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读后感100字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读后感100字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是一本由[俄]契诃夫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01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读后感(一):从《序》说起

“三年间,契诃夫度过了寄人篱下、举目无亲的艰难岁月。过早的生活磨难,使得契诃夫早早地体验到了世态炎凉,也早早地产生了维护人的尊严的自觉。”

从这里开始对契诃夫产生了共鸣,也许生活磨难就是作家创作的灵感源泉。我想我的内心实在积压了太多的情感,才对文学产生越来越多的兴趣。这在早几年是不可想象的,我根本是个叶公好龙、说爱书又不看书的人。

“冷眼观察世界、揭露社会病象、呼吁人性复归”,“忧伤地咀嚼人生苦痛”,苦恼美好无人欣赏,认为新女性应该有自己独立人格、不能当男人附庸,呼吁做一个自由的人和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拥有坦然面对死神的乐观精神,这些对契诃夫的描述都让我兴奋得不得了,就像遇到了知音。

知音作家必有让我感到共鸣的作品。读的第一篇《苦恼》已经让我找到一个相似的马车夫,苦恼无人倾诉,只好对着小母马倾吐。

在酒店的一楼偶遇了契诃夫,喜欢得不得了。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迫不及待想翻阅的短篇,回去后继续细细品读!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读后感(二):再会契诃夫

记得上次读契科夫的小说还是中学的时候,自那时起就对他幽默讽刺的文风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想起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在学校的一些工作,需要收集短篇小说的素材,就从学校的图书管理借来这本书,用两天的时间全部读完。

契科夫作为和莫泊桑、欧·亨利比肩的“世界三大小说巨匠之一”,同样也是俄国19世纪末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小说拥有极强的个人风格。他的小说紧凑精炼,善于刻画小人物,借此反映俄国当时的现实生活状况。

我读他的短篇小说集,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受是,他的早期作品显然篇幅比后期要短小,而且故事的主线比较简洁,表达的道理也更加简单明了。大概过了三四年以后,他的风格才逐渐趋于真正意义上的“完美”,文笔更富于情趣,犀利讽刺的写法也更加深入人心。如《普里希别叶夫中士》、《六号病房》就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我们大部分人对契科夫的印象都停留在上学的那个阶段,就好像他的文章只有教材里的那几篇似的。我觉得其实他的小说非常值得我们再读一读,如今我们已经习惯于把文字当成一种消遣的东西,小说在更多时候也变成一种“消费品”。但小说是承担着一种意义的,它是我们社会生活的写照,应该是人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一种思考。

享受生活的同时,反思和批判也切不可忘记。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读后感(三):《灯火》:行动高于一切

在这本集子里,《灯火》给我带来的触动仅次于《第六病室》。这两篇都是有着“深刻的思想”的探讨,很容易就吸引年轻人,特别是《灯火》,当听完工程师的一番真知灼见,心底里暗暗认同时,结局忽然一转,是工程师将可怜的庄稼汉粗鲁地赶走,你会觉得整个故事不过就是个玩笑,你刚刚认同的那些道理显得虚假可笑。

那工程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在故事一开始就已经描述出来,就是中年油腻男,但是这个中年油腻男,他认为大学生那种一切皆无意义的思想是”歪门斜念“,会使人对生活无所谓,无所谓就会无所畏惧,“把人引向灾难和荒诞”。

而大学生呢,“我”的介绍稍显客观,他身上有着年轻人常见的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他对一切漠不关心,他以无意义对抗一切有意义,他坚守自己的这种信仰去,排斥着世间一切有意义的事情。

这么一看,从“我”的描述中,反而觉得大学生会可爱一点,起码真诚,他的一切无意义言论和思想及行为,都像是对这个糟糕现实的宣战。而工程师,不过是一个倚老卖老的中年人。然而,真的是这样吗?这一切都是“我”与两人交谈一个时辰得出的结论。可是“我”的描述是否真实可靠呢?“我”是否也有像工程师那样的中年人自以为是的盖棺定论倾向呢?

《灯火》令人困惑的一点是,大学生或者说年轻的工程师,为什么会有这种一切无意义的思想?这可能是契诃夫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真正想要表达的,而不是让我们去探讨生活到底是否真的有意义。“19世纪80年代,革命民粹派运动失败之后的俄国,是一个社会空气十分低沉压抑的时期。不愿意随波逐流的契诃夫,对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表示了大胆的质疑与痛苦的抗拒”,外国文学史这么描述《灯火》的思想背景,那这个故事就容易理解了。

19世纪的俄国甚至欧洲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是民粹主义兴起的直接缘由,一批平民知识分子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发起了“民粹主义”运动,“他们积极充当农民利益的代言人,为民请命,反对这种非人道的改革,要求恢复原有“抑强扶弱”和社会平等的传统”(金雁:俄国民粹主义的缘起)。

但是它失败了。这种失败对当时产生了影响,使人们普遍存在着虚无消极的思想。就像小说中工程师说的那样——“那是在七十年代末,这种思想已经在大众中流行起来,而到了八十年代初,这种思想又从大众渗透到了文学、科学和政治之中。那时我还不过二十六岁,但我已经清楚地知道,人生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这种状态,其实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经历重大社会变革的人之中都会出现,紧接着美国20世纪的“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又何尝不是这样?

那我们就试着去诠释下契诃夫“大胆的质疑与痛苦的抗拒”。看小说的时候,我们忍不住会找把人物分为好人坏人,作者通过“好人”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可是《灯火》不是,不论是工程师还是大学生,都不能简单划为好人或者坏人,他们只是当时的社会存在着的人,契诃夫只是把社会中有的两种思想倾向都展现出来,大学生或者年轻时的工程师代表了早期的民粹主义者,只不过有的经历斗争的失败后成长为获得真相却不运用真相的中年人,有的成为畏惧现实逃避现实的年轻人。说白了,他们都是行动上的矮子。工程师从引诱已婚妇女忏悔的事件中得到了生活的真理,却对农民的求助残忍拒绝。那他懂了又有什么用?在这里,契诃夫也隐约回答了革命民粹派运动失败的原因——并未真正实现“到民间去”,他们也不是“人民的精粹“”人民的救星“。

所以,再伟大的思想终究是纸上谈兵,只有行动才是唯一的出路。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读后感(四):《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人们常说要读经典,读大师作品,但那些大部头经典太难读了,我想可以多读些大师们的短篇小说。怀着这样的想法,捧起了这本《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契诃夫,名字如雷贯耳,是与托尔斯泰、高尔基同代的俄罗斯文学大师,以短篇小说闻名于世。

打开书,译者以一篇长序介绍了契诃夫的文学艺术成就,分析解读了书中作品的艺术特点,对于我们读懂大师的思想,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颇有俾益。

也正因为译者的解读深入中肯,深得我心。我却不知怎么写这篇读后感了,因为话都给译者说完了。

搜肠索肚才想到几点个人阅读心得:

第一,契诃夫的短篇大多接地气,写生活,写普通基层人物,写社会百态。又结构紧凑,短小精悍,以极小的篇幅写一件小事,一个小场景,一个小侧面,却能以小见大地影射整个世界,就如从一滴海水看见整个海洋般。

例如《小官员之死》只写了一个公务员在上司面前打了一个喷嚏而惶惶不可终日,最终忧郁而死,夸张而辛辣地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荒唐与小官员的卑躬奴性。

又如《胖子和瘦子》中写两个旧相识在车站的偶遇,只以三页的超短篇幅,以点及面地影射了那个论资排辈的倾斜扭曲的社会生态环境,

再如《猎人》中一个小场景,写出一个村妇哀怨的人生和她糊里糊塗的婚姻,管中窥豹式地再现了不平等的婚姻制度下俄罗斯妇女的悲哀景况。

第二,作者的语言简洁精炼,人物对话异常生动。往往通过聊聊几笔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白,一个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就跃然于纸上。

例如《江鳕》中的摸鱼场景通过五个人物的互动和对话,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充满生活趣味。

又如《变色龙》中的警官与同僚的对话,通过警官话语的几次有趣的转折变化,一个阿谀奉承、媚上压下、见风掌舵的“变色龙”形象当即凸显在我们眼前,读来令人忍俊不禁,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字动力。

第三,作者的诸多作品都贯穿着幽默风趣的写作风格,读来轻松活跃,妙趣横生,让人印象深刻,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的嘲讽也异常辛辣不留情面。例如《马姓》、《嘎小子》、《嫌疑犯》以及之前所举各例等,都是这类幽默作品中的佼佼佳作。

第四,也是最主要的,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读着本书,我们会感受到契诃夫悲天怜人的人文关怀,感受到他的苦恼、忧伤、惆怅。他入木三分地刻画充满病态的社会,揭露了人性的丑陋,无情地鞭挞社会的不公。

当我们读到《苦恼》中的马车夫向他的小母马倾诉那无处诉说的满腹忧愁痛苦时,当我们读到《第六病室》令人心悸的景况时,我们浑身起鸡皮疙瘩而战栗不已。

在深刻的社会批判和探讨中,我们也仿佛听到作者对独立人格的精神诉求,对自由与公平的向往。

这些就是我读了本书后所想到的。

我给本书四个星。

我想,虽然在这个匆匆忙忙的时代,在这个浮躁不安的社会,人们已习惯于手机上的碎片化阅读,但是,读一篇有意思的经典短篇小说花不了多少时间的。你既然每天可以花几个小时抱着手机,那么你肯定可以拨点时间放下手机,捧上这本书,每天读它三篇五章的。

当然,读这些东西也许看似没什么实际用处,但绝对有益身心。

2019-12-0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