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数据 [3.0升级版]读后感摘抄

大数据 [3.0升级版]读后感摘抄

《大数据 [3.0升级版]》是一本由涂子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数据 [3.0升级版]》读后感(一):用数据说话

本书不拘泥于大数据的学术概念 全景展示了美国将大数据战略作为国家战略的发展历程 我们并非政策制定者 政治体制与美国也无可比性 所以政府层面我们无力改变 但是日常工作中使用数据 运用数据 精准管理 确实我们必须要正视和改变的事情 所有的事实都要用数据说话 以数据为根据 定量为主 定性为辅 同时学会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 提升数据的综合贡献度 不仅仅把数据作为判断依据 也要作为决策依据 务实开拓

《大数据 [3.0升级版]》读后感(二):读《大数据》有感

本书以美国半个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的经线,以数据、社会科学、企业管理、社会管理四方面变革为纬线,讲述了大数据这一时代浪潮的来龙去脉。本书像是一枚硬币,一体两面,但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美国的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挑战和变革案例,欧巴马政府开放政府的举措、公共财政透明历程、《数据质量法》隐情、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商务智能、数据开放运动,以及云计算、社交媒体、下一代互联网的未来图景等等。二是作者以赤子之心反射出的当下中国的现实。作者对他国成功经验的歆羡、对老大哥的忧虑、对公民社会与政府双赢互动的期盼,对未来世界走向的分析与呼唤,都在告诉读者一个道理,也就是他的题记,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首先是一个公民社会。

这本书可以和《大数据时代》一起看,国人的作品侧重“道”,外人作品的侧重“术”。看完这本书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浙江省前几年力推的北仑全力配合的浙江省政府服务网建设真是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推进,公权力将会逐渐收起调皮的嘴脸,类似雷洋案中“公民想知道他怎么死的,他却告诉你他怎么嫖的”的权力任性会越来越容易受到监督。

《大数据 [3.0升级版]》读后感(三):震惊!美国主仆互窥隐私,狗血堪比肥皂剧

震惊!美国主仆互窥隐私,狗血堪比肥皂剧

当我翻开正文的第一页,看到“奥巴马”三个字时,突然意识到,手中的这本书,不是我想看的。

我想看的“大数据”相关的书籍应该是,纵横千年,回顾数据在人类历史中的浮沉变迁,论述互联网下大数据的蓬勃兴起,特别是大数据在政府管理、商业营销、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应用。当今世界的大数据潮流是什么?国外公司有什么新的实践?中国大数据应用的现状?大数据的个人如何保护隐私?

遗憾的是,徐子沛的这本《大数据》,更多的是以美国政府政务公开为基点,延展论述大数据在透明政府、企业创新、社会变革的角色与作用。

为了方便论述,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美国比作一个小区,姑且称其为加州风情小区。小区的两大主角,当然是业主(美国公民)和物业(美国政府)。

虽然物业是业主聘请的,物业的经理是业主选举产生的,但物业的权力太大,为了制衡物业,小区业主又成立了业委会(国会)。清官难断家务事,国会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因此,又在小区里找了几个德高望重的业主组成了乡贤院(最高法院),遇到纠纷时主持公道。

业委会是立法机关、物业是行政机关、乡贤院是司法机关,这就是所谓的三权分立。业委会可以制定通行小区的规则,但物业经理可以否决业委会制定的规则,业委会又可以多数票强行通过被物业经理否决的规则;物业经理任命乡贤,但乡贤并不听命于物业经理,乡贤院可以认定物业经理的命令无效;物业经理任命的乡贤,必须经业委会同意才行,乡贤院反过来可以宣布业委会通过的规则无效,这就是所谓的三权制衡。

当然,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除了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还有“第四种权力”——媒体。今天30栋的杰瑞阿姨的狗咬了13栋汤姆大爷的猫,明天物业的克木顿和前台小姑娘搞起了婚外情……这个小区足够大,八卦足够多,养活了一大批媒体。媒体号称“无冕之王”,犹如探照灯一般,监督着小区里的一切。

起到监督作用的,不仅有媒体,还有社会组织。这个小区的业主,有个坏毛病,天生就对物业不信任,对媒体也没有绝对的好感。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组成了形形色色的团体,抱团取暖。如妇女们组成了“永远18岁美少女联盟”、爱狗人士组成了“铲屎官委员会”、反对抽烟人士组成了“抽抽抽抽死吧协会”。

除了以上主体,业主中,还有一些租户(移民)和非法租户(非法移民),当然,还有卖水的、扫地的、除草的形形色色以盈利为目的的公司。

徐子沛笔下的大数据故事,正式开演。

这个故事的焦点,当然是大数据了。

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一书将其定义为,指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管理和分析的大容量数据,一般以“太字节”为单位。“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性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

也没那么复杂,一切被记录、可量化的,都可以归为“大数据”。如物业收的物业费、业委会制定的规则、乡贤院裁判的案例、业主的车牌号、清洁公司清运的垃圾数量……

物业收钱办事,业主当然希望了解物业的运营情况,看看物业费是怎么花掉的,看看小区楼梯广告费都去了哪里。作为小区的管理者与服务者,物业也想了解业主的起居情况,方便管理小区。

然而,双方又都不愿意公开己方的信息,一场互窥隐私的拉锯战爆发了。《大数据》一书的论述主线,便是围绕美国政府的信息采集、管理和公开等展开。

虽然业主不愿意隐私被物业窥探,但也有妥协的时候。比如,1917年,加州风情小区和柏林都市小区打架,物业提出,要给小区里的德裔业主发身份证,以加强管理,防止间谍活动,甚至有机构提出,给全体业主发身份证。这一窥探隐私的主张,遭到业委会强烈反对,最后双方妥协,只给德裔业主发身份证,打完架后,身份证要立即废除。类似的待遇,还发生在日裔、意大利裔、华裔业主身上。2001年9月11日,加州风情小区遭受了恐怖袭击,一时风声鹤唳。物业旧事重提,要求建立身份证制度,虽然未能如愿,但也先后出台了《爱小区者法案》和《小区安全法》,以安全之名,大大扩张了物业收集业主隐私的权力。

物业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第44任物业经理奥巴马,就宣称要建设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物业,建立起透明、公众参与和多方合作的制度,并在上任第一天,签署了《透明和开放的政府》备忘案。

正是在物业与业主,以及业委会、乡贤院、非政府组织等各方博弈下,加州风情小区更加公开、透明和公正。

只有不好看的书,没有不想看的书。

《大数据》确实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既宏观论述了三权分立、《信息自由法》等美国政经制度,又微观诠释了最小数据集、数据仓库等概念,绘制出出一张异常精彩的美国信息开放的全景。

最为难得是,《大数据》一书在宏观政策与微观技术之间未有偏废,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这与徐子沛的经历有关,徐子沛的早期经历是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数据库程序员,后又在中国政府部门从事统计工作。对数据应用与政府管理之间的思考起点,正是源于工作。赴美留学后,徐子沛工作又和数据、政府打上了交道。其所任职的公司,是美国政府合同商,致力于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数据解决方案。

资深的专业背景、丰富的从业经历,让撰写一本关于美国大数据的书,显得游刃有余。但如果徐子沛对政治没有天生的兴趣与敏锐,《大数据》可能只是一本枯燥的技术向书籍,而非像现在这样,趣意盎然、气象万千。

徐子沛笔下的美国大数据之争,表面上是技术之争,背后是权力之争。读懂了美国政经体制,才能读懂美国大数据。

这让我想起了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如果说,《民主的细节》是一把手术刀,“庖丁式”地将美国拆解开来,逐一评述,再拼接出一只完整的“牛”,那么,《大数据》则是一柄内窥镜,沿着大数据的脉络游走,串起历史、文化与现实细节,再现了“牛”的全貌。

两本书的共同之处是,手术刀、内窥镜下的这头“牛”,是真的牛。

美国牛早已以数据为铠甲,武装到牙齿,中国龙显然落伍了很多。

徐子沛认为中国应该摘下“差不多先生”的文化标签,看清了症状,看错了病因。

互联网化,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大数据化。大数据正在成为现代社会最基础的设施之一。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久经市场经济的淬炼和互联网的普及,商业力量对数据的挖掘、公众对数据的重视,中国已不亚于美国。

最大的差距,还是在于两国政府。1967年,美国就通过了《信息自由法》,2008年,中国才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哪怕是10年后的今天,公民想查询某些信息,依然是无从查起。

我们不是“差不多先生”,我们是“查不到先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