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世界艺术史(第三卷)读后感锦集

世界艺术史(第三卷)读后感锦集

《世界艺术史(第三卷)》是一本由[法]艾黎·福尔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艺术史(第三卷)》读后感(一):【柒书坊】《世界艺术史第三卷:复兴与崛起》简评

如果大致熟悉欧洲历史,读这本书仍小有难度。若对意大利历史一无所知,那么读这本书则如同嚼蜡。这是我的第一感受,拖延书评作业以至于被管理员扔进黑名单里,因为我几乎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第三卷标题“复兴与崛起”,主要讲述的是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在前中世纪末期,各个艺术门类的辉煌发展过程,以及艺术家们或严肃、或开放、或暗示、或保守教义的创作思维与成果。构成了后人所景仰的、举世瞩目的“文艺复兴”时期。

这套书的作者法国艺术评论家艾黎•福尔,早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即完成了这部艺术史大作,他把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称为“这场运动前后,除了野蛮落后就是混沌一片。”可见,他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发挥的作用评价甚高。

如果不在阅读之前,好好了解意大利的历史,那么我们会对这种繁荣景象充满了无知与曲解,不能正确的看待那些艺术家们的辛酸、苦闷或喜悦、惆怅。福尔先生在导言中提到,“对那些以亦步亦趋、刻意模仿从而铸成大错为由攻击意大利,希冀借此发扬光大本民族精神的人们来说,无异于非难米开朗基罗和提香只属于该民族,而未能出现于18世纪的北欧。”就是说,意大利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一帆风顺的,周边面临着模仿、威胁、甚至攻击的政治社会环境,这些都对意大利的文化个性构成威胁,但意大利反而迎难而上,不畏屈服,这或许是历史的必然吧。

既然后世学者把这场运动命名为“复兴”,那么它一定是反映了历史上的某一时刻,或者说是那个时刻的再现。留下这场艺术的财富,不仅体现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等,更是哲学、宗教、社会、思想的进步。 这里的艺术家们,做着历史与后世的联系建构,他们起着桥梁与中介、传播的作用。

福尔先生在第三卷中始终提醒读者,“如此醉心的爱慕文艺复兴,那是因为它甘愿忍受痛苦,以便从黑暗中提取不断变幻着的那些真理。”文艺复兴运动所创造出的力量,与真理紧密相连,为思想带来秩序,人们才能获得更多自由。

《世界艺术史(第三卷)》读后感(二):黑暗之光

在黑暗且漫长的中世纪末期,从佛罗伦萨发端,文艺复兴的星星之火渐渐烧遍了以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土地,照亮了黑暗,苏醒了灵魂。艾黎•福尔的第三卷《世界艺术史》,正是着笔于这段文艺复苏、大师崛起的历史时期。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在这一卷里,我所尝试的,是描绘那个文艺复兴和和宗教改革标志着其戏剧性诞生的崇尚个体的瑰丽画卷。”

艾黎•福尔的文笔很是细腻,是个擅长讲故事的历史学家,更是一位极为称职的向导,带领读者遨游于文艺复兴的历史画卷中,感受佛罗伦萨的激情,罗马的现实,威尼斯的随遇而安,以及籍由意大利战场波及到的法德两国之改变。“情感的一致、行动的一致、地位的一致乃至生活的一致,使得人们只需观察这个时代的某一位画家,便可大致了解所有画家的面貌。”作者将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提香等名声如雷贯耳的大师单辟一章,详尽解读其作品特色与风格,并由点及面,将整个意大利乃至欧洲文艺复兴的大致情状加以概括,对同时代的风格加以理解。

作为文艺复兴的发轫之地与主要舞台,福尔的用笔最为浓墨重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之光首先冲破中世纪的黑夜,带着一股略带冒失的冲劲,率性表达了文艺复兴的内涵:在痛苦中孕育的现代精神。如作者概括的那样:“那个时代将自己的热情、好奇心及其冷酷无情的生命活力,归因于悲剧性的每刻,而每种精神就是这些时刻的生动连续。正是在这焚烧意大利的冲天烈焰中,意大利锤炼了现代灵魂。” 这样的思想状态,决定了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形态,在壁画中体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激情碰撞,个人风格争奇斗艳。文艺复兴精神内涵表达注定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悲剧情怀,痛苦成就伟大,在佛罗伦萨早期的雕塑中,充满了悲怆的面孔与严峻的表情,以多纳泰罗为代表,苦行僧的形象诠释了佛罗伦萨灵魂的深刻。此外,当时的知识界亦处于一种承上启下的迷茫与断层痛苦之中:“生活的统一从中世纪的信仰中解放出来,但它还没有渗入新时期的希望之中。”为了恢复熄灭的希腊之光,佛罗伦萨不惜将自己架空在一种近乎虚拟的文化环境之中,以张扬的个性试图对抗信仰的失落与现实的残酷。那是一种在混乱中最初的艺术觉醒,甚至无法概括出文艺复兴精神的明晰表现形式,却依然振奋人心。

个性凸显,群星璀璨,信仰和力量仍在黑暗中失落挣扎,只有艺术傲立于天地,包容痛苦,提取真理,始终在黑夜中闪着美丽的光。

《世界艺术史(第三卷)》读后感(三):《复兴与崛起》:文艺的“魂兮归来”

事物的发展从来无法一帆风顺,所以才有了许多激动人心的时刻。在人类的艺术史上,“文艺复兴”,无疑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时光。它不仅意味着某种技巧上的、思维方式上的回归,还意味着,人对世界的审视能力——美与丑的判定与表达,即便是时过境迁,经历了再多波折,也依然可以回到正轨。

《世界艺术史》写到这一卷,作者艾黎•福尔的叙事已经越发驾轻就熟了。他的文法本就写意,再加上从艺术史到思想史的发散,使得他透过文字所呈现的观察,其实往往是关乎整个人类的思想状况的表述。于是在“文艺复兴”这一分册,他从佛罗伦萨、从意大利开始,将文艺复兴的始末,从它的中心向四周渲染开来。读者自可以循着他的足迹,完成这样一场有关艺术、“文艺复兴”的认知之旅。与此同时,通过这场旅程,读者也可能触发更多思考,进一步透析人类思想的特质与根基。

作为艺术的主要门类,绘画自然是艺术史所考查的重点。按照作者的观点,“绘画是一种表现心灵浮动、冲动和归隐的语言”,而恰恰,由于在中世纪,人们放弃了表达,出卖了自己的情感,缺乏对心灵的关照,绘画和艺术也就显得索然无味了。但从中世纪末的佛罗伦萨开始,这种限制渐渐被“冒失地冲破”,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精神”在这里发育,人们将自己的浮躁与不安呈现在画布上,既是对自己的拷问,也是对当时、对后世的启迪与解放。宛如一道光冲破阴郁,如“魂兮归来”——却实实在在地开启了全新的可能。

因而对于文艺复兴的内涵,作者将其概括为,“致力于从对形象的狂热研探中,寻求更新生活失去的节奏”。这也就不难解释,毕竟生活是本就是具有无限拓展空间的——倘若无法坚信,艺术是穿越生活壁垒的手段,那么真正具有张力的艺术也就无从谈及。而反之,“只要我们的思想具有活力,这种思想所反映的世界就得以生存”,一种铭记,同时也彰显了人类独有的魄力与胆识,而它的回馈,则是——“反之,只要思想反映的世界曾经为思想所穿越,我们的思想也就不会灭亡”。比起物欲上苦苦哀求的“永恒满足”,被拓展了的生活,却可以以真正美的方式,在思想的层面上成就永生。

作为一本艺术史读物,《世界艺术史》语言晓畅,史料详实。但作者艾黎•福尔最大的贡献,其实是在于指明了艺术的意义——它可以超脱时代,却也在成了时代。这就意味着,无论是创造还是审视,人类自己生活中有关美的每一刻钟,都是可以为自己的生命刻下的永恒。

《世界艺术史(第三卷)》读后感(四):大师巨匠横空出世的时代

作者用六个章节分别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各个民族孕育出来的杰出的艺术成果,从佛罗伦萨到到威尼斯,从佛兰德斯到莱茵河畔,描绘出一幅恢弘广阔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世界艺术风貌卷轴。回望艺术的发展之路,就如同审视我们的生命中最本质的渊源的来路,其中潜藏着人类最本真的情感追求。在这些沉默的绘画,雕塑,于无声处,正发出最振聋发聩的回响。在镇静的外表之下是剧烈灼热的情感。

在艺术形式的叙说上,更加侧重于建筑,绘画,略有提及音乐。他将目光焦距在艺术的线条,几何形态之上,从这个角度来演绎诠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态,使读者将从这本书当中领略人类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所呈现出的瑰丽之景,以及它该时期各个历史阶段、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情况,并从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和鉴赏审美能力的提升。

对于整个艺术史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莫过是文艺复兴时期了,这个从黑暗中苏醒过来的真理时代。而希腊文明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是从文艺复兴以后蓬勃兴起的,这就是所谓的希腊罗马文艺的复兴。与此前的艺术不同,他不是本能的寻求其生存条件,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它反映艺术家头脑风暴中一种有生命的连续体为条件才能长期存在下去。在古希腊神话中,神最大的特性就是人神合一,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他们具有着人的特性——嫉妒,贪婪,好色等等。而他们所拥有的美好的品质就是人所崇尚的美好的,理想的自己。而这一点很好地体现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之中。对于同一个主题,不同的作家在自己的信仰与理解之上赋予不同的意义,这也恰是古希腊神话及其艺术作品魅力永驻的奥秘所在。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把已然消失的众人的心灵汇入自己的心灵,将理念,情感与真理通过这样的途径传递下去。艺术作品唯有深入人心、体现人性,饱含情感,才能在时代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佛罗伦萨的达芬奇擅长利用时代所积累下来的技巧,他拥有对真实生活的鉴别力,在冲动活力面前显得睿智而柔和。而文艺复兴的精神却在达芬奇之外,佛罗伦萨之外。罗马艺术家的精神空虚中寻求一种真理的光芒。在佛罗伦萨难以支撑,查理八世来到意大利揭示的是另一种深刻性。威尼斯画派继而形成。我们熟悉的画家有乔瓦尼、真提尔和卡尔帕乔,提香,拉斐尔等。“生活的统一从中世纪的信仰中解放出来,但它还没有渗入新时期的希望之中。”为了找到一种充盈的光明,恢复希腊文明的真理之光,他们不惜将自置身于,挣扎于迷茫与断层的痛苦中,以图对抗信仰的失落与现实的残酷。“甘愿忍受痛苦,以便从黑暗中提取不断变幻着的那些真理。”这便是文艺复兴中人们的信仰所在。

《世界艺术史(第三卷)》读后感(五):大师们的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的大师们

在艺术史学家中,艾黎·福尔无疑是特别的。她爱用诗一般细腻灵动的笔触歌颂美、歌颂隐没在艺术背后的力量。当其他艺术史学家以时代的巨匠或名画作结的时候,艾黎·福尔并不艳羡光环,只是俯首探索当时当地的文化命脉。艺术也食人间烟火,走下神坛的艺术生气勃勃,俨然是一幅人类进步发展的长卷。

然而写到文艺复兴时期,灿若星河的大师们成为不容小觑的主流,艾黎·福尔也不禁开始以大师们为线索。他们的名字既能代表一个时期的艺术精神,亦是贯穿历史不可或缺的环节。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从佛兰德斯到莱茵河畔,艺术技法可以交流,物质文化可以交换,大师们可以寻找理想的栖身之所,而文艺复兴就是属于大师们的文艺复兴。

如今被尊为巨擘的人物或许在艺术技法上的确臻于至高点,不过艾黎·福尔仍旧要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逐渐告别工匠的地位,意蕴和创新恐怕比技法更能分出高下,亦即是作者强调的精神形式的个性化特征。师法大师们成长起来的后辈艺术家,着力模仿用笔用色或许是容易的,而能否成为下一个大师考验的偏偏不是单纯的技法。乍看之下如出一辙的作品,差别却存乎意蕴的深厚间。威尼斯画派发端期的乔瓦尼、真提尔和卡尔帕乔,相较成熟时期的提香、韦罗内塞和丁托列托,同样下笔有神,只是缺少一丝气韵,在表现力上稍嫌逊色。气韵的些微差别,旁观者清,却极难做好。艺术家们可不是腹内草莽,见多识广的卡尔帕乔熟知画作典故,不可谓不博学,饶是如此还是欠点火候,灵感和悟性大概真的不是通过模仿学到的。

纵使是大师级别的拉斐尔,都难免落人口实。同时代巨匠米开朗基罗也始终对他的作品不抱好感。作者认为,拉斐尔作品中,装饰结构并不总是与艺术的中心原则相适应,他“既不为看到社会把一切重压强加给自己感到烦忧,也不为受到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的制约感到苦痛”,是一种“过于幸运的人的艺术”。讨论作品气韵状似一件抽象玄妙的事,作者胜在能用文字揭示本质,言之有据。

群星云集的时代固然令人称羡,反观艺术平台相对开放的今天,我们也能从中得到启发。日益程式化的科班教育可以培养出技法出神入化的工匠,精准程度堪比相机,可惜真正的大师反而越来越难得。有人摒弃炫技另辟蹊径,有人拾人牙慧委以华丽包装,甚至有人哗众取宠状人所不耻,都算是夺人眼球的手段。不过形式也好、概念也罢,最后考量作品优劣的还是意蕴的深浅。倘要从大师作品中汲取灵感,察其意蕴要比刻板地临摹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艾黎·福尔的解析虽是一家之言,但也可谓是了解大师、观其门道的范本。

——乙未年读艾黎·福尔《世界艺术史:复兴与崛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