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网络与国家读后感摘抄

网络与国家读后感摘抄

《网络与国家》是一本由弥尔顿·L·穆勒 (Milton L.Mueller)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3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网络与国家》读后感(一):为什么我越来越不愿意看热搜

事实上我很少用微博,但是微博热点会几乎同步到微信和QQ的话题中,我十分不理解为什么我想关注的事情会莫名其妙的不存在或者只存在截图中,为什么娱乐明星可以占据那么多的流量,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看不懂,还是看我的小说吧。

事实上我不愿闭上眼睛捂起耳朵,那样会把命运的绳索交到别人手里,但是没有办法,我很难拥有有效的途径去获得信息,更何况我还没有那个足够独立理性的分析能力,人云亦云,这样太可怕了,就像你不会知道明天是不是就会被牺牲一样,食品安全环境治理教育医疗养老保险,你拼命赶,赶在中游,但是你不知道方向在哪,又没有出路,一旦停止,千千万万的人瞬间超过你。

罢了罢了,早睡吧

《网络与国家》读后感(二):网络治理权的争夺

此书主要讲两个问题,一个是互联网要不要治理,另一个是互联网治理应该由谁主导。第一个问题似乎已经不是问题,犯罪问题、国家安全问题、内容分层筛选问题,当下身边有很多事情发生,在在提醒我们,这个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一样,必须有规则、有约束、能控制、能处罚。但有关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不那么简单。

作者在讨论中引入两个维度:一个是要不要政府参与,政府出面治理还是通过网络自治;另一个是要不要国家,以国家为单位各管各家还是全球合起来统一管理。两个维度组合起来,就是四种选择:政府-国家,网络-国家,政府-全球,网络-全球。 各国政府肯定不会放弃网络治理权力。网络的全球化本质上就是对国家治理的挑战,确实给各国政府进行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道德质疑。但是,网络治理却无法绕过国家机器来惩戒网络犯罪,如果国家完全不参与互联网治理,问责制度将不复存在,私人权利也难以得到保障。

书中讲了很多当前实际运作,各种案例。书虽然不薄,但读起来不费劲。我读的这一本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里面针对重点画了一些道道,不多,画的地方也比较合适,感觉给阅读提供了不少帮助(我不是说在上面画道是对的啊)。

《网络与国家》读后感(三):互联网治理中的国家角色

写于2014年11月

2014年11月19日至21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这是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互联网大会,也是世界互联网领域一次盛况空前的高峰会议。包括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首席执行官法迪•切哈德,中国互联网三大巨头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BAT)的创始人马云、李彦宏和马化腾等,一系列全球互联网领域重磅人物,齐聚乌镇,就构建包容的全球互联网治理生态系统、智慧城市、跨境电子商务、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等话题展开对话沟通。本届大会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旨在搭建起“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

尽管媒体多以“互联网业界大咖云集的英雄会”或“互联网的达沃斯”(非官方论坛) 冠名之,但是,有别于中国互联网协会已主办多届的中国互联网大会,永久定于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彻头彻尾是由政府主导的。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贺词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大会代表的座谈,再到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的开幕致辞,中国政府在就互联网治理议题向世界发声。

习近平在致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说:“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国际社会认真应对、谋求共治、实现共赢。”他还强调:“尊重网络主权,维护网络安全。”

2014年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也是中国互联网治理新元年的启幕之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最高领导人亲自担纲,集中统一领导互联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阐述了他的网络观: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人们不禁会问:中国政府为何如此注重互联网治理?这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影响着全球社会历史的进程这一时代背景紧密相关:一方面,“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激活传统制造业创新力量”;另一方面,互联网发展的不均衡、网络安全的严峻形势、关键基础资源的分配不均、新技术引发的新风险等也带给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民族国家只能治理有界的地域,但互联网所构筑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却是一个无界的虚拟世界,如何根据具体国情和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行之有效的互联网治理机制,已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深入了解国际互联网治理的知识和背景,不妨阅读一下弥尔顿•L•穆勒教授所著的《网络与国家:互联网治理的全球政治学》(麻省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中文版即将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本书中,弥尔顿•穆勒(以下简称穆勒)对互联网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全球治理理论体系。他不仅对“网络化治理”的概念、全球互联网治理机构的历史沿革以及四种驱动互联网治理变革的主要力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浅出的分析,而且还用大量生动具体的案例揭示了网络对当今社会传统治理方式所造成的巨大冲击以及由关键互联网资源的跨国治理引起的公共政策议题与制度困境等。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治理问题。穆勒抓住治理方式和治理机构这两大互联网治理中最核心的要素,试图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当前互联网治理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变革方向。治理方式有横纵之别,也就是网络化治理(网民在一个制度化的框架中相互依存,并为实现一定的共同价值而协商行动,从而实现自我管理)与政府治理。治理机构也有国家化与全球化之别。将横与纵、国家化与跨国化这两对关系排列组合,即四种治理思路:政府-国家主义、网络-国家主义、政府-全球主义、网络-全球主义。在穆勒所分类的治理方式中,中国无疑属于政府-国家型。

第49届互联网名称和数字分配机构(ICANN)会议3月27日在新加坡闭幕,在此次会议上,美国主导下的ICANN以及欧洲国家对“多利益相关方模式”推崇备至,希望以此作为未来互联网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模式,然而发展中国家代表在会议上对“多利益相关方模式”的具体内容以及ICANN全球化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ICANN负责管理和协调互联网核心资源之一的域名系统,特别是根域名位居互联网域名系统架构顶端,是全球互联网的神经中枢。中国政府代表认为,按照目前ICANN所提出的模式,政府参与的程度不足,发声的渠道不多,维护公共利益的手段有限,因此希望ICANN改革结构,提升政府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中国政府代表在发言中就ICANN的代表性列举数字:参与ICANN内部工作组中的人员,来自北美国家的占75%,欧洲占15%,其余10%来自亚、非、拉美国家;指出“ICANN模式中,不同区域群体参与的不平衡问题十分严重”。

在此,穆勒对ICANN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式治理模式表示明确反对,认为今天的ICANN是由美国政府控制的,美国政府通过该机构将政府的公共政策标准“塞进”互联网的协议当中;他指出,多方利益相关主义也不能为我们提供完美的全球化治理方案,仅仅把政府、商业和公民社会的代表塞进同一个房间进行对话并不能为全球互联网治理提供任何有价值的思想,代表们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就如何治理互联网达成有效共识,甚至犀利地批评说,这更像是“做秀”。然而,深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穆勒更推崇网络-全球主义的治理模式,认为互联网治理的出路在于设计出更为完善的网络化治理方式与成立全球性的跨国治理机构。

虽然互联网治理机构的全球化暂时是不现实的,但这不排斥我们应当具有全球化的互联网治理思路。正如ICANN首席执行官法迪•切哈德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所说,全球互联网治理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如何在设立统一规则的同时切实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体系,解决各地不同的问题。不管怎样,互联网影响并改变着世界,中国正以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互联网大潮。中国对互联网独特的发展和管理逻辑也正在重塑世界互联网版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