为一体,是为同道,并对“我们”身份认同极为推崇。

这一“我们”,在自由派兴盛之初,是由胡适为代表定位为的“监督舆论的政论家”。他们充满了精英政治思想,其成员承续了五四时期的批判精神,试图重建社会秩序,充满了文人的理想主义,并试图超然独立于政党之外:只认国家,不认党派;只有政见,没有党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终于被自己的抱负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之中,在学术与政治之间徘徊。于是,古史辨同样成为政治战场,他们以“批判的姿态”、“科学的方法”对旧学术宣战,整理国故,继续扩散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对于思想的解放力量。由于自由派学者的优厚教育背景,他们对于文化建设同样采取了激进的态度,努力重振北大,并试图让教育成为建国的力量。这些“反思传统”、“谋中国学术之发展”的努力自然值得鼓励,然而由于背负的理想与政治息息相关,胡适派自由主义者的枷锁与束缚亦日趋加重。

章清如是总结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现代社会本质上说是从‘英雄时代’向‘凡人时代’的转型,是民众的时代和舞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知识分子与士大夫之间的联结愈来愈弱化,自由派精英们难免受挫,读书人身份地位的尴尬,不可遏制地走向了边缘化。壮心未满,超然独立亦不可得,自由主义者怀揣着理想,终究痛苦并努力着。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读后感(三):自由主义:一个不现实的梦

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20世纪,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一样,经历着沉浮变迁。生逢乱世,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们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享受着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不幸的是急风骤雨般的文学革命割裂了他们与传统的联系,这种裂痕延续到后来他们的政治主张上。彷徨与犹疑,更使他们的理想追求显得颇为悲壮。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导之一,在胡适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索与犹疑,这是很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缩影。在复旦大学教授章清的《“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一书中,他对以胡适为代表人物的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勾画出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图景,并用详实的史料与多元的观点拨开自由主义的重重迷雾,让我们重新思考那些对现代中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与他们的政治思想。

自由主义起源于西方,当时在中国接受、欣赏、推崇自由主义的,多为曾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将他们定义为“胡适派学人群”也不尽准确,这些自由主义者并没有形成严格的派系,例如在初期成立的“努力会”,只是松散的兴趣团体。这些学人多通过《努力周报》、《新月》月刊、《独立评论》、《自由中国》等几个刊物聚集起来,探求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出路,然而在强大的政治势力干预下,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与他们的刊物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命运。

接受西方教育的胡适等人,总试图割裂与传统的联系,但这种他们不愿意接受却已深植思想中的文化纽带是割不断的。胡适曾明确地表明自己不想介入政治的意愿,但与其说是自由主义的理想驱使他关注现实政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儒家入世思想的作用。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刚刚被推翻不久、有着悠久中央集权统治历史的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他们将西方的“忠诚的反对”这一概念移植到民主基础薄弱的中国,必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后来产生分化,或留在大陆或退居台湾,并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为两党所不容,令人唏嘘不已。

对中国现代自由主义传统持反对立场的学者王彬彬指出,“在中国现代史上,自由主义者往往在特定的历史关头,会走向极权主义,会拥护专制、独裁。”从他们后来或转向共产党或转向国民党的现实来看,这句话似乎有一定道理,但不尽然如此。他们并非走向极权主义,从原始的回忆性文字看,这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仍对统治者抱以乐观的幻想,当梦醒时分,他们的内心是幻灭与悲哀的。在中国的土地上培育自由主义,必然是南橘北枳的结果。

《“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读后感(四):自由主义是什么

自由主义是什么

——读《“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

在我们生活中,若是有人提到自由主义,怕是很多人会不以为然。因为在当今浮躁的政治语境下,对此我们都是浑浑噩噩的,或许还会茫然问一句“自由主义是什么?”时间到了二十一世纪,暂时看不到自由主义思想活跃的痕迹,只在个别知识分子身上有所体现。比如,活跃于自媒体,标榜为自由主义的高晓松和罗振宇,他们应是从自身知识经验之内所理解的自由主义。那么,这么多解释,有没有统一的说法呢?没有。自由主义本身是复杂的,在不同的社会境况里有不同的解释。于是,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学术问题,以及关注现代中国所产生的自由主义分流,可以打开章清的这本《“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以下简称《胡适》)。

章清的《胡适》出发点结合“胡适派学人群”这一特殊群体,阐述现代中国自由主义的思想起源和局势,以及其中某些典型学者们之间的思想融合和分歧。胡适作为留学归来的那一代知识分子,思想上受西方文化直接影响,有自己独具慧眼的洞察力,成为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其时,一大批留学归来的学者带着西方思想投入中国洪流,早先以《新青年》《新潮》等一些刊物为阵地,在五四运动的契机下,形成了一股思想启蒙的先锋气势。

章清以论文的文体展开剖析,条理细致,对学术方面的认识做到了严谨缜密,文中也有详细的列表和数据,充分理性地分析学术问题;学术思想结合人物实例,通篇引据论证,可见其查阅大量资料的专业精神。事例中,列出很多当时的刊物及其详细论文主旨,以及各方论辩的实况,参与其中的学者所主张的言论皆有涉及,便于更全面去了解自由主义动向,而不是单一的胡适个人思想动态,系统呈现大形势下自由主义的各方影响。

民国时期,胡适那些留学生一派,先是在北京加入《新青年》阵容,后政局混乱,只好转移到上海办了《新月》新刊,发出了无政府自由主义主张,跟共产派、三民主义派构成三足鼎立。其后主力又北上,再办《独立评论》,结合当时的时政,一直在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见。胡适也参与过政府事宜,去美国担任大使,也办过《努力周报》《自由中国》,以此为阵地,极力阐述政治主张,但并不是狂热分子,胡适理智地提出思想意见,讲究人权与宪法。对于“我们怎样解决中国问题”的此类思辨,几个知识分子的辩论很有意义,学术界的争辩总会带来新的风向。国民党政权退到台湾时,《自由中国》发挥了大作用,开始探讨民主改革,希求重建社会秩序。我们看到,胡适在那个动荡年代,在腐败政府面前,不畏强权,敢于发出自己对自由的呼吁,对社会身负其责的热情何其珍贵。

胡适能做到独善其身,时刻保持警醒,做为学者的核心,其他人自然围绕在他身边。他们一起办刊物时,学术和思想也有不同意见者,难免会争辩,或者笔墨讨伐,看似百家争鸣的形态,其实深层原因很多。章清书中也指出这一点,他们的团体并不是政党的属性,也就没有政党的规范系统,可以称之为利益集团。“代表了一群知识分子通过刊物聚集起来表达对现实政治的关切。”因为没有规范,便显得松散,常常是聚了又散,散了再聚,思想动态也是分分合合,随着时政变化。

章清可以称之为“胡适研究者”,《胡适》论述了“胡适派学人群”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价值观追求,以及自由知识分子之间的论辩细节,气势有了,却没有形成思想运动,所以章清说,在学理层面上没有多少研究的价值。无法磨灭的是,在中国学术的发展之路上,“胡适派学人群”这些精英知识分子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他们想要对中国思想负起责任,关怀中国文化的前途,寄希望于文艺复兴大业。章清细致的论文,基本把胡适的思想体系也归结出来了,以此可以较全面地认识胡适思想,以及以他为中心的其他学者的学术思想。书中也探讨了胡适派与自由主义的根源,以及与民族主义,与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倾向和分歧。

在我们国内,除了学府之内以及专搞此类学术研究的系统内,现实中何谈自由主义,不禁慨叹过去那“百家争鸣”的盛景。胡适精神已存留在他的学术思想里,后世知识分子也会继承发扬,社会责任总要有人来承担,寄希望于那些星星之火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