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1000字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1000字

《解读希特勒》是一本由[德] 塞巴斯蒂安·哈夫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6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一):历史与历史人物

正视历史,应从客观认知历史人物开始。

所谓善恶,皆因思想认识、阶级立场甚或牵涉的实际利益而产生认知差别。因此写作者,尤其是历史记录者,如能秉持相对公正、客观的态度,即是对人类历史最基本与最崇高的尊重。

《解读希特勒》作为塞巴斯蒂安·哈夫纳的代表作,应是喝彩者连连点头,不屑者频频摇头。毕竟被叙述者是一个如此敏感、已被普世认定的邪恶之人。多一点公正认可,会被视为为其逃脱罪责,多一点设想评论,会被认定主观色彩强烈。阅读这本书应结合德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一战、魏玛共和国,甚或再深层了解更早时期—普鲁士的历史。正如每个人都不是孤立活于世间,每段历史也不会孤立于世,历史长河的涟漪或许不似水波荡漾般明显易见,但随着记录者的书写,后来者的探寻,它终会被发现并一直存在。

客观审视一个“恶人”的出现、发展与消亡比一味唾弃或无视他的存在更具有警世意义。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二):《解读希特勒》

无论希特勒,杨特勒,赵特勒,都不真的爱人民,也并不真爱国,如此自我宣扬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以人民和国家为工具完成自己的乌托邦目标,或者做实验。更低级的也有,为了统治权力的巩固。 哈夫纳用十万字的小书简要以希特勒本人的性格特征、政治观点,介绍和解释他的一生起伏,成就成功以及失策失败罪恶,有一些观点很具新意。 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但他看清奥匈帝国的无能后决定移民德国,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一年。德国作为欧洲大陆强有力的国家,更能满足其幻想与野心吧。他的思想主要是极端民族主义和反犹主义,对应的目标是欧洲霸权和灭绝犹太人。在哈夫纳看来,希特勒的主要罪恶不是纽伦堡审判的战争罪而是人类灭绝罪。包括对德国的病人、残疾人,吉普赛人,犹太人,波兰知识阶层,以及苏联战俘。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看法,不仅是这个种族的低劣,也与犹太人的国际性有关。各国都分布有犹太人,而且往往在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很成功,希特勒认为这就是犹太人破坏欧洲所有国家的阴谋。这个观点再对比他的纯洁化雅利安人的思想,以及对无产阶级国际性的厌恶,都有相似的思想根源。 希特勒非国家巨匠,即没有建设国家的能力。他没有选接班人、没有制度安排,纯粹以个人生命为限利用德意志民族来完成自己想象中的目标。他在兵败莫斯科后意识到第一目标称霸欧洲难以实现,于是开始加紧灭绝犹太人的第二目标。此时他对进攻已经意兴阑珊,军事安排多是防御以争取“最终解决”是时间。但最后将东线部队调往西线发动对英美必败的阿登战役,历史学家多认为这可以证明希特勒的军事能力不足。因为此举的违反常理,哈夫纳有另外解释,也就是此时的德国民心已经盼望能抵挡住俄国,而希望被英美占领,其原因不难想见。但希特勒却偏偏反其道,这就有惩罚德国人的意图。无法打败苏联,证明德意志民族并不高级,那就应该被东方民族毁灭。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三):希特勒与德国 就像是一个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生活故事

首先致敬一下原作者和翻译 优秀!!哈夫纳就简单深刻的从希特勒的几个方面客观具体的解读他的这十一年的政治生涯。

翻译者也是很深刻仔细地理解原著作者的意思,尽可能详尽的描述。反正我看的很舒畅。

哈夫纳在结尾说这德国和希特勒就像是一位失意的女人遇到了“漂洋过海”的男人真的很贴切了。

男人看出女人眼中的失意和忧伤,不断接近求关注,最后女人也是沉浸在了这神秘又极端男子的温柔乡。

开始男人不断努力带着女人走向了美好生活,用手段和暴力让之前欺负女人的邻居臣服于他们,但他不肯罢休,他的志愿1是称霸武林,一统江湖,2、隐形的愿望会偶尔若有若无的提起,就是让另一个种族灭绝,这俩是男人毕生心愿。

之前的邻居让他很有满足感更加努力的让女人的生活充满希望和富足,女人崇拜的认为这是老天爷派来的救星。可惜好景不长,并不是每次手段和暴力都能成功,总会遇见有更厉害的高手,一次次的失败让他觉得他可能无法达成一统江湖的愿望,不然先暗地里解决那个种族问题,总要实现一个愿望人生才能圆满落幕。因此他开始了暗地里为期四五年之久的种族屠杀,他可下了杀心的,见一个杀一个,反正全灭光,女人其实知道一些但是不敢言甚至偶尔帮衬一下,最后东窗事发,整个武林知道了他们的恶性,女人决定离开这个可怕的恶魔,可是恶魔选择同归于尽,反正没有后代继承人,我既然达不成我的愿望那我就要你和我一起同归于尽,他安排好一切,举枪自杀,只剩女人独自面对邻居和各路高手的讨伐和攻击最后溃不成军,一朝回到解放前,一败涂地……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四):战争产物

刚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完全没有什么宏观概念去思考哈夫纳究竟要表达哪些具体的观点,希望以后能进步。

这里写一些希特勒的思想,比如:所有世界时间只是种族自我生存本能的表现;内政的目的在于保障一个民族对外自卫的内在力量;谁要生存就该战斗,要是不愿意斗争那就没有存在的资格。而民族指间的斗争方式就是战争,战争可以使一个民族彻底的,有良好基础的,长久发展的自然。

从哈夫纳写希特勒,我觉得希特勒当然是有军事和政治头脑的,在承认他在任期间德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保障大大提高这点之外,哈夫纳似乎是想些一些希特勒的“小聪明”。哈夫纳写希特勒的成功在站前的内政以及战争初期对法国的外交,而对于魏玛共和国和法国这方面希特勒之所以看似成功,并不是因为希特勒在政治军事方面有多大能力,而是因为希特勒有一种可以预感到什么东西即将崩塌的能力。法国在二战中的迅速失败是因为法国本身的软弱以及一战后15年的时间里的不断退让。希特勒的并没有破坏什么,他只是对一些即将崩塌的东西推了一把。

希特勒错误的以为扩大生存空间就能提高国家实力。 emmmm?????他的种族,民族,反犹太思想也都是错误,以及过分追求霸权主义,企图扩大德意志领土。并且过高的估计犹太人在国际中的地位,却不愿与犹太人为伍,致使他的反犹主义为他树立了更多的敌人,也丧失了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们。

希特勒在即将战败时并没有像一战中鲁登道夫那样选择尽可能的保全国家,他选择了一种自毁行为。也许他自以为自己有一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种族理论,在他眼中失败了的德意志就不应当存在,应该让更加优秀的种族来代替他的帝国。

他是战争的产物,现在社会中仍然有他类似思想的人真的不占少数,但是值得人们思考的不应该是为什么人民会支持他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并且服从于他吗?因为他让德国经济发展让人们看到希望?或者是因为他激情澎湃的演讲?使得德国人能够无视这样一个杀人狂魔做他们的领导人?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五):解读希特勒的几个重要人生拐点

这本书并不是关于希特勒生平的全面介绍,而是对当时(1978年)研究希特勒的一些创新注解,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1. 希特勒在1930-1942年的成功来自何处? 在1930年之前,希特勒及纳粹势力并不是德国主导势力,为何在此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迅速壮大并取得经济,政治,外交成功?有些人认为是因为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的德国人不得已的选择;有些人认为是英法等国际大国对纳粹德国的纵容绥靖。但哈夫纳认为这些没有抓住要点,希特勒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敏锐的嗅觉,如同秃鹫一般捕捉到猎物即将死亡的气味。 “不管希特勒是给魏玛共和国,还是给巴黎和平体系的致命打击,不管他征服的是德国保守派,还是法国:他推到的都已行将倒塌,他杀死的都已奄奄一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他有着某种本能,知道什么正行将倒塌,什么已经奄奄一息,只等着仁慈的一枪”。 2. 假如希特勒在1939年之前就被暗杀或去世,世人是否会认为他是一个伟人? 对希特勒好奇的人一般也会对此问题感兴趣。1939年之前希特勒意气风发,虽然在国际外交上咄咄逼人,但至少没有突破底线,毕竟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罪行更多地集中在1941年后。哈夫纳的回答是否定的,即使希特勒死于1939年,德国人也会很快就意识到希特勒带来的是一个没有秩序和法律的国家。 “他不愿意当国家的第一公仆,而是要当唯一的领袖,当一个绝对的统治者;而且他正确地认识到,在一个正常的国家制度中,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统治地位,而只能在一个受控制的混乱状态之中。因此,他一开始就以混乱代替了国家”。 3. 为何希特勒在1941年底对美宣战? 1941年底德军包围了莫斯科但未能攻下,年底日本发动了珍珠港偷袭,虽然德国和日本之间有轴心国盟约,但此时一方面德国没有直接进攻美国的能力和意图,另一方面对美宣战意味着西线战场上盟国势力的极大加强。如此权衡,对美宣战完全不划算。那为什么希特勒执意对美宣战呢?哈夫纳对此的解释是,1941年在东线未能快速战胜苏联而被拖入严冬,在西线未能如计划般与英国和谈成功,这些失败使得希特勒极为恼怒,以致痛恨作为自己政治工具的德意志民族,“希特勒犹如一个恼羞成怒的,失望的赛马场主,他要打死他的最好的一匹马,因为它未能赢得比赛”,让德意志民族陪葬。 “1945年,希特勒确实命令炸掉德国所有还未倒下的建筑,去掉德意志民族任何继续生存的可能性,也就是通过灭绝来惩罚德意志民族,因为它被证实无法征服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