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知道分子》的读后感大全

《知道分子》的读后感大全

《知道分子》是一本由王朔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道分子》读后感(一):为了在这个清澈清醒的世界,浑浊迷失一下

惊艳,刺激,这样的书看起来很累,就如给大脑训练加了负重,第二天会有酸痛感,第三天依旧,直至脑神经和认知完全消化,长成自己的部分,但不能全吸收,而是和自己融合,如果一味膜拜,便失去了读它的意义,便成了知道分子。应该通过深刻的,刁钻的,把即有的,陈腐的洗炼,雕琢出更加完善,更加清晰的自己。同样除了作者的作品以外,更喜欢的读作者随笔集,如书信集一样,更加全面的了解他们的思想,书信的对象是某个人,而随笔可能是这个世界,现象,行业等一切可以被批判的人事物,包括自己。当然并非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在这个清澈清醒的世界,浑浊迷失一下。

《知道分子》读后感(二):本就是娱乐,太认真你就输了

小时候看王朔的小说,那都是不正经的事。想起80年代末还有个词叫资产阶级自由化,现在听听都有点可笑了。这把年纪的王朔都成风干的咸肉了,曾经鼓吹自己是痞子和流氓的主,现在估计也被更多不着调的主流所淹没了,我只能说,他们连流氓都不如了!

从其中收录的文章可以看出年代的变迁,当你那时还在痛恨港台风的袭卷,殊不知我们已深陷韩流,来势之凶猛,他日去也匆匆,无非又是被另一种风潮取代。在社会演变的过程中,我们的进步到底在哪里。

我很赞同其中一个观点,艺术不赞同于娱乐。艺术是作者的自娱自乐,而娱乐一定是要接收大众的审视。打开电视和网络的今天,看到的将不再是作品,而可能是让人果腹一顿的快餐。每天每个人接收分析处理太多有用没用的信息,这时候可能已经没有精力思考,快餐是让人满足最低的需求而不是更高的。

当看王朔的东西都已经严肃起来的时候,这个时代的艺术还是人们正在追求的吗?

看这本书的过程很轻松和娱乐,原来流氓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当的。

《知道分子》读后感(三):王朔就是王朔

要了解一个人,不能仅靠只言片语,就像通过这本不算薄的随笔文集让我才更深入了解王朔。王朔厉害在他比绝大部分人的聪明与天赋。在此之前,我以为王朔的意义更在于特定时代的启蒙先锋,犹如崔健之于华语乐坛,随之时间推移,又或许不再合时宜,表现之一就是当他发起浑来,让谁都心生厌恶的那股痞子劲,表现在文字上,他会更多的运用北京琐碎车轱辘话,其实我严重怀疑他在当时境况下就是耍酒疯。当你还不那么了解他的时候,如果先是接触到他浑的这一面,会很自然的屏蔽否定他,很可惜媒体的聚焦点往往也在这些,但这也不能怪媒体,话题、眼球是媒体的天然追逐。但实际上,当他严肃起来,认真起来,于他的工作领域而言,又是那么深刻与迷人(似乎很多这型的男人都是如此?!),幸运的是他多数时间是相对认真的。至少在当代中文小说、电视编剧这两个领域,他有足够深刻的认识与见解,这种认识更多的源于天赋,这也是他最为自负的一点——思想,如他所言“思想是发现,是抗拒,是让多数人不舒服的对人性本质和生活真实的揭露。”其实,能真正欣赏王朔的人不会很多,因为如他一般聪明的人不会太多。

《知道分子》读后感(四):也许就是对你有一种感觉

这句话是陶喆的歌曲《爱很简单》里的一句词,很无聊的解释,也没说明白是什么感觉,不过确实也是这么回事,有时候就很对眼,对于人,对于文学作品。

对王朔,就在年幼无知的时候,已经觉得他顽主当中的结尾让我震撼,虽然以现在来看,他的自嘲里,也许也是跟其他人学的。

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我用的两个电子书城不卖(多看跟咪咕),而同时期的几本小说全买到了,这本不得不下载了盗版,也许是杂文敏感一些,版权没有谈妥吧,不过这不重要。

这个编辑不知道是谁,但是看得出来是给王朔一锅端了,什么年代的,什么时期的文章,都选了一些,甚至是给其他书的序言,读后感,电影影评,应该大致取材于《无知者无畏》《新狂人日记》等几本书,或者还有报纸上的,这需要去慢慢了解。

就我一个粗浅的观感来说,除了给电影写的那一些,其余都有感觉,都好看,不认同的地方也好看,例如王朔对红色文化跟流行文化,尤其是对比港台文化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不过嬉笑怒骂的文笔到这个程度,才算是真的流畅,如果鲁迅是碍于白话文刚刚兴起,有情可原的话,那么其他现代的所谓嬉笑怒骂,除了中期的韩寒略窥门径,其余都差了很多,流氓并非是以骂人为目的,但往往都会骂人,至于如何区分高级低级,就看骂的好不好玩。

这文集当中一篇写女性的,就到了好玩的极致,看了数次,都觉得忍俊不禁,好看的不行,而武侠小说写金庸的那段,以前也看过很多次,这次在书里系统的过一次,觉得他的视觉的敏锐的,只是想法偏激了一些,不过一句“有意见就把人家往死里打”,把武侠小说的伪善的确说的非常透彻,不过我爱那伪善而已,正如也爱他。

我想以后如果复购实体书,买书柜,王朔的选集当是第一批入选书目。

一星给那些无聊的写电影的文章,可能是我没看过或者不喜欢,所以并不觉得有趣,相对而言,还是论理的更有意思一些,后期哲学感强的,作为调剂,也能接受。

《知道分子》读后感(五):有本事却不好好说话的真玩家

第一次认真看王朔的字儿,终于从听说到有了直观感受。 挺有才情远见的一人,骨子是刻板印象中的北京习气,有点流里流气却并不粗俗,皇城根下儿的傲气让他选择上不上台面,而不是台面置喙他。附和世界走上人生巅峰没啥技术含量,明知可以如何成功却不为才是真玩家。谁能想到被称为痞子的人竟然爱看《魔女宅急便》,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背后还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标签化一个人有多愚蠢,仅仅粗浅了解小部分真实就令人惊喜不已。 回到内容本身。开篇自我剖析和的文化评论,差点给我直接干趴看不下去了。一针见血的毒舌加上狂妄至极的自大,简直就在他的脑门上写了三个大字:招人烦。从《我看鲁迅》开始,才感觉到认真正经的一面,印象从此开始转变。对老舍、大众文化港台文化的评论也都很精彩。自我解剖外,对同行作家作品及影视行业的看法可以统领全书的其他篇幅。 描写同行及友人的文章,让人看到痞子身上温情脉脉的一面,这是媒体少有呈现的。这里必须马克梁左,毕竟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让王朔心甘情愿地连写三篇; 对同行作品的评论,则是一以贯之王朔式高傲,这里可以更加路人王海鸥,对爱用感叹号的人真的爱不起来,感情激烈与否不是这么表达的; 对影视行业的认识,则更能体现出王朔的才识不仅仅体现在笔头上,他的很多观点是非常有前瞻性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证实的神预测。比如网络实名制、比如知识产权、比如这两年火到不行的IP。可以说是最震惊我的一点。所以骂人的作家多了,但王朔只有一个。没有真本事的骂街,不过是一时云烟。 落到对王朔本人的印象,开篇已总体写过。这里可以从文中两篇采访再谈下。没有去查《鸟儿问答》和《何东提问》各自的时间,但看过最大的感受是,他成熟了。两次对比鲜明的访谈,前者面对粉转黑同样道行浅的记者气急败坏,后者面对专业无比的记者一本正经甚至可以说得上掏心掏肺了,像一个顽劣少年经过世事历练变成了沉稳的中年人,好好说话,以至于看到这里有一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感动,虽然这种回头往往得失参半。 至于书籍本身,若有个明显的章节内容划分或者时间线,感觉会更好。 唠叨完毕,《看上去很美》再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