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边城的读后感大全

边城的读后感大全

《边城》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城》读后感(一):老天恩赏才华的人

沈先生的文字里面,有不少楚湘的方言,我是渝东人,两地的方言系统相近,有时候读到一句,格外亲切,乡下人淳良爽直的样子,扑面就来。

先生善写意,湘西小城那种烟水轻袅、细风暖阳的感觉,写出来,就如往清水中点墨一般,一丝情绪在心里缓缓漾开,抓不着,辨不清,挽不住。只好合上书去看窗外,细细地再去回思那种感觉,余韵绵绵,字里面还有湿泥土和嫩竹叶的馨香。

先生也善写少女心事,心尖尖儿上那一点儿痒,写得呀,叫人难奈。可他又总是把她们殷殷的期待,全都写到落空。这一点,倒颇似曹雪芹写大观园里面的女子。在他们笔下,女子都如春水,春水不能老,只能全部付诸东流。

高晓松在自己的节目里面说:才华这东西,是老天给的,伸手就知道有没有。他那话的意思,是把自己也算进老天恩赐才华的一类人里去了。才华他是有的,但真不是老天给的,后天经验积累和知识沉淀的结果吧,算是个人才。

而真正老天给才华的人,一生都是多坎难的,才高亦不寿,这是代价。所以你看有才的人,气质都清华,人比黄花瘦。高晓松那油脂气都快熏天了。

这些年读下来的,近现代作者里面,老天给才华的,三毛算一个,张爱玲算一个,王小波算一个,沈从文算一个,他们才是天才。其他的,都不是。

《边城》读后感(二):《边城》后感

在当代无数不狗血就不罢休的雷剧衬托下,《边城》就显得无比清流,仿佛一阵清风,带来淳朴的清冽。

倘若儿子喜欢上一个姑娘,那还不好办——娶了她;假使儿子喜欢上的姑娘喜欢上了自己的小儿子,那得看当爹的是不是个明理的了;而如果大小儿子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姑娘,那依据雷剧设定,往往可能纠结三角恋外加父母年代恩怨情仇……

真怕大老二老因翠翠反目成仇,怕顺顺因儿子们同时喜欢上一个姑娘而从中阻挠,怕爷爷借着为翠翠好直接操纵了婚事……

高兴的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它是《边城》,不是其他任何故事。湘西人的明理朴实,一如那个黑白色的年代,令人长吁一口气。

相依为命的祖孙俩,年少稳重的兄弟俩,热心的乡里乡亲,青绿色的山,澄澈可见游鱼的水,勾勒出一副简单恬静的乡景。意想不到沈老的笔下,少女懵懂怀春的简笔如此教人心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自小父母双亡的女孩倒也生得健康,而且灵动,却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她有着不谙世事的纯真。假如换了现代独立女性,还不前卫大胆地追寻自己的真爱,可翠翠只有来自内心的本能的爱,却没有人教她如何去爱。爷爷是好的,然而他在爱的教导上却颠倒了次序,女儿的事他一句没说,却教女儿怀着愧疚死去,又忧心翠翠的终身,过多卖力地掺和,致使大老“车路马路”都不通,致使二老误解他动作害死了大老……

翠翠是个美丽简朴的女孩儿,所以她值得兄弟俩的倾慕,却也悲悯她的无所作为,从最初明白自己的心,到最末无尽的等待,她都没有为自己去争取。因而这个女孩在我眼中从文字最初的鲜艳靓丽逐渐褪色,溶于黑白。正如这个故事,从清丽美好中开笔,却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有些嘘唏。

庆幸的是,敞开式的结局总算给了一抹希望,我宁愿相信大老只是去了他的桃花源,而不久,傩送就会撑着小船,在绿水青山间,在深夜梦回时,在翠翠的耳边,回响起他深情的歌声……

《边城》读后感(三):细韵昆腔吟唱边城爱情

之前看了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集《我们相爱一生,一生还是太短》,看后大失所望,断不敢相信那就是所谓20世纪中国文学的“无冕之王”。于是特意买了其代表作《边城》,想看到一个真正的沈从文。不过这仍然是一本合集,收录了其“10篇最具‘人性美’的小说代表作”。虽然这本书被标榜小说集,但是其中的《市集》、《槐化镇》觉得更像是一篇散文,《静》和《屠桌边》也不妨看作是叙事散文,而小说《边城》中有些章节,也可以说是揉进了几篇散文在里面。整体来说作者从语言到叙事风格,到文章结构,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散文特点,而且文笔极其细腻,极其中国,如清风拂面般娓娓道来,让读者宛如置身于戏院,听着一出出唯美而婉转的昆剧,悠悠然绕梁三日。

唯美的艺术形式必须有一个匹配得上的故事载体和结构,才能真正演绎出一个完美的小说。这便是《边城》。小说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渡船船夫女儿翠翠和城里船总两个儿子天佑和傩送之间的错位的爱情悲剧,是那种看到中间就可以猜想到结尾的故事。但就是这样简单的故事,作者却讲的不紧不慢,把自然的美好、人性的美好、生活的美好分享给每一个喜欢它的读者,同时牢牢纠住了读者的心,让你焦急、忧虑,生怕得到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结尾。我想,正是作者对于这个时代的认识,对于湘西的熟悉,对于风土人情的熟稔,让作者清新脱俗的笔触有了很自然、很湘西、很唯美的外表,有了有血有肉、生动的故事呈现,展现了如湘西风景般纯净而真挚的爱与情,和人性的自然美。

然而,这种轻柔委婉,举重若轻的写作手法和风格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纵观沈从文这两本小说集里的小说,在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上和《边城》大体是一脉,但本人喜欢的不过其中少数的几篇。反观那些不喜欢的小说,比如两部小说集里均收录的《如蕤》和《绅士的太太》,同样也是作者的性情使然,但阅读起来总觉得难以入戏,完全没有再读一遍的兴趣。这两部小说不仅故事性一般,而且这种唯美的昆腔般语言和叙事风格又好像让故事里的主人公穿着戏服走上了大街,有着强烈的违合之感,不免让读者有了无病呻吟,或者拿腔作势的感觉,看起来生厌。

说实话,这个读后感也是我写的最不顺畅的一个。也许正像看昆曲,非常喜欢却受众寥寥,不是因为不美,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太美,可能倒成了曲高和寡。不过这仅限于《边城》及与湘西那片土地有关的几篇。之后有机会一定要再读读他的散文,不知又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美丽。

《边城》读后感(四):一幅黑白色的人物山水画卷

沈从文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欢。凤凰含章新出版的《边城(纪念版)》汇集了沈从文老先生最著名的一篇文章《边城》和其他九篇短文,主要都是写人物和感情的,细读下去,很能使人深思,令人思考,给人启迪。

说到沈从文,就容易想到湘西,,毕竟沈从文老先生是湘西人,又写了许多关于民国时期湘西的文章,让大家特别是未曾去过和不熟悉湘西的人从他的文章中了解湘西的风土人情,知道湘西的人文地理状况,就象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向你细细诉说着湘西的一切。

《市集》主要讲述的是在湘西市集赶场的情景,底层社会人物的形形色色的表现。《静》写的是两个孩子在辗转途中暂居别处等待家人团聚的焦急和期盼心情。《槐化镇》主要是对槐化镇这个地方的地理描写。《屠桌边》、《夫妇》、《萧萧》和《三三》写的是民国时期湘西各种底层人士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地苦苦挣扎生活下去,象一部旧时湘西生活记录片,记录着湘西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如蕤》写的是一个家境富有的女大学生的一段感情经历,可以看出在民国时期有文化知识的年轻人对爱情、家庭的理想定义和感受。《绅士的太太》,我感觉有点象浓缩版的《金粉世家》,写出了民国时期妇人在当时的婚姻里种种状况,能够体会出那时的女人所处在的社会现实状态和生存状态。

《边城》是这本书中的重中之重,我想喜欢沈从文作品的人肯定都看过这篇小说,也一定都会喜欢这篇小说。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跟着爷爷在溪边撑渡船讨生活的女孩被两兄弟同时喜欢上了,却因种种原因和状况,到最后只剩下女孩孤身一人还在溪边撑渡船,开放式的结局令人遐想连连。不知道别人心目中的结局是怎样的,但在我心目中这个结局不一定是Bad End。我个人认为,其实沈从文老先生已经在书中给出了他自己心目中的答案:“横竖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尽管爷爷在翠翠嫁谁的问题上有点优柔寡断而造成悲伤的后果,但老人坦荡的风骨还是令我敬佩:“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儿,结实一点儿,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整本《边城(纪念版)》都是写的小人物、小地方,他(她)们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行动,只是在小地方凭着本能生活着,却也让人看到了许多美丽的瞬间,人性的真、善、美的一面,也让人对湘西的自然风景留下深刻的印象,宛如一幅黑白色的人物山水画卷。

《边城》读后感(五):回响在湘西大地的田园之歌

提到湘西,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沈从文”这个名字。虽然凤凰古城的乡风民俗本身极具吸引力,但如果没有沈从文,又有几人会流连这湘西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湘西的水滋养着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的作品反过来回馈湘西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丰收,人杰地灵,莫过于此。

传统文学理论都把沈从文归为京派,但京派是相对于海派来说的,京派作家的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老舍的北京和沈从文的湘西,都是原生态,但老舍对北京的爱与对旗人的复杂情感,与沈从文对湘西的理想化描绘是完全不同的。艺术源于生活,也许这就是长在皇城的老舍与来自湘西的沈从文题材风格迥然不同的根源。

毫无争议,最能代表沈从文的作品是《边城》。那小溪边的人家,乡间质朴的人民,热闹的节日氛围,无不让人心动。在这人心险恶的时代,《边城》流露出的纯真与美好显得弥足珍贵。虽然其中有不少沈从文理想化的成分,但这田园牧歌般的纯净不论是在当时战火纷飞的中国还是现在,都已成为绝唱。沈从文之后,再无文学世界里的清秀湘西。

好久未读《边城》,近日再读,有了很多新的感想。年少时只觉得作者对环境的描写如风景画一般传神、丰富,对端午节、中秋节的民间活动的叙述热闹、有趣,全然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肤浅。如今又见边城,翠翠还未真正开始就已结束的悲剧爱情、失去爷爷后的痛苦与无助,使我重新意识到,在清新的田园牧歌中,忧伤也是主旋律。《边城》实际上还是悲剧色彩很浓郁的一部作品,这与沈从文本人敏感的气质极为吻合。

《边城》的篇幅很短,因此含章文库的这本书除《边城》外,还收录了沈从文其他一些中短篇。它们的文风一致,多以女性为主角,在如诗如画的风景中,诉说着淡淡的哀愁。我们知道,京派看不上海派过分商业化的写作,对左翼文学将政治带入文学的理念也持批判态度,但这不代表京派作家不关心民族安危。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对抗日战争时有涉及,对战争打破日常生活的平静,他是很痛心的。在《静》这一短篇中,最后令人唏嘘不已的结尾,是对战争委婉的控诉。沈从文一度遭遇误读,以致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转向民俗学领域的研究,没有多少文学作品面世,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无论有着怎样不同的经历,似乎都有一种从小溪边走来的神韵。也许是湘江水赋予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样的特殊的风格,使得其作品有着独特的地域印记。

很多游客慕名前往湘西凤凰古城,慕的多是沈从文这个名。忽然想起某作家有篇散文中提到,去湘西一下车,就会有好多十几岁的女孩子围上来,说:“买束花送给先生吧。”这位先生就是沈从文。从文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会对今天热闹非凡的湘西做何感想?当曾经的田园牧歌不再纯粹,我们只有从作品中找寻那失落的文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